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湖南省长沙市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

现代文阅读Ⅰ

莼菜:舌尖上藏着最深的乡愁

——认识《诗经》里的植物

崔丽娟

①思乐泮(pàn)水,薄采其茆(máo)。鲁侯戾止,在泮饮酒。

——《鲁颂·泮水》节选

②莼菜,来自《诗经》里的《鲁颂·泮水》。其中的茆,即莼菜。这是一首歌颂鲁僖公的诗,本诗的主人公兴高采烈地赶赴泮宫水滨,采撷(xié)莼菜以备大典之用。鲁僖公即将驾到,在宏伟的泮宫里饮酒相庆。

③诗中“采茆”是为祭祀作准备。《正义》引《诗义疏》:“茆与荇菜相似,叶大如手,赤圆,有肥者,著手中滑不得停。茎大如匕柄。叶可以生食,又可鬻(yù),滑美。江南人谓之莼菜,或谓之水葵,诸陂泽水中皆有”。《本草纲目》中还将荇菜和莼菜进行了对比:其叶似马蹄而圆者,莼也。叶似莼而微尖长者,荇也。莼菜的嫩叶、叶柄和嫩茎均可食用,味道鲜美嫩滑,因此常常在饮酒、欢乐、庆功和祭典中使用。

④莼菜,又名尊蒪(pò)菜、马蹄菜、湖菜等,为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茎长1~2厘米,无毛,基部有匍匐根状茎横卧于水体底泥中;花小,单生在花梗顶端,直径1~2厘米,暗紫色;花梗长6~10厘米;叶呈椭圆状,漂浮于水面,长为3.5~6厘米,宽5~10厘米,盾状着生于叶柄,全缘,两面无毛;叶柄长25~40厘米,有柔毛,叶柄和花梗有黏液;果为革质,不裂,有宿存花柱。

⑤莼菜属水生浮叶植物。曾因其有性繁殖能力弱,对土壤及水环境要求高,原生种群较少,于1999年列入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2021年又被调降为国家二级保护野生植物。莼菜通过地下茎越冬,一般花期为6月,果期为10~11月。

⑥莼菜主要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江浙一带,在云南腾冲的北海湿地也有天然分布,常生在池塘、河湖或沼泽中。莼菜含有酸性多糖,主要存在嫩芽和幼叶叶柄外包裹的透明胶质中,另外,莼菜还包含有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等多种营养成分,自古被视为珍贵蔬菜,味道清香,可用来制作杭州莼菜羹、莼菜黄鱼羹等杭州名菜。作为中药材,莼菜具有清热、利水、消肿、解毒的功效。

⑦莼菜还被人们用来寄托思乡之情。____,“莼鲈之思”就将舌尖的美味和文人浓浓的乡愁串联起来了。

(选自《科普时报》2024年3月30日)

(1)、下列说法与原文不相符的一项是(   )
A、本文主要介绍了莼菜的特征、功效和文化寓意。 B、《诗经》中的“茆”就是莼菜,它最初用于祭典中。 C、第三段将荇菜和莼菜进行了对比,其叶圆者为荇,叶尖者为莼。 D、莼菜属水生草本植物,繁殖较慢,对生长环境要求高。
(2)、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的题目富有新意,它巧妙地揭示美味与乡愁之间的关系,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B、莼菜营养丰富,它不仅具有食用价值,还具有药用功效。 C、莼菜都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江浙一带,常生在池塘、河湖或沼泽中。 D、“莼鲈之思”是指思乡之情。
(3)、你认为下列选项中哪一项填入第⑦段横线处更恰当?请阐述理由。

A.《晋书·张翰传》中记载:西晋末年,吴郡名士张翰洛阳做官,深受掌权的齐王司马冏器重。但时值天下纷争,张翰萌生辞官归隐之心。有一年秋风起时,张翰思念起江苏苏州老家的菰菜(艾白)、莼羹、鲈鱼脍,说出了那句流传千古的名句:“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然后辞官回乡。

B.晋代张翰在外任职,有一年秋风起时,他想起了家乡的蔬菜、莼羹、鲈鱼脍,于是写下了一首著名的《思吴江歌》:秋风起兮木叶飞,吴江水兮鲈正肥。三千里兮家未归,恨难禁兮仰天悲。

我选择,理由: 

举一反三
阅读《超越时空的量子通信》一文,完成下列小题。

    一种被称为量子通信的新的通信方式初露端倪。它是一种不受通信双方空间距离限制、不存在任何传输时延的真正意义上的实时通信,因此,它可望承担起未来宇宙通信的使命。那么,什么是量子通信呢?

