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困难

河北省承德市丰宁县万胜永中学2017—2018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测试试卷

别拍那双流泪的眼睛

张军霞

    “你妈妈是什么时候去世的?”

    “今年3月30日。”

    “你爸爸呢?”

    “去年11月10日……”

    电视台的记者,正在采访一位13岁的女孩,因为父母双双过世,她成了无助的孤儿,独自生活在一座破落的院子里,自己做饭、洗衣。

    由于长时间自己生活,她变得不爱说话,面对记者的提问,她明显想要逃避。背转过身子,低着头,轻轻拨弄地上的小草。没有抱怨,也没有痛哭流涕,只有难堪的沉默。

    为了拍到理想的镜头,记者开始启发式地提问:“你妈妈对你好吗?”

    “好。”

    “怎么好呢?”

    “天天为我做饭,送我去上学……”

    “那,你爸爸对你好吗?”

    “好。”

    “怎么好呢?”

    “爸爸有病,身体不好。那时,我住学校。有一次,要上学去了,妈妈已经给过我钱,爸爸又悄悄塞给我一些钱。我不要,他一定要给……”话未说完,女孩的眼泪已如断线的珠子般滚落。所有伪装起来的坚强、冷漠,瞬间层层剥落。

    一只黑色的小狗跑来,静静依偎在小主人的脚旁,女孩伸出手去,怜爱地抚摸着它:“现在,每天陪着我的只有它,它是我唯一的伙伴。”

    “妈妈的病本来快要好了。可爸爸突然离开,她受不了,就又病倒了……”

    记者没再提问,女孩却断断续续地说着,仿佛在自言自语。

    镜头一直对着女孩的脸。

    因为缺乏营养,缺乏快乐,缺乏关爱,这张脸那么苍白。苍白的脸上,乌黑的大眼睛,一直饱含着泪水。

    随着女孩的述说,泪水如小溪,淌个不停。

    眼泪一直是镜头里的焦点。在镜头的逼视下,女孩的自尊碎落一地。女孩的脆弱无处隐藏。也许,他们真的是想帮她,但这种居高临下的方式,真的让人心里非常不舒服。

    记者又问:“你有什么愿望吗?”

    “有,我想回到从前,哪怕只有一天也好。爸爸还在,妈妈也在,我们一家人在一起……”这时,女孩再也控制不住,放声大哭。

    镜头,紧紧追赶着那张泪流满面的脸。

    能不能不拍那双流泪的眼睛?我真想大声喊,却感觉只是徒劳。只好站起身,“啪”地关掉电视,伏在桌子上,任泪水潸然而下。

2013年9月13日《甘肃日报》

(1)、在13岁小女孩心目中,爸爸妈妈怎样做就是对自己好?
(2)、文章多次写到小女孩的眼泪,请找出一处,说说你读到这些句子的感受。
(3)、从写作艺术的角度思考,文章写一只黑色的小狗有什么作用?
(4)、作者想通过这篇文章表达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5)、生活在幸福中,你一定同情小女孩的遭遇。你认为怎么做才是对她最好的安慰?
举一反三

阅读《哦,漫河》,完成下列小题。

哦,漫河

宋向阳

      ①一九四二年的阜城,正被一场战火蹂躏。

      ②漫河静静地向前流淌着。刘水成老汉坐在岸边,眼里装满焦灼,额上的皱纹越发显得深了。不远处,炎热的阳光晒烤着一大片西瓜地。作为主人,刘水成面对已经到来的丰收,却一点也高兴不起来。

      ③(A)漫河西瓜历史悠久,声名远播,薄皮、沙瓤、味甜。刘水成的种瓜技术远近闻名,从来不愁卖。赶上这个世道,大家连命都难保,谁还有心思来吃刘水成的瓜呢?

