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湖南省娄底市新化县多校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

现代文阅读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有诗,就有了美的钥匙

蒋勋

①我喜欢诗,喜欢读诗、写诗。

②少年的时候,有诗句陪伴,可以一个人躲起来,在河边、堤上、树林里、一个小角落,不理会外面世界轰轰烈烈发生什么事;也可以背包里带一册诗,或者,即使没有诗集,就是一本手抄笔记,有脑子里背诵记忆的一些诗句,也足够用,一路念着、唱着,一个人独自行走天涯海角。

③有诗就够了,我年轻的时候常常这么想。行囊里有诗、口中有诗、心里面有诗,四处流浪,很狂放,也很寂寞。

④相信可以在世界各处流浪,相信可以在任何陌生的地方醒来,大梦醒来,或是大哭醒来,满天星辰,可以和一千年前流浪的诗人一样,醒来时随口念一句:今宵酒醒何处? 无论大梦或大哭,仿佛只要还能在诗句里醒来,生命就有了意义。

⑤少年的时候,有过一些一起读诗写诗的朋友。现在也还记得名字,也还记得那些青涩的面容,笑得很腼腆。读自己的诗或读别人的诗,都有一点悸动,像是害羞,也像是狂妄。

⑥后来星散各地,也都无音信,心里有惆怅唏嘘,不知道他们流浪途中,是否还会在大梦或大哭中醒来,是否还会狂放又寂寞地跟自己说:今宵酒醒何处?

⑦我习惯走出书房,在生活里听诗的声音。

⑧小时候,听街坊邻居闲聊,常常出口就是一句诗。那人是街角捡字纸的阿伯,但常常出口成章,我以为是字纸捡多了也会有诗。邻居们见了面总问一句:吃饭了吗?也让我想到乐府诗里动人的一句叮咛:上言加餐饭。生活里、文学里,“加餐饭”都一样重要。

⑨有些诗,是因为惩罚才记住的。在惩罚里大声朗读:“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诗句让惩罚也不像惩罚了,朗读是发自肺腑的声音,无怨无恨,像天山明月,像长风几万里,那样辽阔大气,那样澄澈光明。

⑩小时候顽皮,一伙儿童去偷挖地瓜,被老农民发现,手持长竹竿追出来。他一路追一路骂,口干舌燥,追到家里,告了状。父亲板着脸,要我背一首唐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作为惩罚。背到“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时,我好像忽然读懂了杜甫,在此后的一生里,记得人在生活里的艰难,记得杜甫或老农民,会为几根茅草或几块地瓜,唇焦口燥地追骂顽童。

⑪我们都曾是杜甫诗里欺负老阿伯的“南村群童”,在诗句中长大,知道领悟和反省,懂得敬重一句诗,懂得在诗里尊重生命。

⑫有诗,就没有了惩罚。苏轼总是在政治的惩罚里写诗,越惩罚,诗越好。流放途中,诗是他的救赎。

⑬家家户户门联上都有风调雨顺、国泰民安,那是《诗经》的声音与节奏。

⑭在一个春天走到江南,偶遇花神庙,读到门楹上两行长联,真是美丽的句子:

风风雨雨,寒寒暖暖,处处寻寻觅觅。

莺莺燕燕,花花叶叶,卿卿朝朝暮暮。

那一对长联,霎时让我觉得骄傲,是在汉字与汉语的美丽中长大的骄傲,只有汉字汉语可以创作出这样美丽工整的句子。平仄、对仗、格律,仿佛不只是技巧,还是一个民族传下来可以进入“春天”,可以遇见“花神”的通关密语。

⑯有诗,就有了美的钥匙。

(选自《思维与智慧》,有删改)

(1)、文章第⑦段说“我习惯走出书房,在生活里听诗的声音”,下文写了“我”在哪几种具体生活情境下聆听诗的声音? 请简要概括。
(2)、请揣摩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①生活里、文学里,“加餐饭”都一样重要。(请理解“加餐饭”的含义)

