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广东省佛山市南庄镇吉利中学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两代人的雨季

马海霞

①那年我17岁,一个被埋在作业堆里压抑太久、渴望自由又多愁善感的年龄。我在县城一所高中读书,按路程应该住校。但我选择了半住校一在学校留有宿舍,只用来午休和雨雪天气留宿。

②高二那年夏天,临放学时,突然电闪雷鸣,大雨马上就要来临,同学们都劝我住在学校,可我那段时间心烦到了极点,特别涵望能有一场大雨清刷心中烦闷,我丢下一句: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然后背着书包跑向自行车棚。

③可我刚骑出学校不到1公里,大雨便倾盆而下,狂风四起,身上的雨披被风刮起,衣服瞬间湿透,我停下车,脱下雨披,用雨披将书包包好,然后顶着大雨继续前行。

④雨又大又急,雨水积在路面上,深处淹没了大半个车轱辘,一道道闪电“咔嚓”劈下,势头劲猛,可我仍没有避雨的打算,只是奋力蹬车,想快点赶回家。而水浇得我眼睛睁不开,我只得一只手扶着车把,一只手不停划拉眼睛上的雨水。这时路旁工地上的一位大叔高声喊:“快找地方避雨!要不来铲车里躲一下!"

⑤我扯着嗓子回答:“不用!”说完继续在雨中艰难前行。那一刻,我觉得自己像位勇士,偌大的公路上,视线所及的地方,只有我在雨中狂奔。惊雷一个接一个。而下得更大了,醒前仿佛被挡上了一片雨帘,我只好半闭着眼睛前行。那时我才意识到危险就在身边,开始惶恐,但已经没有退路,四周也没有避雨的地方,只好硬着头皮拼命瞪车。

⑥好不容易到了家门口,我累得一点力气也没有了,将自行车往大门口一扔,蹿进屋内。我想象的回家场景应该是:母亲赶紧拿毛巾帮我擦干脸上的雨水,然后取出干净衣服让我换,还做几个硬菜为我压惊。

⑦但进门后母亲并没有理我,照旧看电视,父亲则继续喝酒吃饭,他们就像我平时回家一样,没有特殊的反应。我见状忙对他们诉苦,细说路上环境多么恶劣,自己躲过了好几次雷击,避过了数个水坑,“能活着回家真是奇迹”。

⑧父母却依旧没有改变对我的态度,连句安慰的话也没有。我刚想赌气回自己房间,父亲这时说话了。他说,这场大雨还不是最大的,他年轻时曾遇到过一场更大的雨。那年夏季,他和村里几个年轻人抢着架子车载着大铁罐,去50公里外的地方拉氨水,走到半路,突遇暴雨,天空电闪雷,但找不到避的地方,他们好冒雨前行。路面积雨暴涨他们便轮流用长树枝探路,遇到水深的地方便绕道走,至少多走了5公里路。

⑨年父亲也只有17岁,且生活条件艰苦,他和伙伴们饿着肚子,推着车子去拉氨水,冒雨在泥泞路上走了20多公里。后来父亲布鞋都踩烂了,挂不住脚,便找了一根麻绳将鞋捆扎在脚上,和伙伴们推着500公斤的氨水又走了50公里路返回。回到家后,父亲没敢对任何人说起那天大雨中自己所处的险境,因为他知道爷爷奶奶比他辛苦,自己不能让他们担心。

⑩父亲说这些时云淡风轻,但我仿佛看到当年那个还是少年的父亲在滂沱大雨中吃力前行的艰难和辛苦,不由心生佩服,自己积压在胸中的怨气不知道什么时候已经悄悄溜走了。

⑪我的雨季和父亲的雨季相隔了几十年,一个为赋新词强说愁,逞英雄求关注;一个主动帮家里挑重担,警家人分忧。两代人的雨季。在我17岁那年的大雨天重逢。父亲用自己17岁的经历和17岁的我对话。指引我走出速茫的雨季,找到人生的方向。

(选自《中国城市报》,有删改)

学校团委打算将本文改编为青春教育微视频,请你结合文章内容,完成下列任务。

(1)、任务一:梳理内容,准备脚本。

时间

主要事件

“我”的情绪、情感

临放学时

不顾劝阻,骑车回家

骑行途中

顶着大雨继续前行

进家门时

生气

回房间前

聆听父亲17岁时的遭遇

(2)、任务二:探究心理,锤炼演技。

拍摄到“好不容易到了家门口,我累得一点力气也没有了,将自行车往大门口一新,蹿进屋内”这一情节时,我准确演绎好哪两个动作?为什么?

