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单选题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困难

北京市昌平临川育人学校2017-2018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对下面两则《论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论语·学而》)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论语·八佾》)

A、从两则中可以看出孔子的两位弟子在学习过程中善于提问。 B、从两则中可以看出孔子的两位弟子都具有举一反三的能力。 C、两则都表现出孔子认为学《诗》比学礼更重要。 D、两则都表现出了孔子对弟子的肯定与鼓励。
举一反三
因素下文,回答问题

微藻——可循环的“绿色油田”

       ①由于石油资源的逐渐减少乃至最终枯竭,全世界将面临严重的能源危机,因此,世界各国都在积极寻找能够替代石油产品的可再生能源,其中,生物柴油就是一种重要的生物能源。提起生物柴油的原料,我们可能会想到油菜和大豆,用它们“体内”的油脂加工而成的生物柴油,能有效降低碳排放。然而,这两种作物的培育周期较长,占用农田较多,会产生“与人争粮,与粮争地”问题,从而导致“解决了能源危机,却出现粮食危机”的尴尬结果。此时,微藻进入了科学家们的视线。

       ②微藻是一种古老的低等植物,广泛地分布在海洋、淡水湖泊等水域,种类繁多。微藻可直接利用阳光、二氧化碳和含氮、磷等元素的简单营养物质快速生长,并在细胞内合成大量油脂。因此,微藻为生物柴油生产提供了新的油脂资源。

       ③与大豆、油菜和麻风树等油料植物相比,微藻的生长周期短,从初生到可以制油仅需一个星期左右,而大豆等油料植物一般需要几个月。此外,微藻的含油量高,油脂产率高,单位面积产油量是大豆的数百倍,每公顷可年产几万升生物柴油。微藻还不会占用耕地,利用滩涂、盐碱地、荒漠等,以及海水、荒漠地区的地下水等,就可以大规模地开发“微藻油田”,不会与农作物争地、争水。

       ④微藻在培养过程中还可固定大量二氧化碳,因此,利用微藻制造生物柴油能大量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据计算,每培养1吨微藻,需要消耗约2吨二氧化碳。此外,微藻在光自养培养过程中可利用废水中的氮、磷等营养成分,从而降低水体的富营养化,因此,微藻还能用于净化工厂排放的废水和城市生活污水。

       ⑤现在,我国已启动了微藻能源方面的首个973项目“微藻能源规模化制备的科学基础”。该项目有望在5年时间内开发出一个“微藻资源库”,提供适合在我国不同地方、不同气候条件下生长的藻株。今后,各地在建设“徵藻油田”时,就可在资源库中挑选合适的微藻品种。该项目还将深入研究微藻产品的机理,力争提高微藻产油的效率,降低它的成本。此外,该项目还将通过对光生物反应器、培养工艺、采收、油脂加工及藻细胞综合利用的研究,建立一套中试系统,全面评估微藻产油的技术指标、经济指标和环境指标,大力推动我国微藻能源的产业化进程。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捞月亮的母亲

    彼时我还只有二十出头,心性跳脱,常常只背着简单的行囊漫无目的地四处游荡。那天天黑之后,我来到川藏交界处的偏僻山村。在那座贫瘠大山的一处平整山坡上,我支起帐篷,准备在野外过夜,就在似睡非睡之际,我听到远处传来了寒寒率率的声音。

    我吃了一惊,以为是有野兽出没,顿时睡意全无,连忙小心地坐起身来,慢慢拉开帐篷一角,仔细寻找声音的来源。很快,顺着声响传来的方向,我看到一个提着水桶的女人领着一个脏兮兮的小男孩,披着漫山的月光从山下走来。

    我屏住呼吸,这时已经接近午夜,居然还有人来山上汲水,种种灵异传说让我不寒而栗。可是,母子俩似乎根本没有注意到山路旁边突兀而出的帐篷,女人一手提着水桶,一手牵着男孩,两人一言不发,不疾不徐地走着。

