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困难

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区金丰片2017-2018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半期联考试卷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①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②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③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刷刷拉拉”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就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④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⑤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⑦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要好好儿活……

(1)、请简述课文的主要内容。
(2)、第一段中母亲为什么“悄悄地躲出去”,又“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呢?
(3)、文中的划线句子属于哪种记叙顺序?具体说说它的作用。
(4)、理解最后一段“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的含义。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小题

捡回蝉声

施龙惠

    ①直到那天,窗前那棵桑树上传来声声蝉鸣,我才意识到,夏天不知什么时候已经跨进了季节的门槛。啦啦队似的此起彼伏的蝉声太像一盒录音带,不禁让我想起童年,也让我把童年的声音又一一捡了回来。

    ②那时,最兴奋的事不是听蝉而是捉蝉。小孩子总喜欢把令自己好奇的东西一一放在手掌中赏玩一番。我也不例外,我上小学时有四条路可以走,其中一条沿着河,岸边高树浓荫,常常遮掉半个天空。虽然附近也有田园农舍,可是人迹罕至,让人觉得怕怕的。然而,一星期总有好多趟是从那儿经过的,尤其是夏天,我总会呼朋引伴地走那一条路,没有别的目的,只为了捉蝉。

    ③你能想象一群小学生,书包搁在路边,不怕掉到河里,也不怕刺钩破衣服,更不怕破皮流血,就一脚上一脚下地直往树的怀里钻的那副样子吗?只因为树上有蝉。蝉声是一阵袭人的浪,不小心掉进了小孩子的心湖,于是湖心抛出了千万圈涟漪,如千万条绳子,要逮捕那阵浪。“抓到了!”“抓到了!”有人在树上喊,树下有人赶快打开铅笔盒把蝉关了进去,不敢多看一眼,怕它飞走了,那种紧张就像《天方夜谭》里那个渔夫用计把巨魔骗进古坛之后,赶紧封好符咒再不敢碰它一般。

    ④到了教室,大家互相炫耀铅笔盒里的小动物——蝉、天牛、金龟子,有的用蝉换天牛,有的用金龟子换蝉,大家互相交换也互相赠送,有的乞求几片叶子,喂他铅笔盒里的小宝贝。那时候打开铅笔盒就像打开保险柜一样小心,心里痒痒的,也只敢凑一只眼睛开一个小缝去瞄几眼。上课的时候,老师在前面呱啦呱啦地讲,我们眼睛瞪着老师,两只手却在抽屉里翻玩着“聚宝盒”,耳朵专心地听着金龟子在笔盒里拍翅膀的声音,愈听愈心花怒放,禁不住开个缝,把指头伸进去按一按金龟子,叫它安静些,或是摸一摸敛着翅膀的蝉,也拉一拉天牛的一对牛角,看是不是又多长一节。

    ⑤夏天是声音的季节,有雨打,有雷响、蛙声、鸟鸣及蝉唱,蝉声足以代表夏天。整个夏季,我们都兴高采烈地强迫蝉从枝头搬家到铅笔盒里来,但是铅笔盒却从来不会变成音乐盒,蝉依旧在河边高高的树上叫,我们捉得住蝉,却捉不住蝉声。于是,上中学以后,我便听蝉而不再捉蝉。

    ⑥听蝉,也是一种艺术。大自然的宽阔是最佳的音响设备,那一队一队的蝉敛翅居住在不同的树梢,像交响乐团的团员各自站在舞台上一般。只要有只蝉起个头,接着声音就会纷纷出笼,它们把最美的音色献给你,句句来自丹田,字字都是真心话。它们有鲜明的节奏感,不同的韵律表示不同的心情,有时合唱有时齐唱,也有独唱,包括和音,高低分明,它们不需要指挥也毋须歌谱,它们是天生的歌者。

