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浙江省温州市鹿城区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联考试卷

请你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学习任务,

做客

练建安

"落雨天呢,半上啦。”

黄泥路,蜿蜒下行江边。老姑婆倚门张望,念叨,

半山窝,有数间黄泥房,黑瓦上飘着淡淡炊烟。山脚下,隐约传来舞狮舞龙的锣鼓声。

    小孙女秀秀确跳过来:“阿姿,阿姿,俺要吃油枣、”老姑姿苦笑:“阿财哥来了,就给你吃,"秀秀仰头问:“都好多天啦,还没来呀。”

    是啊,大年初八了,阿财还会来吗?

    老姑婆是三十里外的邱屋寨嫁过来的,丈夫、三个儿子都没了,老大媳妇人跑了,秀秀是留下的独苗、穷困人家,亲成往来就日渐生疏了。

    老姑婆很爱娘家,娘家只有一个弟弟贵昌,贵昌人老实,家口多,薄地半亩,又没个手艺,过得紧已巴的,往日,老姑婆常回娘家来,捎带一些番薯干手头粉啥的,接济家用。临走,阿财总要送老姑婆老远,眼圈红红的,老姑婆说,财啊,你这孩子,日汁脆呀。

    老姑婆往炉膛添了把芦。铁锅噗噗响,汕枣散发出香甜气味。秀秀偎依在阿婆身边,舌头舔着嘴角。

    “姑婆,姑婆在家吗?”

哎,哎,来啦,老姑婆巍巍地“奔”了出去

阿财来了,赤脚沾满黄泥,腋下夹着布鞋。“这孩子啊……"老姑婆到灶间端出了半盆热水、洗好脚,穿上布鞋,阿财摸出一把花花绿绿的糖果给秀秀,又从怀里掏出四个贴有红纸条的鸡蛋:“自家的生蛋鸡。"老姑婆接过,放在香案上:“自家人,客气啥呀。”

    食昼啦。客家人日常言语中,保持有中原古音。食昼,就是吃中午饭,老姑婆把"鱼”(用整块杂木雕刻成的一条大红鲤鱼)、鸡臂、油枣、煮米粉、烧豆腐等端上饭桌,热气腾腾的。

    “财呀,来,吃,年年有余。”

阿财吃了点萝卜丝,说:“姑婆,您吃。秀秀,俺给你夹,”

秀秀说:“俺要吃油枣。”

    阿财把油枣碗移到了秀秀一边。秀秀瞄一眼阿婆,咬着筷子,不说话。老姑婆夹了一块油枣给秀秀,又夹了两块给阿财:“吃吧,今年的油枣,红糖不好买,不呢。”

    “好吃,好吃,又甜又香。"阿财把碗里的另一块,让给了秀秀,“细人子,牙口好,”“财呀,有嘛介(没有什么)菜,行断脚骨饿断肠噢,多吃啊,"老姑婆把一块鸡臂往阿财碗里夹。阿财将饭碗往怀里躲藏,双手按住;“不要,不要,俺从小不吃,会坏肚子,”

    阿财明白做客规矩,那块鸡臂是万万吃不得的,那是主人待客的门面,何况老姑婆生活这样穷瘩?初二到初八,主客推来让去,以致于那块鸡臂“柄”上,黑手乎黏糊糊的。

    “年初八啦,没有人客来啦,财呀,你就吃了吧,”

“秀秀吃,吃块鸡臂,长大一岁。”

“阿财哥,俺吃了也会坏肚子,”

那块鸡臂,谁也没有吃。阿财回家时,老姑婆用草纸包了里外三层,要他带回家当“等路”。

细雨停歇了,有"日朗花”,阿财脱下布鞋,夹在腋下,含泪告别。山脚下,回望,老姑婆还在家门口看着他,

     阿财抹去泪珠.走上了廊桥。

对面桥头,有一帮闲汉,坐在杜杆上啃吃甘蔗。

阿财手蹑脚走过,

“站住!”

阿财楞怔,继续走。

“给俺站住!”

一个衣着黑绸缎的壮汉挡住了去路。

“干啥的?”

“做客的。”

“打赤脚?八成是小偷小摸。”

"不是,俺是邓塞的。”

“搜!”

两个闲汉走上去,摸摸捏捏,搜出了一个纸包。

“还给俺,姑婆给的,"阿财挣扎。

壮汉打开草纸,看到的是一块鸡臂,换近嗅唤,皱眉,,手抛落桥下。

“俺的鸡臂啊!”阿财一头撞向壮汉,

壮汉倒退,嗤啦一声,黑绸缎下摆挂在枯枝上,撕裂了一道口子。

“绑了,赔钱人!”

