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浙江省温州市龙湾区多校联考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

本次活动将举办“与自然为友”有声明信片制作评比。请帮助小叶和小赵完成评比任务。

雨水去过一切地方(节选)

鲍尔吉·原野

①雨点瞄着每株青草落下来,因为风吹的原因,它落在别的草上。别的雨点又落在别的草上。春雨落在什么东西都没生长的、傻傻的土地上,土地开始复苏,想起了去年的事情。雨水排着燕子的队形,以燕子的轻盈钻入大地。这时候,还听不到沙沙的声响,树叶太小,演奏不出沙沙的音乐。春雨是今年第一次下,边下边回忆。有些地方下过了,有些地方还干着。春雨扯动风的透明的帆,把雨水洒到它应该去的一切地方。

②春雨继续下起来,无需雷声滚滚,也照样下,春雨不搞这些排场。它下雨便下雨,不来浓云密布那一套,那都是夏天搞的事情。春雨非不能也,而不为也。打雷谁不会?打雷干吗?春雨静静地、细密地、清凉地、疏落地、晶亮地、飘洒地下着,下着。不大也不小,它们趴在玻璃上往屋里看,看屋里需不需要雨水 , 看到人或坐或卧,过着他们称之为生活的日子。春雨的水珠看到屋子里没有水,也没有花朵和青草。

③春雨飘落的时候伴随歌声,合唱,小调式乐曲,6/8拍子,类似塔吉克音乐。可惜人耳听不到。春雨的歌声低于20赫兹。旋律有如《霍夫曼的故事》 里的“船歌”,连贯的旋律拆开重新缝在一起,走两步就有一个起始句。开始,发展下去,终结又可以开始。船歌是拿波里船夫唱的情歌小调,荡漾,节奏一直在荡漾。这些船夫上岸后不会走路了,因为大地不荡漾。春雨早就明白这些,这不算啥。春雨时疾时徐、或快或慢地在空气里荡漾。它并不着急落地。那么早落地干吗?不如按6/8的节奏荡漾。塔吉克人没见过海,但也懂得在歌声里荡漾。6/8不是给腿的节奏,节奏在腰上。欲进又退,忽而转身,说的不是腿,而是腰。腰的动作表现在肩上。如果舞者头戴黑羔皮帽子,上唇留着浓黑带尖的胡子就更好了。

④春雨忽然下起来,青草和花都不意外,但人意外。他们慌张奔跑,在屋檐和树下避雨。雨持续下着,直到人们从屋檐和树底下走出。雨很想洗刷这些人,让他们像桃花一样绯红,或像杏花一样明亮。雨打在人的衣服上,渗入纺织物变得沉重,脸色却不像桃花那样鲜艳而单薄。他们的脸上爬满了水珠,这与趴在玻璃上往屋里看的水珠是同伙。水珠温柔地俯在人的脸上,想为他们取暖却取到了他们的脸。这些脸啊,比树木更加坚硬。脸上隐藏与泄露着人生的所有消息。雨水摸摸他们的鼻梁,摸摸他们的面颊,他们的眼睛不让摸,眯着。这些人慌乱奔走,像从山顶滚下的石块,奔向四方。

⑤春雨拍打行人的肩头和后背,他们挥动胳膊时双手抓到了雨。雨最想洗一洗人的眼睛,让他们看一看——桃花开了。一棵接一棵的桃树站立路边,枝桠相接,举起繁密的桃花。桃花在雨水里依然盛开,有一些湿红。有的花瓣落在泥里,如撕碎的信笺。如琴弦一般的青草在桃树下齐齐探出头,像儿童长得很快的头发。你们看到鸟儿多了吗?它们在枝头大叫,让雨下大或立刻停下来。如果行人脚下踩上了泥巴应该高兴,这是春天到来的证据。冻土竟然变得泥泞,就像所有的树都打了骨朵。不开花的杨树也打了骨朵。鸟儿满世界大喊的话语你听到了吗?春天,春天,鸟儿天天说这两句话。