    简单地说,量子通信就是根据量子力学关于相互耦合的微观粒子(如电子、光子等)之间存在的超光速关联来实现信息的传递。量子力学指出,如果我们对相互耦合的一对粒子中的一个粒子进行测量,另一个粒子将会瞬时“感应”到这种影响,并发生相应的变化,而不管这两个粒子间相隔多远。上述这种微观粒子间的超光速关联和影响叫做“缠结”,它是一种具有交互作用的粒子之间通过“感应”而建立的神奇连接。这种连接是实现超光速通信的主要依据。量子通信的优点很多,首先便是它的零时延,正是由于这个特性,它可望应用于未来的星际通信;其次是它可以不通过双方之间的空间进行,这就避免了环境对通信的干扰;第三,是保密性强,因为信息载体可以只保存在收发信息的双方,使与此项通信无关的第三者无法干扰和窃听。此外,它还是一种环保型通信,不会产生电磁污染。

    量子通信系统由量子态发生器、量子通道和量子测量装置组成。按其所传送的信息是经典还是量子而分为两类。前者主要用于量子密钥的传输,后者则可用于量子隐形传态和量子纠缠的分发。隐形传态是一种脱离实物的信息传送,它的过程是光提取原物的所有信息,然后将这些信息传送到接收地点,接收者再根据这些信息选取与构成原物相同的基本单元,制造出原物完美的复制品。但是,量子力学的不确定性原理不允许精确地提取原物的全部信息,这个复制品不可能是完美的。因此“隐形传态”不过是一种幻想而已。

    1993年,6位科学家提出了利用经典力学与量子力学相结合的方法来实现量子隐形传态的方案:将某个粒子的未知量子态传送到另一个地方,把另一个粒子制备到该量子态上,而原来的粒子仍留在原处。其基本思想是:将原物的信息分成经典信息和量子信息两部分,它们分别经由经典通道和量子测量而获得,量子信息是发送者在测量中未提取的其余信息;接收者在获得这两种信息后,就可以制备出原物量子态的完全复制品。

    量子通信的最终实现,需要将量子技术、生物技术和通信技术紧密地结合起来。另外,通过对人脑意识过程的深入研究,还有可能使量子通信的速率大大提高。以至有一天,可以将生物芯片植入人的大脑,实现人脑间的超光速通信。(选自2007年第7期下《百科知识》)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揭秘全球首颗量子卫星

刘诗瑶

    ①随着我国成功发射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人类将首次完成卫星和地面之间的量子通信,从而构建一个天地一体化的量子保密通信与科学实验体系。

    ②什么是量子呢?量子是物理世界里最小的、不可分割的基本个体。可以说,整个世界都是由量子组成的。量子的奇妙之处首先在于它的奇妙特性——量子叠加原理和量子纠缠。

    ③什么是量子叠加原理?就是说,量子有多个可能状态的叠加态,只有在被观测或测量时,才会随机地呈现出某种确定的状态,因此,对物质的测量意味着扰动,会改变被测量物质的状态。这就好比孙悟空的分身术,一个孙悟空同时出现在多个地方,孙悟空的各个分身就像是他的叠加态。在日常生活中,一个人不可能同时出现在两个地方,但在量子世界里,作为一个微观的客体,它同时出现在许多地方。

    ④而所谓的量子纠缠,则意味着两个纠缠在一起的量子就像有心电感应的双胞胎,不管两个人的距离有多远,当哥哥的状态发生变化时,弟弟的状态也跟着发生一样的变化。两个处于纠缠状态的粒子无论相距多远,都能“感应”对方状态,爱因斯坦称之为“幽灵般的超距作用”。科学家可以利用这种效应将甲地某一粒子的未知量子态,在乙地的另一粒子上还原出来。

    ⑤随着这两种特性被科学家不断认识,适用于实际应用的新技术也被逐渐开拓出来,量子通信就是其中之一。

    ⑥以往用以微电子技术为基础的计算机技术传递信息极易遭遇窃听,但通过把量子物理与信息技术相结合,利用量子调控技术,能够用一种革命性的方式对信息进行编码、存储、传输和操纵,从而在确保信息安全、提高运算速度、提升测量精度等方面突破经典信息技术的瓶颈,这就是量子通信。

