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重庆市綦江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蒲松龄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缓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小綦根据文言实词的学习方法,制作了以下表格,请你帮他把表格中的空白部分补充完整。

文言语句

方法借鉴

字词释义

其一坐于前

语境推断法——词类活用

乃悟前狼假

成语迁移法:梦寐以求

野有麦场

字典查询法:①照顾;②顾虑;③看;④探访

(填序号)

屠自后断其

借助典故:悬梁刺股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②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3)、下列对译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情节可以多角度概括,从狼的角度为:两狼跟踪——两狼穷追——两狼谋划——两狼被杀。 B、本文结构紧凑,情节曲折,语言简洁生动,主要通过动作、神态、语言刻画屠户和狼的形象。 C、本文叙议结合,叙述了屠户杀掉两只狼的故事,最后一段以议论为主,点明全文的主旨。 D、本文第一段是故事的开端,写出了屠户危急的处境,为后面写屠户与狼的斗争做了铺垫。
(4)、小綦在阅读下面的链接材料时发现,链接材料和选文都讲了人与狼遭遇的故事,但结局却不同,请你结合选文及链接材料,分析造成屠户和樵夫不同结局的原因。

【链接材料】

有樵夫张某者,伐薪①归晚,行山麓间。突出两狼,环而欲噬②。迫甚,见道旁有积薪高丈许,爬上避之。狼莫能登。少顷,各跃起,将薪自下抽取。枝条散溃③矣。

张大骇,呼救良久,无果。乃与狼谛视④,股站⑤而栗⑥,叩头哀嘶曰:“噫!吾与汝素无仇。乃欲伤我耶!”伏地若乞求状。狼无以应,分而食之!

【注释】①伐薪:砍树劈柴;②噬:吃掉;③溃:倒塌;④谛视:对视,相互看着;⑤站:发抖;⑥栗:打哆嗦。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雪化一化,就有路了
        ①每年下第一场雪的日子,我总会想起多年前,一个雪天的经历。
        ②那些日子我始终被一件事情烦恼着。烦恼的起因似乎是为了一些闲言碎语。当事情渐渐平息下来时,我偶尔听说某某人在其中做了手脚,心里顿时对此人充满了愤懑和恼恨。我发誓要当面去质问她,为什么要这样伤害我。让她明白她在其中扮演了一个什么样卑劣的角色……
        ③很快便有了一个机会。我出差去某地,恰好要路过那人所在的城市。我决定在那个城市作短暂的停留,突然出现在她家门口,然后义正词严地指责、声讨她,然后同她拜拜,乘坐下一班火车拂袖而去。
        ④火车意外晚点,到达那个城市已是傍晚时分。当我走出车站时,发现空中已飘起了雪花。
        ⑤我换乘了几站电车,下车时,只见马路边的屋顶和地面上已是厚厚一层白雪。天色很快暗了下来,昏黄的路灯照着银色的雪地,四周的街道和房屋笼罩在一片暗淡迷茫的雪色中。
        ⑥我有些发蒙,心生胆怯和疑惑。但我只能继续往前走,去寻找那个记录在怨恨的纸条上的地址。
        ⑦雪下得越来越大,风也越发凛冽,雪片像是无数只海鸥扇着白色的翅膀,围绕着我扑腾旋转。四下皆白,分不清天上地下…
        ⑧街上几乎没有行人,远处有人影匆匆而过,就连可以问路的人也没有。我又试着来回走了一会儿,可是风雪中既寻不见街牌也看不见门牌号码。
        ⑨饥饿、疲惫、寒冷、烦躁,我的心中被积淤已久的怒气鼓胀得几乎快要炸裂。我恨透了那个惹shì生非的女人,都是因为她的过错,才使我徘徊流落在异乡这可憎可恶的街头,饱受风雪之苦。
        ⑩就在那个时候,我看见了街边上一间简陋的平房窗口,泄出一线微弱的灯光。我涨红着愤怒而疲倦的脸,敲响了那家人的房门。
        ⑪开门的是一位上了年纪的老妇,她似乎正在和面做饭,于是将两只手甩了甩,又合拢着搓了又搓,才接过我那张写着地址的纸条。
        ⑫然后她眯着眼将那纸条举在灯下看了看,又低头仔细地打量着我。“你不是这地方人吧?”我点点头。她便往前方指了指,告诉我那条胡同离这儿已经不远,但还得如何拐弯如何拐弯之类。那口音不好懂,我听得越发地糊涂,傻傻地愣在那里。她索性扯下围裙,抓起一条头巾说:“得,那地方太难找,跟你说不明白,还是我领你去吧!”
        ⑬不容我谢绝,她已经踩在了雪地里。她走得快,我闷头跟在她身后。
        ⑭“这大雪天儿出门,定是有要紧事吧?”她回过头大声喊。
        ⑮我含糊地应了一声。
        ⑯“猜你是去看望病人吧?看把你累的急的!是亲戚?朋友?”她放慢了脚步,一边拍掸着肩上的雪花,等着我。
        ⑰我心里咯愣一下,沉默着……
        ⑱似乎就在那一刻,我忽然对自己此行的目的和意义,恍恍惚惚地发生了一丝怀疑和动摇。我不知道自己来这个城市干什么,甚至也不知道我要去寻找的那个人究竟是谁。那个人隐没在漫天飘飞的雪花中,随风逐流而去,只不过应和着恶劣天气中雷电偶尔的喧嚣,也许出于无知,也许出于一时的利益之需,那也许真的是一个需要救治而不是鞭笞的“病人”啊!
         ⑲脚底突然在一个雪窝里滑了一下,大娘一把将我拽住。“不碍事,不碍事!就快到了,前面那个电线杆子右拐,再往前数三个门就是。”她说,一边仍在搓着手指上的面粉,一边抬起一只手,擦着脸上的雪水。我看见她花白的头发上,落满了一粒粒珍珠般晶莹的水珠
        ⑳“大娘,请回吧,这回我认得路了……”我说着,声音忽然就喑噎了。
       她又重复指点了一遍,便转身往回走。刚走几步,又回过头,大声说:“不碍事,明儿太阳出来,这雪化一化,就有路了!”
       那个苍老的声音,被纷扬的雪花托起,在空荡荡的小街上蹒跚。
       我在雪地上久久伫立,任雪花落满我的双肩、遮盖我的眼帘;任寒风吹打我的脸庞、掀起我的衣襟。湿重的背包、鞋和围巾似乎一下子失去了分量,连同我此前沉郁的大脑和满腹怒气的心思……
       雪化一化,就有路了——那么,就把冷雪交给阳光去处理。雪不能永远覆盖道路,因为路属于自己的脚。世上如果曾有误解和诽谤,充满阳光的心灵却能宽宥和融化一切。
       那个风雪之夜,费尽周折的我在那个破旧的大杂院门口平静地站了一会,轻轻将那张已被雪水洇湿揉皱的纸条撕碎,然后慢慢朝火车站方向走去。
                                                                                                                                                                                                       (作者:张抗抗,有删改)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张岱《湖心亭看雪》)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