(1)、请结合文章内容与语言特点,根据要求完善推荐语,将这篇文章推荐给小叶和小赵,帮助他们解决素材来源问题。

推荐语

鲍尔吉•原野细致地观察了春雨飘落人间、滋润大地的过程,并用细腻的笔触描绘出了一幅欣欣向荣的春雨图,是“文中有画”的代表作。文章语言凝练,手法精妙,为雨水增添了几分生气与情思。比如“它们在玻璃上往屋里看,看屋里需不需要雨水”一句中“趴”字①(赏析“”字的表达效果);再比如“如琴弦一般的青草在桃树下齐齐探出头,像儿童长得很快的头发”一句②(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如此美的语言非常适合制作有声明信片,希望这篇《雨水去过一切地方》能给你们带来创作灵感。

(2)、有声明信片要进行朗读配音,请按要求完成朗读卡片2。

朗读卡1
【句子】春雨时疾时徐、或快或慢地在空气里荡漾。
【朗读设计】“疾”“快”重读,“徐”、“慢”轻读,读出春雨荡漾的节奏感与韵律感,表达作者对春雨的喜爱。

朗读卡2

【句子】雨水摸摸他们的鼻梁,摸摸他们的面颊,他们的眼睛不让摸,眯着。

【朗读设计】

(3)、有声明信片要配上一张插图。请结合文中“雨”的特点,为它设计配图方案。

构图要素

细节处理

雨、青草、行人、①、飞鸟

对于画面中行人的面部表情应该如何刻画,小语和小文之间有不同意见。请你结合文章第4、5段,为行人选择一种恰当的神情,并说明理由。

A.愉快    B.平和    C.凝重

②我选择,理由:

(4)、小叶想把这张明信片送给以下三人中的一位,你认为谁合适?请结合本文主题及所选人物经历,说说理由。

A.《秋天的怀念》中暴怒无常的史铁生 

B.《再塑生命的人》中迷茫无措的海伦·凯勒

C.《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天真贪玩的“小鲁迅”

我选择,理由是: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短文,回答问题。

     (甲)有一件小事,我不知道还值不值得提它,但回想起来,在那时却占据过我的心灵。我父亲那时候在军阀部队里,好几年没有回来,我跟母亲非常牵挂他,不知道他的死活。我的母亲常常站在一张褪了色的神像面前焚起香来,把两个有象征记号的字条卷着埋在香炉里,然后磕了头,抽出一个卜问吉凶。我虽不像母亲那样,也略略懂了些事。可是在孩子群中,我的那些小“反对派”们,常在我的耳边猛喊:“哎哟哟,你爹回不来了哟,他吃了炮子儿!”那时的我,真好像死了父亲似的那么悲伤。这时候蔡老师援助了我,批评了我的“反对派”们,还写了一封信劝慰我,说我是“心清如水的学生”。一个老师排除孩子世界的一件小小的纠纷,是多么平常;可是回想起来,那时候我却觉得是给了我莫大的支持!在一个孩子的眼睛里,他的老师是多么慈爱,多么公平,多么伟大的人啊。