②那一对长联,霎时让我觉得骄傲,是在汉字与汉语的美丽中长大的骄傲,只有汉字汉语可以创作出这样美丽工整的句子。(请品析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3)、结合上下文,说说第⑫段中“有诗,就没有了惩罚”有何含意?
(4)、“有诗,就有了美的钥匙”,这是作者读诗的深切体验。在你心中,“美的钥匙”又是什么呢? 请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简述。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品缺憾之美,悟人生真谛 
                                                                                              瑕 之 美
       ①徜徉于芳林之中,采红撷绿,每见枯枝败叶,却无触目萧索之感,反觉新陈代谢,生机盎然。文艺创作中也有类似情形。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往往因作家恰到好处地写出其外形和内心的某种“缺陷”,而别具魅力。
       ②《水浒传》里 , 黑旋风李逵憨直忠勇,却又鲁莽得可爱;拼命三郎石秀是一个精细人,狠劲上来,其尖利歹毒,叫人刻骨铭心。《红楼梦》中,聪明、活泼的史湘云偏是个“咬舌子”,把“二”说成“爱”;还有林黛玉的“小心眼”,晴雯的“使性子”……一个个人物无不跃然纸上,呼之欲出。古往今来,大凡成功的艺术形象,恰恰由于若隐若现的微瑕,而显出璞玉浑金的天然光彩。这就是美学家所称的“缺陷美”。
       ③            A           谚云:“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水浒传》《红楼梦》的例子,正是作家基于真实的艺术的生命这一着眼点,才在“完美”的面庞上点出“缺陷”的痦子。即使作家主观上有某种“神化”的理念,只要他尚能依据生活进行创作,最终仍不得不归于“人化”的描写。《三国演义》中作为智慧化身的诸葛亮,作家在绝对化的描写中,也还有着被姜维识破计谋的千虑一失以及在先帝托孤时刻的惶恐心理等笔墨。“缺陷”愈真实可信,就愈有生命力,于是就愈美,“美是生活!”
       ④             B           外形的“缺陷”是千人千般,万人万种的。美人长有痦子,或者浮现在嘴角,或者隐匿于颈后,绝不相同;内心的“缺陷”更有千差万别,任何分类精密的批评家也无法归纳出几条几款,让人对号入座。这是“缺陷”的独特。所谓“恰如其分”,指的是“缺陷”不过是缺陷而已,既非外形的丑态,也非内心的恶德。这样,“缺陷”便在真实的基础上产生了特殊的韵致,使人物又各具风采,艺术魅力由此而生。正如捧心西施独特的却又风情十足的“缺陷”竟使东施起而“效颦”一样,憨湘云醉眠芍药茵,呆香菱情解石榴裙,都是她们各自独特的“不检点”的行为,相信《红楼梦》的读者不会据此认为这样的艺术形象是丑陋的。
       ⑤或问,难道只要“缺陷”都是美,无缺陷的“完好”不是美吗?无缺陷的“美好”当然是美,我们能说镜中花、水中月不美吗?然而这种美却难以捉摸得到。从文艺创作来说,塑造美的人物形象,并不排斥对其“缺陷”的描写。这里,还须再次说明,笔者所称的“缺陷”是有条件的,即:“缺陷”只是局部,而非整体。整体的美不但可以容纳而且必须包容局部的“缺陷”,“爱屋及乌”的成语和“情人眼里出西施”的俗语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⑥一言以蔽之,瑕不掩瑜 , 瑕之美,在于真实与韵致。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留住她的温暖

    在台湾,有一位六十多岁的妈妈,每天都给女儿打电话。她听到的总是语音信箱的留言:“对不起,我现在很忙,有事请留言哦!”那轻俏活泼的声音,让妈妈禁不住笑容满面。明知女儿不在电话那头,她仍会慈爱地回答:“好,你去忙,妈妈明天再给你打!”

    而事实上,这声音的主人已在一年前因车祸去世。这句熟悉而亲切的留言,是母亲找到女儿的唯一方式。它像一把神奇的钥匙,可以随时开启一扇通向秘密花园的门。那里,盛开着有关女儿的所有温柔的记忆。

