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型:单选题 题类: 难易度:普通
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龙山共同体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社会法治11月期中试卷
材料一:图3是不同时期世界殖民地占全球陆地(南极洲除外)面积的比例变化图
材料二:北美的平原是我们的良田,芝加哥是我们的粮仓,加拿大和波罗的海沿岸是我们的林木生产者,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放牧着我们的羊群,印度人和中国人替我们种植茶叶,我们的棉田长期以来就分布在美国的南方,而现在差不多发展到地球各个热带地区去了。
材料三:表3是世界文化遗产入选的标准,具备其中一条或多条可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1 | 代表一项具有人类创造性天赋的杰作 |
2 | 为某一现存或业已消失的文化传统或某一文明提供一种独特的见证 |
3 | 展现了一段时期中或某一世界文化区域内,有关建筑或技术的重要价值 |
表3
项目化学习活动内容 | ||||||||||
项目名称 | 中国近代化的探索之路 | |||||||||
项目简述 | 本项目引导我们在活动中探究中国近代化过程中的几大重要历史事件,从而深入思考中国近代化与国家命运之间的联系。 | |||||||||
驱动性问题 | 中国如何进入近代化? | |||||||||
过程性探究 | 【任务一】:中国进入近代历史是必然还是偶然? | |||||||||
材料一:19世纪中期英国工业情况表
| 材料二:中国当初的目的全在禁烟。…战争虽非偶然的,无历史背景的,然初不过因禁烟而起冲突,继则因冲突而起报复,终乃流为战争。也有学者指出,鸦片战争是“偶然事件中的必然事件”。 ——民国学者蒋廷黻 | |||||||||
材料三:英国的大炮破坏了中国皇帝的权威,迫使天朝帝国与地上的世界接触。与外界完全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而当这种隔绝状态在英国的努力之下被暴力所打破的时候,接踵而至的必然是解体的过程,正如小心保存在密闭棺木里的木乃伊接触新鲜空气便必然要解体一样。 ——马克思《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 | ||||||||||
【任务二】:中国近代化的特征是“被动反应”还是“主动奋斗”? | ||||||||||
材料四:武昌首义打响的这一枪,引发的不是一场无限革命,而是一场有限革命。……辛亥革命是有限的,它没有触动整个社会的结构,没有把社会翻一个底朝天,它是相对有节制的。达到一个什么目标就结束呢?…这个目标是有限的… ——摘编自傅国涌《谈出来的民国:回望1911年辛亥革命》 | ||||||||||
材料五……英法联军……同治年间开始了自强运动……同治二年,李鸿章设外国语文学校于上海:同治四年,曾国藩、李鸿章设江南机器制造局于上海,附设译书局。 ——摘编自蒋延黻《中反复论述变法救国的必要性。 | 材料六…甲午战争…1896年,梁启超等人在上海创办《时务报》,这份报刊第一篇文章是《变法通议》它以史实为依据猛烈抨击封建顽固派的因循守旧 ——摘编自陈秋萌《论国近代史》近代报刊<时务报>在维新变法中的历史角色》 |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