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型:材料分析题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河南省名校联盟2018届高三上学期历史第一次段考试卷
材料一:胡适在五四之后,就呼吁“死心塌地”学习西方,不要怕“模仿”,也不必担心“丧失”我们自己的民族文化,要敢于承认我们文化的落后,正视我们“百事不如人”。主张“全盘的西化,一心一意的走世界化的路”。1930年又提出:“无论什么文化,凡可以使我们起死回生,返老还童的,都可以充分采用、充分吸收。”1933年,他说:中国文化的出路“不完全是师法国外的问题……我们可以充分采用世界的科学知识与方法一步一步地自觉改革。”……有人说“胡适是主张自己向着西化的怀抱猛扑,让中国固有的文化自然而然地从西化怀里找回到中国本位。”这是一种“矫枉必须过正”的宣传手法,也是他最崇拜的梁启超惯用的宣传方式。
——摘编自王东等《关于“全盘西化”与“中国本位文化”的讨论》
材料二:在明治维新早期,以福泽谕吉为首的启蒙学者,将西方现代国家为参照系,对日本的传统文化进行了猛烈批利,他们很少提及日本人的优点,而是偏重于自我批判。在席卷日本人的文明开化浪湖中,确实出现了盲目崇拜欧美人,完全否定自己的民族虚无主义,首担任外务省的井上馨甚至主张:“化我帝国和人民,恰如欧洲郑国、恰如欧洲人民”的全盘西化的主张。后来,欧化主义一度使日本人迷失了自我,引起了人民反感。先进的日本学者主张国粹主义,致力于克服前段自我认识的偏差,重折挖掘日本人和日本文化的优点,尝试全面地对日本人加以评价。但他们并不是顽固的倒退到复古主义,并不反对学习西方,立足于扬长补短,在挖握日本人的优点时,也毫不留情的揭露日本人的弱点。
——摘编自杨宁一《了解日本人》
材料一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的新气象
《新青年》(月刊) | 新潮社 | 全国教育联合会要求政府正式提倡白话文 |
《每周评论》(周刊) | 国民社 | 教育部训令国文教学用白话文取代文言文 |
《新潮》(月刊) | 平民演讲团 | 教育部下令废除所有文言文教科书 |
《国民》(月刊) | 少年中国学会 | 1918—1919年制定了汉语“注音符号” |
《少年中国》(月刊) | 工读互助团 | 1920--1921年白话文被公认为“国语” |
——改编自(美)周策纵《五四运动史:现代中国的知识革命》
材料二共产党的成功依靠党的积极分子的一致性,他们一定要在理智上深深相信党的路线的智瑟。路线的正确性一定要用理论原则和实际行动来证明。这件事的完成是逐渐创造了一套在西方通常称为“毛主义”的概念,在中国则比较谦虚称为“毛泽东思想”。它代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中国化,就是把它的普遍原则用之于中国的特定情况。
——摘编自[美]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