    ⑦量子保密通信,就好比一个人想要传递秘密给另外一个人,需要把存放秘密的箱子和一把钥匙传给接收方。接收方只有用这把钥匙打开箱子,才能取到秘密。没有这把钥匙,别人无法打开箱子,而且一旦这把钥匙被别人动过,传送者会立刻发现,原有的钥匙作废,再给一把新的钥匙,直到确保接收方本人拿到。

    ⑧据专家介绍,量子卫星发射后,天地一体化量子科学实验系统将投入正式运行,而“京沪干线”大尺度光纤量子通信骨干网工程预计今年下半年交付。

    ⑨大规模推广量子通信应用后,将极大提高人们信息传输的私密性和安全性。建好“量子互联网”后,人们不用再担心任何信息泄露,从而避免恶意攻击和欺诈行为。

    ⑩得益于这种绝对安全性,量子通信不仅应用于百姓日常通信,也可用于水、电、煤气等能源供给和民生网络基础设施的通信保障,还可应用于国防、金融、商业等领域,势必对产业界和科技界产生巨大变革。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工智能的曙光

在前不久,霍金描述了人类的命运:“在未来 100 年内,结合人工智能的计算机将会变得比人类更聪明。”但他强调:“人工智能的全面发展可能为人类征途画上句号。”特斯拉汽车公司与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 CE0 伊隆・马斯克则担心人工智能可能会成为人类生存所要面临的最大威胁。

    人们害怕自己所创造出来的人工智能会反客为主成为自己的主宰,或是刽子手。虽然这种观点还很新,但已然成为一种不可忽视的新趋势。而这一观点也被用来反对诸如谷歌、微软等大公司对于人工智能开发的巨大投资。随着超级电脑的日益普及,机器人在各个战场的无往不胜,只把人工智能和机器人定义在科学领域就显得太自欺欺人了,现在的问题是,我们究竟该担心什么?

    得益于加工工艺的发展以及越来越丰富的数码数据,人工智能的能力得到了爆炸性増长。通过模仿人类大脑的神经元以及摄入大量的数据,如今的“深度学习”系统可以教会它们自己完成诸多任务。从图形识别到翻译,人工智能几乎可以和人类做得一样好。结局就是,那些需要动脑完成的游戏,如“青蛙过河”,现在已经可以通过电脑程序解决。

    尤为关键的是,这项能力是有特定用途的。如今的人工智能是通过简单粗暴的数值计算来伪装成“智能”,而不是像人类智能一样是在自主地思考,或是出于对某物的兴趣和渴望进行思考。现在的人工智能尚无法像人类那样拥有灵活的推测判断的能力。

    不过,人工智能已有足够的力量给人类的生活带来翻天覆地的影响。它可以与人类互补,从而增强人类的能力。有了人工智能的帮助,医生可以更方便地标记癌症;智能手机中的语音识别系统可以将互联网带给数百万发展中国家的文盲人群;数字助理会对学术研究提出有用的假说;图像分类系统让可穿戴电脑将真实世界的有用信息直观地呈现在人们的眼前。

    从短期来看,不是所有的情况都是乐观的。比如,人工智能又唤醒了机械设备对于国家安全的作用。无论是专制国家还是民主国家,这种可以监视上亿个场景,并且可以通过人脸或声音从人群中识别出每一个市民的能力,都会对民众自由构成重大的威胁。即使整个社会都能从人工智能那儿得到巨大的好处,仍会有许多个人遭受损失。人工智能可能会让整个白领阶层都丢了工作。当然,更多的教育和训练会有所帮助,而借助人工智能产生的财富也会被用于创造新的工作,不过工人们注定会失去位置。

    监视手段和混乱并不是霍金、马斯克所担心的,也不是好莱坞近期密集推出未来人工智能电影的原因。他们所担心的是更长远、更具启示的问题:这些具有超人的智慧与能力的机器人最终会与人类作对。

    不过,离这样的人工智能出现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而实际上它们可能根本不会被创造出来。

    人工智能危机重重,不过这也不能掩盖它的曙光所带来的巨大利益。

    (《新民周刊》2015年21期,有删改)

    (链接一)