     (乙)但不知怎地,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识的老师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有时我常常想: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知道。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盲人与_________
       ①浅灰色的防盗门虚掩着,他轻轻拉开后,露出一道菜花色的老式镶板门。他带上门,蹲下,抄起一只拖鞋扔了出去。砸出的响声不大,像猫逮老鼠时跳跃触地般发出的。室内没有一丁点反应。他胆子壮了起来,便站直身子朝里走。
       ②“二娃子,你来啦?”声音不大,很平静。他疑心是自己心里发出来的,所以没有停下,继续往屋里走。
       ③“你今天是先拖地还是先抹窗子?”这次他听得清清楚楚,声音是一个中年男子从客厅转角处的沙发上发出的。窗帘拉着,光线很暗,刚进屋很难发现沙发上还坐着人。
       ④“糟糕,今天失手了!”他不由得暗暗在心里叫了一声苦,紧紧盯着那人,往门口退去,试图根据情况夺路而逃。
       ⑤坐在沙发上的男人一动不动地指挥道:“你去把厨房的水瓶提过来,先泡两杯茶,今天我请你尝尝二级峨嵋毛峰。”
       ⑥他不敢回应。
       ⑦沙发上坐着的人又喋喋不休地自言自语道:“哎哟,我咋忘了你不能说话呢,不过,姐姐把你带来的时候就说你心明眼亮,耳朵特好使,可以耐心地听我这个看不见的人说话,你不知道,我等你好长时间了,你来了,我说着话心里就亮堂了许多。”
       ⑧沙发上是个盲人,他放松了,停止了逃走的打算。
       ⑨“水瓶提过来没有?先喝一口茶,再慢慢做卫生,要不,都不做,反正等几天你又要来做,我就想和你喝喝茶说说话,你不知道,这茶是用我自己第一次挣的钱买的。”
       ⑩他换上拖鞋,不由自主地去厨房提来水瓶,伸出食指在瓶口试了试温度,泡上一杯茶。他开始同情起这个盲人来。
        ⑪“说真心话,二娃子,我有点佩服你,你说不了话,自己出来打工挣钱养活自己不算,还要供养残疾的父母。”
        ⑫他很想告诉沙发上的盲人,他不是二娃子,也不是残疾人,他好手好脚,但游手好闲不务正业。但他不敢吭声。今天他是一位不能说话的人。他要把这场戏演到底。
        ⑬沙发上的人说:“喝茶喝茶。”他呷了一口,有些苦涩
        ⑭沙发上的人又说:“我去盲人按摩所上班,一是受到你的启发,你都那么能干,我好脚好手的咋不能自食其力呢?二是想帮衬姐姐一把。姐姐太苦了,先前每个月挣的钱就花在我这个无用的男人身上。这个世界我最佩服的人就是姐姐,她是女中豪杰,比男人还能干。”
        ⑮他情不自禁地去厕所拿来拖把,开始打扫客厅。
        ⑯“二娃子,你嫌我啰嗦就使劲跺一下脚,我听到后就不说话了。来,喝茶喝茶。”
        ⑰他把客厅拖完,又去喝了一口。一股淡淡的清香沁人肺腑
        ⑱“这茶味道说不出的好。”坐在沙发上的人卖个关子动情地说,“简直有点像说书人说的,妙处难与君说。二娃子,你早就品尝过这种美滋滋的味道是不是?可对我来说却是第一次啊,用自己劳动挣来的钱,是世上最美的享受!”
        ⑲盲人的生活态度深深地感染着他。
       (20)“你自己再倒点水喝。”沙发上的人边说话边站起来,端着杯子熟练地往里屋走去。
       (21)下午三点,打扫完卫生,他从包里掏出仅有的三张十块、四张五块的钱放在茶几上。正要出门,门吱扭一声开了,一个和他年龄相当的敦实青年背着个帆布工作包走了进来。那人啊啊啊地对他比划了几下,他点点头侧身让了一下出了门。
       (22)楼梯上洒满斑斑点点的阳光。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伞外听西塘

叶文玲

      未去西塘前,脑海里先有了画面——我猜想那是与我故乡楚门相似的又一个典型的江南水乡小镇,只不过是“楚门”二字,换成了西塘。未去西塘前,耳鼓里回响起别人对它的许多赞语,频率最高的是这样的形容:西塘是一首诗,西塘是一幅画。

      我想跳出这些熟络了的“常言”去看看西塘,因为,我很欣赏对它的另一个比喻;西塘是一坛陈年黄酒。仔细想想,这比喻大概是比喻者随手一抬便得的,因为历史悠久名气很大的“嘉善黄酒”,就产自西塘,那日日弥漫的酒香随着老酒厂的名声,早就香出了百里千里之远。在西塘,那醇香诱人的“嘉善黄酒”,日日被西塘和来西塘的人很放肆地酩酊着,很奢侈地用来做烧菜的料酒,一倒就是四两半斤。哦,黄酒在西塘,历来都是水一样洒泼着,河一样流淌着的。

      就在这样想着猜着西塘时,我去了西塘,蒙蒙细雨中,恰好又忘了带伞。忘了也不关紧,因为我知道下在西塘的雨是飘飘如丝的,绵软如糯的,即便带了伞也不会撑的,不,不是懒得撑,而是觉得不撑比撑着更好。

      于是,我就这样慢慢地在雨中走着,拿了伞而在伞外看着,不,是在伞外听着雨中的西塘。

      在伞外听西塘,真个是别样意趣,那一顶顶在帘纤小雨中被别人撑着的伞,便成了唯西塘才有的美妙风景,伞和西塘是那样天然地成为不可或缺的组合!在伞外听西塘,那似有若无的雨声,切切地好似远远传来的洞箫和陶埙,这箫和埙,那更是西塘自古就有的。这既有视觉也有听觉的歆享,真是令人游兴倍增。

