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四川省泸州市龙马潭区校联考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10月月考试卷

文言文阅读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 , 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朝廷从之。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注】①涂潦:泥沼雨水。②畚锸:箕畚铁锹。③堵:古墙体单位,长与高各一丈为一堵。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①相与于中庭 

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③轼武卫营 

全其城

(2)、用“/”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河 将 害 城 事 急 矣 虽 禁 军 且 为 我 尽 力

(3)、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②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

(4)、甲文表现了苏轼安闲自适的心境,还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乙文记述了苏轼率领官兵抗洪筑堤、保城安民的事迹,表现了他怎样的精神品质?
举一反三
班级拟拍摄“印象山水”小视频,同学们找来以下素材,请你参与前期准备工作。

游天台山日记

[明]徐霞客

初三日晨起,果日光烨烨 , 决策向顶。上数里,至华顶庵。又三里,将近顶,为太白堂,俱无可观。循路登顶,荒草靡靡 , 山高风冽,草上结霜高寸许,而四山回映,琪花玉树,玲珑弥望。岭角山花盛开,顶上反不吐色,为高寒所勒耳。

仍下华顶庵,过池边小桥,越三岭。溪回山合木石森丽一转一奇殊所望。二十里,过上方广 , 至石梁,礼佛昙花亭,不暇细观飞瀑。下至下方广,仰视石梁飞瀑,忽在天际。闻断桥、珠帘尤胜。越一岭,沿涧八九里,水瀑从石门泻下,旋转三曲。上层为断桥,两石斜合,水碎迸石间,汇转入潭;中层两石对峙如门,水为门束,势甚怒;下层潭口颇阔,泻处如阈 , 水从坳中斜下。三级俱高数丈,各极神奇,但循级而下,宛转处为曲所遮,不能一望尽收。又里许,为珠帘水,水倾下处甚平阔,其势散缓,滔滔汩汩。余赤足跳草莽中,揉木崖,莲舟不能从。暝色四下,始返。停足仙筏桥,观石梁卧虹,飞瀑喷雪,几不欲卧。

初四日天山一碧如黛。不暇晨餐 , 即循仙筏上昙花亭,石梁即在亭外。梁阔尺余,长三丈,架两山坳间。两飞瀑从亭左来,至桥乃合流下坠,雷轰河𬯎 , 百丈不止。余从梁上行,下瞰深潭,毛骨俱悚。梁尽,即为大石所隔,不能达前山,乃还。 (有删改)

【注释】①烨烨:火焰很盛。②靡靡:草随风倒伏相依的样子。③琪:美丽的。④弥望:充满视野。⑤慊(qiè):满足、满意。⑥上方广:天台山方广寺分为上方广、中方广、下方广。⑦阈(yù):门槛。⑧暝色 :夜色。⑨隤 (tuí):崩塌。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