    女儿走后,这个手机再也无人使用,可母亲仍然按时交纳着月租费。每天听着这句留言,她觉得女儿并未远走,还在从前的那家公司上班。

    母亲仿佛就坐在女儿身边,微笑地看着她,看女儿灵巧的手指敲击着键盘,看女儿在会议室与同事侃侃而谈,看女儿 将一份文件放进复印机……

    在这甜蜜的遐想里,母亲挨过了漫漫的长夜,挨过了一寸一寸的 疼痛。在茫茫复茫茫的海上,有时只需一句话,就能摆渡一颗柔软的心。

    可是,有一天,当她又习惯性地拨打这个电话时,那个留言竟消失了!她听见的是对方已关机的提示音。惊慌失措的母亲,恍如失掉了整个世界她费尽周折,找到了女儿手机的客服电话。电话接通的一瞬,她泪眼蒙蒙,语不成句。对方听清她的问题后,耐心地向她做了解释。

    ①原来,电信公司已通过短信告知客户,语音系统即将升级,请大家将旧的语音留言与欢迎词,转换到新的系统保存,否则会丢失。而这位母亲从未看过手机短信,所以在新系统上线一周后,她失去了这个珍贵的留言。

    母亲彻底崩溃了:“这是我过世女儿的留言,以后,我该怎么办……”这位六十多岁的老人哽咽着,像个无助的孩子。

    ②客服人员立即将此事通报给主任,主任又迅速汇报给公司资讯部门。工作人员花了一个月的时间,从数百万用户的上百万个旧的语音信箱中,找到了她女儿的录音。

    他们立即开始研究,如何让原音重现。工作人员用原始的方式,使用公司内部的电话,打入她女儿的手机,取得了那句至关重要的留言,再从客服中心的录音系统中,将这句话转录出来,汇入新的语音系统。

    日夜盼望的母亲,终于又听到那活泼轻俏的声音。这一瞬,她开心得笑起来:“听到了!听到了!”仿佛那个眉眼乖巧的女孩,又亲昵地偎在她的身旁,一伸手,就可以抱到她。

    为了永远不再遗失这条留言,公司人员将这段录音拷贝到光盘里,赠送给这位母亲。

    也许我们都是普通人,无法阻止地震、车祸、海啸的发生,可我们能够用持久的耐心和绵密的关怀,去缝合一位母亲破碎的心,留住她的温暖。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魔季

张晓风

    ①我沿着草坡往山上走,春草已经长得很浓了。唉,春天老是这样的,一开头,总惯于把自己藏在峭寒和细雨的后面。等真正一揭了纱,却又谦逊地为我们延来了长夏。

    ②山容已经不再是去秋的清瘦了,那白茸茸的芦花海也都退潮了。相思树是墨绿的,荷叶桐是浅绿的,新生的竹子是翠绿的,刚冒尖儿的小草是黄绿的。还有那些老树的苍绿,以及藤萝植物的嫩绿,熙熙攘攘地挤满了一山。我慢慢走着,绿在我里,我在绿里。

    ③那边,清澈的山涧流着,许多浅紫、嫩黄的花瓣上下漂浮,像什么呢?我似乎曾经想画过这样一张画——只是,我为什么如此想画呢?是不是因为我的心底也正流着这样一带涧水呢?

    ④我们已把窗外的世界遗忘得太久了,我们总喜欢过着四面混凝土的生活。我们久已不能想象那些溪畔草地上执竿的牧羊人,以及他们仅避风雨的棚子。我们同样也久已不能想象那些在垄亩间荷锄的庄稼人,以及他们只足容膝的茅屋。我们不知道脚心触到青草时的恬适,我们不晓得鼻腔遇到花香时的兴奋。真的,我们怎么会痴得那么厉害?

    ⑤忽然,走来一个小女孩。如果不是我看过她,在这样薄雾未散尽、阳光诡谲闪烁的时分,我真要把她当作一个小精灵呢!她慢慢地走着,好一个小山居者,连步履也都出奇地舒缓了。她有一种天生的属于山野的纯朴气质,使我不自已地想逗她说几句话。

    ⑥“你怎么不上学呢?凯凯。”

    ⑦“老师说,今天不上学,”她慢条斯理地说,“老师说,今天是春天,不用上学。”

    ⑧啊,春天!噢!我想她说的该是春假,但这又是多么美的语误啊!春天我们该到另一所学校去念书的。去念一册册的山,一行行的水。去速记风的演讲,又数骤云的变化。春天春天,春天来的时候我们真该学一学鸟儿,站在最高的枝柯上,抖开翅膀来,晒晒我们潮湿已久的羽毛。

