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安徽省阜阳市第九中学2018届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别拿“浅阅读”不当阅读
①古人云“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在互联网及科技的高歌猛进下,实体阅读与网络阅读如何取舍?华丽转身的实体书店又有哪些值得关注的问题?
②书可以深读,当然也可以浅读,不要拿“浅阅读”不当阅读。近年来,随着科技进步,借用移动互联网新技术的浅阅读方式.因其方便快捷、信息海量,开始备受年轻读者青睐。一是携带方便,海量信息就掌握在手掌之中,社区新闻、生活娱乐信手拈来,唾手可得,获取资讯、了解世界非常方便快捷;另一方面,读者可以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用各种空隙时间进行快速阅读,将各种零散时间都集中起来。像出门在外、等公交、坐地铁、等红绿灯,只要拿出Kindle或者打开手机,就可以随心所欲畅游书海,开心阅读,看一页书、读一篇文章、听一段音频,只要能接收到想要的资讯,拓展自己的认识也就足矣,如果还能从中获得感悟、产生共鸣,那就更加难能可贵了。
③相对“深阅读”,很多人批评“浅阅读”过于碎片化跟娱乐化,停留在浅显表层,严肃阅读缺失,很难触及深度。但其实,横亘在读者面前最大问题不是阅读的深浅之争,而是阅读严重缺失。半月谈网曾做过一个问卷调查,在1500名受访者中,每年读书2本以下的人占37%,还有一些受访者一年也读不完一本书,不阅读或少阅读已经很普遍。前些年有这样一句话特别流行:现在知道“周迅”人的越来越多,知道“鲁迅”的人越来越少;知道“马克”的越来越多,知道“马克·吐温”的越来越少;知道“爱情”的越来越多,知道“艾青”的越来越少。虽然这只是个调侃段子,但却直接戳中现代人读书少的软肋。
④当被问及不阅读的原因,受访者中有24%的人选择“没有时间”,这成为读书少最主要的原因,现在很多人由于学习、工作、生活压力,每次想要找点时间,找个心情,花点精力,静下来好好读一本好书可能心有余而力不足,像都市白领、蓝领们每日操劳,早出晚归的生活,没时间阅读也似乎不难理解,但这不应该成为他们不阅读的理由。毕竞除了在书桌前“正襟危坐”地“深阅读”,“见缝插针”的浅阅读也可以获取资讯,在生活竞争压力日益紧张、业余时间愈加金贵的当下,“浅阅读”不失为获取知识、增长见识的一种好方式。
⑤在不读书跟“浅阅读”中间还隔着一千本知音跟故事会。如果说,不读书而将时间浪费在上网聊天、打游戏、看网络女直播喊喊麦唱唱歌上面,那还不如“浅阅读”呢?所以说,不要把“浅阅读”不当阅读,至少比不读书强吧!其实,“浅阅读”也好,“深阅读”也罢!只要不将时间白白浪费了,将破碎的时间利用起来,用在读书上面了,总是有收获的,哪怕是“浅阅读”。
(选自《疯狂阅读》,2017年第5期,文/陈维澈)
材料一:在浩瀚的书海中如何为孩子选书?2026名被访问的家长中有56%感到困难。为孩子选书,首先考验父母是否了解自己的孩子,自己是否是一名合格的阅读者。家长在为孩子选书的过程,实际上也在检验自己的教育涵养和对孩子的关注度。但是一些年轻的家长认为,教育就是老师和学校的事情,他们回家玩手机、打游戏,很少和孩子进行亲子阅读,更别说耐着性子和孩子们游戏了。父母的榜样胜过无数教育手册。如果想让孩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自己首先要阅读,关注孩子。如果家长连孩子爱好、性格、语言学习的程度都不能准确把握,又怎么可能了解阅读和孩子之间的关系?选书的困境也就油然而生。
同时,相关数据显示,2017年1—11月出版少儿图书170万种,比2016年增长了两万种。面对如此庞大的市场,如果没有挑选方法,任何一位读者其实都是彷徨的。
(选自《光明日报》,原题为《为孩子选书的困惑如何解》)
材料二:我国18―70周岁国民在传统纸媒和电媒上的日人均时间分配表
读书时间 | 读报时间 | 浏览网页时间 |
15.38分 | 18.91分 | 98.85分 |
中美两国国民阅读调查表
调查项目 | 中国 | 美国 |
公共图书馆数量 | 3 076个 | 8 951个 |
人均拥有图书馆数量 | 个/44万人 | 个/1.3万人 |
人均拥有图书馆藏书量 | 0.58本 | 50本 |
公民拥有图书证比例 | 7% | 62% |
人均年阅读量 | 4.39本 | 7本 |
图书畅销类型 | 教辅、养生、食谱、营销等 | 小说、科技等 |
(参考自“中国新闻网”)
材料三: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这是公共文化领域继《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之后的又一部重要法律。按照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公共图书馆事业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将所需经费列入本级政府预算,并及时、足额拨付;国家扶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贫困地区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可以说,把经费纳入政府预算,并且能够及时、足额拨付,这才是公共图书馆事业有望得到长足发展的根本。而在足额经费的保障之下,有了图书馆,是不是一切都万事大吉了呢?显然不是。实际上全国县级以及以上城市都拥有了公共图书馆,但是因为管理水平滞后,服务意识欠缺,多数基层图书馆都落得一个“门前冷落鞍马稀”的局面,造成了文化资源的巨大浪费。在有了经费保障之后,公共图书馆应该向现在的民营书店学习,举办读书沙龙、邀请本土以及外地社会各界文化人士、作家举办签售会、座谈会等,让公共图书馆成为一个文化磁场,吸引市民读者前来,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只有这样,各级各地公共图书馆,才有望像投入民众精神文化领域的一块石子,然后产生涟漪,向周围扩散,最终在全社会形成一种良好的读书环境和风气。
(选自《人民日报》11月5日)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