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综合性学习 题类: 难易度:普通

吉林省第二实验学校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

 学校开展以“君子自强不息”为主题的综合学习活动,请完成以下任务。
(1)、自强不息的内涵丰富,小明搜集到一副关于不屈不挠精神的对联,请你选出符合主题的一项(   )

①躬自厚薄责于人 ②历劫方显钢骨硬

③经霜更知秋水明 ④行不得反求诸己

A、①② B、②③ C、②① D、①③
(2)、班级以“君子自强不息”为主题开展演讲,下列哪则素材更适合做论据,请选出并加以分析。

【甲】神童方仲永天资过人,富有诗才,他的父亲“不使学”,成年后,“泯然众人”。

【乙】科学家屠呦呦在研究青蒿素的过程中,历经无数次失败,但她始终坚持不懈,最终成功提取出青蒿素,为全球疟疾防治做出了巨大贡献。

【丙】孟轲的母亲为选择良好的环境教育孩子,三次迁居。

(3)、活动中,小明撰写了一段演讲稿,你发现这段文字在标点符号和关联词上都出现错误,请你帮他修改。

①自强不息是一种战胜困难,破解难题的坚韧精神。②有了它,就能找到开启智慧的钥匙; 有了它,就能找到克服惰性和挖掘潜力的良方; 有了它,就能破解前进道路中的各种难题。③当今世界,竞争日趋激烈,科技日新月异。④为了未来建设美好的祖国,我们只有用这种顽强拼搏的精神,就能用优异的成绩打好坚实的人生根基!

请在①②句中找到标点符号有误的句子。

标点符号有误:第句,修改方式:.

请在③④句中找到关联词有误的一句。

关联词使用有误:第句,修改方式: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关于“对联”的主题阅读

    (话题背景)

    1月17日,央视网与国家图书馆、中国楹联学会共同发起鸡年春节春联征集活动,三天时间内征集到原创春联2万多副。

    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它和律诗、京剧都属于中国文化的国粹,是“写在纸上、布上或刻在竹子上、木头上、柱子上的对偶语句。”其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首的中文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

(摘自互联网)

    (话题溯源)

    最早的对联是为了庆祝新春佳节,增添喜庆气氛的应时之作,被称之为春联。史料记载,早在秦汉以前,民间就有过年时在家门前悬挂桃符的习俗。人们在桃树做的木板上画符以辟邪、祈福,每年总把“就桃换新符”。随着吉祥话越写越多,桃木板不够写了,就把桃木板上的句子改写到红纸上,就出现了所谓的春联。

    (话题现状)

    近些年来,写对联、贴春联的人明显少了,因而有人担心对联文化将会逐渐衰落。如今,写对联已成为过去式,春联纸无处可寻,写对联的人也纷纷老矣。人们不再习惯于写对联,而是到超市、集市上去买对联。春联实现工业化生产后,商家年年只卖“大路货”,鲜有个性化春联。延续了千年的传统,正在悄然改变,慢慢淡出我们的生活。有新闻报道指出,单元楼住户权20%贴春联,在“键盘时代”,能够自创、自书春联的人,更是凤毛麟角。

    (调查数据)

    一项网络调查显示:

    (一)你家过年对联的来源

    (二)你对对联知识了解多少?(分为“十分了解、一般了解、几乎不了解”)

    (三)日常生活中你会创作吗?

    (四)你认为目前学生不了解对联的原因是什么?

    (各方声音)

    中国楹联学会会长孟繁锦:对联是传统习俗也是传统文化的瑰宝,千百年来传播文化、鼓舞士气,作用大,影响广。这种文化能够传承到今天,是不断沉淀,不断取其精华,去其糟泊的结果,更是受到广大人民群众欢迎的结果。

    中国楹联学会副会长叶子彤: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一个民族如果没有文化,不可能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所以我们要弘扬传统文化,包括对联文化在内。通过对联文化教育人民、鼓励人民、激励人民能够在社会的发展建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小学教师崔伟明:国家越来越重视传统文化,国家领导人讲话中常用到对联,语文课本也增加了对联知识,就连春晚也推出对联。然而现在对联文化存在断层现象,热爱对联文化的人都是五十岁以上年长的人,中青年人很少,他希望通过在学校推广对联文化,让孩子了解并喜欢对联文化,成为对两文化的传承者。

(摘自互联网)

    (精选案例)

“执政为民众志成城描绘宏伟蓝图,依法治市深化改革建设幸福商洛。”今年元旦过后,经过市政府的人们都会看到这样一幅大气磅礴的对联。创作这副对联的人是商州城区一位年过七旬的老人,他叫刘心诚。几十年来,老人醉心于对联,把自己的社会阅历和心得,结合社会政治、经济环境编写成了一幅幅朗朗上口的对联,以此传承古老的对联文化,弘扬社会正能量。