(3)、任务三;巧用对比,精剪镜头。

导演想将下面“我”和父亲在暴雨后回到家的两个片段剪辑成一组对比镜头,你认为合理吗?请结合如识卡片的内容简要分析。(高阶思维)

①我见状忙对他们诉苦,细说路上环境多么恶劣,自己躲过了好儿次雷劈,避过了数个水坑,“能活着回家真是奇迹”。

②回到家后,父亲没敢对任何人说起那天大雨中自己所处的险境,因为他知道爷爷奶奶比他辛苦,自己不能让他们担心。

知识卡片

对比剪辑就是让观众将两个情节进行比较,使之相互映衬、强化效果。例如,要表现一个忍饥挨饿者的悲惨处境,可以把一个富人愚蠢地暴食与之连接起来,这样会让故事变得更加生动。

(4)、任务四。理解主题,宣传视频。

为宣传视频,请结合选文内容与主题,写一段推荐语。(不少于50字)(高阶思维)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

神秘的植物自燃

      ①在奥妙无穷的大自然中,常有一些植物会神秘的自燃,是什么原因让这些原本生长得很茁壮的植物突然化为一堆灰烬呢?

      ②在南美洲的大森林里,有一种名叫“看林人”的杜鹃树,花色金黄,枝干挺直。这种植物的花朵和茎叶里,饱含着具有挥发性的芳香油脂,当森林炎热干燥时,这种芳香油脂极易引火燃烧,酿成森林火灾,所以当地人又称它为“纵火花”。

      ③非洲赤道地区和欧洲的西班牙有一种自焚树。它材质优良,很受当地人喜爱。但当它长到十四五年时,树内就会分泌出许多低燃点的树脂。骄阳的照射,常常把树脂点燃,使自焚树变成巨大的火炬。一株大树只需1小时,即会连枝带叶化成一堆灰烬。

      ④1984年2月的一天,澳大利亚南部发生了上百起森林大火,吞没了近50万公顷的林地,烧死了成千上万的动物。这些突然爆发的大火是怎样引起的呢?科学家经过调查研究发现,这是由于森林中的桉树自燃引起的。原来,这年2月份的平均气温达40摄氏度以上,桉树分泌出比平时多几倍的易燃物质—香油精,再加上长时间干燥无雨,所以造成大片森林“自焚”。

      ⑤白鲜生长在我国新疆天山地区。春天一到,白鲜的花朵就渐渐变得鲜艳起来;到了夏季,更是越长越美丽、越长越成熟,终于结出丰硕的果实。然而,在炎热干燥的晴天,它却会突然起火燃烧,不长时间,一株白鲜便烧成了一堆灰烬。原来,白鲜的叶子含有醚,醚的燃点很低,在烈日的照射下,很快就会达到它的燃点。当白鲜的果实日趋成熟之际,醚的储量也几乎达到饱和程度,一旦遇上干燥的大晴天,再加上强烈的太阳光直晒,白鲜也就自燃了。

      ⑥此外,物体相互摩擦生电或静电感应,或山石反射聚集阳光,也能引起干枯的植物自燃。一般地说,每隔5~25年,森林会自燃一次。森林的自燃之火,不仅可以控制森林幼树生长的数量,而且能淘汰一些病树、枯枝,为森林中各种树木的快速成材提供适当的空间。著名的美国黄石国家公园里的森林,原来每隔20年都会自燃起火,但是该公园得到人工保护后,80年未发生火灾,导致森林生长缓慢,新生林减少。1988年的那场大火,不仅没有毁灭黄石国家公园,反而让黄石国家公园的森林更加充满了生机。

