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困难

【盐仓24秋】部编版语文七年级_拓展练 目标课文《春》

现代文阅读

秋天(节选)

李娟

山里有片林子烧起来了。每年秋天的时候,总会发生那么一两次火灾。大概是因为森林的渴望太巨大太强烈了吧? 当它经过如此繁盛的夏季后,前来迎接的却是秋天——消沉和寂静的秋天。于是它就燃烧了。

我一般会去河边树林里的那片草地上拔草,拔蒲公英、野苜蓿什么的。秋天的河水最蓝、水量最小。水位远远地从河岸退下去,可以看到白桦树的根部积满落叶。那些树根优美复杂地盘绕着,高高地裸出地面,里面是不是有迷宫?

树林里地势倾斜,低处东一个西一个到处泊着大大小小的池塘。池塘里水很清,不是很深。里面鱼很多,但都是那种细细碎碎、永远也长不大的小鱼苗。它们一群一群精灵一样整齐而迅疾地掠过,又突然像接到命令似的,全部倏然静止,历历清晰地排列在一处,头朝着同一个方向。

水边簇生着漂亮的水草。这种水草没有旁逸斜出的枝子,一束束纤细地整齐干净地扎在水中。总觉得那更应该是刺绣出来的事物,说不出的精致、雕琢。

A.漂浮在水面的落叶,就好像静止在空气中央一样,还在水底投下了清晰的阴影,阴影四周泛着亮光。

我发现,水一旦停止下来,就会——怎么说呢,似乎很“轻”了,没有分量似的……静下来的水,干净透明。干净得连水面的倒影都没有,只有投向水底的阴影。水底的草,又深又密,鲜艳碧绿,不蒙灰尘。B.而流动的水——比如离这池塘几十步远的那条喀依尔特河,携着力量,闪耀着明亮的湛蓝,一注一注地翻涌着,日夜不息地奔流。

在一些阴天里,这条河看起来似乎流淌得柔缓一些,颜色看起来也更深更厚了。到了冬天,这条激情的河则会猛地安静下来,波涛翻滚的水面被平平整整地铺上了冰,积着厚厚的雪。于是河两岸的村子一下子连到了一起,孩子们上学也方便多了,可以少绕道好几公里呢。

在冬天,大桥的桥墩下凿开了一个个大窟窿。清澈的河水冒着浓重的白色水汽,一波一波往上涌。我们都在那里挑水,远远近近的牛们,也稀稀拉拉排成长队,一头一头通过狭窄的雪道向那里走去。那是冬天里唯一能找到水的地方。

不过现在是秋天。牛羊散在河边,细心地啃食草地。河岸边收割过的麦茬地泛着整齐的金黄,地势起伏动荡。有一块地正在被焚烧,青烟缭绕,烟气荡过来,闻起来是干燥的香气。穿过烟雾走进麦茬地,啄木鸟“笃、笃、笃”的敲击声在高处回荡。抬起头来,麦田四周白桦林的林梢,用雪白和金黄的颜色深入着蓝天。

在金光灿烂的麦茬地里,一棵高大庄严的西伯利亚云杉笔直地站在秋天的正中央。只有它还葱茏碧绿地停留在夏季之中。大地金黄,远山的山巅已堆起了银白的积雪。我一个人在河边走,想的却总是那些尚未发生的事情。其实秋天不是秋天,秋天是夏天努力地想要停止下来的那段时光吧?

 (有删改)

(1)、【景物呈现】初读文本后,小语选取文中出现的景物进行梳理,请你将下图补充完整。

景物

白桦树根

麦地云杉

特征

优美、盘绕、裸露

有力、湛蓝、翻涌

④ 

(2)、【以声传情】小文准备朗读这篇文章,请从文中画线句中任选一句,帮小文进行朗读设计,并说明设计理由。(提示:从重音、停连、语气语调、语速等角度进行设计,至少选择两个角度)
(3)、【探究技法】老师带领同学们探究写景技法,请根据你的理解,补全探究任务单。

写景技法

语句摘录

具体分析

善用修辞

它们一群一群精灵一样整齐而迅疾地掠过,又突然像接到命令似的,全部倏然静止,历历清晰地排列在一处,头朝着同一个方向。

(从修辞的角度赏析语句)

