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上海市建青实验学校2024-2025学年六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教学检测试卷

阅读下文,完成练习。

罐头,真没有那么不健康 

王涵 

     ①听到“罐头”,我们通常想到的都是“垃圾食品”“不新鲜”“没营养”“有防腐剂”。但罐头真的有那么不好吗?

     ②随便拿起一盒罐头,你就会发现保质期很长。以上海某罐头品牌的香菇罐头为例,它标示的保质期是3年。而根据罐头食品联盟的说法,一般的罐头食品在加工后至少两年内能保持比较好的风味,两年以上的罐头食品依然安全。只是时间太长的话,食物的颜色、质地可能会有变化。

     ③很多人认为,保质期长是因为罐头里添加了防腐剂,其实,罐头发明的时候,化学合成防腐剂都还没有出现。

     ④罐头发明于拿破仑时期。当时法国政府悬赏12000法郎,征求低成本、耐长途运输,且能长期保存食物不变质的方法,向军队提供食物。一位名叫尼克拉斯.阿佩尔的厨师发现,把食物放在密封的玻璃罐里并进行加热可以保存几个月。尝过他保存在玻璃瓶中食物的海军曾评价道:“各种豆类和青豌豆,无论有没有加盐,都保留了刚采摘的蔬菜所具有的新鲜和风味。”于是他成功地得到了那12000法郎。

     ⑤不过当时阿佩尔并不知道这背后的原理是什么。直到19世纪60年代,法国化学家路易·巴斯德才终于断定,造成食物腐烂分解的主因是微生物,而微生物可以用加热的方式杀死。高温加热消灭了罐头内的微生物和灭活酶,而加热结束后的真空密封又阻止了外界微生物与罐内食物的接触,因此罐头不需要防腐剂就能防止食物变质、腐烂。这也正是我们现在吃的罐头,不加防腐剂即可长期保存的原因。

     ⑥现在工业化生产的罐头卫生标准更为严格。为了保持原材料的新鲜度,罐头品牌会在果园或渔场附近设厂,蔬果、海鲜成熟采摘或捕捞后就会迅速被运到加工厂,然后是清洗、切块等初步处理过程。接着,食材装罐并进行高温加热,温度是116-121℃。高温杀菌步骤结束后再对罐头进行真空密封,罐内食物与空气、外界细菌微生物等完全隔绝,因而就减缓了罐头内食物变质的速度。所以,罐头保质期长并不是因为防腐剂,而是因为加工工艺。

     ⑦我们对罐头一类的加工食品还有一个常见的评价是,它们又要加工又要放得久,不如新鲜食品有营养。不过,“没营养”很可能也是我们的误解。加利福尼亚大学学者的文献综述显示,罐头制作过程中的高温加热____会使食物流失一部分维生素C、维生素B,____罐头的真空密封性也隔绝了氧气,从而减少了营养的流失。

     ⑧新鲜或冷冻食物需要烹调食用,加热过程会导致15%~55%的维生素C以及11%~66%的维生素B的流失,具体流失多少要视食物的种类而定。而罐头食品避免了储存和加热步骤的营养流失,整体上营养成分与新鲜或冷冻食品相差并不大。

     ⑨康奈尔大学在研究中还发现,罐头食品的加工工艺甚至能提高部分维生素的稳定性和效用,即在115℃温度下加热25分钟,相比于新鲜甜玉米,能够增加大约44%的抗氧化活性,同时能够增加55%的阿魏酸。阿魏酸作为一种抗氧化成分,与其他抗氧化成分配合能够有效提高维生素C和维生素E的稳定性和效用。

     ⑩所以说,“罐头没营养”只是我们对于加工食品的一个刻板印象。相比于你吃的稀饭馒头,一盒沙丁鱼罐头的营养可丰富多了。 (有删改) 

(1)、在第⑦段的横线上填入的关联词是(    )
A、不仅……而且…… B、要么……要么 C、虽然……但是…… D、如果.…那么……
(2)、第②段划线句中的加点词“至少”不可以删去,原因是: 
(3)、第⑨段划线部分运用了说明方法,作用是
(4)、根据文意,下列说法不准确的是(    )
A、罐头食品的制作不需要添加防腐剂,因为高温加热和真空密封可以防止食物变质、腐烂。 B、罐头品牌大都在果园或渔场附近设厂,目的是为了获得更便宜的原材料,减少运输的成本。 C、罐头食品未必不如新鲜食品有营养,主要是因为它们避免了储存和加热步骤的营养流失。 D、罐头的发明者一一厨师阿佩尔虽然发明出了罐头,但他本身并不知道背后的原理是什么。
举一反三
课外阅读。

