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河北邢台市南宫市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10月月考试卷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花朵的香味从哪来?

晏慧君

①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细嗅蔷薇,香从何来?我们平常接触的鲜花,很多都有香味,有的散发淡淡的幽香,有的则会浓香四溢。那么,花朵的香味到底从何而来?对于花朵来说,香味有什么作用?人能不能控制花香?

②花朵的香味,多半来自花瓣。

③香味其实是一类挥发性小分子化合物。随着花朵的绽放,这些化合物源源不断地挥发到空气中,就有了我们闻到的花香。花香各异,其实就是花朵中产生的挥发性化合物不同。值得一提的是,“花香”并不一定都是香味,如大王花、韭菜花等,不仅不香,还有点臭——这是它们挥发出的含硫化合物的气味。花香除了跟花自身有关,也会随环境变化。一般来说,环境温度越高,化合物挥发越快,花香也越浓。

④有些植物的花香可以提神,有些花瓣可以用来提炼精油、香水,还有些花瓣可以用来驱虫防腐。很多花的挥发性化合物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如薰衣草中的薰衣草酮可以起到镇静、放松的作用。我们既可以提取这些化合物作为原料生产相关产品,也可以分析这些具体化合物的结构,采用人工合成的方式进行规模化生产。所以,花香产生的化合物既可能是生物资源,也可以给化工行业提供很多启发。这些都是鲜花给人类的意外之喜。

⑤对花朵本身来说,香味也有独特的作用。有些植物的气味会让天敌“闻”而却步,减少了采食者,植物得以更好地生存。绝大多数植物的花香则会招来更多的昆虫、鸟类等取食花蜜或者花瓣,同时也把花粉带给同类花朵,帮助授粉、繁衍。

⑥花朵的香与臭,其实都靠基因调控。

⑦不同物种的基因不同,产生的化合物就有差异;同一物种的不同个体基因不一样,产生的化合物浓度也存在不小的差异。为了培育香气宜人的鲜切花,科研人员会对花卉进行杂交或通过分子生物学技术进行基因编辑,从而选育出花型、花色、花香最佳的新品。

⑧在日常生活中,想要延长鲜花的花期,尽量长时间地享受花香,可以通过降低温度、使用营养液的方法来实现。想要长期留住花香,提取汁液、制作花茶、阴干保存都是不错的方法。未来,如何进一步了解花香、利用花香,是值得研究的课题。

(选自《人民日报》2024年4月25日,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连用问句,提示文章的主要内容,引起读者的思考和兴趣。 B、文中花朵的香味指的是花的各种气味,不仅有香味,还有臭味。 C、现在可以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对花型、花色、花香等进行干预。 D、人们可通过降低温度、使用营养液、提取汁液等方法延长花期。
(2)、举例子是说明文常用的说明方法,以下有关花香的事例可分别作为文中哪处内容的例子?请分别说明理由。