斟酌用词

我们都在那里挑水,远远近近的牛们,也稀稀拉拉排成长队,一头一头通过狭窄的雪道向那里走去。

(关注加点词的形式,分析其表达效果)(

多种感官

有一块地正在被焚烧,青烟缭绕,烟气荡过来,闻起来是干燥的香气。穿过烟雾走进麦茬地,啄木鸟“笃、笃、笃”的敲击声在高处回荡。

(从感官描写的角度赏析语句)

(4)、【体会意蕴】本文作者李娟长期生活在新疆阿勒泰地区,她的散文多是对当地生活的原生态文学记录。你认为本文归入以下哪个专题最恰当? 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A.地貌气候   B.民俗风情   C.民族融合
举一反三
关于“方言”的主题阅读。
【民间声音】
        关于“方言还能存活多久”的讨论帖:
        1楼:昨天跟5岁的侄子一起吃饭,居然发现这个土生土长的孩子不会讲衢州本地话。再看看16岁的儿子,也是在衢州土生土长的,比堂弟好点,还会说几句衢州本地话,但那种老衢州的俚语是一点不懂了。儿子还说,他的同学和他也差不多。记得我们小时候,连学校老师上课都是方言,如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那简直就是一门绝活。现在的孩子倒是一口流利的普通话,甚至还能说流利的英语,但会说地道方言的却成了稀罕品种,方言还能在我们的生活中存活多久呢?
        2楼:我女儿在学校讲普通话,在家里也讲普通话,现在很多衢州话她连听都听不懂了。
        3楼:方言还能活多久?那要看我们这代人还能活多久!
        4楼:不知道,也许有一天,无声无息地消失了。但也没什么可惜的,语言失去交流沟通功能,离消亡也就不远了,这是事物的发展规律。
        5楼:城市越来越开放,外来人口越来越多,衢州话太土,他们听不懂,还是说普通话好。
        6楼:“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用方言交流,听着多亲切啊。
        7楼:方言里有文化,我们老师说衢州话里保留着好多古音呢,我想有文化的东西是不会消亡的。
        8楼:文物也有文化价值,但是现在不是只能欣赏吗?甲骨文更有文化价值,难道现在还用甲骨文写字吗?(摘自“三衢论坛”,有删改)
【学者言论】
        ①“方言里有比普通话丰富得多的生活、情感用语,在动作的细微区分、事物的性状描绘等方面都更具体。这是方言比普通话往往要生动幽默、有趣传神、在文艺表达里更受欢迎的原因。”——钱乃荣(著名语言专家)
        ②“在中国任何一个城市,以普通话沟通不成问题,但你若选择这个城市,却不会讲这里的方言,犹如你爱上一个人,却读不懂他(她)的内心世界,要融入其中,谈何容易!”——程乃珊(著名作家)
        ③“没有方言的城市是可耻的。”               ——封新城(《新周刊》执行总编)
        ④“新时代的曙光照进了方言。方言不是时代的对手。其实,谁又不在时代面前被揍得鼻青脸肿呢?”“方言的产生、发展和消亡,是语言和语言之间较量的结果。全球化的年代,必须要有一种公共语言交流。”——敬文东(文学博士)
        ⑤“我们的态度是大力推广普通话,同时采取必要的措施积极保护方言。”——陈章太(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研究员)

阅读《乡韵自多情》,回答下列小题。

乡韵自多情

    ①河南,是一块戏曲浸润的厚土,戏已经融进了人们的生存状态、乡亲们热爱戏,居家过日子,想哭想乐就一定想看戏。戏,是他们生活乃至生命的一部分。

    ②日常生活中,乡亲们要找到看戏的理由很多。逢年过节,赶会赶场,庆祝庆丰收翻盖新房,婚丧嫁娶,都会搭台唱戏。听说哪个村子“玩戏”,周围的一些村庄也像过节一样,人们不请自到,早早去争取占个好位儿,看得清楚,听得真切,过“瘾”。戏演完了,曲终人不散,有的人还要到后台看看自己喜欢的“角儿”。

    ③有些戏迷,每年农闲的腊月正月二月,都要张罗着请各地有名的戏班到本地来唱戏。戏有了名,角儿一出名,就要“拿堂”。有时那张罗家儿不仅白掏力,还得往里赔本,为请一台好戏不知要跑多少趟,赔笑脸说好话送钱物,把好戏名角儿请来可是老不容易,能看到家乡排排场场唱起了大戏,父老乡亲美美地听戏看戏,请戏的人心里别提多得劲儿了!