    好奇心最终让我战胜了恐惧,我走出帐篷,小心翼翼地循着他们的背影走去。走了大约半个小时,远远地,我看到母子俩停下了脚步,那里居然有一口水井。女人将水桶拴上绳子,放入井中,嘴里开始喃喃地说:“只有这个时候,井里的月亮才最大最圆,狗儿莫急,娘给你捞一个上来,回家以后放在你的床前。”女人的乡音十分绵软,不像山里女子所固有的泼辣。

    “娘,月亮落在水里,是不是就被洗干净了,不像在天上那样模糊着让人看不清楚了?”儿子稚嫩的声音充满着期待。

    女人顿了一顿,说:“狗儿说得对,月亮被水洗了以后,可好看了,就像狗儿的眼睛一样好看。”

    听了母亲的话,小男孩笑了起来,奶声奶气的笑声顿时让幽黑沉默的大山有了勃勃生机。

    母亲用力地从井中提出水桶,然后弓着腰提起水桶,另一只手牵着小男孩,吃力地踏上了归途。走上十几步,瘦弱的母亲就要休息一下,停下的时候,还摸了摸小男孩的头。随后,母亲又看了看天上与桶里的月亮,神情中竟有掩不住的忧伤。

    我不再犹豫,快步从低凹处走了出来,来到他们的面前。在寂静的午夜,这对母子竟对我这个不速之客没有丝毫不安与恐惧。

    我说:“大嫂,我来帮你提水吧。”

    女人没回答我,自顾自地说:“你是刚才路边帐篷里的游客吧,这山上很凉,收了帐篷跟我们到家里休息吧。本想下山时再叫醒你的,没想到你跟着我们上了山。”

    我顿时恍然,原来,她早就发现路边的帐篷和我了,也许只是早巳司空见惯,所以没有刻意多看几眼罢了。

    走近以后,我才发现,小男孩的眼睛似乎有些问题。女人对我说:“狗儿眼上有病,长了白疮,我正在攒钱给他治。听说这病不难治,但是耗不起时间,要早治。这不,白天我上了一天工,给人纺丝线,晚上才能照管家里的田地。刚刚散了工,想起家里没水,才在这个时候上山,好在狗儿眼不好上不了学,不用担心明天他要早起。”

    我默默地提起水桶,慢慢地跟着母子俩下了山。

    这个小村落只有三四十户人家,同样的贫穷让女人无法得到他人的帮助,可女人跟我说起这些时却一如既往的平静。她说,乡邻们已经帮了她很多,不能再麻烦人家了。

    在家里,女人熟练地烧水给我喝,然后铺床,哄儿子睡觉,一切都像外面森严的大山一般井然有序。

    我躺在外间屋的床上,听到了母子俩在睡前的交谈。

    母亲说:“狗儿知道吗?你的眼睛跟天上的月亮一样好看,娘就是这条命不要了,也要把月亮从水里捞上来,让你看清楚你想看的一切。”

    或许是怕打扰,母子俩说话的声音很轻很轻,我却早巳听得泪流满面难以自抑。

    第二天一早,我匆匆结束了旅行,回到城市,用最快的时间联系好医院,然后找朋友开车来到大山接这母子俩去医治眼患。面对他们的道谢,我竟羞愧得无地自容。

    时过境迁,那位捞月亮的母亲或许并不知道,她捞起的并非只有一份属于自己的美好愿望,更有一个旁观之人的迷途之心。只有我自己知道,当时的自己正因为一场懵懂爱情的破碎而选择了放逐与放纵,却忽略了这世间还有那么多更加珍贵的事物,譬如四处寻找我去向的焦虑父母,譬如被青春之雾迷失视线的纯真心灵,譬如这世间那么多的悲凉与温暖、伤痛与希望……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报纸的故事