事例1: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事例2:夜来香在夜晚时会散发出更加浓郁的香气。

(3)、花朵的香味对人类和植物本身分别有哪些作用?请简要概括。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长亭古韵
       游览名山大川和名胜古迹时,时常与亭不期而遇,在游赏之余,我们还可以走进亭中,坐下来切身体味一番亭给我们带来的古典韵律之美。
       亭最初并不是指建筑,而是指一种行政建制。秦汉制度规定,十里一亭,十亭为一乡。我们现在耳熟能详的专指建筑的亭子是后起之义,比如北宋欧阳修《醉翁亭记》中“有亭翼然于泉上者”中的亭。至少在东晋时,已经有这样的亭子出现,《世说新语·言语》记载:“过江诸人,每至美日,辄相邀新亭,藉卉饮宴。”这里的“新亭”即是“亭子”的意思了。更为著名的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的那篇《兰亭集序》中提到的“兰亭”,亦此类也。《园冶·屋宇》说:“《释名》云:‘亭者,停也。’所以停憩游行也。”意思是,亭的主要功用是供人停留、休息的。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一主要功能又有很大的延伸,包括游赏、休憩、宴集和送行等。
       我国有许多名亭,绝大多数都有一个非常美好的名字。这些不同凡响的名字。反过来又为本已很有名的亭子增添了光彩。这些名亭的名字大体上可分为四种“风格”。一是对亭周围景物的高度概括或写实。比如苏州拙政园的四面荷风亭、塔影亭、苏州虎丘的三泉亭、避暑山庄的北枕双峰亭、曲水荷香亭等。二是亭名表达了亭的建造者或主人的情趣、志向等。比如沧浪亭,取《楚辞》中“沧浪之水清兮,可以灌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之意。湖南岳麓山的爱晚亭,则取自晚唐大诗人杜牧的名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三是亭名的风格是写意式的,它们用抽象的字眼表现某种意境。比如北京颐和园的知春亭,山西晋祠的真趣亭,北京北海的意远亭等等。四是亭名中隐含着一段历史掌故。比如,浙江诸暨浦阳江边堤岸上有一座浣溪亭,亭中有一对联云:“浣纱存古迹,救国出真人。”一望而知是纪念春秋时越国大美人西施的。
       与其他传统建筑相比,亭的最大不同之处就是“虚”。亭不依赖墙,只靠亭柱的支撑(也有少数依墙而建的半亭),此种自由独立的审美特点,中空不倚的视觉效果,最大程度地体现了“空”与“无”的作用,与老子“当其无,有室之用”的思想相符。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哲学追求清静无为.即要尽量涤除尘世的搅扰烦恼,向大自然无限地贴近,而亭的建造地点和所用材料的随意灵活、用料简省、形式多变,同样体现了道家的精神特质。不论是皇家园林中富丽堂皇的亭,还是私家园林中和山问、水上、路边的亭,其基本的建筑风格都是简与虚,而后者更代表了一种民间的、率性的、清简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总之,亭是我国一种司空见惯的建筑,它在传统中国人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与中国的历史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即便今天,虽然亭在社会生活中的实际功用已经基本丧失,但它们的美丽身影依然没有淡出我们的视野,在山水的胜处,在古典园林的深处,静静地散发着独有的魅力。

说明文阅读

细菌发电前景广阔

①生物学家预言,21世纪将是细菌发电造福人类的时代。

②说起细菌发电,可以追溯到1910年。英国植物学家利用铂作为电极放入大肠杆菌的培养液中,成功地制造出了世界上第一个细菌电池。1984年,美国科学家设计出太空飞船使用的细菌电池,其电极的活性物质是宇航员的尿液和活细菌。到了80年代末,细菌发电有了重大突破,英国科学家让细菌在电池组里分解分子,释放电子向阳极运动,从而产生电能。

操作时还在糖液中添加某些芳香化合物作为稀释物,来提高生物系统输送电的能力。与此同时,还要往电池里不断充入空气,用以搅拌细菌培养液和氧化物质的混合物。据计算 , 利用这种细菌电池发电其效率可达40%远远高于现在使用的电池的效率即使这样还有10%的潜力可挖掘

③利用细菌发电原理,可以建立较大规模的细菌发电站。计算表明,一个功率为1000千瓦的细菌发电站,仅需要10立方米体积的细菌培养液,每小时消耗200千克糖即可维持其运转发电。这是一种不会污染环境的"绿色"电站,而且技术发展后,完全可以用诸如锯末、秸杆、落叶等有机物的水解物来代替糖液。因此细菌发电的前景十分诱人。

④现在,多个发达国家各显神通,在细菌发电研究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美国设计出一种综合细菌电池,里面的单细胞藻类可以利用太阳光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糖,然后再让细菌利用这些糖来发电。日本科学家同时将两种细菌放入电池的特种糖液中,让其中的一种细菌吞食糖浆产生醋酸和有机酸,而让另一种细菌将这些酸类转化成氢气,由氢气进入磷酸燃料电池发电。

⑤人们还惊奇地发现,细菌还具有捕捉太阳能并把它直接转化成电能的特异功能。最近美国科学家在死海和大盐湖里找到一种嗜盐杆菌,它们含有一种紫色素,在把所接受的大约10%的阳光转化成化学物质时,即可产生电荷。科学家们利用它们制造出一个小型实验性太阳能细菌电池,结果证明是可以用嗜盐杆菌来发电的,而盐代替糖,其成本就大大降低了。由此可见让细菌为人类供电已经不再遥远,不久的将来即可成为现实。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题。

最响亮的声音是乡音

材料一

目前我国共有100多种方言,每种方言都有自己的特点,每种方言的背后都有独特的地域文化。互联网时代是一个个性化的时代,千篇一律、千人一面、整齐划一的内容是缺乏传播力的,而千姿百态、独树一帜、别出心裁的内容往往更受青睐。从这个意义上讲,互联网为方言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了新的契机。