    ⑦现在,我们常常抱怨世界愈来愈丑陋了,现代文明的噪音太多了。其实在一摊浊流之中,何尝没有一泓清泉?我们只是太忙罢了,忙得与美的事物擦肩而过都不知不觉。实际上,生活的镜头只摄取自我喜怒哀乐的大特写,其他种种,都是一派模糊的背影。所以,我以为变的不是图案本身,而是我们的视野。因此,偶尔放慢脚步,让眼眸在天地间随意游览一番,我们将会恍然大悟:世界还是时时在装扮着自己的!特别是在聆听一段蝉唱之后,也许你的心灵就会跟着透明澄净起来,平添一种“何处惹尘埃”的了悟。

    ⑧让我们捡回蝉声。

阅读下面一则消息,回答问题。

新华社2015年4月5日电

    清明时节,各界群众广泛参与各种祭扫祭奠活动,铭记历史、警示未来。

    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在清明节前后举办两项常规性纪念活动:日本植树访华团一行在祭场献花,并前往和平公园修剪树木;举行南京大屠杀死难者遗属清明祭扫活动,届时将由南京大屠杀幸存者遗属等参加。

    4月4日,由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沈阳二战盟军战俘营旧址陈列馆联合主办的“清明节的铭缅怀革命先烈”主题系列活动,正式在“九一八”历史博物馆拉开序幕。4日至6日,博物馆将免费向观众提供鲜花用于祭奠英烈。此外,馆方还免费向参观者赠送抗战书籍、签名铭志,而且每天下午1时30分,在博物馆的多功能报告厅,馆方还免费向观众放映反映抗战题材的《大劫难》等爱国影片。

    历史无法重来,未来可以开创

    家住沈阳市皇姑区的百岁老人高鹤年是一位东北抗联的老战士,1935年12月唱着《松花江上》,投身革命。“现在国家强大了,但我们绝不能忘记那些为了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做出牺牲的英烈们。抗战精神对于实现中国梦仍旧有重要意义!”

    2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推出的“缅怀先烈  圆梦中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网上纪念馆上线一周年暨“清明节的铭记”专题正式上线,为今年的抗战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预热氛围。

    中国社科院研究员、《抗日战争研究》执行主编荣维木教授认为,今年正逢中国抗曰战争胜利70周年人们祭奠在那场战争中罹难的数千万同胞,是为了牢记我们的民族在近代历史上经历了太多的苦难,要防止历史的悲剧重演。牢记历史、面向未来,以清明祭的方式回顾历史,就是要鞭策人们为了实现更加美好的未来而努力奋斗。

    铮铮英名,忠骨长青。愿阳光普照大地,愿和平永驻人间。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窗花

    ①在大雪封山的日子里,是这些贴得红堂堂的窗花告诉我,在被雪埋得很深很死的山坡上,还有人家。或许是命里有缘,每次到陕北,都能遇上一些让我动心的剪纸人,并且在回城后很长的时间里,都一心想着她们的面容。就是这次踏雪北上,在除了雪的白色几乎无别的色泽可寻的时候,也有一些生动极了的窗花,会突然从一个极不显眼的地方,在一条村道上。

    ②说句真话,最初让我倾倒,并把窗花看得神物似的,是在好奇地抓住一位剪纸老人的双手的那一次。A现在坐下来,坐在这一目了然的雪塬上,用没有尘土的心想一想,我迎着风的脊背,也会冒出一层很热的汗来。那时,我就等在她的对面,看她像侍弄土地一样,在一块红纸上剪些什么。一剪一剪,随着一阵嚓嚓的剪刀之声,红粉似的纸屑,落了一怀。B她每动一次剪刀,我的心都会收缩一次。在陕北,能让心一次次收缩的东西太多了。细数一下,有一路冲刷出来的壶口瀑布,有震动整面山坡的安塞腰鼓,有躺在沙漠中的红石峡,有悬在黄河上的白云山,还有绥德的狮子,清涧的石板,以及从每一道沟里,甚或每一块庄稼地里,都会随时响起来的信天游。而唯一让我的心收缩得发疼的,是她为我剪一幅窗花的全过程。守在她安详的神态里,我最初的浮躁,也像多余的纸片,被一剪一剪地铰去了,剩下的,正如在她手上成形的窗花,完全是一种艺术化了的东西。我不想说破,她剪给我的那一对窗花叫什么,但我要说,那里面一定藏着一个很美的传说。那是在陕北的山坡上,比荞麦和苜蓿花还开得热烈的传说呵。那传说中的主角,正盘腿坐在一方土炕上,内心热烈如火,亦平淡如水地为我铰着她的故事……