    ④戏曲滋润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也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提高了人们的道德水准。在音乐舞蹈不发达的地区,在没有电影、电视的年代,要精神文化生活,用什么办法呢?那就唱戏。平时,田间地头,锅台边,猪圈旁,常有人或轻吟浅唱,或放声高吼,那声音或婉转或豪放,或悲凄或明亮,都直接地、酣畅淋漓地表达了人们的情感和心声。

    ⑤社会大舞台,人生一台戏。有谁知晓,浩如烟海的剧目里,唱出了多少波澜壮阔,表述了多少情意绵绵,演出了多少慷慨悲歌。多少年来,乡亲们在戏曲的芳香里沉醉着。在戏里他们认识了杨家将,结交了黑老包,知道了抓不到奸人不煞戏——正是这戏曲琼浆的滋养,使父老乡亲质朴善良,爱憎分明,追求真善美,鞭笞假恶丑。

    ⑥唱戏,唱跑了忧愁,唱来了欢愉,激发了善良正直,唤起了浓浓乡情。一个台湾老兵讲,他大半辈子没学会哭,可是近来一听豫剧就掉泪,光想哭,想娘,想家。在美国,我遇到了一位已经是上流社会人物的河南老乡,他郑重地托我办一件事——把家乡戏的录音带寄一些来。他紧紧地握着我的手,甚至还给我深深地鞠了一躬,我细细看他时,发现他的眼里分明有泪花在闪……

    ⑦乡亲乡韵自多情。广袤的中原大地,不仅能够长出金色的小麦和稻谷,而且也成就了豫剧、曲剧和越剧。那悠悠的拖腔,那粗犷的大本嗓,能把人的思想拉回遥远的故乡。故乡情,亲人爱,亲和力,凝聚力,都在戏里……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文旅融合新动能持续加持“文化年”

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春节期间,各地可以多举办一些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让节日更喜庆、更欢快。”富有文化气息的文旅假日活动,会带来浓浓的年味儿。

②文化是旅游的内在灵魂,旅游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文旅融合通过文化和旅游双向赋能,以产品融合、要素关联等方式聚合重组,是提升旅游品质、传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路径。

③文旅融合持续产生新动能,衍生行业新态势。根据文化和旅游部统计信息,2023年前三季度国内旅游总人次达36.74亿元,同比增长75.5%。居民国内出游总花费3.69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14.4%。不同于以往主要依赖旅游景区的传统旅游模式,文旅深度融合融出了新思路、新样本、新高度。许多城市纷纷“卷起”,将特色文化创造性融入城市旅游,成功吸引大量游客到访,淄博烧烤、榕江“村超”、哈尔滨冰雪世界等成为文旅网红打卡地。文化与旅游相得益彰,假日旅游人潮涌动,绘就出一幅幅充满消费活力、富有文化气息的生动图景。

④以人民为中心做好文旅深度融合,让人们能够舒心出游、乐享假期。文旅深度融合旨在推动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满足人民群众更加个性化、多样化的需求。例如,年轻人热衷于“特种兵旅游”“Citywalk”等新模式,喜爱“南方小土豆”“广西小砂糖橘”“云南小野生菌”等亲切温情的语言表达形式。各地在提供便捷周到的文旅服务方面也下足了功夫,换着花样把远道而来的游客“宠上天”,促进“流量”变为“留量”。许多城市开通旅游专列,为乘客送上特色礼品;遇降雨降温天气,景区免费提供红糖姜茶;游客深夜堵车,文旅局冒雪上山送物资。部门联动强化社会治理,营造和谐文旅市场环境,丰富文旅服务内容,以文明旅游风尚浸润心灵。

⑤推动文旅融合转型升级,加强节假日期间文旅精品产销保供。文化和旅游实现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的交叉融合、跨界结合,不断培育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新产品,让“头回客”成为“回头客”。

⑥一方面,深入挖掘文旅基础资源。北京市统筹全市文旅资源,以“欢乐春节,畅享京城”为主题,推出文化过大年、非遗过大年、演艺过大年、冰雪过大年、亲子过大年、京郊过大年共六大系列7000余场活动,满足市民和游客对春节文化旅游生活的美好期待。

⑦另一方面,以“文旅+”带动多产业同驱并进。“文旅+科技”利用大数据、云计算、5G等现代信息技术带来游玩全新体验,“文旅+教育”助力各学段开展“行走的课程”,“文旅+乡村”以中国乡村文化打造“村晚”等沉浸式春节民俗和群众文化活动,这些跨界融合使人们得以充分享受风格鲜明、品质优异的文化旅游产品。