      ④刘水成叫媳妇在瓜棚守着,装了一小车西瓜去阜城县城,想碰碰运气。路上,刘水成遇到很多逃难的人,个个步履匆匆,没有一个张罗买瓜的。他的心里空落落的。

      ⑤进城门的时候,几个皇协军走过来,其中一人用枪托子朝车里一戳,有个西瓜瞬间四分五裂,红色的内瓤露了出来。他们像疯子似的抓起,一阵狼吞虎咽。刘水成的脖子上暴起一条青筋,却强忍着。过了一会儿,这群狗腿子又留下几个瓜,才放他走了。刘水成的心里淌着血,不声不响地赶着驴车往前走。

      ⑥到了市场,刘水成四下望望,昔日的热闹已不复存在,稀稀拉拉的行人让他的胸腔里一点点变凉。

      ⑦此刻,一个头戴礼帽的先生走了过来。他用手里的扇子指了指西瓜,说:“是本地种的吗?”

      ⑧刘水成说:“这可是纯漫河瓜呀,不甜不要钱。”说完掏出一把短刀,在一个瓜上轻轻地划了几道。西瓜仿佛静了一下,接着便分成了均匀的几瓣,露出诱人的瓤。(B)那个先生捧起一瓣,不紧不慢地吃了几口,使劲点了点头,说:“漫河西瓜,名不虚传哪。”问完价钱,他一扬手说:“这一车瓜我都要了。”刘水成听了,美滋滋地想道:“今儿个运气不赖呀。”

      ⑨可是,当他把驴车赶到一个深宅大院前的时候,竟然傻了。

      ⑩原来,这里是日本宪兵队驻地。

      ⑪刘水成哭丧着脸想把驴车往回赶,已经晚了。有个宪兵夺过缰绳,一脚把他踹倒在地。又过来几个家伙开始卸车。刘水成挣扎着起来,想阻拦他们。一把明晃晃的刺刀突然横了过来,让他呆立在那里。

      ⑫傍晚的时候,刘水成一个人孤零零地回到了漫河边上。夕阳已经滑落下去,残空如血,耳边传来哗哗的流水声,像是一群人在哭。媳妇见他一副落魄的样子,吓得半死,声音颤抖着问他:“你这是咋啦?驴车呢? ”

      ⑬刘水成苦笑了一下,说:“咱的西瓜都有主了。”

      ⑭媳妇道:“你说啥呢?咱的驴车呢?”

      ⑮刘水成把经历说了一遍,叹息着坐在瓜棚边,心一阵阵痛。

      ⑯媳妇悲戚地说:“鬼子咋这狠哪,一个大仔不给,还要咱一地的瓜。”

      ⑰“那有什么办法?他们把驴车扣押着呢,说好了三天后来拉瓜”。刘水成一边说着,一边落下泪来。

      ⑱媳妇说:“这日子没法过了,干脆下关东吧。”

      ⑲刘水成说:“咱俩无牵无挂上哪儿都行,可这口气不好出啊。”他望着不远处的漫河,眼里像燃起了火。

      ⑳晚上,漫河岸边突然来了一队穿粗衣的陌生人,他们手里都拿着武器。刘水成惶恐地望着,不知如何是好。这时,一个人小跑着来到刘水成面前。他心里一紧,以为又要发生什么事了。再一细看,竟是大姐家的亲外甥春来。

      “你干啥来了?”刘水成问。

      “我和队伍路过这里,想跟你打听一下鬼子活动的情况。”春来说。

      刘水成知道外甥偷偷加入了回民支队,听了这话顿时来了兴头,把自己了解的都说了。春来说:“舅啊,别看鬼子兴洋,我们早晚送他们上西天。”刘水成激动地说:“好啊,就盼着这一天早点到呢,你快叫同志们都过来,咱西瓜管够。”

      春来说:“我们有纪律,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刘水成说:“你就让他们来吧,这些瓜再过几天都得让鬼子们祸害了。”春来追问一番,然后把队长他们叫了过来。刘水成摘了几个特大的西瓜,切好了分给大家吃。战士们吃着甜甜的漫河西瓜,脸上也露出了甜甜的笑容。

      “等把鬼子赶走了,我还会回来,把西瓜种遍漫河两岸。”刘水成坚定地说。

      队长握住他的手,充满信心地说:“叔,你就放心吧,(C)咱漫河西瓜的名气一定会传遍四方。”

      三天后,有辆汽车载着一群宪兵来到了漫河边。刘水成笑容满面地把他们迎进瓜地,然后迅速消失了。

      过了一阵,瓜地里响起震耳欲聋的爆炸声。宪兵们没等尝到爽甜可口的漫河西瓜,已经死的死,残的残。

      原来,回民支队的人在这儿埋了不少“铁西瓜”,等着鬼子来吃。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人格——最高的学位

白岩松

    ①很多年以前,有一位学大提琴的年轻人向20世纪最伟大的大提琴家卡萨尔斯讨教:我怎样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大提琴家?

