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河北省保定市高碑店市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10月月考试卷
学习了语文基础知识,小冀同学搜集了一些有关“春联”的资料。
资料一:
春联从辟邪的桃符演变为祈福迎祥的象征,是时代变迁的重要体现。在早期的生活环境中,人类的生存能力有限,只能祈求诸神庇佑。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未来生活抱有更高的期望,希望来年能过上更好的生活,这种期望往往通过春联来表达。尤其是到了明清时期,将对偶佳句与优美书法进行结合,从而形成对联,成为民间流行的文化景观。同时,这一时期出现了专门的对联汇编,推动了春联的流行,也推动了中国民间社会的风雅化。清人梁章钜编写的《楹联丛话》对春联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进行评述,这对春联的延续和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选自《中国社会科学报》2024年2月27日,有删改)
资料二:
春联是现实生活的艺术化的反映,能彰显民族文化心理、审美趣味、生活智慧。红色是中国的喜庆色,大红春联表达了人们对新的一年的希望,能烘托出浓浓的节日气氛。春节普天同庆,在农村地区除了各家大门、房门等要贴春联,其他地方也要贴春联——堂屋贴“万事如意”或“百无禁忌”之句,粮仓贴“五谷丰登”之语,厨房有“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神龛有“土中生白玉,地内长黄金”……家禽家畜是农民的宝贝,少数地方的农村猪圈、鸡鸭棚等处也贴春联,或者是用红纸写的一句吉祥话,一般是“鸡鸭满圈”“牛羊成群”“六畜兴旺”之类。个别农家院里有树木的,要贴上“树大根深”之语;有外墙的,墙面上贴“春光明媚”。正可谓天地之间一片红。
(选自《邵阳日报》2024年1月15日,有删改)
资料三:
随着社会的发展,春联从内容到形式都在发生变化。先说内容。20世纪50年代,常见的春联有“分田分地分房屋阖家欢喜,迎春迎福迎朝阳满门幸福”,表达了人民群众翻身得解放后的喜悦心情。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成为主旋律,春联的内容也呈现出赞美改革、讴歌开放的特点,比如“改革春风吹大地,富民政策荡神州”。20世纪90年代,国家经济进一步发展,“致富光荣”的意识深入人心,“年年顺景财源广,岁岁平安福寿多”等跟财富有关的春联,反映了人们对致富的渴望。再说形式。以前,春联都是用毛笔手写,如今印刷品越来越多,春联的样式也从过去只有红底黑字到现在增加了金粉红纸、金字红纸。此外,还出现了植绒春联、绒布春联、LED电子发光春联。尽管春联的样式越来越丰富,但因为那些都不是手写,制作中少了裁纸的步骤,没了挥毫泼墨的环节,所以在一些人看来,印刷的春联让过年少了一些仪式感,也淡化了传统的年味。
(选自《光明日报》2024年2月7日,有删改)
2024年6月25日14时7分,嫦娥六号返回器携带来自月背的月球样品安全着陆在内蒙古四子王旗预定区域,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实现月球背面采样返回,带回1935.3克珍贵样品。为此我们搜集了以下相关材料。
材料一:
①5月3日,中国成功发射了嫦娥六号探测器,开启世界首次月球背面采样返回之旅。这次任务全过程约53天,是中国目前开展的最复杂、最有难度的探月任务。如果一切顺利,科学家有望在6月底拿到从月球背面带回的首批岩石样本。
②想要飞到月背,嫦娥六号首先要进入近地点200公里、远地点约38万公里的地月转移轨道。科研人员应用了“窄窗口多轨道”发射技术,为火箭在连续两天、每天50分钟的窗口内设计了10条奔月轨道,以提高实施发射概率和可靠性。
③要想抵达月背并开展工作,还需要解决通信问题。任何飞到月背、落到月背的探测器,都无法直接跟地球建立联系。今年3月,鹊桥二号中继卫星提前到达了月背上空,保障嫦娥六号在月背的一切行动。
④嫦娥六号任务将沿用嫦娥五号的采集方式,使用钻取和表取两种采样方式,获得不同层面和深度的样品,并在月球背面同步开展科学探测。中国航天科技研制团队将突破月球逆行轨道设计与控制技术。通过适应性改进,嫦娥六号轨道器可以完成分离和组合的变形。同时,通过热控、能源等专业的复核复算,轨道器还能确保逆行轨道的飞行需求,让嫦娥六号有去有回,带着月壤顺利“回家”。
⑤此次任务预选的着陆区为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被公认为是月球上最大、最古老、最深的盆地。着陆点的选择综合考虑了着陆难度、通信难度和科研价值,有望带回年代更久远的月球样本,助力人类进一步分析月壤的结构、物理特性、物质组成等,并深化对月球成因和演化历史的研究。
⑥香港大学天体物理学家帕克称赞这次发射“完美无瑕”。他说:“中国在过去几年里取得的太空探索成就是史无前例的。如果这次任务成功,将成为科学界的另一大盛事。”
(摘编自《在月球背面“挖土”有多难?》)
材料二:
2004年,中国探月工程正式启动,分为“无人月球探测”“载人登月”和“建立月球基地”三个阶段。20年来,中国探月人白手起家、攻坚克难,探月工程八战八捷,为人类对月球和太阳系的认识提供了重要的数据和支持。
任务名称 | 发射时间 | 典型成绩 |
嫦娥一号 | 2007.10.24 | 顺利绕月并获取第一幅全月影像图 |
嫦娥二号 | 2010.10.01 | 获取国际最高水平分辨率全月影像图,环球探测日地L2点开展小行星飞月探测 |
嫦娥三号 | 2013.12.02 | 中国航天器首次在地外天体着陆(月面软着陆),“玉兔号”巡视探测月面 |
“嫦娥五号”再入返回飞行试验器 | 2014.11.01 | 飞行试验器安全回收,拍回首张中国人自己的地月合影 |
鹊桥一号 | 2018.12.08 | 与嫦娥四号实现中继通信,全球第一颗专用中继星 |
嫦娥四号 | 2018.12.08 | 全球首次探测器月背软着陆,实现全球首次地月中继通信 |
嫦娥五号 | 2020.11.24 | 完成我国首次地外天体(月球正面北半球)无人采样返回任务 |
鹊桥二号 | 2024.3.20 | 为嫦娥六号月球采样提供支持和中继通信,继“鹊桥一号”后全球第二颗专用中继星 |
ㅤㅤ除了月背挖土,国际合作也是嫦娥六号的一大亮点,彰显中国作为航天大国的自信和开放包容的心态。2019年中国国家航天局发布了国际合作机遇公告,计划拿出20千克用于搭载国际科学载荷。最终确定了来自巴基斯坦的ICUBE﹣Q立方星、法国的氧气探测仪、欧空局/瑞典的负离子分析仪和意大利的激光角反射器。其中,巴基斯坦立方星搭载在嫦娥六号轨道器上,其余载荷均搭载在着陆器上。
(摘编自《史上首次!嫦娥六号要从月球背面“挖土”回来》)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