    ③看着窗花,我突然想起,陕北人在如此严实的窑洞里,为什么要安这么大的窗子这么大的门?在这么大的门窗上,为什么要贴这么多的窗花?应该这样说,他们守望的几孔窑洞,仅仅是家园的一部分,而更广大的,还有他们一生躬耕着的土地。他们住在窑洞里,土地上一年的收成,不能把他们送入梦乡。只有这些贴在窗户上、囊括各种风物的窗花,才会让他们觉出,日子在这片贫瘠之乡,还过得很瓷实。因此,再不讲究的人家,也不会忘记在贴得拥挤的窗棂上,再添些新窗花上去。

    ④我不是地道的陕北人,无法说透这些剪纸艺术的真正奥妙。但我深刻地记得,许多剪纸艺人只要一握起剪刀,就进入一种半癫状态。有的剪到入神时,一两天不吃不喝。有的边剪边唱,嘴里尽是些无字句的歌。看着她们,你一定会想,真正的艺术在哪里?真正的大师又是谁?对于这群以食为天之民,剪刀的分量会比镰刀重么?

    ⑤在陕北,这些出现在剪刀下,一看就勾魂的俗物 , 能让人一眼望出一条吐纳百川的文化之河。由此,我在对这些窗花惊叹之余,最为看重的,就是创造这种艺术的工具:一把普通的剪子。在这些婆姨们手上,一把剪子,就是一个大千世界,它能真实或者夸张地铰出存在于陕北的所有物象。谁会相信,这些很抽象的窗花是出自一群文化水平极低的陕北女人之手?有时,我更愿意这样说:窗花,是一种与人俱存的艺术。上苍在造人的同时,就很认真地创造了它。

    ⑥当我冒着一天的雪花,要敲开一户人家的窑门时,我想,在紧挨着窗户的炕头上,应该坐着一位铰窗花的老人。她那不停的剪子声,应该是在雪的覆盖下,唯一剩下来的一种超越感觉的响动,我也应该在开口说话之前,先去摸一摸这双虽被剪子磨僵,却能铰活陕北的手。

    ⑦站在贴得红堂堂的窗花里,我敲门的手,好光亮呵

(选自《中国西部散文百家(上)》,有删改)

阅读

月光院落

韩慧彬

我迷恋月光下的事物由来已久,即使含着虚伪,也比灯红酒绿、夜夜笙歌来得真实。今夜,月华如水,银辉遍地,竹影碎摇,穿林带叶,就让我顺着月光洒落的方向,对月光院落展开一次深情的凝望。

院落的青石板路面上还散发着人间烟火的味道,但它只能在月光下以倔强的性格、静默的姿势守望。涂改院子的黑色剪影,一向是月光的权利。锯齿状的屋檐也表现得俯首帖耳,表情恭顺而生动。露宿院落的妻,当仁不让地成了月光院落的主人。劳累的鼾声夹杂着不知疲惫的蛙声,此起彼伏。恍然惊醒的她或许感到了深夜的凉意,想掀起薄被裹住身体再入梦乡,不料拉抻的却是屋檐下的一卷月光,不得不起身回屋,倒床安眠。

月光本来是比较慵懒的,它没有任何急于要完成的任务,醉卧沙场的明亮铠甲和横陈竖列的葡萄美酒,它定会一视同仁,所以它具有随遇而安的本性。

月光泻入江水,就不得不与大江为伍,成就“月涌大江流”的奇观。月光与院落相伴,则以修改院子、戏弄阴影为赏心乐事。劳作一天后的院子,是很愿意接受月光的清洗和抚慰的。衣服堆放在脚盆内,尚未晾晒,它们阴暗凹凸的轮廓,是按照月光的意愿涂抹的,它们的线条呈现出月球上环形山的形状,这种涂抹的基本出发点是为了让月光找寻到家的感觉。

