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材料分析题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河南省名校联盟2018届高三上学期历史第一次段考试卷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源于明代中期的钱铺、钱庄、银号等金融机构,即对城乡居民及工商业经营者发放货款。到明末清初以后,由单纯的从事银钱兑换的货币经营资本,开始向高利货资本转化。其业务由银钱兑换发展到兑换、放款、存款、开发钱票、开展汇兑等多种业务。形成一个多种业务的,综合性的金融机构。其资本规模也得到相当的扩张,合伙制也在钱铺钱庄银号经营盛行。尤其是到了乾嘉以后,这种发展之势更加明显。清末,银行逐渐兴起,替代了钱庄。

——摘编自彭信威《中国货币史》

材料二:早在13世纪至14世纪,意大利一些富有的家庭为方便经商,纷纷设立了私人银行,如佛罗伦萨的巴尔迪银行、佩香贾银行、麦迪西银行和热那亚的圣乔治银行。在16世纪下半叶,由政府担保的公共银行开始大规模地兴建起来,1552年的帕勒莫和那不勒斯银行、1586年的热那亚银行、1587年的威尼斯银行、1593年米兰圣安布罗焦银行、1597年的米兰银行、1605年的罗马银行、1609年的阿姆斯特丹银行,以及1619年的汉堡银行等相继建立,进一步促进了欧洲的金融制度发展。所有这些公共银行,都是储蓄或转账银行。一般而言,他们接受政府或其他机构的货款,但都禁止向私人个体发放货款。1694年英国成立的英格兰银行是第一个资本主义股份银行,它是现代银行的标志。根据英王特许成立,股本120万镑,向社会幕集。成立之初即取得不超过资本总额的钞票发行权,主要目的是为政府垫款。

——摘编自【美国】金德尔伯格《西欧金融史》

(1)、根据材料,指出明清时期的金融机构与13~17世纪西欧银行的共同之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明清时期的金融机构与西欧银行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举一反三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代中期,大量中国陶瓷经由私人贸易运往东亚、东南亚一带,在此转销至南亚、中东地区;明中期以后,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葡萄牙、西班牙和荷兰人相继开展对华贸易;至明末清初,欧美地区已经成为中国瓷器的全新市场,在欧洲,中国陶瓷是贵族才有实力享用的;到了清代,各国通过各自的东印度公司来进口中国陶瓷。故宫博物院和上海博物院的专家指出,早期的贸易瓷以中国特色的青花纹饰为主,后来出现了不少定制瓷,景德镇和福建的工匠,根据西方的生活需求和审美情趣,制作出他们喜爱的陶瓷,中外贸易瓷见证了中外文化的互动。

——摘编自《明清贸易瓷见证中外文化互动》

材料二:在18世纪,中国瓷业虽占有绝对领先地位,但欧洲制瓷业的发展也相当惊人。在很短时间内,西方就找到了高岭土和瓷石资源,造高温窑,开发新配方,开创了新技术和纹饰风格。1704年和1756年,欧洲先后研制出两种前所未有的釉色:普鲁士蓝和蓬巴杜玫瑰红,创立出一种强烈、新颖的色彩感受。18世纪以来,瓷器业迎合了新兴中产阶级,并不断研发新产品,以此开拓了新市场。陶瓷开始成为中产阶级的收藏品。瓷器也作为珍品,出口到欧洲列强迅速扩张的殖民地,其中以英国殖民地最多,向美国的出口贸易变得更为重要。欧洲工业化进程中许多观念与做法,使制瓷业实现了批量化、精细化发展。这些几千年来都未曾改变的中国传统瓷器业竟然在短短一个世纪中对于整个欧洲产生了如此巨大和深远的影响。它转变了欧洲经济及文化遗产,至今仍是一份不朽的传世之宝。

——摘编自《18世纪后期全球青花瓷热急降温——西方瓷打败中国瓷》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