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浙江省绍兴市建功中学联盟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10月月考试卷
【材料一】
读诗是一件美妙的事,但学生不懂得诗歌的美好、不喜欢读诗的现状却很严峻,统编教材中必读名著《艾青诗选》,是一部现代诗集,该书由于体裁和时代特殊,对学生而言有严重的阅读障碍,是学生阅读的难点。“现代诗”有别于古体诗,它用白话文创作,是中国二十世纪兴起的一种诗歌类型,而艾青究竟何许人也?他的诗作有什么特点呢?
艾青是现实主义诗人,时代的歌者。他出生于地主家庭,吮吸着农妇大堰河的乳汁长大,从巴黎留学归来,以一个画家的灵感描摹光与色的变幻;他在国民党反动政府的监狱中发愤而作,以一个青年的激情奏响抗争之曲;他在不断沦陷的国土上辗转流离,以一个爱国者的赤诚,深沉呼唤自由。
【材料二】
学生为何读不懂现代诗歌?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其原因:不能破译诗歌的编码方式,导致学生在大脑中不能正确表征诗歌的内容。
认知心理学把信息在人脑中呈现和记载的方式统称为知识的表征。知识在大脑中的表征有形式的表征和内容的表征。现代认知心理学称知识表征的形式为编码。编码分为形象编码和抽象编码。形象编码指的是以声音、图形、画面、表象等可感知的方式将信息呈现和记载在大脑中;抽象编码则指以词、概念、定义、命题等较抽象的方式将信息呈现和记载在大脑中。小说等文学体裁使用的是形象编码,因此能吸引学生的阅读兴趣。而诗歌主要使用的是抽象编码方式,学生自然难以读懂。
【材料三】
中学生诗歌阅读“还原”策略
“还原”策略之一:朗诵品读,还原真情景
情绪是诗人追求的终极目标。要做到准确理解诗人的情感,前提条件是理解作品内容,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创作背景,理解作者的情感。通过朗诵品读,还原真情景,学生能够有效地让自己走进诗歌的情境,帮助自己酝酿情感、表达情感。
“还原”策略之二:历史研究,还原大时代
把握时代脉搏,还原大时代,是读懂诗歌的基础。融入历史元素,还原诗人所生活的大时代,重点是要以学生所能理解的方式去还原,通过形象编码,直观简洁,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形象表征大时代的策略有很多,除了图片、历史画面、视频等视觉编码形式,还有画外音、音乐等听觉编码形式,以及当时人们生活的情景等感觉编码形式。
“还原”策略之三:知人论世,还原小时代
知人论世,还原小时代,就是要了解诗人并研究他所处的时代背景,甚至还原诗人创作时的情感情绪。比如,读诗时,读者可以通过查阅资料、想象等方式,还原诗人当时的创作过程:何时,何地,何境及见到了什么画面?此诗为了表达什么?·····
学生还可以将历史“大时代”与诗人“小时代”进行整合,以图配文,进行双重编码,感性与理性结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材料四】
教学篇目:《我爱这土地》 (一)教学准备 ⑴配乐:曲调悲凉、深沉、催人泪下。 ⑵配图:抗日战争中,中国大地饱受摧残的真实照片,被日军摧毁的房屋、被杀戮的人民······ ⑶诗人足迹:1938年10月,武汉失守,日本侵略者的铁蹄疯狂地践踏中国大地。作者和当时文艺界许多人士一同撤出武汉,汇集于桂林,他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饱含深情的诗作。 (二)教师诵读指导 ⑴还原内心视像:学生根据朗诵内容,想象相关画面。 ⑵情在声前:根据配图、伴奏音乐,感受诗人的情感,先酝酿自己的情绪,再来发声。 ⑶现场穿越,说出感受:朗诵者说体会。 |
○展区一:中外电影票房对比
排名 | 中国电影市场2021年票房前五 | 北美电影市场2021年票房前五 |
1 | ★《长津湖》 | ★《蜘蛛侠:英雄无归》 |
2 | ★《你好,李焕英》 | ★《尚气与十戒传奇》 |