阿财被绑在廊桥木柱上,嘴里塞了块破布,

“啦?正月大头的”

增发队刚好收工路过,

壮汉说:“增发,你少管闲事。”

“几多钱放人?”

“你赔不起。”

“三块大洋,今晡赏金全归你,”

“嘘嘘,这是啥?上等洋绸,”

“赌一把,咋样?”

“畸,敢赌?划个道来。”

“前方五六十步,有棵柚子树”

“咋啦?”

“就剩一颗柚子,俺一把打下来.”

“打下来,放人。打不下来,一百块袁大头,”

“咋?一百块?”

一百块!”

“哪……好吧。”

增发弯腰拣起一块石子,掂量掂量,猛地旋转一圈半,摔出。

一道亮光,破空划过。

众人睁大了眼睛,屏住呼吸,

远处枝头,黄叶飘落。柚子晃动,依旧高挂。

增发抱着脑袋,蹲在地上,

“砰!”

一声枪响,击碎河岸的宁静,

柚子应声落地。

“谁?谁开的枪!”壮汉气急败坏。

“路人,路人开的枪."一位看假平平常常的路人笑着说,

(选自《汀江记),有删改)

(1)、小说情节一波三折,请你加以梳理,在横线上填入相应的内容.

(2)、根据提示,赏析文章语言。

①“哎,哎,来啦。”老姑婆颠巍巍地“奔”了出去。(“颠巍巍”和"奔”字是否矛盾?为什么?)

②文中使用了很多方言,如"半上目汁脆””"等,请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3)、关于这篇小说的主角是谁,历来有"老姑婆""阿财""增发和路人”三种看法,请结合小说内容谈一谈你的看法。
(4)、请结合小说内容及链接材料,说说小说结尾"一位看似平平常常的路人笑着说”这一句话的作用。

【链接材料】

作者语:江千王,南流大地,奔腾入海,其闻多有掌故传奇,沿岸行走,时见农耕风物习俗变迁,而乡土侠义长存,感概系之,故作此文。

举一反三
文学类文本阅读。

冰窗花

任随平

①冰窗花盛开在冬日的窗棂上,是一道绝美的风景。尤其是在久居乡下的那些日子里。

②于是,每到冬日,我会有意无意念起熨帖在冬日木格窗棂上的冰窗花。冬日的居室里,总会生了炉火,白日里,落了雪,一家人和和暖暖地或斜倚,或平躺在温热的土炕上,母亲选了废旧的布料,熬了糨糊,炕头置一炕桌,安安静静地做着鞋垫。父亲借了炉火,熬着罐罐茶,火苗间或跳出来,舔舐着茶罐,茶水滋滋地发着声响,茶香随着响声氤氲开来,整个屋舍内顿时茶香弥漫,即便是不常喝茶的人,浸淫在如此的茶香里,也会有几分迷醉,几分品咂的热望。而我,总是斜倚在墙角,捧了热爱的书籍,一页页,在缓慢流走的时光里,细品一份恬美与温馨。冬日的白天总是很短,像兔子率性的尾巴,一甩,一天的时光就溜走了。而冬日的夜晚,唯有恬静与安谧。雪花簌簌地落着,风安静地睡去,远山近水被夜色围拢而来,婴孩一般安卧在村庄阔大的臂弯里。屋舍之内,炉火正旺,壶水呼呼地散发着热气,木格窗棂的玻璃上,热气凝结而成的水珠簌簌流泻下来,洇湿在墙壁上,像梦呓的印痕,烙着时光的印记。

③晨曦微亮,不必急于晨起,和衣而坐,望向邻近的窗棂,你会惊喜地发现,整个窗玻璃上冰窗花葳蕤①如春,轻轻地凑近鼻息,似乎能嗅出冰窗花散发着馥郁的馨香,冰洁,剔透,令人心灵震颤。手指轻轻抚摸上去,冰窗花棱角分明,如一朵朵雪花,被夜神的手指悄悄安抚上去,灵动而又精美,既有花之妩媚造型,亦有花之悄然神韵,不是俗世哪一双巧手能够裁剪得出的。面对如此精美的自然神物,又有谁忍心去擦拭呢?但又有谁能长久地屏息凝视,而不凑近鼻息呵气顽皮呢?于是,悄然撮圆了嘴唇,凑上前去,吹灰般轻吹一口气,冰窗花随着热气消融开来,逐渐地四散开去,这个过程,是多么的美妙而悄然无声。