院子里,妻种的兰花、刺玫、紫苏,还有一些野草闲花,在月色中显得愉悦安详。它们白天争奇斗艳的好胜心,在月光的统一调度安排下荡然无存。因为月光之色的公平仁慈,不以价值高低而对谁有所偏私厚爱,所以,一把久遭遗弃的小竹椅遍体发亮、熠熠生辉。它,为这午夜的辉煌而深受感动,热泪盈眶。它,也因此成为月光的皈依者,以受过伤害的名义,郑重地倚躺在院落一角,与心有善念的月光握手言和。

随着后半夜转凉,跌落地面的月光就开始咀嚼寂寞,同时开始艰难地搜寻墙角的一条虫,或者一只乱舞的飞蛾,希望借助它们的爬行或者飞行,重获驿动的生命。院落很静,一片月光就是所有的月光,抬头看到的是月影下的瓦楞草在风中摇摆着它的人生。还有就是长宽一致的一方月夜,像一口方井,让我仿佛看到白光之下一群打水的人和一路落下的水渍。井台边不小心洒下的井水,没有目标似的流淌.井台边发生的陈年旧事像一杯酒,不能尝,一尝就会醉,醉了就会心痛。

在父亲堆起的麦垛上望过月,在阳台上望过月,在旅途上望过月,月光下的人生透着湿漉漉的分量,又怎能轻易提得起,怎能轻易放得下?人生不能重新选择,月光少年的马蹄只是无羁岁月的一个印记,能重新选择的最多只有在一个美丽的月夜,让月光打湿睫毛、打湿发肤、打湿心灵。

安静,让院落如此美好。高层住宅的鳞次栉比、都市霓虹的意乱情迷,早已无法让明亮的月光照到城市人的窗前。在被明晃晃的城市的夜一次次刺痛心灵之后,才猛然发现:只有院落的月光,才能将善感的纸笺打湿;只有淡泊的秋天,才会在心头泛起涟漪。

(选自《散文百家》,有删改)

现代文阅读

(一) 越过大洋的第一次通话(节选)

[奥地利]茨威格

〔甲〕____

①八月初的某一天,旧大陆和新大陆几乎在同一时刻获悉这一事业成功的消息;它所产生的反响难以言表。在美国,消息刚刚传到那里,人们就陷入狂热的欢呼之中。商店随即暂停营业,大街小巷挤满了人,他们在打听、喧哗、谈论。

②赛勒斯·韦斯特·菲尔德——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人一夜之间成了国家的英雄。人们盼望着要一睹这位人物的风采,是他“通过自己的决断果敢使年轻的美洲和古老的欧洲结成了良缘”。

③八月十七日,报纸用特大号字的醒目标题欢呼这次胜利:“电缆传送成功”“人人欣喜若狂”“普天同庆的时刻”。这确实是史无前例的胜利,因为自从地球上开始有思想以来,还从未有过这种情况:一个想法能在一瞬间飞越过大洋。

④到了晚上,所有城市都被万家灯火照得通明,每扇窗户都透出亮光。此时此刻,即便是市政大厅的屋顶着了火,也几乎不能妨碍他们的欢乐,因为第二天又有新的庆祝活动。“尼亚加拉”号到达纽约,菲尔德———这位伟大的英雄出现了! 在胜利的欢呼声中,剩下的电缆被拖着穿过纽约城,全体船员受到了款待。从太平洋到墨西哥湾的每一座城市,每天都在重复着这种欢庆的场面。一次又一次的欢呼把这个新的“哥伦布”弄得神魂颠倒,此时此刻他成了美国最光荣、最受崇拜的人物。

〔乙〕____

①但是就在这片欢庆之中,只有一个声音,而且也是最重要的声音却沉默了,那就是海底传来的电报。说不定菲尔德在这一片欢呼声中就已经知道这个可怕的事实:大西洋的电缆恰恰就在这一天停止了工作;而前几天传送的讯号现在也早已混乱不清,好像一个临死之人的最后喘息,现在电报终于彻底断了气。菲尔德是唯一知道这一底细的人,想必他内心非常惊恐。