⑧当前,文旅融合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文旅消费需求加速释放,全国多地文旅市场持续升温、繁荣向好。文旅融合大有可为,必将持续释放新动能,营造欢乐祥和的文化氛围,助力人民群众过上更加欢腾热闹的“文化年”。

(选自《光明日报》,2024年2月9日,有删改)

阅读下面的文学类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那些看不见的

①有人争吵,狂怒间兀那汉子变身鲁提辖一拳砸碎窗玻璃,完璧瞬间化为碎玉,玉牖顿成破窗,撒下一地碧琉璃。雨霁烟消后,他叫人来装新玻璃,于是修理工、玻璃工、清洁工等都有事情做了,他如果不小心把手划破了,医生、护士和药店销售员也因他而更加忙碌,能不能说他促进了经济发展?

②这是经济学上的一个经典问题。

③答案是否定的。因为花费这些人力、物力和时间,也不过恢复到玻璃被砸之前的状态,并没有增加新的财富和功能。这些人力、物力和时间本可以用于装其他没装玻璃的窗子。但是,就这样被忽略了。

④那些看不见的,有时反而是更重要的。

⑤又到了写个人总结的时候,发现最近几年总结字数越来越多。我知道我确实越来越忙了,工作量越来越大,电话、微信的提示音也响得越来越频繁。成绩好像越来越多了,自己仿佛越来越重要了。

⑥但是,什么是看不见的呢?是我的文章质量下降了,是和家人团聚的时间减少了,是安安静静看电影、阅读、酣眠的机会越来越少了。

⑦我也看到文学家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各种媒体上,我对他们的相貌、表情、声音、穿着、人生经历、趣闻逸事、业余爱好越来越熟悉,那什么是看不见的呢?

⑧是我对他们的作品读得越来越少了,对他们作品中的字、词、句越来越陌生了。本来我想去了解他们智慧的精华,那是凝结为一个个词、一行行字、一页页纸的他们大半生的知识、想象与技巧,那是汇聚为凤头猪肚豹尾、楔子开头转折高潮结局的肥膏和精髓,现在我可能知道他的犀利、幽默,他即兴的发挥、他机智的应答,我会记住他的只言片语、举手投足,但是对于他胸中的宇宙乾坤、江河湖海、山岭峰林却未曾领略,茫然不知。

⑨有的人好像永远都不慌不忙,不急不愁,他有时间去做他喜欢的事情,在他喜欢的领域,即使只是利用业余时间,他也达到了专业的高度。工作上他游刃有余,文章似乎一挥而就,公事仿佛一蹴而就。这是看得见的,什么是看不见的呢?

⑩看不见的是,或许他吃饭、走路、洗澡、刷牙、睡觉都在思考工作的统筹法,他在读闲书时在积累词汇,在散步时炼字谋篇,他在思考做减法,在思考通过调整结构、优化流程来提高工作效率。他时时刻刻都在吸收、比较、归纳,他博览群书,一目十行,即使不是过目不忘,也对那些深深浅浅、高高低低、长长短短、弯弯绕绕、曲曲折折心知肚明。

⑪但看不见那些更重要的,也许还会影响我们的人际交往和生活状态。

⑫聚会时的亲亲热热、热热闹闹、熙熙攘攘是可见的,但是背后的家长里短、思怨情仇、龃龉嫌隙、分分合合,则是不可见的。人们往往被表面的热闹所吸引,却看不见那些隐藏着的真实而复杂的情感与纠葛,以至于在人际关系的漩涡中迷失方向,甚至因为误解和冲突而受到伤害。

⑬或许是因为我们太过靠近焦点,如同紧盯着棋盘上的某一子,却忽略了整盘棋局的走势。距离太近,我们不仅难以把握事物的全貌,更可能像金属因过于接近氧气和水分而加速锈蚀一样,深陷情绪的泥沼之中,愈加疲惫、焦躁且乏味。

⑭这时,或许需要站远一点,安静下来。静下来,看静影沉璧,看夜静春山空,看花浓春寺静,竹细野池幽,看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看山川清明草木静,天地不复屯云雷。

⑮静下来,朦胧中,会发现静与净并不是那么分明,或许静与净原来是一个字。

现代文阅读。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节选)

