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问答题 题类: 难易度:普通

部编版 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第18课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课时提高练

本文语言具有辛辣嘲讽意味,请对文章第1段的“总”“只”“一味”这三个字词加以赏析。
举一反三
阅读

学会拥有“黎明的感觉”

①做任何事,刻苦的结语常常是两个字:及格。兴趣的结语常常也是两个字:出色。

②高中毕业的时候,我在学习经验会上有个发言,我自己至今不忘,每一次上课都会发现新大陆,要带着神秘感走进课堂。这可以说是我的第一个独立的学习观、读书观

③这就是我这些年经常说的,读书、学习、研究,在本质上就是对未知世界的“发现”。这里有一个我和世界的认知关系问题。世界是无限丰富的,还有许多未知的世界等着我去认识:我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同时又是无限的,这就充满着对未知自我的期待和好奇。学术研究所面对的就是这样一个未知世界,是一切创造性学习、研究、劳动的原动力。

④我们说的学术研究中的发现,不仅是对研究对象的发现,更是一种自我发现

⑤怎样使自己始终如一地处在探讨、发现的状态,并由此获得永恒的快乐,这是我的人生道路、研究生涯中必须面对的问题。在这里我想介绍林庚先生的一个观点以及对我的影响。那是1984年左右,中文系已经退休的老师要来做公开演讲。于是就请来了吴组缃、林庚、王瑶、朱德熙这样一些一流的北大中文系教授,那真是一次辉煌的“演出”。

⑥我记得林先生做了非常认真的准备,几易其稿。那一天,他的穿着看似朴素,很有风度,他一站在讲台上,就把大家给镇住了。讲完以后,走出教室,是我把他扶到家里去的。他回去就病了一场。他是拼着命来讲这一课的,讲完了人就倒了。正是在这次课上,诗人要永远像婴儿一样,睁大了眼睛去看周围的世界

⑦我当时听了,心里为之一震:这正是说出了学术研究,以至人生的真谛啊!“永远处于婴儿的状态”,去倾听,去阅读,这样才能有不断的新的发现。这是非常重要的。问题是怎么使自己永远处在一种婴儿状态。

⑧后来我们的《新语文读本》选了梭罗《瓦尔登湖》里面的一篇文章,提出了一个概念,叫作“黎明的感觉”。“黎明的感觉”就是每天早上睁开眼睛,你的生命开始新的一天,就有了黎明的感觉:一切对你来说都是新鲜的,日日新,又日新。”这样一种新生状态,或者说是一种最理想的学术境界、人生境界。我们讲“赤子之心”,就是指这样的状态与境界。

⑨我很同意梭罗说的另一句话,他说,人无疑是有力量来提高自己的生命质量的。外界的环境我们管不了,但你可以有意识地去提高自己生命的质量,通过自己的主观努力去创造一个有利于自己发展的小环境。

⑩直到今天我还形成了一个习惯,那就是总是给自己设置大大小小的目标,或者读一本书,或者编一套书,甚至是旅游,带着一种期待、想象,怀着一种激情,以获得写诗的感觉。我强调生命的投入,全身心投入,要玩你就拼命地玩。”这样,你就可以使自己的生命达到一种酣畅淋漓的状态。我追求这种生命的强度和力度

论述类文本阅读。

成功在气质

①气质是一个人的综合素养的外在体现。当我们从人群中穿过,能够从匆匆人流中发现哪些人是成功者,哪些人是失败者吗?其实,区别他们很简单。成功者和失败者走路的姿势、速度、眼光、表情、神态是迥然不同的。一个成功者,行走的速度是快捷的,目光如剑,神态自信,他周身洋溢着自信自强的气质。而一个失败者,走路拖泥带水,目光呆滞短浅,表情暗淡。我们很轻易地就能判断,这是一个缺乏决断力和自信力的人。

②成功的气质来源于持久、充足的自信。一个人坚信自己的能力能够超越苦难,坚信自己的魄力能够打开困境,坚信自己的智慧能够出奇制胜,就一定能够独立自主地走向成功。而一个失败者,所缺乏的正是这种坚定的自信力,缺乏心理上的必胜信念,因此缺乏先行一步的勇气,最后只能听凭命运的摆布,陷入不可救药的泥潭。

③对于一个人来说,才干是最重要的因素,但是自信可以创造奇迹。自信心能够把一个人的才干源源不断地挖掘出来,能够帮助其把握住每一个成功的机会。在一个自信者面前,我们能感觉这是一个可以托付大事的人,是一个可以依靠信赖的人,你会感觉到安全和踏实。而一个失败者就不同了,那种穷途末路的无奈,那种无计可施的窘迫,那种无能为力的尴尬,只能让我们选择躲避。