      看着那小雨,一丝丝一线线地飘洒在枕河人家的白墙黑瓦上,那黑瓦白墙只是黑的更黑,白的更白,那颜色渐自深浓而更加黑白分明的房舍,益发成了一幅幅最耐套印的版画,哦,假若能扯得天幕当纸,那是随你印上多少张都不会褪色走版的。看着那小雨,珠一阵玉一阵地滚落在西塘的河面上,你只会看见满河的水都笑成了一个又一个笑涡,可就怎么也听不见那脆脆的声响。怪了,莫不是天公亦知本属嘉善的西塘人生性和善,所以即便是落雨,便也落得格外轻盈格外温柔,将那有可能发出的声响都掩在深巷里、廊棚下,一古脑儿化作报时的更漏檐滴的叮咚么?

      看着那小雨,下得如此善解人意,我这才悟出:西塘的雨,是因为下在西塘才有这样绵软的景象;西塘的雨,下得这般温熨人心,是因为西塘还有别处少有或无有的长长廊棚!

      知情人说西塘的廊棚,始自明清,因为那时作为商业小镇的西塘,得水上交通之便,镇上的商店大多开在临河的街。那时的西塘,虽然有水乡小镇的闹热,但店主和做生意的对象,也大抵是小镇水乡的农家百姓。小船是水乡人的靴鞋,那有着一级级石台阶的河埠头,便是起船篙停桨橹的地方,于是,宽宽长长的廊棚也就应势而生,有了它,或在岸上或在船里的买卖双方,就有了交易的地场。

      作为也是水乡人,我对这与黑瓦白墙共生的廊棚并不陌生,可是,廊棚在西塘被作为特殊的风景,在我想来,一是在于它的规模:西塘的廊棚绵延相接,据说有1300多米长;二是在于它别致的形状。因为即便这棚看上去只有一个斜屋面,但和所有人家的屋檐房顶一样,都是毫不含糊的木椽屋瓦,既结实且美观。许多“顶”还颇为艺术化地呈拱形或波形,在实际功能上,又的的确确遮风挡雨冬暖夏凉。当地人约定俗成将它简称为“棚”,多少地透示了西塘人惯有的谦虚;而一个关于它最早由来的传说——一个烟纸店老板如何在屋檐下搭一卷竹帘、教一个仙人扮作的要饭叫化子躲过一夜风雨的故事,更把西塘人古道热肠仁义忠厚,展露得淋漓尽致。

      无庸细说延续至今的功用,哪怕仅仅作为观赏,廊棚也是非常美妙的。在弯弯曲曲的河岸上与小河一同蜿蜒,那形那景,就是一幅古韵无限的图画;那檐下的回龙棂,那廊脚的木栏杆,那廊棚人家咿呀一声开启的花窗板门,更似无言的暗示,暗示这千年古镇深巷水弄曾经发生过的种种掌故。无怪在这廊棚下来回踱步时,我总觉着脚下并非仅仅是一条质朴且在别处已不多见的石板路,而是步步走在一部厚重而古色古香的史籍中……

      看着那西塘河面,那雨线儿雨珠儿,不是照样是钱丝般闪亮么?那大而圆的笑涡儿,不还是一个接一个么?手中的伞,虽然依然未曾打开,身上却依然不觉着多少濡湿。哦,原来,下在西塘的雨并非是雨,它是一丝丝一线线,都化作最可沁心的清凉露,点点滴滴滋润进我的心田了。

      走着看着听着伞外的西塘,我不能不再次觉出了自己的痴呆——本色的西塘是无需迟到的形容或比喻的,那么,你还这呀那呀伞外伞内的絮叨个甚?

      西塘的廊棚,真个是天下最美妙的独一无二的伞!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一碗入梦

林清玄

       ①妻子从网上买了一箱大闸蟹,送到家里,每一只都是活蹦乱跳的。从阳澄湖到台北,路远时长,竟能保持螃蟹的生命,在几年前,是不可想象的。

       ②吃大闸蟹时,儿子忽然发问:“老师说,以前台湾人不吃大闸蟹,这几年开放才开始吃,是真的吗?”“如果说是阳澄湖或太湖的大闸蟹,以前是吃不到,如果是吃毛蟹,爸爸从小就是吃毛蟹的,大闸蟹就是毛蟹的一种啊。”我说。