                                                                                                                                                                              (据《科学之友》)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女儿的厨艺

      ①此刻,在我眼里,女儿就像是一尾悠游于大海里的鱼。

      ②她地领着我,来到了伦敦的鲜鱼店,身子胖胖圆圆的中年老板亲切地与她寒暄:“好一阵子没来了,忙些什么呀?”女儿答道:“到菲律宾出差呀!”胖子调侃:“今天一定是闻到鱼的鲜香,才赶来的,是吗?”女儿笑道:“是呀,别人有千里眼,我有千里鼻呢!”胖子又问:“你是不是要做刺身和寿司呢?”女儿说:“对!麻烦你给我一公斤三文鱼、一公斤金枪鱼、20颗特大的鲜带子。”

      ③手拎那缠着海洋气息的海鲜,她赶往农贸商场,买瓜果蔬菜,又到超市去买了上好的牛柳和葡萄酒,然后,回家。

      ④动作麻利地准备处理食材前,她高声宣布当晚六人共餐的“菜单”:“开胃品是带子沙拉,主食有三道:三文鱼刺身、彩虹寿司、日式牛柳;甜品是奶酪蛋糕、草莓雪糕。”

      ⑤我们“哇哇”连声惊叫,每一个叫声都裹着圆圆的笑意与满满的期待。

      ⑥她不让我们帮忙,独自撑起一片天。我站在一旁,饶有兴味地看。在她童年与少年时代,我在厨艺上对她刻意的熏陶与训练,今日在他乡异国的伦敦,终于结出了“美丽的果实”。

      ⑦常常告诉她,炊事是家里的一件大事;我们要吃得好,但是,我们也不要把过多的时间挥霍在柴米油盐上。和做其他任何事情一样,炊事如能周全地运筹帷幄,当能事半功倍。现在,看她“一心多用”那种行事方式,已经完全得到了我的传承。

      ⑧她将三文鱼、金枪鱼、牛油果、黄瓜、芦笋、红萝卜等分别切块、切片、切丝。准备好了,便将煮好的米饭均匀地压在紫菜上,加入鲜鱼和其他配料,用竹片卷成寿司。每卷寿司均匀地切成八片,在盘子里摆成放射状,宛若一圈璀璨亮丽的彩虹。

      ⑨接着,把牛柳用酱料腌了,搁置一旁;快刀把蒜头切成薄片,慢火在油里煎成金黄色。然后,细心地根据各人的要求,把牛柳分别煎成五分熟、八分熟和全熟。煎好了,便把熠熠发亮的蒜片撒在上面。

      ⑩她那种比专业更专业的用心与严谨,着实令我击节叹赏!

      ⑪新鲜带子要煎得恰到好处,是一大挑战,可居然也难不倒她。只见她用纸把丰腴肥美的带子弄干了,在热锅里放了牛油,信心满满地说:“每一面只要煎一分钟左右,便恰恰好了。”柔嫩诱人的带子和淋上特殊酱料的新鲜菜蔬配搭得天衣无缝。

      ⑫餐毕,看着大家脸上的惬意和满足,她突然转头对我说道:“妈妈,谢谢您。”我微笑地搂了搂她。知女莫若母,我清楚地知道,她向我道谢,是因为我在她懵懂无知的成长期,教会了她领略烹饪的美妙,也教会了她掌握烹饪的技巧。

      ⑬烹饪,绝对不是枯燥无味的杂务琐事,它既是实用的技能,也是快乐的源泉。当年,在她满月后,我便把婴儿摇篮带进厨房,刻意让她培养起敏锐的嗅觉。到了三岁,我便让她站在高高的凳子上,教她煎鸡蛋、教她烙马铃薯饼。训练的难度,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渐次提升。由于我常常寓教于乐,把笑声镶嵌进炊事里,所以,女儿一直非常享受烹饪。到她18岁负笈英国时,已能做得一手好菜了。