    ⑨那小小的红衣山居者好奇地望着我,稍微带着一些打趣的神情。

    ⑩我想跟她说些话,却又不知道该讲些什么。终于没有说——我想所有我能教她的,大概春天都已经教过她了。

    ⑪慢慢地,她俯下身去,探手入溪。花瓣便从她的指间闲散地流开去,她的颊边忽然漾开一种奇异的微笑,简单的、欢欣的、却又是不可捉摸的笑。我又忍不住叫了她一声——我实在仍然怀疑她是笔记小说里的青衣小童。我轻轻地摸着她头上的蝴蝶结。

    ⑫“凯凯。”

    ⑬“嗯?”

    ⑭“你在干什么?”

    ⑮“我,”她踌躇了一下,茫然地说,“我没干什么呀!”

    ⑯多色的花瓣仍然在多声的涧水中淌过,在她肥肥白白的小手旁边乱旋。忽然,她把手一握,小拳头里握着几片花瓣。她高兴地站起身来,将花瓣往小红裙里一兜,便哼着不成腔的调儿走开了。

    ⑰我的心像是被什么击了一下,她是谁呢?是小凯凯吗?还是春花的精灵呢?抑或,是多年前那个我自己的重现呢?在江南的那个环山的小城里,不也住过一个穿红衣服的小女孩吗?在春天的时候她不是也爱坐在矮矮的断墙上,望着远远的蓝天而沉思吗?她不是也爱去采花吗?爬在树上,弄得满头满脸的都是乱扑扑的桃花瓣儿。等回到家,又总被母亲从衣领里抖出一大把柔柔嫩嫩的粉红。啊,那个孩子呢?那个躺在小溪边打滚,直揉得小裙子上全是草汁的孩子呢?她隐藏到什么地方去了呢?

    ⑱啊,春天多叫人迷惘啊!它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是谁负责管理这最初的一季呢?他想来应该是一种神奇的艺术家了,当他的神笔一挥,整个地球便美妙地缩小了,缩成了一束花球,缩成了一方小小的音乐匣子。他把光与色给了世界,把爱与笑给了人类。啊,春天,这样的魔季!

(选自《张晓风自选集》,有删改)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春天来敲门

厉彦林

    ①沉睡一冬,季节忘记带钥匙,敲起春天的门环。门刚被推开一条缝儿,春天就踮着脚尖,顽皮活泼地踏进门槛。金黄的连翘花早早开口:“春天来了,春天来了……”

    ②2018年春节前立春,“春脖子长”,北方大地缺雪少雨,冬天早已失去威风。最早敲春天门的是风,轻轻地,悄悄地,春天淡粉浅黛,袅袅婷婷走来,叩动人心弦。开门一看,春光已经行走在村庄田野上。春风从袖筒、裤腿里钻进来,柔柔地触摸着我们。人们开始祭春、咬春、鞭春、踏春、忙春、颂春。脸膛红扑扑的孩童奔跑着、雀跃着,农人犁耙和良种下地,在家的主人唤鸡狗、赶鹅鸭,好一幅质朴温馨的中国乡村风景画。

    ③大地上的植物开始苏醒,山冈原野到处闪动着春天顽皮的身影。杏树、桃树、梨树听到温暖的敲门声,忙着吐露新嫩与鲜美的花蕾。“春到人间万物鲜”。荠菜醒来,萌发簇簇新绿,被村姑村妇灵巧的手,一棵棵采摘进竹提篮。荠菜、马兰、山蕨、水芹、苦菜、香椿、马齿苋等各种野菜,为餐桌增添鲜嫩与清香。最开心的当数孩子,折一截柳枝,轻轻拧动,抽出雪白的茎,用剥下来的嫩皮做成筒状的柳笛,吹响阔别一冬的恣肆,声音悠扬。街头巷尾弥漫着春草和小米粥缕缕的清香。

    ④动物伴随春天的脚步活泼起来。温暖的阳光下,蜂蝶抖动翅膀溅飞淡淡的草香花香;大红公鸡站在麦秸垛上引颈高唱;黄鹂鸟站在树杈上欢鸣;黑白相间的燕子,一会儿衔着春泥,拖儿携女栖落在老屋木梁上的燕窝,一会儿又在街巷和村边麦田上自由地飞翔。春江水暖鸭先知,你看,那河畔的鸭群,第一只先抖起翅膀,贴着水面腾飞,接着是第二只、第三只……湖面上划出层层涟漪。

