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困难

盐仓24秋 九年级语文 第三部分 痴人——张岱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

自为墓志铭(节选)

张岱

蜀人张岱,陶庵其也。 为纨绔子弟,爱繁华,好精 , 好美婢,好娈(luán)童,好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鸟,兼以茶虐,诗魔,劳碌半生,皆成梦幻。年至五十,国破家亡,避迹山居,所存者破床碎几折鼎病琴与残书数帙(zhì) , 缺砚一而已。布衣蔬食,常至断炊。 回首二十年前,真如隔世。

【注释】①橘:指明代朱晋桢所辑象棋书谱《橘中秘》。②蠹(dù):蛀蚀器物的虫子。

(1)、【词语溯源,回归教材】解释课内加点的词。

①故自曰醉翁也

②饮辄醉

③此乐何

④陶后有闻

慢则不能励精

⑥手把文口称敕

(2)、参考表格方法提示,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原文语句

方法示例

加点词释义

为纨绔子弟

联系成语法:少不更事

好精 , 好美婢

课内迁移法:土地平旷,屋俨然(《桃花源记》)

兼以茶橘虐

查阅词典法:①浸渍;②过分,无节制;③大;④使……迷惑;⑤纵欲。(《古代汉语词典》)

(填序号)

缺砚一而已

语境推测法:参考上文的“数帙”来推测

(3)、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所存者破床碎几折鼎病琴与残书数帙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少为纨绔子弟,极爱繁华,好精舍。

②年至五十,国破家亡,避迹山居。

(5)、张岱自称“纨绔子弟”,世人叫他“败家子,废物,顽民”,结合本文与《湖心亭看雪》及下面两则材料,说说你心中的张岱。

【材料一】六岁时,大父雨若翁携余之武林,遇眉公先生跨一角鹿,为钱塘游客,对大父曰:“闻文孙善属对,吾面试之。”指屏上《李白骑鲸图》曰:“太白骑鲸,采石江边捞夜月。”余应曰:“眉公跨鹿,钱塘县里打秋风。”眉公大笑,起跃曰:“那得灵隽若此! 吾小友也。”