      ⑭如今,独自生活于伦敦,不管工作多忙,她绝不亏待自己的胃囊。她能在短短的半个小时内,煮出让自己味蕾惊艳的食物。

      ⑮劳逸结合,人生因此而变得更为圆满、更为美好。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春雨

    这几天心里浮燥,看什么都是灰的,做什么都是错的,说什么都是带气的。索性离开屋子,到外面透透气去。

    下了楼,方见地上湿露露的。并没有看见雨点打在地上溅起的水花,抬眼望天,灰蒙蒙的,并不见千条万条的雨丝。仰起脸,细细密密的雨雾似的扑到脸上。

    细如丝,密如织。寻之无形,落地无声。却把花草树木滋润个透,草木象长了无数的小嘴,贪婪地吮吸着,拍着饱胀的肚,心满意足地生长再生长。

    公司公园里几株桃树的枝条,微雨中泛着淡淡的紫,枝上,小小的花蕾,仿佛用了力想要挣出粉红的脑袋来。

    公园里的几株柳树,如一幅水墨画,烟雨蒙蒙是灰色的底,黑色的树干,是泼墨挥就的,细细的枝条则是墨蘸了水,笔触轻轻拉下若有若无的几笔。纤纤枝,薄薄雾,疏密有致,浓淡相宜。

    再往里走,是一潭水。夏日时,满池荷花开得热闹,也偶有蜻蜓立上头,诗意盎然。

    但现在,满池狼籍,有的只剩光秃秃的一茎,象老妪干枯的手臂;有的,茎上卷着半只残荷,打了褶,低着头藏起了半个脸,对着幽幽的池水自照自怜。

    李义山曾作“留得枯荷听雨声。”但这场春雨打在枯荷之上,却连雨声也听不到。这三月的春天,也改变不了一池萧索。

    低了头,猛见小径旁铺着地毯似的绿苔,在微雨中愈发的浓绿。仿佛趴在地上,就能听见它们在闹嚷着长高长高,笑嘻嘻地仰着头不放过哪怕是一滴雨的滋润。我着实不知青苔这种植物是不是四季长绿,但那一刻,我心里认定,它就是因为这场春雨才萌发了生机。

    再微小的生命,也渴望春天;再不起眼的角落,也有蓬勃的令人惊讶的顽强与坚持。我为这些微不足道的生命喝起彩来,竟渐觉人生开阔。或者,我内心,终是坚强的,向着光明的,有着希望的。

    夜晚时分,雨大了。透过窗子,看路灯下的雨,纷纷扬扬,象千万颗珠子铺天盖地洒将下来,而雨声在夜的静寂里分外响亮,“哗哗”连成一片。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我脱口吟到。猛觉得,这场春雨亦是我心中的及时雨,浮燥的心不知何时沉静下来,象饱饮了春雨的土地,滋生出无限的希望来。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可可西里观天人

央广网西宁4月9日消息(记者章成霞 刘泽耕)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东经93.05度,北纬35.13度,海拔4612.2米。这是全球第二高海拔气象站——青海省五道梁气象站的坐标。从格尔木出发,沿青藏公路向西南方向行进。翻越连绵纵横的昆仑山脉,进入广表无垠的可可西里无人区,五道梁气象站就在那里。五道梁地高天寒,气候多变,含氧量仅为海平面的50%左右,迄今没有建政,没有常住居民,公路两旁零星的饭馆和修车销也都随季节迁徙。

    “过了五道梁,难见爹和娘”是流传在青藏线上的谚语。高原反应是五道梁给每位初来乍到者的“下马威”。

    张国玲:11月9日。我俩一个皮卡车。车开得快,路也不好全是坑。我俩头“嘣~嘣~”。

    李路华:还冷得要命,皮卡车到处漏风,夜里零下三十多度。开了好长时间也看不见一个人,连个村子都没有。当时在西大滩吃的饭,也没电,吃了一碗面。

    张国玲:没吃下,那会已经开始反应了,嘴皮已经青紫了。

    李路华:头疼得厉害。

    五道梁的土地是永冻层,气象站建在架空的水泥桩上,以免室内热量融化冻土造成房屋下沉坍塌。观测室在正北,观测场在正南。两亿多年前的沧海桑日造就了青藏高原,世界第三极通过大气环流影响着区域和全球的气候。1954年,青藏公路通车。1956年10月1日,五道梁气象站投入工作。

