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

阅读

【材料一】

2022年世界读书日(4月23日),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了第十九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从成年国民对各类出版物阅读量的考察看,2021年,我国成年国民的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76本,电子书阅读量为3.3本,均较上一年有所提升。

在我国成年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者中,60周岁及以上人群占7.2%,18-59周岁人群占92.8%。77.4%的成年国民进行过手机阅读,人均每天接触手机时长为101.12分钟。32.7%的成年国民养成了“听书”的习惯。人均电子书阅读量为3.30本。

我国0-17周岁未成年人阅读向好,人均图书阅读量为10.93本,比上一年增加了0.22本,平均每天阅读时长也有所增加。在0-8周岁儿童家庭中,平时有陪孩子读书习惯的家庭达到73.2%,较上一年提高了1.5%。

【材料二】  名人谈读书

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学者季羡林

读书的方法是,第一为精,第二为博。读书的目标应该为:为学要如金字塔,要能广大要能高。

——教育家陶行知

好书,它必须是有意义的,能够给你带来一些东西,很有可能是贴近生活的。貌似平静的世界潜藏着太多不平常的细节,而平常与不平常都不可忽略。阅读如果能够给你带来“惊喜”,那是最好的状态,因为所有来自阅读的惊喜,终将回到不知名的阅读者身体内部或者心灵深处。这样的惊喜,可能会给你的生活、心灵带来一些小小的震撼,它会使你这个人变得更好。——作家苏童

【材料三】

观点声音

《人民网》:手机阅读的出现使纸质等其他媒介的阅读时间变少,因为手机可以满足其碎片化时间的管理,比纸质媒介更为方便。接触过手机阅读的青少年有的对科研学术等专业学习类的阅读兴趣开始减少,不少人在养成手机阅读的习惯后对知识的理解程度降低,过去一些良好的纸质传媒阅读习惯逐渐消退。科技的进步已经让手机阅读融合视频、音频、图片等多种因素,使信息的展现更为立体和丰富,但它却缩小了学生们的思考与想象空间。当今校园内“浅阅读”现象随处可见,对于青少年来说,在学习和思维发展的黄金阶段,不加节制的手机阅读嗜好,其长远危害不容小觑。

青年文学评论家李云雷:与过去那种单纯的阅读相比,感觉纸质阅读更容易让人专心地沉浸到另外一个世界。现在有很多评论和弹幕,好像随时可以出离。但是另一方面,数字化阅读也会带来很多便利,比如说我最近读了尤瓦尔·赫拉利的《人类简史》《未来简史》,这两本书梳理了人类的历史和未来,思想很新颖,视野很开阔,书中涉及到了很多领域的知识,有些热心读者添加了不少注释,我阅读时感觉很受益。这是阅读在我们这个时代的特点,很难说这样的特点是好还是坏,好的地方在于能够把那些碎片化的时间也都能利用起来,坏的地方在于,这也让我们的阅读本身更加碎片化,很难再像原来一样形成一个完整的印象。

(1)、【材料分析】下面是社员小深和小圳的对话,请阅读材料,补全对话。

小深:【材料一】已经有大量文字和数据介绍了,下面的这两张图表显得多余了,我们可以删去不用。

小圳:我不这样认为。增加这两张图表有以下几点作用:

(2)、阅读【材料一】和【材料二】,选出下列与材料内容意思相同的一项(    )
A、第十九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显示,2021年,我国国民的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76本,电子书阅读量为3.3本,均较上一年有所提升。 B、在我国成年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者中,60周岁及以上人群占7.2%,18—59周岁人群占92.8%,由此可推断,大部分老年人不喜欢阅读。 C、作家苏童说,好书是能够给你带来一些东西,很有可能是贴近生活的。因此,我们要尽可能读贴近生活的书,至于科幻类等远离生活的书籍,则尽量少看。 D、季羡林说,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因此,无论人们选择使用手机、互联网等数字化方式阅读,还是选择图书等传统方式阅读,多读书总是好的。
(3)、【辩论擂台】小深和小圳分别代表反方和正方进行了一次模拟辩论,请根据材料,补全内容。

小深:我更支持人民网的说法,并不提倡青少年进行数字化阅读。正如人民网所说,提倡青少年进行数字化阅读的危害有以下几点:

小圳:我反对你的观点。我认为应该要倡导青少年进行数字化阅读。

(请综合以上材料,帮助小深、小圳完成辩论。要求:条理清楚,理由充分,120字以内) 

举一反三
实用类文本阅读

材料一:多数消费者还比较狭隘地认为,新能源汽车就是纯电动汽车。其实,新能源汽车是指采用非传统燃料作为动力源的汽车,汽油、柴油和天然气、乙醇等均属于传统燃料,这些常规的混合动力汽车,不属于新能源汽车,因为传统燃料仍是其动力的唯一来源。