④就这样,冰窗花伴随着我走过了一个又一个寒冷的冬,而今我已走过而立之年,故园的老屋也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老去,像一个人的暮年,正在经历着风吹日晒的剥蚀。而盛开在木格窗棂上的冰窗花,还依旧长久地驻扎在我的梦中,每每半夜惊醒,我都在与冰窗花相视而笑,彼此言说着不为人知的秘密。

⑤冰窗花,你盛开在故园窗棂上的,不只是花,更是人生路上愈走愈远的梦幻,带着我的牵念和期望。

(选自《人民日报》,略有删改)

【注释】 ①葳蕤(wēi ruí):形容枝叶繁盛。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

敬悼朱佩弦先生

朱光潜

①在文艺界的朋友中,我认识最早而且得益也最多的要算佩弦先生(朱自清,字佩弦)。1924年夏季,我在上海闲着,夏丏尊先生邀我到春晖中学去教英文。当时佩弦先生正在那里教中文。学校范围不大,大家朝夕相处,宛如一家人。

②1925年,佩弦先生到清华大学应聘任教,我出国读书。后来他由清华休假到欧洲去,我还在英国没有归来,在英国彼此又有一个短时期的往还。那时候,我的《文艺心理学》和《谈美》的初稿都已写成,他在旅途中替我仔细看过原稿,指示我一些意见,并且还替我做了两篇序。

③1933年,我回国任教北京大学,他约我在清华讲了一年《文艺心理学》,此后过从的机会就更多。在北平的文艺界朋友们常聚会讨论,有他就必有我。

④抗战中我住在四川,佩弦先生虽是常住昆明,但因为家眷在川,到四川去的回数很多。乱离中相见,彼此都已大不如前。他本来是一位温恭和蔼的人,有活力但不算蓬勃,近来和他对面,有如对着深秋,令人起萧索之感。他多年来贫病交加,见着朋友却从来不为贫病诉苦,他有哲人的坚忍。但是贫与病显然累了他,我常感觉到他仿佛受了一种重压,压得不能自由伸展。

⑤他的面孔老是那样温和而镇定,从来不打一个呵呵笑,叹息。也是低微的。他的脸部筋肉通常是微微下沉,偶一兴奋时便微微向上提起,不多时就放下。平正严肃是他的本性。文人不修边幅的习气他绝对没有,行险侥幸的事他一生没有做过一件。他对人对事一向认真,守本分。在清华任教二十四年,除掉休假,他从没有放弃过他的岗位。

⑥他对朋友始终真诚,请他帮忙的只要他力量能办到,他没有不帮忙的。我得到他的最后一封信,是答复我托他替一位青年谋事的。事没有谋成,而他却尽了力。计算日期,他写那封信是在进医院之前不过几天,那时他的身体当然已经很坏了,还没有忘记一个朋友的一件寻常的请托。

⑦他的文章简洁精炼不让于上品古文,而用字确是日常语言所用的字,语句声调也确是日常语言所有的声调。就剪裁锤炼说,它的确是“文”;就字句习惯和节奏说,它也的确是“语”。任文法家们去推敲它,不会推敲出什么毛病;可是念给一般老百姓听,他们也不会感觉有什么别扭。

⑧佩弦先生和我同姓,年龄相差一岁,身材大小肥瘦相若,据公共的朋友们说,性格和兴趣也颇相似。他在做人和作文方面都已做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我至今还很驳杂,“赐也何敢望回?”

⑨于今,他已经离开人世了,生死我已久看作寻常事,可是自顾形单影只,仍不免有些感伤。

专题二:悟家国情怀

“青春献礼”人物寻访团约你共探一户人家祖孙三代的故事。

再造一条河

王东梅

那一年,我爷爷是个战斗英雄。我爷爷在战场上英勇杀敌,不怕牺牲,身上的一处处伤疤见证了他的勇猛。

也是那一年,爷爷跟随大部队转战到一个叫南泥湾的地方。这里除了漫山遍野的荆棘荒草,人都见不着几个。我爷爷问首长:“没有人,和谁打仗啊?”首长一指:“和这山打,和这荆棘荒草打。”我爷爷问:“咋打?”首长说:“用镐头,用铲,用脚,开荒。”