    ⑤松软的大地滚过悠远而沉闷的春雷声,土地温煦而松软。春风吹在脸颊上,痒痒的,舒服极了。抬头看看天空,雾霾已经不见影踪,飘逸的白云点缀着蓝天。深深吸一口早春的空气,顿感周身充满青春活力。春雨后的沂蒙大地一片繁忙,悠扬的《沂蒙山小调》唱出渴望丰收的满腔热情和厚重底气。结伴劳作的人眯缝着眼,看晨雾冉冉飘向空中,侧耳聆听冰消雪融的声音,分明听懂了大地急促的心跳。

    ⑥咚、咚、咚……乡村回响着春天持续的敲门声,新时代的鼓点回荡在希望的田野上。在春天的敲门声中,英俊挺拔的白杨树举起绿叶片“哗哗”鼓掌,簇簇花朵张开嘴巴齐声喝彩,温暖的阳光洒下来,松软的大地萌发着彩色的笑容与希望。

(有删改)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

荒落之邦

①清人顾祖禹在纵论湖广形胜时说:“湖广之形胜在武昌乎?在襄阳乎?抑在荆州乎?曰:以天下言之则重在襄阳,以东南言之则重在武昌,以湖广言之则重在荆州。”

②唐以来,湖广地区大致呈现三足鼎立的态势,区域内有三个中心城市——荆州(江陵)、襄阳和鄂州(武昌)。不过,一直以来重心都是在江陵和襄阳之间交替。

③北宋以后,首都东移至开封,南宋时期进一步东移至杭州,中国的政治中心不再是黄河流域的西安、洛阳,元代以后,首都便在北京和南京之间交替。

④首都的变化意味着中国水陆交通进入了运河时代。大运河所经之地,成为北上、南下的必经之所。而荆襄一带的交通线,失去了全国主道的地位。取而代之的,是开封到武昌的交通线。这样,最重要的南北陆路交通线与最繁华的水上交通线长江相会于汉口,从而奠定了武昌“九省通衢”之地位,南北交通枢纽也由襄阳东移到鄂东的武昌。荆州与襄阳便被边缘化了。

⑤早在南宋之时,荆襄之地便有衰落的迹象。首先是军事地位的失宠。元明清三代,军事的基本形势仍是南北对立,朱元璋与元顺帝、燕王朱棣与建文帝、顺治帝与南明弘光帝,再到后来的清政府与太平天国、袁世凯与孙中山。但是,一带再没有发生过大规模的战役,甚至连两军长期对垒的情况都很少发生,唯有在明末的时候,成为李自成和张献忠等人的流民根据地。

⑥文化地位的下降也不可避免。明代首辅张居正也自称家乡江陵为“下国之荒陋”。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张居正回到家乡江陵。南归前,他专门给徐阶写了一封信,表示徐阶若能振兴朝政,他愿效犬马之力。那时,张居正在人生的最低谷,内心充满孤寂、苦闷和惆怅。

⑦回乡期间,张居正对社会现实有了更深刻认识。如今的荆州,被武昌夺去了光彩,已经不是当年的盛景。但它就像是一面镜子,照见许多人们看不见的角落。在这里,张居正看见:农民终年辛苦劳作,还要遭受官吏剥削,不禁“恻然以悲,惕然以恐也”;松滋知县捐俸禄,组织重建城墙,城墙“井干楼橹,靡不宏丽,屹屹为巨观”,他看到了城墙的有形之险,也看到了人心的无形之险……作为荆州人民的儿子,张居正自然对家乡是无比关怀的,这不仅是由于乡土之情,而且还在于荆州也不过是帝国之下的一座城市,或许这里存在的危机是一个综合性的大危机的一个缩影。

⑧走过巅峰之后,剩下的路便都是下坡路。对人来说,是这样,对地区来亦是如此。然而,历史的车轮行进到新时代,荆襄之地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正在恢复昔日之血性,蓬勃发展,汉水之滨的人们不会停下追求的脚步。

(选自“最爱历史”公众号《湖北人的血性》,2024年2月7日,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