②从电缆传来的消息竟是如此稀少,不久后终于引起了人们的注意。恰恰就在欢庆胜利的狂热过后的第二天,从大洋彼岸再也没有传来纯正的电流振荡。

③如果说,人们仅仅从真诚的热情中清醒过来,对他们原来寄予厚望的这个人从背后绝望地冷眼相看,那倒好办了,但他们没有这么宽容。关于大肆赞美过的电报已经失灵的谣传几乎还没有被证实,欢呼的浪潮就像反冲回来似的,全都气势汹汹地扑向那个无辜的罪人,说他欺骗了一座城市、一个国家、一个世界。纽约城里的人说,菲尔德早就知道电报失灵,但是为了利用这段时间把属于他自己的股票以高价脱手,所以他闭口不说。甚至还有更恶毒的污蔑:越过大西洋海底的电报从来就没有真正传来过,所有收到的电讯都是伪造的,都是骗局,那份英国女王发来的电报是事先起草好的,而且根本不是通过大西洋海底电缆传过来的。恰恰是昨天欢呼得最响亮的人现在变得最慷慨激昂、怒不可遏。纽约全城的人、全美国的人都在为自己过分激烈、过分急躁的热情而感到羞愧。

④毫无疑问,菲尔德成了这种愤怒的牺牲品。这个昨天还被当作民族英雄的人,现在却不得不像一个罪犯似的躲避他的昔日朋友和崇拜者,真可谓成于一朝,毁于一夕,没有想到失败得这么惨,资金损失,名誉扫地。而这根没有用的电缆却像传说中的一条环绕地球的巨蟒躺在大洋底下见不到的深处。

〔丙〕____

①这条被人遗忘了的电缆在大洋底下毫无用处地躺了六年。在这六年期间,两大洲又恢复了原来的冷清沉寂,而在世界历史上,两大洲曾经有过一小时长的时间紧密联系在一起,用一个脉搏跳动,呼吸彼此相闻。美洲和欧洲曾经肩并肩同时交谈过几百句话,而现在这两大洲重又像几千年以来一样被那难以克服的遥远距离所隔开。19世纪最大胆的计划昨天几乎就要成为现实,而现在又变成了传奇和神话。

②六年之内一切工作都处于完全停顿的状态,就像那条海底下被人遗忘的电缆一样,无人问津。但是,尽管六年时间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只不过是匆匆一瞬间,而在像电这样一门如此年轻的学科领域里,六年却又好比一千年。人们越来越不去注意执着于这项计划的那个幻想家,不过,重新试验这项计划的时刻不可避免地必然会到来,只是缺少一个能把这项旧计划注入新生力量的男子汉。

③突然之间,那个男子汉出现了。看,他还是原来的他,仍旧是那个怀着同样信念、充满同样信心的菲尔德。他从默默无闻的自我放逐和幸灾乐祸的蔑视中又站了起来,他重新出现在伦敦,第三十次远渡大西洋。

④1865年 7月 23日,他带领着一艘装载着新电缆的巨型海轮离开泰晤士河。尽管第一次试验又失败了——在铺到目的地前两天由于电缆断裂而告吹,那永远填不饱的大西洋又吞下了六十万英镑,但是此时此刻的技术对完成这项事业是确有把握的,因而没有使人丧失信心。1866年7月13 日他第二次出航,终获成功。这一次,通过电缆传到欧洲的声音十分清晰。数天以后,那条失踪的旧电缆被重新找到。

⑤现在,这两条电缆终于把欧洲的古老世界和美洲的新世界连接为一个共同的世界。在昨天看来是奇迹的事今天已变成想当然的事。从此时此刻起,地球仿佛在用一个心脏跳动,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类能从地球的这边同时听到、看到、了解到地球的另一边。

(选自《人类的群星闪耀时》,有改动)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