    ②卡萨尔斯面对雄心勃勃的年轻人,意味深长地回答:先成为优秀而大写的人,然后成为一名优秀而大写的音乐人,最后成为一名优秀的大提琴家。

    ③听到这个故事的时候,我还年少,老人回答时所透露的含意我还理解不多,然而随着采访中接触的人越来越多,这个回答在我脑海中越印越深。

    ④在采访北大教授季羡林的时候,我听到一个关于他的真实的故事。有一年秋天,北大新学期开始了,一个外地来的学子背着大包小包走进了校园,实在太累了,就把包放在路边。这时正好一位老人走来,年轻学子就拜托老人替自己看一下包,而自己则轻装去办理手续。老人爽快地答应了。近一个小时过去了,学子归来,老人还在尽职尽责地看守。谢过老人,两人分别。

    ⑤几天后是北大的开学典礼,这位年轻的学子惊讶地发现,主席台上就坐的北大副校长季羡林正是那一天替自己看行李的老人。

    ⑥我不知道这位学子当时是怎样的一种心情,但我听到这个故事之后却强烈地感觉到:人格才是最高的学位。

    ⑦这之后,我又在医院里采访了世纪老人冰心。我问先生,您现在最关心的是什么?

    ⑧老人的回答简单而感人:是年老病人的状况。

    ⑨当时的冰心已接近自己人生的终点,而这位在80年前的五四运动爆发那一天开始走上文学创作之路的老人,心中对芸芸众生的关爱之情,历经近80年的岁月而仍未老。这又该是怎样的一种传统!

    ⑩冰心的身躯并不强壮,即使年轻时也少有飒爽英姿的模样,然而她这一生却是用自己当笔,拿岁月当稿纸,写成的一篇关于爱是一种力量的文章。她在离去之后,给我们留下了伟大的背影。

    ⑪世纪老人在陆续地离去,他们留下的爱国心和高深的学问却一直在我们心中不老。但在今天,我还想加上一条,这些世纪老人所独具的人格魅力是不是也该作为一种传统由我们向后延续?

    ⑫前几天我在北大听到一个故事,清新而感人。

    ⑬一批刚走进校园的年轻人,相约去看季羡林先生。走到门口,却开始犹豫,他们怕冒失地打扰了先生。最后决定,每人用竹子在季老家门口的土地上留下问候的话语,然后才满意地离去。

    ⑭这该是怎样美丽的一幅画面!离季老家不远,是北大的博雅塔在未名湖中留下的投影,而在季老家门口的问候语中是不是也有先生的人格魅力在学子心中留下的投影呢?只是生活中,这样的人格投影在我们心中还是太少。

    ⑮于是,我也更加理解了卡萨尔斯回答中所具有的深意。怎样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主持人呢?心中有个声音在回答:先成为一个优秀的人,然后成为一个优秀的新闻人,最后自然地成为一个优秀的节目主持人。