孙犁

    1935年春季,我失业居家。在外面读书看报惯了,忽然想订一份报纸看看。这在当时确实近于一种幻想,因为我的村庄,非常小又非常偏僻,文化教育也很落后。而我想要订的还不是一种小报,是想要订一份大报,当时有名的《大公报》。这种报纸,我们的县城,是否有人订阅,不敢断言,但我敢说,我们这个镇上是没人订阅的。

    我在北京住过,在保定学习过,都是看的《大公报》。我失业了,住在一个小村庄,我还想看这份报纸。我认为这是一份严肃的报纸,是一些有学问的、有事业心的、有责任感的人编辑的报纸。至于当时也是北方出版的报纸,例如《庸报》等,都是些不学无术的失意的政客们办的,我是不屑一顾的。

    说实在的,我是想在失业之时,给《大公报》投稿,而教了稿子去,又看不到报纸,这是使人苦恼的。因此,我异想天开地想订一份《大公报》。

    我首先把这个意图和我结婚不久的妻子说了说。

    “我想订份报纸。”“(甲)”

    “我在家里闲着很闷,想看看报。”“(乙)”

    “我没有钱。”“要多少钱?”

    “订一月,要三块钱。”“(丙)”

    “你能不能借给我三块钱?”“你花钱应该向咱爹去要,我哪里来的钱?”

    谈话就这样中断了。很难说是愉快,还是不愉快,但是我不能再往下说了。因为我的自尊心确实受了一点损伤。是啊,我失业在家里待着,这证明书就是已经白念了。白念了,就安心在家里种地过日子吧,还要订报。特别是最后一句:“我哪里来的钱?”这对于作为男子汉大丈夫的我,确实是千钧之重的责难之词!

    在妻子面前碰了钉子,我只好硬着头皮去向父亲要,父亲沉吟了一下说;“订一份《小实报》不行吗?”我没有说话,就退出来了。

    父亲还是爱子心切,晚上看见我,就说:“愿意订就订一个月看看吧,集上多粜一斗麦子也就是了。长了可订不起。”

    在镇上集日那天,父亲给了我三块钱,我转手交给邮政代办所,汇到天津去。同时还寄去两篇稿子。我原以为报纸也像取信一样,要走三里路去自取。过了不久,居然有一个专人,骑着自行车来给我送报了。这三块钱花得真是气派。他每隔三天,就骑着车子,从县城来到这个小村,然后又通过弯弯曲曲的,两旁都是黄土围墙的小胡同,送到我家那个堆满柴草农具的小院,把报纸交到我的手里,上下打量我两眼,就转身骑上车走了。

    我坐在柴草上,读着报纸。先读社论,然后是通讯、地方版、国际版、副刊,甚至广告、行情,都一字不漏地读过以后,才珍重地把报纸叠好,放到屋里去。可直到一个月的报纸看完,我的稿子也没有登出来。

    这一年夏天雨水大,我们住的屋子,结婚时裱糊过的顶棚、壁纸,都脱落了。别人家,都是到集上去买旧报纸,重新糊一下。那时日本侵略中国,他们的报纸,如《朝日新闻》、《读卖新闻》,都倾销到这偏僻的乡村来了。妻子和我商议,我们是不是也把屋子糊一下,就用我那些报纸,她说:“你已经看过好多遍了,老看还有什么意思?这样我们就可以省下数块钱,你订报的钱,也算没有白花。”

    我听她讲得很有道理,我们就开始裱糊房屋了,因为这是我们的幸福的窝巢呀。妻刷浆糊我糊墙。我把报纸按日期排列起来,把有社论和副刊的一面,糊在外面,把登着广告的糊在顶棚上。

    这样,在天气晴朗,或是下雨刮风不能出门的日子里,我就可以脱去鞋子,上到炕上。或仰或卧,或立或坐,重新阅读我所喜爱的文章了。

(节选自《青春余梦:孙犁散文精选集》,有删改)