首长的话就是命令,我爷爷把枪从肩上卸下来,放在地头,和荒山开了战。

首长说:“我们打的是一场要让前方的战士们吃饱穿暖的仗。这场仗无论多苦多难,都只能打赢。”

当!我爷爷一镐挖到块石头上,镐头溅起点点火星。我爷爷抓起石头,胳膊一扬,石头就被丢进了对面的山沟里。

那一年,我奶奶是洋学堂里的女学生。我奶奶在报纸上读到了一篇关于延安的文章,文章里的延安是革命的圣地。革命的火种,正在延安熊熊燃烧。

就在那一年,我奶奶甩了甩自己的短头发,拎了一只小皮箱,趁着夜色逃出了旧式家庭,踏上了革命的道路。

延安向东南四十五公里就是南泥湾,那里正在进行着一场轰轰烈烈的开荒运动。我奶奶要去看一看,看一看一手握枪一手抡镐的战士会是什么模样。

那一年,南泥湾的畦埂上,一棵枯了半边的老枣树突然又发了芽。陕北出枣,可南泥湾没有河。老枣树不信邪,那一年的春风一吹,老枣树就像被唤醒了一样。战士们开垦出来的第一批荒地撒上种子的时候,老枣树也披上了绿油油的新衣裳。

敌人可不想让战士们的开荒这么顺利,时不时就会来搞一下破坏。首长说:“打狗日的!”战士们就丢下手里的镐头,抄起地头放着的枪。嘟嘟嘟,嘟嘟嘟,枪口里喷出的火焰无比炽烈。敌人吓坏了。敌人以为拿起镐头的战士已经成了农民,端起枪,他们依然是战场上的铁血战士。

嘟嘟嘟,嘟嘟嘟,嘟嘟嘟。我爷爷打退了敌人,两膀就有了无穷的力量。我爷爷的镐头就比别人抡得都起劲儿,我爷爷开出的荒地就比别人都多。不知不觉,要表扬他。我爷爷手里的镐头就抡得更起劲儿了。

所以,当我奶奶站在枣树下的时候,我爷爷只顾撅着屁股掘地,根本没有看见她。

漫山遍野的开荒人,我奶奶也不知道哪一个才是她要找的人。我奶奶就扯着嗓子喊:“李大壮,李大壮!”

漫山遍野的荆棘荒草挽了手臂拦在我爷爷面前。我爷爷手里的镐头咔的一下刨下去,被刨断筋脉的荆棘就软了身子;咔,再刨下去;咔,咔,咔,石头土块都被刨出来了。我爷爷的镐头不停地刨,耳朵边被咔咔咔的声响填得满满的,哪里能听得见我奶奶的喊声?

我奶奶的一张脸就在枣树下涨成了红枣子。

首长说:“这是一群英雄的士兵。在战场上,他们战之能胜,英勇杀敌。在南泥湾,把南泥湾改造成了陕北的好江南,他们是改天换地的英雄。”

我奶奶一个劲儿地点头,决心要用手中的笔记录下英雄们的伟大事迹。

“写啥写呀?”我爷爷把脑袋摇得像拨浪鼓,“服从是军人的天职。在战场上杀敌,在南泥湾开荒,都是革命的任务。”

我奶奶手里的笔就落不下去了。我奶奶说:“这也是我的任务呀!”

我爷爷说:“你的任务可以先放一放。你现在最紧要的任务,是纺纱织布,做一件新衣裳,把你身上大小姐的衣裳换下来。”

我奶奶这才发现自己的洋学生装,被爷爷身上的土布褂子千层底布鞋衬得与周遭那么格格不入。于是,在那个下午,嗡嗡嘤嘤,唱起一首欢快的歌。

当洁白的棉花从纺车上绕出细细的线,当我奶奶手心里的纺锤又肥又胖,当纷纷扬扬的枣花落满我奶奶的肩头,这才有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样子嘛!”