(摘自《商洛日报》2015年2月12日)

    (新闻现场)

    石碁镇中心小学引导学生学对联、赏对联、写对联。石碁镇每月一联活动中,总有一群小学生参加,他们来自石碁镇中心小学,别看年纪小,却已是十足的小联迷,他们的作品不仅在石碁镇每月一联活动中脱颖而出,还有多幅作品被中国楹联学会会刊《对联》采纳并刊登。

(摘自《番禹日报》2015年5月17日,有删改)

悉科技前沿,引未来之思

班级组织“太空再长驻 天和探无垠”的新闻阅读活动。小记者小语和文文搜集了以下四则材料,请你参与,完成下题。

【材料一】

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本报酒泉10月16日电(记者余建斌、吴月辉、刘诗瑶)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北京时间2021年10月16日0时23分,搭载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三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按照预定时间精准点火发射,约582秒后,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顺利将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3名航天员送入太空,飞行乘组状态良好,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飞船入轨后,将按照预定程序,与天和核心舱和天舟二号、天舟三号组合体进行自主快速交会对接。后续,航天员将进驻天和核心舱,开启为期6个月的在轨驻留,开展机械臂操作、出舱活动、舱段转移等工作,进一步验证航天员长期在轨驻留、再生生保等一系列关键技术。

这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立项实施以来的第二十一次飞行任务,也是空间站阶段的第二次载人飞行任务。

目前,天和核心舱和天舟二号、天舟三号组合体已进入对接轨道,状态良好,满足与神舟十三号交会对接的任务要求和航天员进驻条件。

(选自《人民日报》2021年10月16日)

【材料二】

凌空飞天征寰宇

——访神舟十三号飞行员王亚平

作者:本报记者 章文 本报通讯员 占康

  航天员王亚平因“太空教师”被大众熟知,这次再度问鼎苍穹,她又将新添不少“首个”标签:中国首个进驻空间站的女航天员,首次太空驻留时间最长的中国女航天员,以及首个出舱的中国女航天员。

  神舟十号任务时,王亚平在聂海胜、张晓光的支持配合下,完成了一堂为时40多分钟的太空授课,利用失重环境演示了多项物理实验。这堂课当时引起全世界高度关注,王亚平也被冠以“太空教师”的称号。

  对王亚平来说,神十任务是她实现飞天梦的起点,她的航天员生涯和太空之旅才刚刚开始。果然,8年后的今天,她迎来了第二次太空飞行。

  面对空间站任务,王亚平再次表现出不怕吃苦、不服输的个性。空间站任务中,出舱是超大负荷的活动。和男航天员臂力、体型和臂展的先天优势相比,女航天员对加压后舱外服的操控力,可能需花费更多努力才能达到。尤其是身着舱外服的航天员行动和操作主要靠上肢,必须提高上肢力量。一次舱外服的试验做下来,完全超出了王亚平的想象——在200公斤的舱外服中工作五六个小时,手已抖得拿不住笔。

  为了提高能力,王亚平加大自己的训练强度,也放弃了很多假期。王亚平的体质训练教员说,每次王亚平都要针对出舱任务加练臂力,为自己的胳膊练粗了而欣喜。

  为了此次太空“出差”,王亚平携带了乐器、家人和战友的照片、视频,还给两位男航天员提前准备了新年礼物,“我非常期待能再次在太空回望美丽的地球,在中国空间站过一个不一样的除夕,也期待能有机会到舱外去见识太空”。 

 (选自《光明日报》2021年10月16日)

【材料三】

拟订提纲:

采访者要搜集与采访主题相关的资料,预先拟好采访提纲。

采访提纲,主要包括采访者预先设计的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应该围绕主题,尽量全面。

提问技巧:

采访者可以通过寒暄等方式拉近与被采访者的距离。

提问要有逻辑性,可以由浅入深,也可以由主及次。

提问应简洁清晰,尽量不用长句不用有歧义的句子,少用否定语气。

【材料四】

采访提纲

采访对象

林西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

采访目的

了解太空生活的日常饮食

采访方式

议论、笔录、录像拍摄

采访问题

问题1:您好,林叔叔,您作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可以先和我们聊聊宇航员在太空中是如何解决吃饭问题的吗?

问题2:林叔叔,您曾提到宇航员在太空旅行前必须经过地面训练,在太空生活很容易出现心理疾病,那宇航员们很在意食物的口感和营养怎么办?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