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沉在水底的豆子

周莹

    ①初三那年,我信誓旦旦地说:“我一定要上四七九!”父亲笑笑:“好!我等着!”没想到,中考成绩公布,我的分数只够上一所普通高中。

    ②“怎会这样?”我痛苦地在家躺了三天,愧疚像蛇一样纠缠着我,折磨着我。

    ③三天后,我说想出去打工。母亲担忧地说:“你可什么都不会啊!”我愤愤地说:“您总是不相信我!”说完头也不回地走出了家门。

    ④去酒店端盘子,因为打碎了一个酒杯被老板骂,一天的工钱也扣没了。一赌气回家不干了。父亲问我:“是继续打工还是在家温习?”我狠狠地咬了一下牙:“打工!”
    ⑤父亲便托了人找到一个建筑工地,我于是成了工地小工。
    ⑥工地上热火朝天,我先是搬砖。工头粗暴地吼:“小子,你弯不下腰,不是干活的料,回家找妈吧!”眼泪在眼眶里打着转,我强忍着不让它掉下来。改和水泥,又被斥责水放少了,比例失调。砌墙的张叔把砖刀一收,看着我说:“小子,你来砌一下。”“别,别……”我张皇地直往后退。“没种吧?没有金刚钻就别揽这瓷器活。小子,该干啥干啥去!”
    ⑦回到家,看着我手上的水泡,父亲什么也没说,只是拿出了三颗芸豆,丢进盛满水的玻璃杯子里,只是喊我过来养杯子内的

    ⑧我走近一看,三颗芸豆有一颗沉在水底,水珠像泡泡一样围住豆皮。另外两颗则飘在水上。父亲把三颗豆子分别种在花盆里,并在沉在水底的那颗芸豆旁插了一根筷子做标记。“你猜猜,哪颗芸豆能发芽结果?”我心里直犯嘀咕,不知父亲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

    ⑨父亲说:“等着瞧吧。”
    ⑩十天后,插了筷子的那颗豆子发芽了。芽苗粗壮、肥厚、翠绿,特精神。

    ⑪又过了半个月,发芽的豆苗都蹿到一尺多高了,而另外那两颗豆子还没有出土。我扒开潮湿的泥土一看,傻眼了,那两颗豆子早就烂成稀泥,废了。再看那株茁壮青绿的芸豆苗,颓废的心顿时为之一振。“豆子沉在水底,用心地吸收着水分,为被埋进土壤的那一天积蓄力量。飘在水上的豆子只是表皮吸收了水分,一旦埋进土里,遇到干旱就会因缺水而不能发芽,最终烂掉。”那天父亲微笑着说的话还如此清晰。

    ⑫是的,沉在水底的豆子安静地积蓄着力量,为的就是发芽的那一天迎来灿烂的朝阳。我心里充溢着一泓喜悦,仿佛看见天边的曙光,心底泛出希望的光点,若隐若现。我似乎有了方向,知道自己该怎么做了。
    ⑬工友们打牌喝酒,我捧着课本写着、画着、想着。深夜,工友们都睡了,我打着手电筒读书。我相信:虽然没有考上心仪的高中,但只要肯努力,终会站在理想的大学校园里。
    ⑭一个月结束,我辞了工。沿着新修的甬路,我又走到那座铁路桥下。过桥洞时,桥下流水依然,却是欢快地向前奔流,那满怀凝冻的迟疑散尽。回到家,我主动提出不出去打工了,在家温习功课。母亲没表态,父亲也不说话。我大声发誓:一定要做一颗沉在水底的豆子。父亲脸上露出了一丝笑容。

    ⑮高中三年,我说到做到了。那个七月,我顺利收到复旦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升学宴席上,亲朋好友都赶来祝福,赞我是一个聪明绝顶的人才。

    ⑯我笑笑回答:“我只不过是一粒沉在水中的豆子而已。”

(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