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单选题 题类: 难易度:普通

广东省茂名市信宜市2024-2025学年四年级上学期语文11月期中试卷

《山海经》中说蚩尤在( )被杀死,木枷变枫林。
A、盐湖 B、解池 C、昆仑山 D、涿鹿
举一反三
请认真阅读短文并完成相应的题目。

大禹治水(节选)

    ①鲸(gǔn)的儿子禹和鲸一样,一心想为人类完成治水的大事。为了治理洪水,拯救百姓,禹走遍了天南海北,到处考察地形,研究水的走向。

    ②这一天,禹率领治水大军,浩浩荡荡地来到黄河。他派遣应龙画出河道图。应龙画了半晌,河道图还是画不出来。正伤脑筋时,从漩涡中突然跃出一个人来,带起高高的水柱。那人白面长须,却长着鱼的身子。他来到禹面前,深施一礼,献上一块水淋淋的青石,随后转身跃入水里,不见了。

    ③禹和众人把青石仔细一看,只见上面布满了弯弯曲曲的花纹。原来这正是一幅治河的地图。上面画的是这一带的大小河道以及水势的情况。黄河哪里深、哪里浅,哪里好冲堤、哪里易决口,哪里该挖、哪里该填,哪里能断水、哪里可排洪,画得一清二楚。禹恍然大悟,原来是河伯亲自献上了青石地图。这下黄河上上下下、左左右右的水情,禹都清楚了。于是,禹带着大家,根据图上的指点,日夜不停,开始了治理黄河的浩大工程。

    ④这一天,禹又发现一座大山--龙门,横在黄河当中,挡住了奔腾直下的河水。河水到了这儿,只能拐弯绕道而行,从山下一条狭窄的河道穿过。每当水量增大时,河水就四处满溢,泛滥成灾,当地的百姓为此苦不堪言。

    ⑤禹不怕辛苦,不畏艰险,带领人们一点儿一点儿地开凿。冬去春来,整整花了五年的时间,巨大的龙门山终于被劈开了一个大口子,形成两壁对峙(zhì)之势,洪水由此一泻千里,欢畅地向下游流去。看着滚滚流去的河水,人们兴奋不已,禹也露出欣慰的笑容。

    ⑥就这样,禹带领人们,由南到北,由西到东,经过十三年的苦战,终于疏通了河道,制服了洪水。人们重新返回家园,过上了幸福安定的生活。

课外阅读

长颈鹿放哨

    森林里生活着兔子、羚(líng)羊、长颈鹿等食草动物。它们在幸福(xìng fú)的生活。这天,不知道从哪儿来了一只老虎,一下子打破了森林的平静。
    ㅤㅤ听着这骇(hài)人的虎啸(xiào),动物们惴(zhuì)惴不安,它们聚在一起,商量办法。
ㅤㅤ    “咱们选一个机灵的动物放哨,老虎来了,它一报警(jǐng),大家便藏(cáng)起来。”兔子提议(yì)说。
ㅤㅤ    “选猴子!”
ㅤㅤ    “它不行,毛手毛脚的,又贪玩,容易误事。”
    ㅤㅤ ____那选长颈鹿吧____羚羊提议说____它个子高看得远____
ㅤㅤ    “对,长颈鹿个子高,一有情况马上就能知道。”大家纷纷表示赞同。
    ㅤㅤ长颈鹿听了,心里很激动,它很愿意为大家服务。长颈鹿尽职(zhí)尽责(zé),夜里,大家进入了梦乡,它仍然瞪(dèng)着圆圆的眼睛,聚精会神地观察着远方。
    ㅤㅤ半夜,老虎来了。长颈鹿想大声把大家叫醒,可怎么也喊不出声来。于是,它来回奔跑,使劲地踢树,左踢右撞(zhuàng),好不容易把大家叫醒了。好险!大家刚藏好,老虎便过来了。
    原来,长颈鹿没有声带,喊不出声来,只好踢树,以便弄出大一点的动静。
ㅤㅤ    长颈鹿非常后悔(huǐ),第二天,它便辞(cí)职不干了,让大家重新推举一位称职的放哨动物。看来,光有热情和好心还远远不够,得有真本领才行。

阅读理解

①很早很早以前,龙门还未凿开,伊水流到这里被龙门山挡住,就在山南积聚成了一个大湖。

②居住在黄河里的鲤鱼听说龙门风光好,都想去观光。它们从河南孟津的黄河里出发,通过洛河,又顺着河水来到龙门水溅口的地方,但龙门山上无水路,上不去,它们只好聚在龙门山的北山脚下。

③“我有个主意,咱们跳过这龙门山怎么样?”一条大红鲤鱼对大家说。 “那么高,怎么跳啊?”“跳不好会摔死的!”伙伴们七嘴八舌拿不定主意。 大红鲤鱼便自告奋勇地说:“我先跳,试一试。”

④只见它从半里外就使出全身力量,像离弦的箭,纵身一跃,一下子跳到半空中,带动着空中的云和雨往前走。一团天火从身后追来,烧掉了它的尾巴。 山北的鲤鱼们见此情景,一个个被吓得缩在一块儿,不敢再去冒这个险了。可大红鲤鱼没有害怕,没有犹豫,没有退缩,忍着疼痛,继续朝前飞跃,终于越过龙门山,落到山南的湖水中,一眨眼就变成了一条巨龙。

小小的鲤鱼竟然能越过高高的龙 门山,还变 成 了 巨龙,真是不可思议!

⑤巨龙飞上天对山北的鲤鱼说:“不要怕,我就是你们的伙伴大红鲤鱼,我因为跳过了龙门,就变成了龙,你们也要勇敢地跳呀!”

⑥鲤鱼们听了这些话,受到鼓舞,开始一个接一个跳龙门山,可是除了个别的跳过去化为龙以外,大多数都过不去。凡是跳不过去,从空中摔下来的鲤鱼,额头上就会落下一个黑疤。直到今天,这个黑疤还长在黄河鲤鱼的额头上呢。

⑦后来,唐朝大诗人李白,专门为这件事写了一首诗:“黄河三尺鲤,本在孟津居。 点额不成龙,归来伴凡鱼。”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