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材料分析题 题类: 难易度:困难

广东省潮州市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随着中国近代化的深入探索,越来越多先进的中国人意识到只有推翻封建统治,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民主革命逐渐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四万户涕泪,一人冠冕,其心尚有“共和”二字存耶?既忘共和,即称民贼。……誓死戮此民贼,以拯吾民。

——孙中山《讨袁檄文》

(1)、根据材料一,将①②③三幅图片按照出现的先后顺序准确排列。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①中“大总统”的姓名,及誓词中宣告的新政权名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出三幅图片相应的历史功绩。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称呼袁世凯为“民贼”的原因,并判断孙中山对此事所持的态度。
举一反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由辛亥革命所唤起的中国社会的希望,同民国初年中国社会的黑暗之间形成一种巨大的落差,巨大的落差产生了巨大的波潮,于是而有新文化运动。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出席巴黎和会的中国代表顾维钧曾回忆道:“以前我们也曾想过最终方案可能不会太好,但却不曾料到结果竟是如此之惨。”中国人民彻底清醒地认识到“公理难伸,强权未已”,爱国风暴汹涌而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五四运动,孕育了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主要内容的伟大五四精神,其核心是爱国主义精神”。

——钟轩理《五四精神与中国道路》

材料二: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直接推动了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不是偶然的。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中国革命就有了新的领导核心力量,这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区别于旧民主主义革命最根本的特征。

——钟轩理《五四精神与中国道路》

材料三: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来之不易,它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

——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

在近代中国的历史进程中,面对西方列强的入侵,无数仁人志士上下求索,探寻中华崛起之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器物之路】

材料一   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采用西方生产技术,创办了一批近代企业,著名的有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等,这些企业经费由清政府调拨,产品分配给军队,19世纪70年代,洋务派创办了另一批企业,如轮船招商局、汉阳铁厂等,他们希望通过创办这类企业,将产品投放市场,同外国人竞争,“分洋商之利”。

【制度变革】

材料二   1895年,北京1000多名举人在“公车上书”的呐喊声中展示了近代先进知识分子的觉醒,也由此揭开了一场政治变革运动的序幕。

材料三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孙中山

【思想解放】

材料四   在中国近代化探索的历程中,中国人首先学习西方的技术,结果甲午一战,证明只学技术不好使……所以就开始学制度,学制度问题又更大了……那么好的制度拿到中国来就变样……后来中国人就开始琢磨最该彻底改变的是中国人的思想。

【新的征程】

材料五   一百年前,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先进分子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真理中看到了解决中国问题的出路,……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过程中,一九二一年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自从有了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报刊是时代的晴雨表,也是历史的风向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梁启超在戊戌变法时期的重要文章《变法通议》等均发表于《时务报》。梁启超为《时务报》撰写的政论,痛陈爱国救亡、呼吁变法维新,言论新颖,在爱国知识分子和一部分开明官僚中引起强烈反响……其他维新人士也纷纷撰稿,揭示日益深重的民族危机,倡言变法,抨击顽固守旧势力,因此《时务报》颇受读者欢迎,数月间行销万余份,“为中国有报纸以来所未有”。

——摘编自陈国庆,聂苏秦《中国近代思想史纲》

材料二:1905年11月26日,同盟会创办了机关刊物《民报》。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同盟会纲领归结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以此为指导革命民主派团结和发展了革命力量,推动了革命形势的向前发展,促进了革命高潮的到来。

——摘编自李侃等《中国近代史(1840-1919)》

材料三:报刊作为中国近代出版业的典型代表,……鸦片战争后,报刊通过经常性反映与民众生活息息相关的经济领域内容,影响民众的经济意识,在中国近代经济转型过程中发挥引导作用。……报刊在中国文化急速变迁的社会环境中,传播西方文化并促进中国文化发展,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转型。

——马晓军《近代报刊对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社会的影响》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