④从世界上杰出的人物中,我们还会发现,自信更是一种大无畏的领袖气质。欧阳修在《与梅圣俞书》中有一段话:“读轼书,不觉汗出,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人头地也。”当时的欧阳修是文坛领袖,发现了年轻的苏轼,竟然有这样的胸襟!当时,还有王安石、曾巩等一批年轻才俊,在欧阳修的举荐之下,纷纷走上文坛,宋代一时人文繁荣。一批年轻人在欧阳修的引领下出来了,他们取代欧阳修了吗?没有,欧阳修与他们一起,组成了宋代最璀璨的文学星空,相互辉映。而欧阳修,因为领袖气度,更显气质不凡。他们在一生当中,坎坷多难,但是愈挫愈奋,最终走向人生的巅峰。他们的身上似乎从来就没有忧郁、胆怯、恐惧这些词汇。这种成功的气质,不是与生俱来的,每一个人都有这种气质,只是有的人把它挖掘出来,而有的人终生都让它沉睡着。

⑤其实任何一个人,都可以点燃这种埋藏在内心深处的自信之火。只要相信自己的能力,相信自己的选择,确立自己的起跑线,锁定自己的人生目标一往无前,永远乐观,抛弃犹豫,相信自己能够把事情做好,坚信自己必定会走向事业的成功,遇到困难决不瞻前顾后、气馁后退,你的人生同样能够灿烂光明。

⑥人生没有注定的失败者,失败者是败在自己信心脚下的人。

(选自《读者文摘》,有删改)

阅读下面议论类文本,回答小题。

成功属于求进者

①福建长汀,曾是我国南方红壤区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一度“山光、水浊、田瘦、人穷”。如今走进长汀,却是草木繁茂,满眼葱茏。多年来,长汀干部群众接续奋斗,描绘了荒山披绿的画卷。这一传奇告诉我们:成功属于求进者。

②当下,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我国发展内外环境发生深刻变化。面对前进道路上各种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风险挑战,只有始终求进,保持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过了一山再登一峰,跨过一沟再越一壑,才能不断取得新的胜利。

③求进,就要“咬定青山不放松”。今天,在新的长征路上,我们面临难得的机遇,也面临严峻的挑战。聚焦目标、铆足干劲、永不言弃,才能意气风发走向未来。中国决定发展自主导航的时候,容易开发的轨道资源已被先发国家申报占用,想要后来居上难度很大,但北斗科研工程团队潜心研发,潜心推进,用心攻关,一方面加快发射速度抢占可用轨道,另一方面创新轨道设计,尝试多星共轨,最终组成了一个全球首创的、三种轨道混合的导航星座,实现了中国北斗导航全球的梦想。

④求进,必须“越是艰险越向前”。艰险恰似黎明前的黑暗,只有笃志前行者才能看见万丈霞光。中国花样滑冰双人滑的传奇组合隋文静、韩聪,挑战东奥历史上无人做过的“捻转四周”,要让世人瞧瞧,男单女单有四周,双人滑也有四周。他们苦思勤练了一年半,终于做到了力量与重量的最高难度平衡,最终以总成绩239.88分刷新世界纪录的表现摘得金牌。谷爱凌在第二轮落后的情况下。最后一跳挑战左转1620的超高难度动作,惊险中逆转夺冠。可见,挑战艰险,抓住契机,方能险中求胜。

⑤求进,还应“致广大而尽精微”。古人云:“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大事之成,亦求微末之精。北京冬奥会用于颁奖的花束绒线花,是北京冬奥的首创。中国各地手艺精湛的“织女”们,面对2400支花束绒线花和26000片月桂叶的赶制任务,时间紧迫,又不能错针漏针,那些平凡的“织女”们在不清楚是为奥运而做的情况下,依然用一颗工匠之心,精细的双手,琢玉成器,保质保量地完成了看似不可能的挑战,成功钩织了永不凋谢的荣耀之花。

⑥关山难越,难阻决意跨越之辈;风雨历尽,天酬痴心破难之人。求进者冲破千里冰封,定能迎来万里春风,品尝成功的硕果。

(原文有删改)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

青年应练好干事创业的“内功”