在互联网与数字化媒体迅速发展的时代,如何利用数字化技术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方言,增强方言文化的社会认同感,应该成为我们新的探索方向。比如,将方言引入长短视频,用方言演唱古风歌曲,用创意活动弘扬方言文化,这些新玩法都有助于方言适应新的时代环境和传播环境,提高人们对方言的熟悉度和亲切度。

(摘编自董雪松《“土味”方言缘何成网红——从“为家乡上分”短视频走红看方言的保护与传承》)

材料二

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明确提出“大力推广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保护传承方言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在虚拟空间和公共空间中勇于并勤于使用方言,背后是对乡土文化的认同和自信。

随着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过去的穷乡僻壤或坐拥“金山银山”,或发展特色产业,成为丰衣足食的所在,家乡话的自信也因此底气十足了。语言态度常常伴随着语言认同,其背后则是文化与归属认同。如果不是人们对祖籍、对人生来源有了更坚定的自信和更强烈的认同,可能会有许多人一时难以转变对方言的态度。亿万人的“小家乡”汇成国人的“大家乡”,这份态度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裨益良多。

(摘编自饶高琦《当方言不再“土味”》)

材料三

交流方言如今已成为Z世代聚会项目不可或缺的有趣一环。模仿、学习对方家乡的常用语,成为年轻人缓和气氛、拉近距离时屡试不爽的新方式。 “她扒拉我” “蓝瘦香菇”等带着浓烈地方色彩的流行语,配上影视剧中“鬼畜”的剪辑,更是以其魔性的发音再度翻红,成为热衷于玩“梗”的Z世代心头爱。中青校媒调查显示,84.77%被调查者会使用“方言梗”。

《浅析网络热词的传播机制》显示,“雨女无瓜”相关台词一经播出,72小时内最高热度值便已达到40.75(2017年6月19日热搜第一,当天的热度值为29.33)。哔哩哔哩网站相关视频的播放量已超过900万。”现今,“雨女无瓜”仍是Z世代表达态度的常用词之一。

(摘编自《“方言梗”走进大众视野 近八成Z世代愿为家乡方言代言》)

材料四

      乡音难改成为公共空间中表达乡梓之情的语言载体。

然而,我们也必须认识到,在方言梗走红的背后,被娱乐化了的方言也隐藏着危机。方言梗里充斥着“土味”,仿佛可以带来接地气的感觉,但屏蔽了地域文化之美;一些方言梗只顾矮化方言使用者以达到搞笑的目的,却忽视了挖掘并展示其蕴含的文化民俗及悠久历史。我们不能以保护传承方言文化为名,就一窝蜂地刻板复制、让方言被贴上“土”“俗”的标签。面对这种红极一时的网络文化现象,我们应注意避免破流量盲目裹挟着的方言与低级趣味挂钩,要积极探索并鼓励开发应用多样化的方言,塑造高端、典雅、文化气息浓郁的方言形象。

(摘编自饶高琦 王莉宁《“方言梗”流行的背后有怎样的文化认同》)

阅读

金秋时节话柿子

①金秋时节,漫山遍野的柿子成熟了,那柿树的千枝万杈悬挂着一盏盏玲珑剔透的红灯笼,在秋风中摇荡,在阳光下灼灼发光,格外诱人,十分美丽,演绎着季节的丰收与繁盛。

②柿子,又名朱果、猴枣,为柿科植物浆果类水果,两千多年前的《说文解字》曰:“柿,赤实果”。柿子鲜艳火红,给人一种喜庆的感觉,历来文人雅士咏之入诗词颇多,栩栩如生,百读不厌。唐朝诗人刘禹锡在《咏红柿子》写道:“晓连星影出,晚带日光悬。本因遗采掇,翻自保天年。”北宋词人张仲殊赞叹美柿子云:“味过华林芳蒂,色兼阳井沈朱。轻匀绛蜡裹团酥,不比人间甘露。”宋代诗人孔平仲对无核红柿青睐有加:“林中有丹果,压枝一何稠。为柿已软美,嗟尔骨亦柔。”

③家乡谚语说:“霜降摘柿子,立冬打软枣”,一语道出柿子最佳成熟期在霜降前后。“霜含柿子鲜”,经霜的柿子独具风味,入口柔软甘甜;没有经霜的柿子,又苦又涩。这样的差异,让人不得不佩服大自然的神奇。