近日,汽车行业中发起了一项名为“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发展趋势看法”的调研。调研结果显示:58%的消费者看好插电混动汽车;而纯电动汽车的发展趋势竟然不如还处在萌芽期的燃料电池汽车。这还需要在舆论宣传上多做文章,让民众对新能源汽车有新的认识与了解。其实,不管看好哪种动力系统,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接受度不断提高是毋庸置疑的。2012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仅为1万辆,时隔6年后的2018年,成功突破100万辆,我国成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消费市场。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得益于国家政策上的扶持与倾斜,凡购买新能源汽车的,在补贴、税收等方面都给予一定的优惠。我们可以想象,不久的将来,新能源车将取代燃油汽车、混动汽车是指日可待的。

 (摘编自《畅所欲言:纯电动、插电混动、燃料电池,谁将主导汽车的未来?》)

材料二:今年,国家市场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发布了《电动汽车能量消耗率限值》等646项国家标准。这一标准,是全球首个针对纯电动汽车能耗指标的唯一技术标准。标准一出台,科研部门、各大厂家纷纷按此标准进行技术研发,提升其技术水平,以促进纯电动汽车快速发展。

 在法律法规方面,有关部门也制定相应的国家标准,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健康发展。该标准规定,对于具有三排以下座椅且最高车速大于或等于120千米/小时的电动汽车车型,当整车整备质量在750千克及以下时,能量消耗率限值应在13.1千瓦时/100千米。

 (摘编自《我国发布全球首个纯电动汽车能耗指标技术标准》,人民网)

材料三:

2015~2020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及预测

[注] “E”指预计的,估算的。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材料四:据英国路透社2月17日报道,德国财政部长奥拉夫·舒尔茨在接受外媒采访时称:“德国汽车销售中,近半数都是公司公务用车。因此我决定,到2022年不仅不会结束对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动汽车的税收优惠,而且可能延长到整个10年。”他认为此举有助于提高空气质量,实现气候目标。

但他也表示,插电式混动汽车享受税收优惠的条件会进一步收紧,只有在纯电动模式下,续航里程比现款有所提高的混动车才有资格获得税收优惠。

不过,德国联邦汽车管理局公布的数据显示,尽管政府的补贴计划提高了电动汽车销量,但去年电动汽车仅占新车注册率的1%。德国政府承认,到2022年100万辆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的目标或无法完成。

 (摘编自《德国拟延长电动汽车税收优惠提振新能源车需求》,环球网)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①说起劳动课,70后、80后感触颇多。70后的劳动课,多在田地里:麦熟时,学校放起麦假,孩子回到田野帮父母收割麦子;80后的劳动课,多在课堂上:竹木扎框、糊上棉纸,自制风筝放飞在课后的欢声笑语里。“是时候补上这堂课了”“劳动课很有必要”......各大社交平台上,此起彼伏的支持与赞扬是主流意见,传递着一个共识:劳动是光荣的,也是难忘的。

②开好开足劳动课的呼唤,深切期待着多方联袂参与的回应。学校或将课堂搬到田间地头,或请非遗项目入校园,让学生在躬身稼穑、体验民俗之间,感受生活味、烟火气;企业、工厂等社会力量,利用提供标准化场地、定制化器具等方式,拓展校方的有限场景资源;家长通过日常交流的言传、共担家务的身教,营造热爱劳动、崇尚劳动的家风家教。如此,方能打通书本与现实、学校与社会的罅隙,把劳动课牢固地嵌入教育体系的应有位置。

③劳动课虽无范式,评价更需有标准。“老师布置任务、家长完成作业、学生打卡拍照”的网络留言,折射出家长群体对劳动课该“怎么教、怎么考”的现实思量。无论是增加专业教师培养与引进之实举,还是广开课程考核、综合评价之言路,都是合理衡量学生全面发展素质的题中应有之义,也需要被给予充分的时间、耐心去摸索与确立。但从深处看,一种更健康、更可持续的评价体系的建立,更有赖于社会心态的转变。

④劳动教育并非朝夕之得、尺寸之功,更需日将月就、久久为功。“劳则思,思则善心生”,劳动的过程本身即是一种教育。父母们更不必苛求孩子熟稔镰刀的轻重、农事的早晚,而是让他们在身体力行的劳动中,去懂得敬惜物力,去强健自立自强之精神。这些精神上的隐性收获,更能让孩子在思想、道德与品格上获得长久的滋养。

⑤劳动是质朴的,亦是多彩的,它无比深刻地与童年交织缠绕在一起,成为人生最珍贵的回忆与永不逝去的底色。而劳动课的回归与弹性扩容,恰恰寄望于更先进的教育理念、合理的学段目标、规范的课程设计,去铺设抵达寓教于劳、五育并举的理想之路。

(有删改)

材料二: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