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综合题 题类: 难易度:普通

湖北省十堰市丹江口市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历史认识是人们对历史事物的描述、看法和评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洋务运动部分图片资料。

材料二   中国的失败使国人痛心疾首、深受震撼,一些有识之士如康有为、梁启超等痛定思痛,开始探索新的救国之道。他们认为,中国要生存、要强大,应该而且也只能向日本那样维新变法,学习西方。1895年春,1300多名举人在北京发动“公车上书”。

——据雷颐《走向革命:细说晚清七十年》

材料三   天子已退位,清朝统治不复存在,世界上最古老的君主国已经正式成为一个共和国。历史上很少见到如此惊人的革命。我们希望,这会给中国带来一个它所期望的进步的稳定的政府。

——1912年2月16日英国《泰晤士报》评论

材料四   辛亥革命以后,袁世凯复辟帝制,使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认识到我们中国多数国民口里虽然不反对共和,脑子里实在是装满了帝制时代的旧思想,如今要巩固共和,非先将国民脑子里所有反对共和的旧思想洗刷干净不可。

——陈独秀《旧思想与国体问题》

(1)、根据材料一图片提示的信息,简述洋务运动的目的。洋务运动提出了“自强”、“求富”的口号,兴办了一批企业,上述四幅图片中,能够体现在“自强”口号下兴办的企业是哪幅?在“求富”口号下兴办的企业又是哪幅?
(2)、根据材料二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中国的失败”是指什么?康有为、梁启超“新的救国之道”的探索又是什么事件?
(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泰晤士报》内容中“革命”指何历史事件?发生在什么时间?回答出此事件你认为最大的一点历史功绩?
(4)、依据材料四分析,民国建立后国民在思想方面存在什么问题?为此,陈独秀等开展了什么运动来解放人民的思想?
举一反三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公理之未明,即以革命明之;旧俗之俱在,即以革命去之。革命非天雄、大黄之猛剂,而实补泻兼备之良药矣!

——章炳麟《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革命者,天演之公例也。革命者,世界之公理也。革命者,争存争亡过渡时代之要义也。革命者,顺乎天,而应乎人者也。革命者,去腐败而存良善者也。革命者,由野蛮而进文明者也。革命者,除奴隶而为主人者也。

——邹容《革命军》

材料二:1906年冬,同盟会会员刘道一、蔡绍南在江西湖南交界的萍乡、浏阳、醴陵发动武装起义。三万余人参加起义,奋战一个多月后失败。刘道一等在长沙遇害。萍浏醴起义是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起义虽然失败,但同盟会的声望由此大振。1907年夏,光复会会员徐锡麟在安庆发动起义,刺杀安徽巡抚恩铭。起义人员与清军激战四小时,因寡不敌众而失败,徐锡麟死难。革命党人秋瑾在浙江绍兴准备策应,因歹徒告密,被捕遇难。1907年,孙中山亲赴越南河内,与黄兴共同筹划领导广西起义,袭取镇南关。起义军奋战七昼夜,因弹药缺乏,最终失败。

材料三:朕钦奉隆裕皇太后懿旨:前因民军起事,各省响应,九夏沸腾,生灵涂炭。……南北暌隔,彼此相持……徒以国体一日不决,故民生一日不安。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是用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近慰海内厌乱望治之心,远协古圣天下为公之义。

——李友唐《〈清帝退位诏书〉和〈关于大清皇帝辞位之后优待条件〉》,

载《北京档案》,2011年第10期

材料四:“中华民国由中华人民组织之”;“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领土,为二十二行省、内外蒙古、西藏、青海”;“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材料五:辛亥革命以民国取代帝国,使民主主义成了正统,而帝王由人主、天子、君父变成了人民的公敌。正如梁启超所云:“任凭你像尧舜那样贤圣,像秦始皇、明太祖那样强暴,如曹操、司马懿那样狡猾,再要想做中国皇帝,乃永远没有人答应。”这无疑是中国政治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质的飞跃。

——摘编自左玉河《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失败》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