    五道梁,每三小时一次每天八次观测记录气象数据,在雄鹰飞不过去的唐古拉山,高原的气象资料每一天都在进行全球交换。李路华说:“每天都传,每个时次,每分钟都有新的。电不稳定网不稳定,就怕发报的时候断网断电。”张国玲也表示:“晚上做梦感觉报没发就特别着急,起来一看是做梦就放心了。”

    新鲜蔬菜、水果是五道梁的奢侈品,萝卜、土豆、白菜是餐桌的老三样。水同样稀缺,得去五六十公里外的风火山凿冰取水。身材娇小的90后甘肃姑娘巩俐忘不了拉水的苦。

    巩俐:冬天取水特别困难。就是凿冰。我们以前有个皮卡车,就是一个大桶提的那种。

    李路华:一桶水能用一个星期左右。

    张国玲:洗完脸洗头,洗完头洗脚,洗完脚洗袜子刷鞋,以前的衣服穿得全都是油。

    缺氧,更是无处不在的幽灵。在五道梁,人缺氧,植被缺氧,就连发电机都得吸氧后才能启动。

    李路华:尤其有了家庭,有时两三个月见不到一次,再好的感情也冲淡了。

    张国玲:最麻烦的就是孩子问题。

    巩俐:大概一岁两个月的时候回去,她就叫我婶婶!我觉得特别愧疚。

    张国玲:那时候都舍不得生病。也不敢生病,因为没医院。

    尝过高原的苦,甜也变得简单纯粹。

    李路华:山上的太阳也大,月亮也圆也大。

    张国玲:说什么几百年的大月亮啥的,我们那边基本上都能看上。

    巩俐:那种彩色的云朵也经常能见到。冬天我们观测场外面就可以看到野生动物,野驴那些的,有时候还看见小兔子,也挺好的。

    四季轮回,在这儿并不明显。热闹和冷寂,却有明显的分水岭。每年七八月,五道梁迎来短暂的夏天,青藏线上车来车往,一扫漫长冬季低气压带来的压抑和苦闷。

    张国玲:到夏天可开心了,像那些旅游车过来。男生们看到路边旅游的那些穿裙子的女生,他们都激动得不行。

    山上的生日从来没有过完整的蛋糕,再漂亮的蛋糕到了五道梁也被颠簸得面目全非;也没有直播的春晚,总是要滞后一两天才能看到,但这并不妨碍年轻人把这儿当成温暖的家。

    2017年,五道梁气象站建站第62个年头。小站观测、记录、传输着每一天的气象资料,为可可两里巡山队提供天气通报,为青藏铁路建设提供冻上数据,为藏区牧民提供牧草观测,也为无数的往来车辆提供道路积雪结冰报告。

    随着现代观测和信息技术的发展,2018年第一天,五道梁气象站正式开启远程观测、无人值守模式。张国玲、站长李路华、和李路华结为人生伴侣的巩俐相继作别五道梁,进入格尔木气象局工作。

    巩俐:我感觉就好像姑娘远嫁。

    张国玲:那个车从大门出来的时候,就看着五道梁,我们两个一直眼泪哗哗的,也没说话,一直在那哭,哭着哭着后面就睡着了。

    每个月,他们还会踏上熟悉的青藏公路,翻越立着索南达杰雕像的昆仑山口,回五道梁检测维护设备,张国玲总会走进自己住过的房间。她说:“感觉房间以前能容纳好多东西,包括熬过的那些孤独,以前那些友谊。”