就在那一天,老枣树看见一朵鹅黄色的枣花飞进了我爷爷的眼里。

爷爷和奶奶的故事多年以来一直被人们津津乐道。直到他们的塑像和他们用过的镐头、纺车被摆到延安革命纪念馆,他们当年一手握枪一手抡镐的故事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历史。

这些年,我走遍了南泥湾的角角落落,寻访了许多像爷爷奶奶一样的开荒人,这些珍贵的资料而今已经成了最宝贵的文物。我把它们集中到延安革命纪念馆,供更多的人参观,让更多的后来人记住那段难忘的历史、那些可爱的人。

讲解员当然是我。

本来也可以是我爹。可我爹说,他有更重要的事。

我爹和我爷爷一样,当了一辈子兵,南征北战。老了,跑不动了。我爹回到南泥湾,还带来了他的老部下。他们一个人一把锹,一棵,又一棵,愣是种出了一大片枣园。

我爹说:“陕北出枣,可出枣的地方都挨着河。延安有延河,南泥湾没有河。可是我们可以在南泥湾再造出一条河。”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

钉子

厉周吉

①午后,狂风裹挟着乌云从西北方向飞奔而来,天地几乎全黑了下来,转眼间风雨交加,仿佛不把小小的营房掀翻就不肯罢休似的。

②地上积水越来越多,很快汇成了一条条小河。“等他们回来,还不知要等多久,我现在必须出发!”丁梓一边自言自语,一边拿起铁锨,一头扎进风雨里。

③河水暴涨,水流湍急。丁梓肌肉紧绷,心跳加速,顺着河岸,顶着风雨,一边查看水情一边艰难地朝下游走去。

④这条河从两座高山形成的山谷中流出,平日里,河水清浅,极其温顺。最可怕的是河水暴涨时,河流改道。努力避免河流改道是这个小小边境哨点的任务之一。

⑤然而,约束一条河流比管控其他突发情况难多了。边境干旱少雨,战士们像盼望新年一样盼望雨水的到来,可是,等大雨降临,他们又害怕河水改道,于是对雨水的感情格外复杂。

⑥河流太调皮,尤其是到了丰水季节。从山谷进入荒漠地带的小河,由于地势、土质等原因,段河流更容易改道,这可把哨所的官兵为难坏了。

⑦河水不停地冲击着河岸,准备随时冲出河岸的束缚。

⑧不好!前面河流拐弯处,河水已经冲出河岸。一股不大不小的水流径直朝前冲去。现在这股水越来越大,倘若不能阻止,河流很可能会改道!

⑨他用铁锨快速挖掘着河边的沙土,不停地向决口处丢去。两边水流较浅的地方慢慢被堵住,中间水流湍急,丢下去的沙土很快就被冲走了。

⑩难办的是,由于挖得太久,他身边的沙土已经不能继续挖了,否则这地方又会形成一个大坑,进而吸引更多流水冲来。这可如何是好?情急之下,他跳进了水里,用身体和手中的铁锨阻挡着水流。受到阻挡的湍急水流,不停地冲击着两边的河岸与丁梓脚底的河沙,丁梓感觉脚底的河沙渐渐被掏空,身体一点点往下陷。虽然是夏季,河水依旧冰凉刺骨,身上的热量渐渐被带走,身体逐渐麻木。

⑪如不迅速离开,很可能就再也出不去了。可是,如果离开,河水势必会改道。孰轻孰重,丁梓心中明白。他现在最担心的是即便自己陷进去,也无法阻挡河水改道。好在一团团风滚草随着水流漂下来,丁梓急忙用僵硬的胳膊将草拦了下来。借助草的阻挡,水流慢了下来。

⑫终于,风小了,雨也小了,河水温顺了。河流不可能改道了!

⑬丁梓长得高高瘦瘦,但是脑袋特别大,平日里战友们都喜欢叫他“钉子”。

⑭“既然叫我钉子,那就让我当枚守护祖国边疆的钉子吧!”丁梓边说边努力地挺直身体,伸长脖子,咬紧牙。当冰冷的水流没过他的脑袋,他依旧仰头望天,脸上带着不屈的笑意。

⑮风停雨住,河水渐渐消退,当其他战友发现丁梓时,他只剩两只手还露在沙土外面,身体已经像枚钉子,深深地钉进了祖国的边疆。

⑯二十三年后,一名年近五十的妇女执意从内地来到这里定居下来。每隔一段时间,就有位小伙子,送来一些生活必需品。这名妇女是丁梓的妻子兰兰,他们的老家远在上海。丁梓本想在那年冬天回家探亲,看看已经两岁却从未见过面的儿子,可是在那个夏天他永远钉在了边疆。

⑰那名小伙是他们的儿子丁石。高考后,他执意报考新疆的一所普通高校,并在毕业后留在了新疆工作。就这样,他们相依相伴,无怨无悔,共同维护着可贵的人间真情,一起守护着祖国的辽远边疆。

(选自《2023年中国微型小说精选》)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