       ③我的童年时代,爸爸在六龟新威租了一块林地,搭了一间砖房,在森林里开山。我们常陪爸爸到山上住,有时住上整个夏天。山上食物欠缺,为了补充营养,我们什么都吃:天上飞的鸟雀、蝗虫、蚂蚱;地上能跑的竹鸡、锦蛇、兔子;河里游的小虾、小鱼、毛蟹、河蚌……

       ④天空和陆地上的不容易捕捉,河溪里的容易捉到,我们做一些简单的陷阱,竹子上绑着小虫,插在田边、河边,第二天就可以搂。捉毛蟹则是最有趣的,从下游往上游溯溪,沿路扳开石头,缝隙里就躲着毛蟹,运气好的时候,扳开一块石头,就能捉到五六只。毛蟹盛产之时,个头肥大,我们七八个兄弟忙一个下午,就可以捉到整桶的毛蟹,隔两天再去,又是一桶,几乎捕之不绝。

       ⑤晚上,爸爸把我们捕来的毛蟹、小鱼、小虾清洗过后,烧一鼎猪油,全都丢下去油炸,炸到酥脆,蘸一点胡椒和盐,一道大菜就这样完成了。当时山上还没有电灯,就着昏黄跳动的油灯,那一大碗的河鲜跳动着颜色的美,金黄的小鱼、淡红的小虾、深红的毛蟹,挑逗着我们的味蕾。

       ⑥“开动!”爸爸一下指令,我们就大吃起来,咔咔嚓嚓,整只整只地吃进肚子里,不知道为什么,我们吃螃蟹和吃鱼虾一样,都是不吐骨头的,不!是不吐壳的。

       ⑦那是令人吮指回味的终极美味,我离开山林之后,就没有再吃过了。就好像爸爸亲手采的草耳(雷公菜)、鸡肉丝菇,还有他亲手用西瓜做的凉菜,都再也吃不到了。

       ⑧“这就是我们以前吃毛蟹的方式,和吃大闸蟹是很不同的。”我对孩子说。

       ⑨孩子睡了,我坐在书房,仔细地怀想父亲在开山时的样子,想到我十四岁就离开家乡。当时忙于追寻,很少思念父母。过了六十,时不时就会想起爸爸、妈妈,爸妈常入我梦来。

      ⑩想起那一大碗毛蟹,如真似梦,依稀在眼前,那美丽的颜色,一层一层晕染了我的少年时光,在贫穷里也有华丽的光。

(选自《意林•原创版》2016年第6期,略有改动)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 题。

溃散的黑暗

赵丽宏

    大约是10年前,记者吴斐告诉我,上海盲童学校有一个盲姑娘,叫杜琼,喜欢文学,喜欢朗诵散文和诗歌,很希望得到我的书。这样的要求是不能拒绝的。我把刚出版的散文诗集《人生遐思》寄给她时,心里纳闷:一个双目失明的孩子,怎么读书?

    不久,我就收到了杜琼的信。信很厚,是盲文,用针在厚厚的纸上刺出来,必须用手指来读,我当然读不懂。不过,信中附了她父亲的译文。她在信中告诉我:“我朗诵了你书中的很多作品,以后我把录音带送给你。”这是我收到的第一封盲文来信。

    她真的给我送来了录音带。那天,她由父亲陪着来到我家。如果事先不知道,我真看不出她是个盲人。那一双乌黑的眼睛,很神气地睁着,仿佛世上所有的光明都在她的视野里。她微笑着,用清脆悦耳的声音大声说话,客厅里回荡着她的笑声。她告诉我,她准备把这书翻译成盲文出版。她这么说,我报之一笑。我问她,将来毕业了,准备做什幺,她想了想,答道:“我很想到广播电台做一个播音员。我看不见,但我能说,可以把心里想的都告诉别人。我想搞盲人教育,譬如,教盲人学会用电脑,使他们能像明眼人一样面对生活。”她的这些想法使我惊讶。当时,电脑对大多数明眼人来说还是一个神秘莫测的东西,她竟然已经异想天开了。这是她的美好愿望,有愿望,总是好事情。