    小时候,张国玲心中的英雄是仗剑走天涯的侠客。长大后,她成了高原气象人,在离天空最近的地方观测万千气象。谁是英雄?张国玲表示:“对于我们来说,在五道梁这个地区‘躺着也是一种奉献,活着就是英雄’。”

(选自“学习强国”,有删节李传鹏输入)

拓展训练

片片蝶衣生

镯耳

    ①那日闲暇,独自一人到鼓浪屿游走。挨挨挤挤的游客们,成群结队涌向琴岛。耳畔不是那些错乱的碎步之音,便是天南海北的吆喝声。我在嘈杂之中,内心焦躁而又不安。

    ②走着走着,前方万绿丛中现出几抹蓝色。那是一片花木丛,繁茂的花枝上缀满蓝色的小花儿,花瓣娇小并不起眼,如果不是花开得很多,我或许真的会忽略它们。可我到底还是厌倦了嘈杂的人群,被那一抹微蓝所吸引。

    ③移步花丛中,仔细瞧去,蓝色的花容宛如蝴蝶仙子一般,让人一眼惊艳。时值冬季,它们的四片花瓣成对绽开,恰如一群翩翩起舞的蓝蝴蝶,生动,活泼。微风拂来,它们的翅膀随风颤动,飘来幽幽的香气,沁人心脾。微风吹动蓝色的花朵,花朵起伏,与那身披蓝衫的蝴蝶别无两样。

    ④借助手机搜索,原来此花实名正是蓝蝴蝶。我惊叹于造物主的神奇,将这样一朵小花装扮得如此美丽。它那对生的叶子,平展两侧对称盛开的花瓣,还有那如蝴蝶触角一般细长的雄蕊,无不娇美可人。在这个微寒的南国之冬,这蝴蝶花,静守一处,花非花,蝶非蝶,宛若一群蝴蝶仙子,着一身微蓝的薄衫,是那样的惹人怜惜!

    ⑤我在这片蓝色的花海中徘徊,想起杜甫那首《江畔独步寻花》,想起眷恋芬芳的花间彰蝶,想起自由自在的欢啼黄莺。杜甫在饱经离乱之后,择一西郊草堂为安身之所,他在春暖花开时节,独自在江畔散步赏花,不正是源于他对生活的知足与热爱吗?

    ⑥眼前的这片蝴蝶花,生在鼓浪屿这片少人踏足的草地上,将点点微蓝开放在绿丛中。它们没有娇艳灿烂的三角梅那般耀眼夺目,也没有悬挂在枝头的曼陀罗那般高高在上,不似红粉的合欢那般寓意高雅,更不像月季那般千娇百媚。它们生来便如蝴蝶一般,长在花丛里,飞在绿叶间,在湿润的草地上,片片蝶衣生。

    ⑦我常常想,这世间的花不也和寻常的人一样吗?人有人性,花有花性。有的人生来不甘,总不愿栖息于荒芜之地,纵有迁徙,也难逃“枯萎”的命运;有的人知足惜福,不攀不比,即便生长在乡野间,也是一身正气。好比这蓝蝴蝶,它形貌小巧,生长于潮湿的山坡草地之中。它不俗不媚,凭一身高洁之色来示人,在一片淡然的幽香之中静默绽放。

    ⑧夕阳西下,通往码头的行人越来越多,我流连在这片花丛中,为邂逅此花而欣然。它们清婉的姿容,密密丛丛的风韵,将永远盛开在我的梦里。

(选自《厦门日报》副刊,有删改)

现代文阅读

 (三) 旧 土

宁新路

①父亲把一堵旧墙拆了,和成泥巴,打成土坯,砌房子,抹墙皮。 旧墙的土看上去很老了,老得有点儿像姜黄色了,老人们说是唐朝的,甚至说是秦朝的,反正是久远时候留下来的墙。这墙的土跟地里的不一样,太陈旧了。