    中国科学院院士谭铁牛说过,智能机器人很难说比人聪明,当前的人工智能有智能没智慧、有智商没情商、会计算不会算计。要想造出超越人类智能的机器人,人类在科学研究上还有不小的距离。在看得见的未来,人工智能整体水平还难以超越人类智慧,不足以威胁人类的生存。

    (来源于网络,有删改)

    (链接二)

有人问社交网站 Facebook 的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扎克伯格:“我们难道一点都不需要担心人工智能的安全性么?”扎克伯格解释道:“我们现在担忧人工智能的安全性,就如同两百年前担心要是以后有飞机了飞机坠毁怎么办一样。如果我们总是过度担心安全性,我们就不可能造出飞机。不管怎么样,我们要先造出飞机,再担心飞机的安全性。”

    (来源于网络,有删改)

    (链接三)

    计算机世界研究院在面向普通民众的调研中,向受访者询问“您认为未来人工智能会给人类社会带来灾难吗?”调查结果如下图。

不会

不好判断

40.43%

38.3%

21.27%

    (链接四)

    人工智能是一门极富挑战性的科学,不仅关乎科学,还关乎伦理。如无人驾驶车,我们可以看得更清楚,也就是司机是否该信任无人驾驶车或信任工程师写的程序。这是个非常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正如美国那场著名的电车难题争论,当惨痛的牺牲在所难免时,该如何选择?无人驾驶汽车程序应该设计保证车里人的安全,还是保证行人的安全?换句话说,作为同时是行人也有可能是车主的你,愿意生产商制造哪一款车?这就是伦理方面的问题。

(来源于网络,有删改)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在过去的9年里,科学家们一直对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的一个新观点争论不休,这个问题最终也许会得到解决。

1980年曾经有报道说,在一个6500万年前形成的沉积物薄层中,发现了稀有金属铱,它的含量异常丰富。一些人认为,这可能是由于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对地球的撞击的结果。这种撞击也许深入到地壳内部,引起火山喷发,造成大火和潮汐大浪,许多尘埃进入了平流层中,结果造成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阳光无法抵达地球的表面。这也许是导致包括所有恐龙在内的许多地球生物灭绝的原因。

毫无疑问,6500万年前地球上曾经有过一次“大灭绝”,发生过一次“大劫难”。然而,并不是所有的科学家都认为这是由巨大撞击引起的。例如,1987年就有人指出,如果地球突然经历了一个火山爆发期,许多火山大致同时喷发,那么也能造成一个足以使生物大量灭绝的巨大灾难。

因此,存在两种对立的理论,即“撞击说”和“火山说”。

这不仅仅是一个学术问题,因为我们将来也许还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大灾难。(万一某一天某个星体要撞击地球,我们也许会知道如何来避免这种撞击。)我们需要尽可能多地了解这种事件所产生的影响,因为当将来面临这种事件时,我们可以采取某种应急措施。

为此,科学家们一直都在努力寻找证据来验证这两种理论。

1961年一位名叫S.M.斯季绍夫的原苏联科学家发现,如果二氧化硅(即非常纯的沙子)处于超高压的状态,那么它的原子相距很近,从而变得极为致密。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这种被压扁的沙子因此被称为“斯石英”。

斯石英并不十分稳定,原子之间靠得太近以至于它们又出现相互排斥的趋势,最后又变为普通沙子。然而,由于原子之间结合得极为致密,所以这种反弹变化进行得非常缓慢,从而使斯石英可保持数百万年。

金刚石的形成与此相同。金刚石中的碳原子被挤压得异常紧密,它们同样存在一个向外扩散并且恢复为普通碳的趋势。在通常条件下,这也需要数百万年。

如果你把温度升得足够高,就可使这种变化加快。增温可以增加原子的能量,使它们之间能够相互分离,返回到原始状态。因此,如果在850C°的温度下把斯石英加热30分钟,它将变为普通的沙子。(你也可以在真空中对金刚石加热,从而把它恢复到原始碳的状态,但谁愿意这样做呢?)

