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单选题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北京市衡中清大教育集团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历史上时常出现主观动机和客观效果背离的现象,即所谓“种瓜得豆”。中国古代下列政治制度在实施过程中最符合这一现象的是( )
A、秦朝郡县制 B、西汉郡国并行制 C、元朝行省制 D、清朝军机处
举一反三
政治制度是现实的,每一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数年之间,奔命扶伤之不暇……后乃谋臣献画(计策),而离削自守矣。然而封建之始,郡邑居半。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

——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二:郡县制联系于任免制而非世袭制。郡守与县长官均由中央皇帝直接任命,并且还设立监察使,行政、军事与司法三权分立,层层将权力集中到中央。这样,不仅减少了地方实力超越中央的可能,还将权力集中于皇帝一人手中,大大推进了中央集权的程度。

——陈鑫高、刘红琪《郡县制较于分封制优势分析与反思》

材料三:行省虽然拥有经济、军事、行政等权力,但这些权力都是元廷让渡给地方的,最终的决定权还操控在中央的手中,因此行省权力大而不专,这决定了它只能为朝廷集权服务。而行省行政区划中采取犬牙交错的划分原则,又从客观上瓦解了地方割据的地理条件……

——《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四:任何制度,断无二三十年而不变的,更无二三百年而不变的。但无论如何变,一项制度背后的本原精神所在,即此制度之用意的主要处则仍可不变,于是每一项制度,便可循其正常轨道而发展。此即是此一项制度之自然生长。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请回答: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高祖刘邦汲取强秦灭亡的教训,在汉初采取了 “十五税一”的政策,至汉文帝时, 又有“田租减半”之诏。隋代开皇二年颁布租调新令“丁男一床,租粟三石……单丁及仆隶各半之。未受地者皆不课。”次年正月又规定,“减调绢一匹为二丈。”唐代前期的租庸调法,税额较轻、尤其是采取“输庸代役”的办法,让农民有休养生息的机会。

——摘编自石妍妍等《中国古代农业赋税减免政策初探》

材料二 陕甘宁边区无论在抗日战争时期,还是在解放战争时期,都普遍实行减租减息政策。政府在税收上实行轻赋税和公平负担,首先以百分之九十的精力帮助农民发展生产,然后以百分之十的精力从农民那里取得税收,即使在困难时期,仍然注意赋税的限度,而一经有了办法,就要减轻人民负担,借以休养民力。

——摘编自章蓬等《陕甘宁边区农业税收的特点和作用》

 

材料三 1979年十一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的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当前发展农业生产力的二十五项政策和措施。其中,最重要的是两条:一是尊重生产队的自主权和所有权,允许采取多种形式的责任制;一是大幅度提高农副产品收的价格。前者是“松绑”,后者是“让利”。

——摘编自萧冬连《历史的转折》等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