    ⑯我知道,这条路很长,但我将执著地前行。

注:白岩松:中央电视台著名节目主持人。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后面小题。西方“快乐教育”的背后
①“中国学生真是太苦了!”李女士是我中学同学,在一线城市打拼,过了30岁才结婚,35岁时收入地位稳定了,要了孩子。和中国大多数家长一样,她很心疼孩子,每当看到孩子写作业到很晚,总在同学QQ群鄙视中国教育“毫无人性”,把分数看得很重;羡慕西方的教育,注重孩子兴趣培养,课业负担少,轻松快乐。
②于是,她移民到英国了。初到英国,李女士总爱晒孩子上学的情况,课程科目多种多样。上午9点上课,下午4点半就放学。如果家长没时间接孩子,可以留在学校参加各种兴趣班。回家以后,作业负担很小,几乎全是阅读。更让李女士高兴的是,学校对学生管理宽松,以鼓励为主,所以,孩子轻松了,笑容也多了。我们都暗暗妒忌了,只恨自己挣钱少,没有能力移民。
③有次她回国探亲,我们坐在一起吃饭,问起她孩子在英国情况。她苦笑了一下,慢慢说出她的苦衷。刚到英国时,她觉得孩子没有学习负担了,轻松快乐,自己也很欣慰,但是她慢慢觉得不对头了。首先,孩子的数学计算能力下降,这点她倒能帮孩子补一下。可是孩子的学习越来越凭兴趣出发了,习惯了鼓励表扬,对自己学习上的弱点、缺点也不太重视了,也不如在国内勤奋了。
④等李女士再回到英国,她就把孩子转到了私立学校,每年学费至少2万英镑(18万人民币)。李女士的宝贝儿子上了英国私立小学,她也再也听不到老师的表扬了,而是直接说出孩子不足,孩子再也不愉快了,感到了和在中国同样的压力。原来,英国的私立学校与公立学校截然不同,有些课程设置要求和配套很高,作业量很大,要求严,很多家长也很在乎小孩成绩。
⑤现在,李女士儿子如愿上了私立中学,学校规定GCSE考试中拿到6个A才能进入下阶段学习,否则就要转学。她再也不吐槽中国教育了,偶尔私下发出一声感慨,中国目前的教育还是公平的。英国中学教育系统有两类学校,一类是政府拨款的公立学校,一类是私立学校。私立学校与公立学校在教学质量上天壤之别,与公立学校自由散漫相比,私立精英学校管理严格、学业压力巨大,在许多地方甚至比中国的重点中学还要残酷。当然最后学生的人生命运和前途也不一样。英国的伊顿公学等5所私立学校学生考上牛津、剑桥两所大学的人数,相当于1800所公立学校考入这两所学校的学生总数。
⑥英国社会80%的要职由私立学校的毕业生担任,1/3的国会众议院议员、半数的高级医生、2/3以上的高等法院法官,来自仅仅容纳英国7%人口的私立学校。而公立学校则是为了穷人和移民孩子准备的教育机构。在这里不要求孩子掌握多少知识,不要求学生有多么严谨,而是提倡快乐学习。
⑦在英国,更少的学习时间、更宽松的学习环境,也意味着一个孩子想要成才,就需要更自律,更多的课外辅导,更多金钱投入,西方教育实际上通过一个宽松的过程,偷偷完成了社会分层,平民的孩子永远是平民。
⑧相对于中国而言,美国的大学入学则是以推荐为主。在美国,你想读名校,要么家庭有深厚的背景,要么就去上私立中学。2016年全美高中排行榜第19名、加州第1名的惠特尼中学,这些精英的孩子,压力也不比中国压力小,该校流传着一个数字——4。即“4小时睡眠、4杯咖啡、GPA4.0”——要想获得满分为4分的成绩,每天只睡4个小时,困了就喝4大杯咖啡。
⑨中西方教育的不同,表面上是方法的不同,其实质是教育功能定位上的不同。中国的教育是底层向上攀登的阶梯,只要有个好分数,就可以上名校,改变命运。而西方的教育则是一个分层机制,大众教育只提供基本、有限的教育,要想成为精英,就必须从市场上另行购买教育,买不起的人则自然而然地被淘汰了。
(文 世界华人周刊1 2017-10-19 21:22:36 有删节)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镜子

       车,被拦在了南门外,原因是无法出示通行手续。拦他的是一名保安,个头很高,脸膛黑黑,站在门外,像尊铁塔。这让应邀来大学做报告的张处长有点尴尬。

       车窗外,露出一张笑脸:“对不起,下出再来讲学一定提前办好通行证。”

       保安表情严肃:“这跟我没关系,您必须出示通行证。所有进入校园的机动车辆,必须出示保卫科核发的通行证。”

       张处长的脸色变了。此时已有学生在围观。他顾不得仪表了,钻出车,动作迅速地从皮包里掏出一款高端手机,狠狠地摁出一串号码。可是拨出几次都是忙音。张处长急得团团转,冲着保安嚷道:“我是来做报告的,知道吗?是应邀来做报告的!”