斯石英可以在实验室制造,但它们在自然界存在吗?是的。然而它们只出现在沙子被强烈挤压的地方。

例如,在一些地方已经发现了斯石英,而且有证据显示这些地区曾经受到巨大陨石的撞击。撞击所产生的巨大压力形成斯石英。另外,在进行过原子弹爆炸实验的场地也发现了斯石英,它是由膨胀火球的巨大压力形成的。

似乎可以肯定地说,斯石英也应该出现在压力极高的地壳深处。在这种情况下,它可通过火山喷发被携带到地表。然而,喷发温度极高,岩石会被熔化,所任何由火山携带而来的斯石英都被转化为普通的二氧化硅。事实上,在火山活动地区至今没有发现过斯石英。

那么,你可能会说在斯石英出现的地方肯定发生过撞击,而且肯定没有发生过火山活动。

亚里桑那大学的J.F.麦克霍恩和几位合作者研究了新墨西哥州拉顿地区的岩层。岩层的年龄为6500万年,因此可以追溯到恐龙灭绝的年代。

他们在1989年3月1日宣布,利用测试固体物质中的原子排列的现代技术,即核磁共振和X光衍射,他们确实检测到了在斯石英中存在的一种原子排列。

这种情况显示,在6500万年以前曾有一次巨大的撞击并形成了数吨重的斯石英。这些斯石英在沉降之前曾被溅起到平流层中。那么,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

 阅读下面文字, 完成各题。

【材料一】

①近年来,我区加强对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创新“村晚”“村歌大赛”“文艺晚会”等活动形式,弘扬“百千万工程”主旋律,传播高质量发展正能量,提供更多高品质和具有本土特色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不断满足群众文化需求。

②“我要上村晚,我爱我派潭。”派潭镇于2023年8月起,采用巡回举办、主场承办的形式,举办“我要上村晚”系列专场文艺活动。截至2023年12月30日,共在13个行政村举办“村晚”活动13场。各村“两委”干部和村民群众既是“村晚”活动的组织者,又是场上载歌载舞的表演者。该镇的不少民间绝技、民俗活动和非遗项目,经由“村晚”舞台重新焕发生机活力。

③朱村街于2023年9月起举办“朱村大舞台。想来你就来”系列文艺晚会活动,由各村(社区)群众、广州科教城院校师生、辖区内企业员工等轮番登台表演,至12月底圆满收官,累计举办19场晚会,用最接地气的方式展现美好生活新图景,表达高质量发展新期盼。

(整理自广州人民政府网站《增城区坚持“四个结合”,积极开展群众性文艺活动》)

【材料二】

近日,文化部和旅游部公布了 2024 年春节“村晚”的 91 个示范展示点,其中广东有 3地入选。它们是广州市增城区派潭镇派潭广场、韶关市仁化县城口镇、清远市佛冈县水头镇王田村.

【材料三】

①“村晚”为什么“火”?

②“村晚”打开了“可视窗”。从这些“窗口”中,人们看到了凝聚乡村群众勤劳和智慧的传统技艺,在传承和保护下未被岁月蒙尘,反倒随着乡村文旅融合发展愈发熠熠生辉;人们看到了不仅乡村环境越来越美、增收的势头越来越好,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也越来越丰富。

③“有了这些年轻人的加入,跟着我们学习技术,我们舞狮队就能一代传一代,这只狮子就能永远保持年轻。”看到自己还在读中学的徒弟李俊涛、李俊康在1月 19日鱼峰区白沙镇首届“村晚”上把狮子舞得灵活威武,白沙镇舞狮队的胡文龙欣慰不已。

④“种果种蔗又养蚕还要做买卖,东西南北团团转转忙着赶街哟!”2月 5 日,在柳城“村晚”节目·《柳城仔》中,柳城县青年歌手徐科用一段柳城话的rap唱出了柳城的新变化。

⑤“村晚”搭台,文化唱戏,体现的是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的特点。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村晚”常办常新,不再限于春节期间,而是与当地的民俗节庆相结合,形成了乡村文化活动四季皆有的新模式。

⑥去年4月,柳江区穿山镇围绕“壮族三月三”举行了首届民俗文化节,唱响壮乡风情;同年8月莲藕成熟季,“乡约·藕遇”主题文艺晚会在该区百朋镇和村庄园上演,讲述当地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故事……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每一个民俗节庆,都可以融入新主题、新形式,成为群众喜闻乐见的又一台“村晚”。

(整理自《广西日报》文章《村晚凭啥“火”出圈》)

【材料四】

①周珊珊(《人民日报》评论员):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坚持农民唱主角,促进‘村BA’、村超、村晚等群众性文体活动健康发展。”春节期间,全国多地举办村晚,既抓住传统乡风乡韵的“村”味、地方特色的“土”味,又让其焕发时代光彩、符合现代审美,受到广泛关注。村晚如何做到“土”得原汁原味、“潮”得让人“上头”?