②我担心老成这样的旧土,打成土坯,砌成房子,抹成墙皮,用不了多长时间,墙就会像枯木一样,渐渐松散、倒掉。我劝父亲不要用这样的泥土砌墙、盖房,父亲一点儿也没理我的话,不但把那堵很长的大墙拆了,而且还把墙底下的土也挖出来和成了泥。我对父亲的做法感到很生气,埋怨父亲,用这么陈旧的泥土盖房子,心里到底有没有儿孙? 父亲说,泥土有什么老不老的,泥土从来不会老;再老的泥土,见了水,和成泥,就是新泥;打成土坯,土坯就是新的;砌成墙,墙就是新的;盖成房子,房子就是新的,放心住吧……果然,这老墙的土,和成泥很耐用,打成土坯很硬实,砌成墙很敦实,抹上墙很细腻。

③父亲的选择是对的,用旧土和泥巴砌成的墙,比地里挖的新土有黏度,耐风耐雨耐晒,三十多年过去了,房子结结实实,院墙稳稳当当。父亲在这房子里住了二十多年,如今已离去十多年了,他的子孙还在住着,墙皮旧了,墙体还是好好的,粉刷了几次,还如新房似的。

④由此,我对旧土有了新的认识,我感到泥土是一种神奇、有生命而永远不死的物质。

⑤一块荒芜千万年的土地,看上去静静地沉睡在那里,甚至不长一草一木,你以为它早已死去,其实不然。如若浇上一瓢水,这喝了水的土,不管是黄土、红土、黑土,立刻就会变得灵动起来,像睡醒了似的,黄土就会变得更黄,红土变得更红,黑土变得更黑——泥土活了。

这喝了水,被水唤醒了的旧土,你不动它,它恍若永远在水中,是醒着的;你若动它,它便会越来越有灵性。 一旦被捏、揉、搅、捶、打过,泥就全醒了,倘若捏、揉、搅、捶、打的时间越长,泥就会越鲜亮、越精神、越黏,甚至会灵气十足。这时候的泥好似有了筋,有了骨,有了柔软轻盈的生命,打成土坯也好,烧成砖瓦陶瓷也好,就看你想让它成为什么,它会让它的生命绽放出千姿百态的形状。

⑦一片毫无生机的土地,能给你的触发是枯涩的,你想象不出这片寂寞的旧土,会长出什么来。它会长出金黄色的庄稼、香甜的果实、参天的大树,变成碧波荡漾的林海吗? 不需要你投入满地黄金,不需要你苦苦膜拜,只要你给它水,让它喝足了醒来,你撒下的种子就会长出你要的东西。黄土高原荒凉,是泥土讨厌那个地方吗? 江南绿树成荫,是泥土偏爱那个地方吗? 不论是黄土还是红土,等待的不是荒芜,是唤醒它的水。旧土永远在等待种子和雨水。

⑧那村边一望无际的田野,是什么时候成为耕田的?地下挖出了秦朝的砖、汉朝的瓦,还有唐朝的锄头,那说明这片地耕种了几千年了。几千年来每年都春播秋收,它滋养了村里祖祖辈辈的人,还有那些牲口。我捧起这老田里的泥土,湿润润的,黑黝黝的,孕育的小麦正在抽芽,这哪像耕耘了几千年的土地,简直像年轻的母亲,正在哺育着孩子。我坚信,只要给它水的滋养,给它足够的肥料,这片田地的旧土永远是年轻的,永远也不会老去。

⑨每一捧旧土,都不可小看。每一捧旧土,无不经受了数千年的风霜雪雨,无不经受了数不清的践踏和摧残,无不见证、饱尝和承载了死的悲惨、血泪与世间残酷。被屠刀,被烈火,甚至被炮弹蹂躏过的泥土,喝过雨水,照样会活,照样会新,像新的泥土一样。这就是旧土。 旧土承载世间万物,承受了天地间风雨雷电的摧残,承受了人和动物的一切暴行,包含和消融了发生在大地上的所有污垢、丑陋和罪恶。尽管它是负重和苦难的,但旧土不旧,只要有一滴水的滋润,旧土依然会生机勃勃。

⑩我膜拜大地,敬仰旧土。

(选自《农家书屋》2017年第 4期,有改动)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