3 | 《唐人街探案》 | ★《毒液2:屠杀开始》 |
4 | ★《我和我的父辈》 | ★《黑寡妇》 |
5 | 《速度与激情9》 | ★《速度与激情9》 |
备注:★表示主旋律电影,中国电影主要体现家国情怀,北美电影主要体现个人英雄主义。 |
○展区二:主旋律电影发展史
诞生初:弘扬主旋律,坚持多样化 在1987年全国电影制片厂厂长会议上,电影主管部门首次明确提出“弘扬主旋律、坚持多样化”的口号。从1989年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完成《开国大典》到1991年,是主旋律电影生产的一个高峰,出现了《巍巍昆仑》《周恩来》《开天辟地》等优秀影片。这些影片通过再现光辉历史弘扬时代精神,鼓舞全国人民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奋斗。影片多以主人公自我牺牲的方式给观众造成强有力的情感冲击,以感情的方式来实现教育目的。 改革期: 贴近现实,适应市场 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确立,好莱坞大片的引入,加剧了国内电影市场的竞争格局,90年代以后主旋律电影的创作策略也有所改变。如在题材上从革命历史的宏大叙事转向以贴近现实的英雄楷模为创作中心,《焦裕禄》《孔繁森》等影片,将个体的伦理叙事与时代的宏大叙事有机融合起来,使观众在认可人物身上具有的道德品格的同时,也潜在地接受了背后的意识形态诉求。总体而言,这一时期的主旋律创作,一方面延续了传统主旋律电影宣扬主流文化的路线,另一方面积极适应新时代市场经济条件与电影产业化改革的发展模式。 新世纪: 随着电影全面产业化改革,主旋律电影的商业属性开始凸显。2006年尹力导演的《云水谣》成功翻开主旋律电影的历史篇章。在动荡的时代背景下,将生命与爱情巧妙结合,用小人物的故事见证大时代的变迁,实现了主旋律电影的成功转型。此后,新型主旋律电影如雨后春笋般登台,成为近年来中国电影发展中一道亮丽的景观,并形成了两种主要模式:一种是主旋律商业片,如《建国大业》《建党伟业》。第二种提式是商业电影主旋律化,如《湄公河行动》《战狼》系列。 |
○展区三:那些高分主旋律电视剧
01|《觉醒年代》 展现了从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到中国共产党成立这一段风云激荡的伟大历史进程。开篇,故事的导火索是北洋政府签订“二十一条”。随之而来的是青年人的回响:刚回国的陈独秀四处筹谋决定办《青年杂志》“启民智”;在日留学的李大钊、章士钊等人纷纷撰文探寻救国之道:年轻学生们开始自觉宣扬新思想,一场浩浩荡荡的新文化运动开始了。从东到西,从南到北,振臂高呼的救亡之声、爱国之声响彻中华。 02| 《人世间》 《人世间》从20世纪60年代末起跨起近五十年,以平凡的周家三兄妹视角切入,多方位、多层次描绘了近半个世纪来中国社会的深刻变迁和人情百态。 绵密细节渗透在《人世间》里,人们得以看见一个有斗嘴但不撕裂、有个性但又相濡以沫的原生家庭。这样平凡的周家,从过去到现在,始终是中国社会最普遍常见的样子。观剧的家庭对上了剧中一家人的信道,观众自然会认可,时代进程里周家众人的浮沉,就是当代中国百姓五十年生活变迁的真实注脚。 |
新闻阅读锦囊:新闻是我们了解世界的窗口。我们可以从标题、结构、语言等方面进行新闻阅读;还可以确定主题 , 选择对象 , 拟制提纲 , 进行新闻采访。 |
(一)大学生兴起“特种兵式旅游”:一天8个景点、晚上只睡3小时
近日,红星新闻记者发现,“特种兵式旅游”“军训式旅游”等词条成为热门话题。
大学生朱玳莹分享了自己已规划好的五一长沙之行。她告诉记者,目前已经独自前往9个城市,累计打卡景点破百,“最强的一次,应该是寒假八天跨越浙赣皖三个省份,打卡了几十个景点。”她还分享了去四川广元的一日军训式旅游体验,上午九点多到达广元,当天打卡了8个地点,包括皇泽寺、明月峡、千佛崖、凤凰山公园等,晚上23点左右才回到学校。
(根据“成都商报红星新闻官方账号”2023.4.5整理)
(二)“特种兵式旅游”火了!专家解析火爆背后原因
记者:“特种兵式旅游”为何爆火?
