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浙江省金华市金东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文言文阅读

【甲】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选自《世说新语·方正》)

【乙】

卢志于众坐,问陆士衡:“陆逊、陆抗是君何物?”答曰:“如卿于卢毓、卢珽。”士龙失色。既出户谓兄曰何至如此彼容不相知也。士衡正色曰:“我父、祖名播海内,宁有不知?鬼子敢尔!”议者疑二陆优劣,谢公以此定之。

(选自《世说新语·方正》)

【注释】①陆士衡:陆机。后文陆逊是他的祖父,陆抗是他的父亲。②容:或许,也许。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太丘去:
入门不
士龙失
谢公以此之:
(2)、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既 出 户 谓 兄 曰 何 至 如 此 彼 容 不 相 知 也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①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②士衡正色曰:“我父、祖名播海内,宁有不知?鬼子敢尔!”
(4)、参考示例,探究【乙】文归入《方正》篇的原因。

示例:元方懂得交友诚信的道理,友人自己言而无信,失了约不自省,反而怒骂别人。元方据礼抗辩,小小年纪就表现出“方正之气”;他懂得“信”和“礼”的重要性,他辩驳有理有据,落落大方,他以“入门不顾”的行为,维护了自己和父亲的尊严。所以《陈太丘与友期行》归入《方正》篇。

举一反三
旅行者都想去探访神秘的桃花源,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选自老子《道德经》)

【丙】滁于五代干戈之际,用武之地也。自唐失其政,海内分裂,豪杰并起而争。今滁介江淮之间,民安于畎亩衣食,以乐生送死。而孰知上之功德,休养生息,涵煦于百年之深也。

(节选自欧阳修《丰乐亭记》)

注:①什伯:古代兵制,十人为什,百人为伯,泛指军队基层队伍;超过十倍、百倍,言极其多。②重死:重视死亡,也就是说珍惜生命。③滁:滁州。今:北宋。北来结束了唐末到五代的战乱。⑤乐生送死:百姓活着时能快乐地生活,去世后能得到好的安葬。⑥上:皇上。⑦涵煦:滋润化育。

文言文对比阅读。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选自郦道元《三峡》)

【乙】此石经始禹凿;河中漱广 , 夹岸崇深 , 倾崖返捍 , 巨石临危,若坠复倚。古之人有言:“水非石凿,而能入石。”信哉!其中水流交冲,素气云浮,往来遥观者,常若雾露沾人,窥深悸魄。其水尚奔浪万寻 , 悬流千丈,浑洪赑怒 , 鼓若山腾 , 浚波颓垒 , 迄于下口。方知慎子下龙门,流浮竹,非驷马之追也

(选自郦道元《河水龙门》)

【注释】①经始:开始。禹:治水的大禹。②广:开阔。③崇深:高深。④捍:捍卫。⑤深:深处。悸:惊动。魄:心魂。⑥寻:古代八尺为一寻。⑦浑洪:水势浩大。赑(bì):传说中的一种动物,像龟。⑧鼓:鼓荡。山腾:像山腾起。⑨浚(jùn)波:大的波浪。⑩慎子:慎到,战国时人,著有《慎子》,他曾说:“河下龙门,其流,驶如竹箭,驷马追之不及。”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