马丽华

①这里便是著名的长江奇观之一的冰塔林。从砾石堆上四面张望,晶莹连绵的冰峰、平坦辽阔的冰河历历在目。杰巴、安托、开大车的大胡子师傅,头戴狐皮帽,身裹羊皮袍,肩扛比人身还长的大冰凌,蠕动在巨大的冰谷里,一列小小身影。远方白色金字塔的各拉丹冬统领着冰雪劲旅,天地间浩浩苍苍。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造物主在这里尽情卖弄着它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

②慢慢从砾石堆上走下来,慢慢沿冰河接近冰山。这一壁冰山像屏风,精雕细刻着各种图案。图案形态随意性很强,难说像什么。从狭小的冰洞里爬过去,豁然又一番天地。整座冰塔林就由许多冰的庄园冰的院落组成,自成一天地。我用新近装备的柯尼卡拍彩照,使用标准镜头受限,没同时配起变焦镜头使我后悔了一辈子——拍一座完整的冰山,要退出很远。正是在后退的当儿,脚下一滑,分外利落地一屁股坐在冰河上,裂骨之痛随之袭来。这一跤,使我在后来的旅行中备受折磨。回那曲拍了片才知道,娇贵而无用的尾椎骨已经折断,连带腰椎也错了位。

③往下的情景多少有些凄凉。此地海拔已超过六千米。头痛,恶心,双脚绵软,呼吸困难——典型的缺氧反应,外加新伤剧痛。索性哪儿都不去了,一个人蜷卧在最近的这座冰山脚下。眼看着兴致极高的伙伴们,大口喘着气,扛着摄影器材,翻过一面冰墙,不见了。

④说不见又出现了一个,老远喊我:“都到这地方了,不到处转一转,多亏呀!”他从冰墙那边翻过来,到小车里取盛放胶片的箱子。为节省体力,就在冰面上推。

⑤“我要死了。”我少气无力地说,声音空空荡荡,随即散失在冰原上。

⑥置身于冰窟,远比想象的要温暖,穿着件腈纶棉衣,外罩一件皮夹克,居然感觉不到冷。风一刻不停地呼啸,辨不清它何来何往,仿佛自地球形成以来它就在这里川流不息,把冰河上的雪粒纷纷扬扬地扫荡着,又纷纷扬扬地洒落在河滩上、冰缝里。渐渐地冰河已光滑难行。从北京来的摄影师大吴,负责拍一本有关藏北的大型画册,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照相器材就装在一个很考究的箱子里,唯恐摔坏了,便推着箱子在冰面上爬行。他用奇怪的“鱼眼”为我拍了一张反转片,一部分精神和生命就寄存在这变了形的仙境中了。

⑦是琼瑶仙境,静穆的晶莹和洁白。永恒的阳光和风的刻刀,千万年来漫不经心地切割着,雕凿着,缓慢而从不懈怠。冰体一点一点地改变了形态,变成自然力所能刻画成的最漂亮的这番模样:挺拔的,敦实的,奇形怪状的,蜿蜒而立的。那些冰塔、冰柱、冰洞、冰廊、冰壁上徐徐垂挂冰的流苏,像长发披肩。小小的我便蜷卧在这巨人之发下。太阳偶一露面,这冰世界便熠熠烁烁,光彩夺目。端详着冰山上纵横的裂纹,环绕冰山的波状皱褶,想象着在漫长的时光里,冰川的前进和后退,冰山的高低消长,这波纹是否就是年轮。

⑧第二天,仍随大部队进入冰塔林。在滑极了的冰河上一点点挪动,时而也需爬行——人们越发有经验了,在有坡度的地方,就翻身滚将起来——终于过了冰河,我便半卧在砾石滩上仔细寻找起来,看有没有贝壳、植物之类化石,或者古人类生活过的痕迹,可是很遗憾,没有。而我似乎已经衰竭,心想碰巧哪一口气上不来,就长眠于此吧。

⑨见我再也没力气返回了,杰巴他们开着车过来,接我过这一段冰河。

⑩拍电影的那一伙不知又发现了什么新大陆,久久不回来。不甘心在车里闷坐,又挣扎着去那座冰河中间的砾石堆。过午的太阳强烈,冰面疏松多了,有流水漫溢出来。此刻除了风声,还有一种声音轻易便可辨别出来。那是坚冰之下的流水之声,它一刻不停,从这千山之巅、万水之源的藏北高原流出,开始演绎长江的故事。

(选自《藏北游历》,中国藏学出版社2007年版)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