绿色千岛湖

    ①千岛湖山水秀丽,湖边群山环绕。湖面上有众多的岛屿,犹如颗颗绿珍珠散落在清澈的湖水中。湖岸上是茂密的森林,奇山、异石、溶洞、瀑布、人文古迹错落其间。它浩瀚赛太湖,秀丽比西湖。那里水绿、岛翠、山青,因此人们都叫它“绿色千岛湖”。

    ②所谓“千岛”并不夸张,实际上这里还不止1000个岛呢!即使水位最高时,湖面上也有1078个岛屿,大的几十平方公里,小的两三平方公里。这些岛各有特色,有的因动物知名,有的因花树著称,还有的因名胜古迹而闻名遐迩。

    ③“鱼跃千岛湖”是千岛湖的另一景观。自千岛湖形成后,八十多种鱼在湖中安了家,有常见的草鱼、鲤鱼、鲢鱼,也有珍贵的鳜鱼、鲑鱼等。捕鱼的场面非常壮观,一网下去,少的几十公斤,多的几百公斤。

    ④这样一个优美富庶(shù)的地方,出现才不到70年。这里原来是一片山地,1957年动工兴建水电站。1959年,100多米高的大坝建成,把江水拦住储蓄起来,形成了一个规模巨大的人工湖。它的蓄水量相当于3184个西湖的水容量。由于水库淹没了不少山岭,露出水面的山巅形成了无数的小岛,所以叫千岛湖。

    ⑤千岛湖有开阔的水面,也有幽深曲折的湖湾。在湖的周围和岛上布满了郁郁葱葱的森林,正是这大面积的森林,才使千岛湖更加秀美。

神奇的地声

地震到来之前,或早或晚地总会有一些异常现象发生。古今中外的例子也证明了这一点。例如,地震前发生的地光、地声,以及水位变化等。其中的地声,可以说是大自然在给人类带来灾难前,向人们发出的最后的警告信号。

我国史书上记载地声的例子很多。《魏书·灵征志》记载山西“雁门崎城有声如雷,自上西引十余声,声止地震”。清朝乾隆年间的《三河县志》记载了1679年三河大地震前的情景:“忽地底如鸣大炮,继以千百石炮,又四远有声,俨然十万军飒沓而至,余知为地震。”1976年7月28日,唐山大地震前五六个小时,不少人也听到特别奇怪的声音。

地声多种多样,这与震级的大小和震源的深度及地面覆盖物有关。地声有的像雷声、狂风怒吼声、炮声及汽车声、飞机声,还有的似撕布声、大树折断声、铅球在地板上的滚动声、击鼓声等。同一次地震,各地听到的地声情况也不尽相同。

地声,同其他声音一样,也是由振动引起的,是地震前,由于地壳中岩体的脆弱部位首先发生断裂或滑擦而产生的声现象,是地震孕育过程中的一种物理现象,是一种地震先兆现象。注意观测地声,对地震的预报、预防有重大意义。

我国已有利用地声成功预测地震的先例。唐山大地震前,滦南县有位中学教师,凌晨两点钟听到隆隆的地声后,立即喊醒周围所有的人离开建筑物,到空旷地带躲避。结果,凌晨3时42分,大地震就发生了。

地震发生前,地壳岩石断裂或者滑擦,有时要经过几个小时或者几十个小时才发出声音;有时是震前几秒钟或几分钟。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家们研制了无人地震监测仪,由地声接收器、放大器、数据采集器和计算机组成的监测系统,能采集、记录各种地声信号,再经过识别、判断、分析、综合整理后,通过打印机制成图形材料,供地震专家分析地震趋势,预报地震发生的大概时间、地点及强度。

科学家们和人民群众总结出了用地声预报地震的谚语。谚语曰:“临震前,一瞬间,地声发,最常见。震级大,地声沉;震级小,地声尖。响声长,隔得远;响声短,在眼前。闻地声,宜果断;速躲避,少危险。”通过观测地声作出判断,采取措施,可以达到避免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目的。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