马世罕(浙江大学管理学院“百人计划”研究员):经历了疫情三年的相对封闭,不少大学生的出行计划都被搁置了。如今,“终于放开了,赶紧出去玩”的心理被放大,很多人对于旅游都抱有一种“补偿心理”,对于旅游的渴望和急迫感成为了“特种兵式旅游”迅速发酵的推手。
其次,“特种兵式旅游”爆火的一大原因是依托于社交媒体平台的宣传和放大效益。“挑战24小时狂吃”“主打的就是一个极限”各类极具吸引力的标题,为这类短视频和帖子带来上亿的播放量,也引发了中国各地大学生的效仿。
最后,“特种兵式旅游”反映出当代年轻人对于旅游消费“性价比”的渴望与追求。很多大学生可能会选择通宵火车或者红眼航班,以降低旅游成本。
(根据“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官方账号”2023.5.6整理)
(三)“特种兵式旅游”致受伤,旅游应遵循自己的节奏
5月5日,一则新闻迅速冲上了热榜,引发关注。青年小胡在一天时间内打卡杭州7个热门景点,总共行进三万多步,最终导致膝关节半月板损伤,无法走路。有网友留言:再也不敢“特种兵式旅游”了。
“特种兵式旅游”指的是在非常短的时间内游览数量尽可能多的景点,具有时间紧,花费少,游览景点多的特点。笔者认为,它并非适合所有人,旅游出行应根据自己的身体素质和旅游的目的选择适合个人节奏的旅游方式。
(根据“腾讯网”2023.5.5整理)
(一) 课文与名著
课文 | 《猫》《我的白鸽》《大雁归来》《狼》 |
名著 | 《朝花夕拾》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狗·猫·鼠》 |
(二) 书后又一纸
【清】郑板桥
所云不得笼中养鸟,而予又未尝不爱鸟,但养之有道耳。欲养鸟莫如多种树,使绕屋数百株,扶疏茂密,为鸟国鸟家。将旦时,睡梦初醒,尚展转在被,【A】听一片凋啾① , 如《云门》《咸池》②之奏。及披衣而起,颒面③漱口啜茗,见其扬翚振彩 , 倏④往倏来,目不暇给 , 固非一笼一羽之乐而已。大率⑤平生乐处,欲以天地为囿⑥ , 江汉为池,各适其天,斯为大快。比之盆鱼笼鸟,其巨细仁忍何如也! ——(选自《给孩子的古文》)
【注释】①凋啾:鸟叫声。 ②《云门》《咸池》:古乐舞,相传与黄帝、尧有关。 ③颒面:洗脸。④倏:很快,迅速。 ⑤大率:大概。 ⑥囿:饲养禽兽的园地。 |
(三) 嘲笑动物
【奥地利】康拉德·劳伦兹
我很少嘲笑动物,如果我嘲笑了动物,事后通常会发现,我嘲笑的其实是我自己,是人类,因为那是动物在多少有些无情地、讽刺地扮演我们。我们站在猴山旁,会笑得很开心,但我们看到蝴蝶或蜗牛时,并不会笑;看到健壮的公雁跑着求爱,人们会忍俊不禁,这是因为人类在青春期也会做出类似的行为。
有经验的观察者不会嘲笑动物身上的怪异之处。经常让我生气的是,有些人在逛动物园或水族馆时,看到动物超出寻常的身体形状时会嘲笑它,其实这是长期进化适应的结果。他们所嘲笑的,在我看来却是十分神圣的:生命起源之谜、创造与造物主之谜。变色龙、河豚或食蚁兽的怪异模样,在我心中引发的不是好笑,而是一种敬畏之情。
当然,我也曾嘲笑过出乎意料的怪事,当然这和普通人嘲笑动物的举动一样愚蠢。我曾养过弹涂鱼,这是一种奇怪的两栖鱼。我刚得到弹涂鱼时,看到有一条鱼从盆里往外跳,刚好跳到了盆沿上,抬起头看我,它的脸好像哈巴狗,它就趴在那里,用犀利的泡泡眼紧盯着我,我开心地笑了起来。你能想象这样的情景吗?【B】一条鱼,一条真正的鱼,先是像金丝雀那样站在那里,然后把头转向你,就像是某种陆生的高等动物,怎么看都不像一条鱼,居然还用两只眼睛同时盯着你。双眼盯着东西看,是被人们视作智慧象征的猫头鹰的典型的动作,因为即便是鸟类,也很少有这种动作。当然,弹涂鱼之所以可笑,不是因为它长得奇怪,而是因为它的样子和人类有几分神似。
——(节选自《所罗门王的指环》)
(四) 一匹孤狼被路人喂得圆滚滚,人类与野生动物该如何相处?
近日,青海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里一匹孤狼成了“网红”,被过路游客投喂得圆滚滚,还会摇尾巴、露肚皮撒娇讨食,网友调侃:“这狼怎么狗里狗气。”
有网友解释,这匹狼原本因为年龄太大,脱离狼群饿得皮包骨,偶然上了国道被游客投喂,现在已经会向游客讨食,与几个月前“胖若两狼”。而现在投喂这匹狼俨然已成为可可西里新晋打卡点。
该事件引发了热议,有网友认为这是对动物生命的一种尊重和关怀。
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研究员戴强持否定态度,“除非是濒危物种,而且是人为原因造成的,否则不建议人工干预。”换言之,人类对待野生动物最理想的方式是“各自安好”。
(节选自《羊城晚报》)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