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型:材料分析题 题类: 难易度:普通
四川省绵阳市涪城区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历史开学考试卷
材料一:中国70%的人口生活在农村,在毛泽东的集体主义体制下,被称为“铁饭碗”的农民生计得到保证,但其生产动力被削弱并导致了生产率的下降……20世纪80年代国家实行了“责任制”以补救这种状况。在这种体制下,每个家庭与国家签订合同,为集体生产队生产一定指标的产品,余下的部分农民便可拿到市场上出售。私人承包的责任田扩大到了总耕地的15%,从而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主要由“责任田”提供的农产品产量奇迹般地翻了一倍。
——摘编自【美】费正清著、张沛译《中国:传统与变迁》
材料二:我国建国三十五年来所发生的深刻变化,已经初步显示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在经济体制上形成了一种同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僵化的模式。这种模式的主要弊端是:政企职责不分,条块分割,国家对企业统得过多过死,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的作用,分配中平均主义严重……严重压抑了企业和广大职工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本来应该生机盎然的社会主义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活力。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示例】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在农村建立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城市进行经济体制改革,逐步建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这两种制度创新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日益成为一个充满活力的国家。
材料一
凤阳县农业生产三年三大步
年代 | 1980年 | 1981年 | 1982年 |
粮食产量 | 5.02亿千克 | 6.70亿千克 | 7.15亿千克 |
材料二 在推进对外开放的过程中,设立经济特区是一个重大的突破。1980年,国家首先设立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这四个经济特区毗邻香港、澳门,与台湾隔海相望,历史上有出海谋生的传统,在海外拥有众多的华侨、华裔,便于发展外向型经济。
——摘编自中学历史教材
材料三 1992年,邓小平在视察途中,多次发表谈话,强调党的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特区姓“社”不姓“资”。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发展才是硬道理……
——摘编自中学历史教材
材料一:一百多年的中国近代历史,既是屈辱的历史,也是抗争的历史,探索的历史,要解决的问题是独立、民主、富强,即反帝反封建和实现近代化(现代化).近代社会的变革,…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都是围绕这个主题进行的.──《中外历史问题八人谈:中国近代以来的社会变革》
材料二:“国家建设包括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和文化建设,而以经济建设为基础.”“工业化──这是我国人民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这是我国人民不再受帝国主义欺负不再过穷困的生活的基本保证,因为这是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全国人民必须同心同德,为这个最高利益而积极奋斗.”──1953年1月1日社论
材料三:1978──2010年中国国民经济部分简表
1978年 | 1992年 | 2002年 | 2010年 | |
国内生产总值(亿元) | 3 624 | 20 370 | 102 398 | 421 368 |
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元) | 343.4 | 1 826 | 7 073 | 28 762 |
材料四:“今年是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决胜全面小康的开局之年.”“过去一年,‘十二五’规划胜利收官,硕果累累…全面深化改革蹄疾步稳,经济增长领先全球,从严治党正风肃纪,‘三严三实’深入人心,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全面推进.‘9•3阅兵’气势恢宏,2022年冬奥会成功申办,亚投行改变国际金融格局,‘一带一路’书写合作共赢篇章,中国人民在历史与未来的交响中昂首阔步,为深刻变革的世界增添正能量.”──2016年1月1日社论
请回答:
材料一:图一是20世纪50年代初“农民拔除地主的立地界碑”,图二《老孙归社》是一本连环画的封面(华东人民美术出版社1953年4月出版),该连环画讲述了孙家庄农民孙志刚加入农业生产合作社的故事。
材料二:1958年……北戴河会议后,全国农村一哄而起,大办人民公社。没有经过试验,只用一个多月的时间就基本实现公社化。
材料三:
安徽省凤阳县小岗生产队 |
粮食产量 |
人均口粮 |
交售粮食 |
1976年 |
35000斤 |
230斤 |
|
1979年 |
132300斤 |
800斤 |
30000斤 |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