    过了半年,杜琼打电话告诉我,《人生遐思》已经由盲文出版社出版。这消息使我感到意外,也使我不得不对她刮目相看。不久,杜琼寄来了书。这是一本牛皮纸装订成的书,又大又厚没有任何色彩,除了封面上几个黑字,其余全是用针刺出来的盲文。在我出版的很多书中,这是最厚重的一本,却也是唯一一本自己无法读懂的书。书的扉页上,杜琼用针刺了这样一行字:“愿您有更多的作品滋润盲孩子的心田,”我把这本书放在书架上,看到它就想起她热情洋溢的声音,想起她那双乌黑明亮的眼睛,想起一个盲孩子对我的期望。

    杜琼初中毕业了。她比同龄的孩子更早面临选择职业、选择谋生手段的难题。在这样的难题面前,浪漫的幻想只能让位给严峻的现实。她考进了一个医疗推拿班,她要用一双灵巧的手,驱除病人的伤痛。她常常打电话,告诉我她的学业在进展,有时候还忍不住把老师和病人对她的赞扬告诉我。我为她高兴。我想,她不仅能做一个自食其力的人,也能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对一个盲人来说,这并不是一个很低的目标。不过我知道,在杜琼的心里,她那理想并未泯灭,它们还会像火星一样,在她的心里闪烁,只要有机会,这些火星就会燃烧成灿烂的火花……

    花了三年时间,杜琼以优异成绩从医疗推拿班毕业了。然而她还想追求她日思夜想的文学和广播。她想报考北京广播学院,被婉拒,想报考大学的中文系,也被回绝。她还找了广播电台,想去当一个专为残疾人播音的播音员,结果可想而知,依然是失望。她处处碰壁,只因为是一个盲人,只因为她无法浏览明眼人一目了然的世界。电话里,我想不出用什么话安慰她,倒是她安慰我:“没关系的,我可以自学嘛!”轻松的语调中,我感觉到的是辛酸和沉重。

    她作了一个使很多人吃惊的选择——报名参加前进业余英语进修学院。学院开始想拒绝她入学,可她发誓能和其他学生学得一样好。于是她和一群明眼的年轻人一起坐进了教室。一本厚厚的英语教材,500多页,她一行字也读不出来。怎么办?她花了几个月时间,请父亲帮她读,她自己动手,用针把所有的内容都刺成了盲文。期中考试,她考了90分,期终考试,她考96分,在班里名列前茅。当她用一口流利的英语和她的同学对话时,所有人都认为这是奇迹。

    四年前的一天,杜琼来电话,告诉我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消息:她已顺利通过美国一所学校所有的考核,并成为那所学校录取的第一位来自中国的盲人学生。她选择的专业是电脑。于是,一个盲姑娘,打起背包,告别了父母,告别了她生活了很多年却无法看一眼的城市,孤身一人踏上了艰难的异域之路。她在电话里和我告别时,我嘴里说着祝福的话,心里却在为她捏一把汗。从此以后,谁也帮不了她,一切全得靠她自己了。

    她到美国后的故事,大概可以写一部激动人心的小说。在陌生的土地上,她睁大着她那双乌黑的眼睛跌跌撞撞地向前走着,没有人能阻止她寻找理想的脚步。她被人歧视过,被人轻视过,也被人误解过,但是一次又一次,她用自己的行动证明,她是一个有骨气有能力的智慧的中国人,尽管她什么也看不见。她学会了电脑,完成了学业,做成了很多健全的人也未必能做到的事情。她赢得了所有和她接触过的美国人和来自其他国家的人们的钦佩和尊敬。每次通电话,我听到的都是快乐而生机勃勃的声音。有一次,她甚至告诉我,她正在设法设计一种供中国盲人使用的电脑软件。“我希望,有一天,国内的盲人也和我一样,借助电脑,和明眼人一样读书写作。这一天会有的。”她的语调,和很多年前她朗诵我的诗文时一样,柔和,洋溢着热情,只是增添了很多自信。这时,我丝毫也不怀疑,她的设想,迟早会变成现实。

    以常人眼光来看,这位盲姑娘确实是奇迹的创造者。我常想,她想要证明什么呢?她只想证明自己的价值,只想和常人一样,为这个世界增添光亮。对一个双目失明的姑娘来说,这是多么可贵。有些人,生着明亮的眼睛,却仿佛被黑暗包裹着,在窄小的圈子里举步不前。而在这个盲姑娘面前,无边的黑暗却无可奈何地溃散了。

(文章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