       张处长的责备一声高过一声,保安依旧岿然不动:“对不起,我只是在执行学校的规定。”张处长的脸开始涨红:“规定?规定是人制定的,知道吗?”午后的骄阳里,张处长汗涔涔的脸更红了,他上下打量那名保安,又转到他的身后瞅了瞅:“小同志,做事要灵活,别一根筋!”张处长明显拿出教训下属的语气。

       那名保安依然不理张处长,这让张处长更气愤了:“大学是开放的,知道吗?没有围墙的大学才是真正的大学,知道吗?”

       这时的保安居然微微笑了一下:“道理,我说不过您,也希望您别为难我,学校的规定我不能破坏,这是我的职责……实在对不起!”保安的话让张处长愣住了,认真地看看他,还想说点什幺,最终还是放弃了。

       张处长只好接着拨电话。这次终于通了。学校领导听说情况万分惊讶,告知他马上派学生到南门接他,并且不住地陪不是。

       张处长的心情好了一点,一种优越感慢慢袭上心头。他瞥了一眼保安:“你很尽责。如果你为人处世的经验再丰富一些就好了。”见保安站在那儿没什幺反应,又踱起了方步:“你不知道,你们张校长是我老同学,这次讲座就是他邀请我来的……”

       保安还是无动于衷的一副神态。就在这时,两名学生气喘吁吁地跑来了,一个急忙向张处长道歉,另一个则拉过保安耳语起来。张处长的脸上见了笑,可几秒钟又定格了,他看见保安对那名学生依然摇头。保安再次理直气壮地说:“没有通行证,谁打招呼也不行!”那名学生的脸气白了,狠狠地瞪着保安。

       看热闹的学生窃窃私语。张处长无奈地叹了口气,拎着包走进校园。走进教室很长时间,面对台下黑压压的学生,张处长总是进入不了状态。于是,他决定来个题外话,就讲他刚才遇到的事。他讲了他的尴尬,讲了他的困惑……台下的议论声很嘈杂,这让张处长更窘迫。

       走出南门时,张处长不由得朝门岗望了一眼。夕阳下,那名保安依然站得笔挺,只是那张黑紫的脸上仿佛有流过泪痕……

(选自《中国小小说年度佳作2012》,有删改,作者田洪波)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你做的鞍子在说话

艾平

    你少说话,你做的鞍子会说话——这是我哥哥巴特尔的师傅留给他的教导,同时留给他的还有一个师傅的师傅传下来的铁砧子。六十年转瞬即逝,呼伦贝尔一代鞍具大师,我哥哥巴特尔,他一直坐在那个黢黑发亮的砧子跟前,“咔—咔—咔—”地打錾鞍具,金银铜铁,在他的凿子下熠熠闪光,慢慢绽放出海棠卷草和吉祥八宝的图案。当暴风雪肆虐的夜晚,这声音汇入骏马的嘶鸣;当第一棵灰绿色的牧草钻出地面,这声音追赶着激荡的春雷。

    你做的鞍子会说话——我哥哥巴特尔把一生的梦想,錾入了沧桑的岁月里。

    我哥哥巴特尔的师傅终日坐在他师傅留下的砧子跟前,打錾紫铜和白钢,琢磨玉石,修整鞍具的木构件,很久才会抬起头来,轻轻抿一口奶茶,复又埋头于手里的活计。我哥哥巴特尔学徒的第一课,是使用斧子和凿子,练习斧凿马鞍的木头底座。这个惯于在草原上四处飞跑的年轻人,完全不适应如此单调乏味的营生,他玩心太盛,不时走神,每每戳伤了手,然后就开始大呼小叫。师傅抬起头,看他一眼,什么都不说,照旧作手里的活儿。后来,我哥哥终于完成了基本功训练,把斧子和凿子变成了无所不能的魔术棒,掌握了金、银、铜、铁、木、皮、竹、漆全套手艺。

    当他将第一架自己做的鞍子交到师傅的手里,难免有几分喜形于色。师傅随手把我哥哥巴特尔的处女作,置放在高高的壁炉台上。他说,你给我每天看一遍,看上两个月再说。于是,我哥哥巴特尔每天反复看自己做的鞍子,琢磨来琢磨去,懂得了师傅的沉默。

