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材料分析题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辽宁省葫芦岛市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历史期末质量监测(7月)试卷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辜鸿铭.1857年出生于南洋英属马来西亚槟榔屿,字汤生,号立诚.彼称为“清末怪态”。民国建立后,他在北大是教英国文学的教员.却头戴红项瓜皮小帽.身穿长袍马褂.脚登双梁中式鞋。辜鸿铭当初是最先剪辫子的人.辛亥革命以后反而蓄发留辫,整个一位“前清遗民”。他精通10余种外语,发音之纯正.连该语种国人也感到惊讶,.他还从19世纪80年代起.花了20年时间.把中国古典十三经中的十部翻译成英文.然而平时讲课和谈话.张口就是“子曰诗云”。他喝洋墨水最多.1870年前后,即13岁就出国留学. 1885年正式回国,自称是“中国受过欧洲教育的人中资格最老的一个”,然而回国以后却变为思想最“守旧”的卫道士,他反对五四时期的文学革命,力主尊孔读经,公然说:.“现在社会大乱,主要的原因是没有君主”。他十分热悉西方文明,然而却从中得出结论:“欧洲人所热切希望并极力去实现的民主主义文明.就是我们中国人两千多年来一直保持的东西”,他狂热地赞美中国封建社会“落后丑恶的东西,如一夫多妻制、纳妾现象、女人缠足等。

——踢冯建辉《命运与使命:中国知识分子问题世纪回眸》

(1)、根据材料.分析“清末怪杰” 辜鸿铭的“怪”表现在哪些方面?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辜鸿铭的行为与思想主张?
举一反三
在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中,中国社会各阶层不断斗争探索。争取民族独立自强、追求社会进步成为近代中国的潮流。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840年,英国用“坚船利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轰破了国人几千年“天朝上国”的迷梦。19世纪70年代后,向西方学习,在近代中国逐渐成为一种强劲的时代潮流。这种潮流由初期试探性的、全盘西化式的学习,逐渐发展到选择性的、批判性的学习。中国人对西方文化的称谓,由近代初期的“夷学”,发展到“西学”,及至“新学”。通过向西方学习,经过中西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中国文化完成了自己的时代嬗变,形成了以民主、科学为核心的,同政治、救亡图存密切结合的,以爱国、革命、革新、开放为特征的近代文化。这是一个无奈的、痛苦的过程,也是一个必然的、新生的过程。

——摘编自王介南《近代中外文化交流史》

材料二   在近代反侵略的进程中,中国人民不屈不挠,奋勇抗争,努力地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促进了民族意识的觉醒,鼓舞了全国人民反帝爱国的伟大斗志。在国家安危、民族存亡的历史关头,中国人民表现出了“同仇敌忾、众志成城、前仆后继、救亡图存”的反抗精神,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华民族精神。也正是中国人民怀着深厚的忧患意识,发扬自强不息、英勇无畏的民族精神,经过一个多世纪艰苦卓绝的斗争,才有最终百年国耻的洗雪。

——宋凌迁《近代反侵略进程中民族精神的时代内涵》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