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
【材料一】
2022年世界读书日(4月23日),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了第十九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从成年国民对各类出版物阅读量的考察看,2021年,我国成年国民的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76本,电子书阅读量为3.3本,均较上一年有所提升。
在我国成年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者中,60周岁及以上人群占7.2%,18-59周岁人群占92.8%。77.4%的成年国民进行过手机阅读,人均每天接触手机时长为101.12分钟。32.7%的成年国民养成了“听书”的习惯。人均电子书阅读量为3.30本。
我国0-17周岁未成年人阅读向好,人均图书阅读量为10.93本,比上一年增加了0.22本,平均每天阅读时长也有所增加。在0-8周岁儿童家庭中,平时有陪孩子读书习惯的家庭达到73.2%,较上一年提高了1.5%。
【材料二】 名人谈读书
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学者季羡林 |
读书的方法是,第一为精,第二为博。读书的目标应该为:为学要如金字塔,要能广大要能高。 ——教育家陶行知 |
好书,它必须是有意义的,能够给你带来一些东西,很有可能是贴近生活的。貌似平静的世界潜藏着太多不平常的细节,而平常与不平常都不可忽略。阅读如果能够给你带来“惊喜”,那是最好的状态,因为所有来自阅读的惊喜,终将回到不知名的阅读者身体内部或者心灵深处。这样的惊喜,可能会给你的生活、心灵带来一些小小的震撼,它会使你这个人变得更好。——作家苏童 |
【材料三】
观点声音
《人民网》:手机阅读的出现使纸质等其他媒介的阅读时间变少,因为手机可以满足其碎片化时间的管理,比纸质媒介更为方便。接触过手机阅读的青少年有的对科研学术等专业学习类的阅读兴趣开始减少,不少人在养成手机阅读的习惯后对知识的理解程度降低,过去一些良好的纸质传媒阅读习惯逐渐消退。科技的进步已经让手机阅读融合视频、音频、图片等多种因素,使信息的展现更为立体和丰富,但它却缩小了学生们的思考与想象空间。当今校园内“浅阅读”现象随处可见,对于青少年来说,在学习和思维发展的黄金阶段,不加节制的手机阅读嗜好,其长远危害不容小觑。
青年文学评论家李云雷:与过去那种单纯的阅读相比,感觉纸质阅读更容易让人专心地沉浸到另外一个世界。现在有很多评论和弹幕,好像随时可以出离。但是另一方面,数字化阅读也会带来很多便利,比如说我最近读了尤瓦尔·赫拉利的《人类简史》《未来简史》,这两本书梳理了人类的历史和未来,思想很新颖,视野很开阔,书中涉及到了很多领域的知识,有些热心读者添加了不少注释,我阅读时感觉很受益。这是阅读在我们这个时代的特点,很难说这样的特点是好还是坏,好的地方在于能够把那些碎片化的时间也都能利用起来,坏的地方在于,这也让我们的阅读本身更加碎片化,很难再像原来一样形成一个完整的印象。
小深:【材料一】已经有大量文字和数据介绍了,下面的这两张图表显得多余了,我们可以删去不用。
小圳:我不这样认为。增加这两张图表有以下几点作用:
小深:我更支持人民网的说法,并不提倡青少年进行数字化阅读。正如人民网所说,提倡青少年进行数字化阅读的危害有以下几点:。
小圳:我反对你的观点。我认为应该要倡导青少年进行数字化阅读。。
(请综合以上材料,帮助小深、小圳完成辩论。要求:条理清楚,理由充分,120字以内)
材料一:
据《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白皮书数据:北斗卫星团队核心人员平均年龄36岁,量子科学团队平均年龄35 岁,中国天眼FAST研发团队平均年龄仅30岁……2014年以来,在新登记注册的市场主体中,大学生创业者超过500万人,一大批由青年领衔的“独角兽企业” “瞪羚企业”喷涌而出……年轻一代在核心科技创造中已是中坚力量,要想在创新创业中走在前列,独特的创造力是核心竞争力。
材料二:下图是中国青少年创造性想象力测评分析图
不同性别学生创造性想象力测评得分
男孩 | 28.51 | 女孩 | 28.54 |
材料三:
罗迦·费·因格在《谈创造性思维》中说: 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主要根据之·是,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即使他们不知道将来会产生怎样的结果,但他·很清楚,小的创意会打开大的突破口,并坚信自己一定能使之变为现实。
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首先要坚信这一点。关键是要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不满足于一个答案, 而去探求新思路,去运用所得的知识; 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值,并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如果能做到这些,你一定会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