    有一天,一个牧人拿来一架鞍子请师傅修理,我哥哥巴特尔没有管住自己的嘴,他说就这烂鞍子还配找我师傅修理,你怎么想的! 那架鞍子的确是个孬活,鞍座不具形状,鞍桥开裂,所有的装饰品都粗俗难看。说话间,一个飞来的小螺丝打在我哥哥巴特尔的手上,刀割似的痛。我哥哥巴特尔赶紧闭嘴,师傅亲自接过了那架旧鞍子。当这架旧鞍子起死回生,伴着主人满脸的欢喜离开车间之后,师傅教导了我哥哥巴特尔——你少说话,你做的鞍子会说话。师傅的语气有些重,没想到这话竟成了遗言,不久他就去世了。我哥哥巴特尔就这样成了师傅的继承人。

    记不得那是哪一年,草原上改变了游牧的传统,家家圈在包产到户的小草场里放牧,远方和天边的概念消失了,摩托车的轮子替代了骏马的四蹄。由于生意清淡,鞍具社倒闭,师傅的徒弟们也散了。只有我哥哥巴特尔,还在做鞍子。他每天用狼油揩拭师傅传给他的铁砧子,揩着揩着就回到了以往的日子里,嫂子不喊他,他就忘记了吃饭的事儿。他卖掉了家里的羊群,去买制作鞍具的原材料;他让嫂子辞了工作,帮他绣鞘皮的花纹。有人说,这个老头儿吃了醉马草,醒不过来了。我的哥哥巴特尔,就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做他的鞍子。他做的鞍子摆满了一屋地,一架比一架更带劲儿,既有来自师傅的神韵,又添以时尚的华彩。虽然那些赞叹我哥哥巴特尔手艺的人没有减少,却没有谁愿意买走他做的马鞍;虽然女儿结婚时家里的存折上仅仅剩下五十元钱,我哥哥巴特尔一点儿都不慌乱,他相信只要草原和天空不分离,蒙古人就还在马背上,长调和史诗就还在蒙古人的血液里,自己做的鞍子就会有人要。

    只有一件事儿,让我哥哥巴特尔惦记很久了。终于有一天,他雇来汽车,把一架架漂亮的鞍子往一个个学校送。他说老师们,你们让咱们的孩子看看鞍子,他们就知道自己是从哪里来的了。学校的老师很感动,连连说传承民族文化是必须的。我哥哥巴特尔把这事儿办妥了,便心满意足地回了家。他做的鞍子放在学校的陈列室里,上面小心翼翼地覆盖着塑料布,有人按时去擦塑料布上的灰尘,却没有人触动那鞍子。我哥哥巴特尔没有看到这一幕,他坐在铁砧子跟前等待着,他觉得学校应该请他去给孩子们讲一讲马鞍的故事……

    到底是大自然唤醒了草原上的畜牧业,牧民之家纷纷剪断了阻挡马蹄的铁丝网,开始互助游牧。辽阔的草原回来了,无垠的大地回来了,再没有什么可以阻止他们飞奔的心! 马群如云从天而落,牧马人的唿哨随风传送,四面八方的客人相约草原,马鞍不仅恢复了它的实用功能,还作为一种光荣的象征,矗立在每一个有蒙古包的地方。一代鞍具大师我哥哥巴特尔,他忙极了,每天都有人眼盯着他手里的凿子和身前的铁砧子,渴盼着脱颖而出的新鞍子。有人一掷万金,有人开来宝马豪车,只为获得一副大师的杰作。

    我哥哥巴特尔,草原上的一代鞍具大师,他无动于衷,不言不语,脸上的微笑像湖水一般宁静,将手中的凿子徐徐举起,徐徐放下——他听见师傅在天上说着话,他听见自己做的鞍子在草原上说着话。说云卷云舒,说花开花落,说百年犹如一夜,说岁月荏苒,说源远流长……

    你做的鞍子会说话,你做的鞍子在说话。

(摘编自《文汇报》)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甲】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 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 , 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 , 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 , 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注]①休于树:在树下休息。②伛偻:指老人。③提携:指儿童。④洌:清。⑤陈:陈列。⑥阴翳:形容枝叶茂密成荫。⑦乐其乐: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