②张萍(《浙江日报》评论员):今年春节,浙江各地线上线下累计举办村晚1.2万余场次。村晚受欢迎,一是因为贴近群众、依靠群众。渔民、茶农、村嫂轮番上阵,农民自编自导自演,当主角、做“民星”;二是因为紧跟时代、传承创新。非遗民俗、地方戏曲、歌舞小品精彩纷呈,演今日乡情、说当下村事,比如民族乐器与流行说唱的碰撞,唱出了海岛渔民的乐观与拼搏。

③马刚(《贵州日报》评论员):贵州“村晚”更是打破了村的空间界限。有的将火车化身展示会场、移动集市、百姓舞台,新春祝福随着车轮滚滚向前;有的以村超赛场为舞台,运用特色节目表演、视频短片、互动访谈等形式,充分展现喜庆祥和的苗乡侗寨新画卷。“村晚”既有乡土味,又具烟火气,更显发展魂,谱写的是乡村全面振兴的时代乐章。

(整理自《人民日报》)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日前,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1500名青年进行了一项关于平凡主题的调查。图表如下:

【材料二】

今年1月4日,由新华社主办的“中国网事 • 感动2023”年度人物颁奖典礼揭晓了获奖名单。“中国网事 • 感动2023”十大年度网络人物有:“义务理发师”贾潮江、“80多个孩子的妈妈”朱培娟、“三次被村民联名请愿留任的第一书记”莫日发、“螺丝钉志愿者”朱言春、“侠骨柔情的反诈民警”涂凯峰、暴雨中的硬核“铁路蓝”赵阳、“用短视频助力乡村振兴”的莫宙、“坚守三尺讲台 39 载的山村教师”杨红军、“孝老爱亲模范”汪萍、传承红色基因的“故事爷爷”王忠祥。他们的事迹告诉我们:平凡铸就伟大,英雄来自人民。

据了解,十大年度网络人物由公众线上投票和专家线下评审相结合的评选方式选出。他们来自五湖四海、各行各业,置身平凡却满怀热忱,在教育、乡村振兴、法治建设、志愿服务等领域辛勤耕耘、发光发热。凡人微光,诠释着伟大,拥抱着不凡。

“纤纤不绝林薄成,涓涓不止江河生”,英雄无处不在,英雄就在身边。中华大地上,无数平凡人发光发热,书写非凡人生。正是每一个普通人的孜孜不倦、努力奋斗,让中国的明天更美好。

(节选自《新华时评》2024年1月5日,有删改)

【材料三】

“精彩绝伦”“令人惊叹”……深圳原创舞剧《咏春》在伦敦开启英国首演以来,好评如潮,票房大卖,不少观众表示要“二刷”!英国主流媒体、文艺评论家、自由撰稿人也不吝赞美之词,对演出给予高度评价。“深圳造艺”迎来又一次的高光时刻。

《咏春》在海内外演出已近 200 场,之所以能一次次破圈,一个重要原因是,它致敬的是追光逐梦的平凡人,蕴含着直击人心的力量。

《咏春》采用“戏中戏结构”。该剧以一深圳剧组拍摄电影《咏春》为引,拉开全剧大幕。电影里的“叶师父”远赴他乡,怀抱“咏春堂”牌匾踏入群雄林立的武馆街,只为开咏春的一扇门;舞台上的片场中,剧组众人同样怀抱梦想奔赴山海,只为追寻心中那一束光。“戏外”的深圳《咏春》剧组与“戏内”赴香港打拼的叶师父,两条线索、两个场景、两个故事在剧中无缝切换,两个时代随之同频共振,最终落在“理想”上。

致敬平凡英雄,铺展岭南市井风情,谱写大湾区人不屈不挠的打拼路、奋斗史,鲜明传递出这样一个朴素的故事内核—每个人都可以在平凡的生活中创造不凡,每个人都可以成为照亮别人的那束光。通过这部舞剧,海内外观众可以深深体味平凡人的创造精神、奋斗精神和团结精神,在极强的“代入感”中轻松“读懂”《咏春》、爱上《咏春》。

(节选自《深圳特区报》2024年9月5日,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