【材料二】好著书,其所成者有《石匮书》《张氏家谱》《义烈传》《琅嬛文集》《明易》《大易用》《史阙》《四书遇》《梦忆》《说铃》《昌谷解》《快园道古》《傒囊十集》《西湖梦寻》《一卷冰雪文》行世。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唐雎不辱使命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悦。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
灯影下的人生
尤今
生命里使用煤油灯的那段日子,充满了泪的挣扎。
②那时,我才五岁多。父亲失业,我们一家五口,在无计可施的情况下,迁进了一间租来的小木屋里。木屋很简陋,无水又无电。白天阴阴,夜晚暗暗。地面潮湿,蚊虫很多。
③由于整个区没有电力的供应,所以,夜晚一来,处处伸手不见五指。母亲在屋子里点了几盏煤油灯,飘忽不定的火舌,将幢幢的人影这里那里胡乱的贴在木屋的四壁上。屋里明明只有五个人,可是,壁上的黑影,却把一种无声的热闹带了进来。这个穷苦的家,有爱。爱是一把蘸了蜜糖的刷子,把孩子的心,髹得甜滋滋的。爸爸爱说笑,尽管在外面为了生活而碰得焦头烂额,但是,他把他的忧他的烦搓成一小团,密密地锁在心扉中,他给孩子的,是成箩盈筐轻松的笑语。小小的木屋,常常被笑声震得几乎崩塌下来。
④终于,父亲的生意有所好转。我们一家子在一座类似大杂院的大房子里租下了一个小房间。这时,最小的弟弟出世了,一家六口,挤在同一个房间里。房里装置了一盏日光灯,很亮、很耀目。父亲为我们买了大量的书籍,晚上用膳过后,一家人围坐桌边,桌上摊开着父亲买回来的书,灯光直直地照在书上鲜丽的图画与墨黑的字粒上,浑沌初开的孩子,欢欢喜喜地辨识书上的“之无”。灯火明亮的房间,飘散着缕缕若有若无的书香,孩子的心,好似靠岸的小舟,安稳踏实。
⑤我成家后不久,丈夫调职到沙地阿拉伯去;我呢,也带着两岁的稚子同往。我们住在一幢白色的屋子里,屋子高高地立在山脊上,前不巴村、后不连店。屋子里装的是伞形的罩灯。丈夫常常出差,一去,便是数日。我和孩子,困居于四面是墙的小木屋里,日子长得好似看不到尽头。这时,我最最害怕的是停电。
⑥电一停,我的屋子,还有整个山头,都跌进了无边无际的黑暗里。沙漠夜晚特有的风,在山头来来回回凄厉地吼叫,好似千头万头气势汹汹、扑人而噬的猛兽;我呢,蜷缩在屋子里,紧紧地搂着万事不懂、只懂害怕的稚龄孩子,眼泪一串一串地流。不是悲伤,不是痛苦。流泪,实在只因为自己忍受不了那一份好似被整个世界遗弃了的孤独。此刻的寂寞,不是蚕,它不是小口小口地啃你的心叶;它是一粒重甸甸的铅球,搁在你心房里,把你的心、你的整个人,沉沉地往下拖、拖、拖……
⑦若不停电,我偶尔夜里外出,总不肯关掉屋里的灯。让小小的屋子满满地盛着澄亮的灯光,外出归返时,从山脚仰头上望,山顶有一球灿然的亮光,朦朦胧胧间,以为天上的月亮不小心掉落到沙漠这寂寂的山头上了……
⑧三年过后,我们终于在新加坡买下了一幢屋子,正正式式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家。我去买各种各样的灯饰,亲手把这个家布置起来。厅里,用了水晶吊灯,亮得非常的豪华;饭厅,挂了长长的半垂至桌面的球型罩灯,那一圈柔和的光,轻盈地落在桌子上方一碗碗亮洁的白米饭上,看在眼中,无比温馨;书房里,装了隐蔽式的灯,电掣一开,所有的亮光都集中在桌上的稿纸与书本上,我心无旁骛地任思潮在书本上奔驰、任灵感在稿纸上放肆。
⑨有时,闲来无事,欣赏屋里的灯饰,回首前尘,蓦然惊觉:由用煤油灯的童稚期至满屋灯饰的中年期,我的人生路程,已走了一半。韶华易逝,时光如河,我不能白白地在世间走这一趟,所以,在华发初生的今日,在荧荧的灯火下,我读得更勤、也写得更勤了!
——选自《尤今散文选》(有删改)
【注】髹:xiū,用漆涂在器物上。①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一个馒头
      ①十三岁那年,我顺利地考进离家二十多里的县三中,成了母亲最大的骄傲。那时,父亲还是大山里的一名伐木工,为节约开支,他数年难得一次省亲,贫寒的家境使母亲也愈发省吃俭用艰苦度日。
      ②那是一个霪雨霏霏的深秋的一天,当父亲兴冲冲地踏进院坝时,母亲的眼眶一下就湿润了。接过父亲的行囊,母亲就发现了那个白面做成的馒头。
      ③这是父亲路上吃剩下的干粮。对于当时以玉米、红薯为主食的我家来说,白面馒头无疑是一种奢侈的享受。母亲走进灶屋,在点燃茅草给父亲烧洗脸水的同时,将蒸笼也放在了锅上……看着锅上四溢的热气,母亲喜盈盈地从房里拿出几块干净的纱布,里三层外三层地包好那香气扑鼻的馒头,小心翼翼地揣进怀里 , 头顶一块蓝花布就向二十里外的县城走来。
      ④走到学校,已是下午。整齐的校舍、琅琅的读书声使大字不识的母亲顿生敬畏。蹑手蹑脚,屏息而行,母亲沿着每一间教室寻找心爱的儿子。几乎走遍了整个学校,她终于看见了正在上课的我。许是怕老师呵斥,母亲哈着腰,从窗户上露出半个脑袋,一边用手向我比划,眼睛又怯怯地瞅着老师。半个脑袋、奇怪的手势和母亲颇为滑稽的眼神立即吸引了同学们好奇的目光。
      ⑤就这样在窗口呆了好一会儿,在老师背过身写板书之际,母亲突然做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动作。她直起身,从怀中掏出那个雪白纱布紧裹的馒头,从窗外迅速向我掷来。“咚!”因用力过猛,馒头掠过我的头顶砸在了前面同学的课桌上,随后又一骨碌滚在了地上。当沾满尘土的纱布一层层散开,那个干干净净的馒头呈现在同学们的眼前时,教室里哄然而起的笑声瞬间刺痛了我的耳膜。
      ⑥面对老师严肃的询问,母亲慌张地说:“我,我来给娃送个馒头。”在我那些生活颇为优裕的城里同学听来,这样的回答无疑是一种荒谬的笑料——走几十里路就为送一个馒头?看着他们前仰后合地笑个不停,憨厚的母亲全然不知所以,竟还怀着敬意频频向她心目中的“秀才”们点头。母亲补丁缀补丁的衣服、头上已歪斜的蓝花布和这种尴尬的神态再次掀起了他们的笑浪……在这一阵紧似一阵的笑声中,我的自尊被践踏得支离破碎。
      ⑦拾起馒头,我快步走出教室,拉起母亲就向操场走去。此时,我丝毫没有感到馒头上尚存的体温,没有注意到每间教室窗下湿漉漉的泥脚印,更没有看到母亲眼中那慈爱的目光!站在操场边,我气急败坏而又语无伦次地向母亲大喊大叫:“哪个要你到学校来?哪个要吃你的臭馒头?看看你这一身泥,活像戏台上的小丑,真是丢人现眼!”说着,我奋力一抡胳膊,那个尚热的白面馒头画了一道美丽的弧线,飞出了学校的围墙。
      ⑧母亲没有说一句话,慈爱的笑容僵硬在她满是皱纹的脸上。母亲嘴角抖了半晌,却终归没有吐出半个字来。最后,她缓缓转过身,一溜一滑地向校外走去。不知何时又下起了雨,濛濛烟雨中,母亲低着头,背脊佝偻如弓,随着蹒跚的步伐,那块歪斜的蓝花头布飘悠着,渐渐湿润了我的视线……
       ⑨至今我也不知道,母亲怀揣着馒头是怎样一步一滑走到学校的,当年我无情扔掉的那个馒头到底对母亲造成了多大的伤害,但我知道在回家的路上,有两条小溪、三道山梁和二十里曲曲弯弯的泥泞山道……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