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卷
题型:单选题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北京市衡中清大教育集团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下图是某研究性学习小组设计的示意图,最适合作为其标题的是 ( )
材料一 秦始皇在最后消灭六国,建立统一国家的当年,就在国家治理方面,废除了自西周以来实行了八百年的分封诸侯的制度,创建中央集权制度。这种制度是适应新兴封建地主制经济的需要而在战国时期逐渐产生发展起来的,秦始皇把这一制度系统化、完善化,并推行于全国。这一制度自中央到地方由三个主要环节组成。
——摘编自袁行需等《中华文明史(第二卷)》
材料二 在传统政治体制中,皇权与相权的关系是我国传统政治体制中最为关键的一种权力关系。皇权与相权的关系,既涉及到权力的支配与分配问题,也与中央集权体制下皇权的稳定与巩固关系密切。如果仅从制度层面去观照里权与相权的关系,两者基本上是互为合作的关系。不管是所谓秦汉时期的“独相”,唐宋时期的“群相”,还是明清时期的“兼相”,它们都是因为要配合皇权才得以设立的。尽管在不同的时代,相权的权力规模和施政风格各有不同,但都能在特定的制度体系中起到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的作用。
——整编自齐涛《资政通鉴:中国历代政治制度得失》
材料
视角
何为制度
研究取向
内部视角
法令条文
制度的支配性
中央
国家
自上而下
外部视角
现实运作
人的能动性
地方
社会
自下而上
——摘编自孙正军《何为制度——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研究的三种理路》
任选材料中的一个研究视角,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进行阐述。 (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达准确,逻辑清晰。)
材料一嬴政建立统一国家后,把战国时期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中央集权制度加以系统化、完善化,并推行于全国。这一制度主要有三个环节构成。一是建立国家元首制度,称“皇帝”:二是成立中央政府机构,以协助皇帝领导全国军政事务;三是建立地方行政制度。此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两千多年历代王朝统治的基本模式。
——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西汉初年的王,势力很大。王国官吏,除丞相外,都由王未任免,王国的封地,多者一百多城,少者有三四十城,汉初七个异姓王封地的总面积,比朝廷直辖的还要多……汉武帝实际上贯彻了当年贯谊的建议,规定诸王死后,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诸王子分割原来封地为列侯。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简明通史》
材料 皇权至高无上,然而皇帝精力和能力也有限,需要官僚机构来执行。中央政府的官僚首领就是“宰相”,其权限有大有小,其名目各式各样。但这个职能及官职始终是存在的,因为这是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所必需的。汉武帝即位后,开始抑制丞相权力,主要是采用选拔内朝官来与外朝的丞相及其政府相抗衡乃至取代其权力。到隋唐时,原来掌管文书的内朝官员尚书已经完全成了外朝官,成了集体宰相。到了宋代,原来内朝司军政的枢密使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并称二府,又成了外朝官。明朝废掉丞相,由皇帝直接指挥六部,但实际皇帝身边的近臣又少不了,于是皇帝身边的大学士又承担了议政及宣达的职司,形成所谓内阁。清代,大学士又被皇帝身边掌握军事机要并在皇帝指挥下办理军务的军机处所代替,军机大臣成了实际上的宰相。但同过去宰相权柄相比要小多了。
——摘编自宁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