④熟柿子个大、皮薄、汁甜,营养丰富,享有“果中圣品”之誉。据现代科学测定,每500克柿子中含有糖分70克,蛋白质6克,脂肪1克,钙50毫克,磷95毫克,维生素C90毫克,还含有胡萝卜素、瓜氨酸及铁、碘、锌等多种营养物质。

⑤柿子还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有“一个柿子十服药”之说法。祖国传统医学认为,柿子味甘、涩、性寒,入肺经,具有润肺生津、清热止血、解酒化痰、健脾、治痢、滑肠、降血压等功效。《本草纲目》中载:“柿乃脾、肺、血分之果也。其味甘而气平,性涩而能收,故有健脾涩肠,治嗽止血之功。”同时,柿霜、柿蒂、柿叶皆可入药。柿霜,柿饼外表所生成的一层白色粉末,有化痰止咳、清热润燥之功效,对口舌生疮、喉痛咽干亦能缓解。柿蒂对于恶心、恶逆、百日咳以及夜尿症有不错的疗效。柿叶晒干制作成茶,具有很好的利尿作用,日常饮用能够促进新陈代谢,净化血液。

⑥柿子虽好,但吃时也有一些禁忌。“红绿分佳果,丹青让好辞”,宋代诗人刘宰告诉人们,柿子的红果和绿果是区分是否成熟的标志,发红的果子才可以食用。没有熟透的柿子有很重的涩味,其涩味主要成分是鞣酸,摄入体内后容易形成结石,因此应避免食用未熟的柿子。由于柿子含糖量较高,属于糖分较高的水果,故糖尿病人不宜食用。柿子宜饭后吃,空腹吃柿子易患胃石症。因为空腹时人体分泌的胃酸会增多,而胃酸容易与柿子中的单宁酸和胶质结合形成结石,导致胃胀、胃痛等消化不良症状。柿子不可与蟹同食,否则令人腹痛腹泻。

⑦“林枫欲老柿将熟,秋在万山深处红”,勤劳的农民们挥洒勤劳的汗水摘柿子,卖鲜果,加工柿饼、柿糕,忙得热火朝天。红彤彤的柿子如同炽热的火焰,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让我们享受这金秋的馈赠吧。

阅读下面的非连续性文本,按要求完成小题。

材料一: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英文缩写为AI。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是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技术科

学。人工智能概念诞生于1956年,在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中,由于受到智能算法、计算速度、存储水平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人工智能技术和应用发展经历了多次高潮和低谷,近年来,因为聊天机器人ChatGPT、OpenAI sora的走红,人工智能再次成为热议话题。

材料二:

“大模型使得AI在行业应用有更好的发展舞台,‘人工智能+’非常有可能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非常重要的引擎。”科大讯飞副总裁、研究院院长刘聪认为,人工智能在行业的应用可以有效地帮助企业降本增效、提升竞争力。一旦通用人工智能得以实现,就可被用于解决各种复杂的科学难题,譬如寻找外星人与地外宜居星系、人工核聚变控制、纳米或超导材料筛选、抗癌药研发等。这些问题通常需要花费人类研究员数十年的时间来寻找新的解决方案,部分前沿领域的研究量已超出人力极限。而通用人工智能在自己的虚拟世界中拥有几乎无限的时间和精力,这使得其在部分容易虚拟化的任务中,有可能成为人类研究员的替代。但届时,人类如何监督这些从智能水平上超过人类的人工智能,确保其不会危害人类,又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此外,伦理相关问题也一直是公众不安全感的来源。GPT-4o使用了高度类似好莱坞女星斯嘉丽·约翰逊声音的语音,但未获她授权。对此约翰逊发文表示:“在这个我们都在努力应对深度伪造,保护自身形象、作品和身份的时代,我期待通过透明度和立法来解决这些问题,确保个人权利得到保护。”

材料三:

斯坦福大学今年4月发布的人工智能指数报告称,2023年,著名人工智能模型中有61个源自美国,中国则有15个。业内人士指出,中美是全球人工智能发展的“领头羊”,展现出了不同的发展趋势和战略重点。美国在高端芯片制造、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上优势明显;而中国拥有庞大的互联网用户基数,提供了丰富的场景等方面数据资源,这对于训练大模型来说是重要优势。

材料四:

6月3日,海南省考试局举办2024年海南省普通高考考前新闻通气会。据介绍,为确保考试公平公正,海南将采取一项新的辅助举措,即在考场试点采用AI智能巡考,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及时发现和预警违规违纪行为。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