①金秋十月,神舟十七号出征太空。航天员汤洪波、唐胜杰、江新林组成中国空间站建造任务启动以来平均年龄最小的航天员乘组。年龄最小的唐胜杰不到34岁,从坦克兵到空军飞行员再到航天员“三连跳”的江新林35岁,两度造访中国空间站的汤洪波48岁。他们从土生土长的“农村娃”成长为航天员的人生历程,生动展现了进德修业、弘毅笃行、逐梦青春的新时代青年形象。三位航天员的精彩故事再一次清晰而有力地告诉我们,当代青年建功立业的舞台无比广阔、梦想成真的前景无比光明,青年练好干事创业的“内功”,便不乏人生出彩的机会。

②练好“内功”是成长成才的根本。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青年处在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影响人生事业发展的因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内在综合素质才是决定成长成才的根本所在。青年的人生道路风景无限,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如果没有道德品质、理想信念、精神意志、专业素养等“内功”方面的深厚修为,极易憾失机遇、受挫于困顿。“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练好“内功”,是青年更好利用外部条件干事创业的坚强底气,是青年成长成才的基本规律。

③练好“内功”需修德与增才并重。德与才,是青年干事创业不可或缺的两驾“马车”。以德润身,才华方能适得其用;以才为辅,德便能更好发挥成效。德与才有机统一,德始终发挥统帅作用。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是党和人民选贤任能的基本标准,同时也是青年琢玉成器的内在持守。当前社会多元思潮相互激荡、各种诱惑层出不穷、机遇与挑战交织并存,这对青年干事创业的德才双修提出了更高要求。锤炼品德修为,始终应将爱国作为青年立身之本、成才之基。对国家、人民、民族之爱愈深沉,青年愈能将“小我融入大我”,锚定人生发展的正轨而不随波逐流,愈是能够以刚健勇毅的坚强意志不断攀登事业高峰。增长真才干,应着力求得真学问、练就过硬本领,使专业知识、业务能力、认知水平紧跟时代发展之需,增强驰而不息的青春之力。

④练好“内功”志在笃行致远。青年练好“内功”,应力求将其转化为干事创业的行动力。朝气蓬勃是青年人的鲜明精神标识,青年时光是人一生中干事创业的黄金时期。坚持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德才业互促,致力于“改变世界”,如此才是青年练好“内功”的目标所向。广大青年遍布社会各个行业领域,若人人能将各自的岗位作为实现报国之志的奋斗舞台,站稳人民立场,敢担当肯作为,就一定能以实际行动服务奉献于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征程中,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人民的幸福是新时代赋予青年的历史重任。

⑤青年最富有朝气、最富有梦想。青年以青春之我建设青春之中国,青春之中国也必为青年提供青春之舞台。唐胜杰在采访中说:“中国科技的发展、祖国的强大,让我们有机会能够在短时间里实现自己的愿望”。少年强则国强,同样国强则少年强。有强大的祖国做后盾,年轻人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青年人生逢其时更应不负时代,练好“内功”,以青春之我为青春之中国增光添彩。

(选自《光明日报》2023年11月15日,段立国,有删改)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坐热“冷板凳”

李昌禹

①时而潇洒一笑,时而英气逼人,仿佛从书卷中走出的倜傥公子,90后越剧演员陈丽君,凭借纯熟的演技火出了圈。过去学戏的18年里,别人在休息时,她时常还在压腿、下腰、练台步,为台上呈现的那一刻做准备。面对突然的爆火,陈丽君在接受采访时说:“越剧的舞台不大,主要的人物就一两个,不知道什么时候轮得到自己。就为了热爱两个字,才愿意在这里坐冷板凳,坚持着。”

②年轻人最需要坐得住冷板凳。处于事业起步阶段的年轻人,难免会遭遇一段时期内坐冷板凳的状况。有的人能够泰然处之,耐得住寂寞、忍得了冷清、沉得下心境,把冷板凳坐得有温度、有宽度、有高度;有的人则不愿、不敢、不屑坐冷板凳,吃不得苦,受不得累,只想做看得见、摸得着的事,不愿做打基础、利长远的事,在拈轻怕重中蹉跎岁月.

③愿意坐冷板凳,凭的是执着的信念、超脱的心态。如此方能将冷板凳坐得住、坐得稳。“国家的需要、就是我的志愿”,“敦煌儿女”樊锦诗从大学毕业起就扎根大漠,几十年如一日,静心笃志、潜心研究敦煌文物。“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为实现“让杂交水稻覆盖全球”的梦想,一辈子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推广。他们在冷板凳上一坐就是大半辈子,长期默默无闻、鲜为人知,却能淡泊名利、潜心做事。这种可贵可敬的品质,堪称青年人的标杆。

④不怕板凳坐不热,就怕板凳没人坐。那些心态浮躁,动辄为名所困、被利所惑,或受杂念所累、为外物所扰的人,是坐不了冷板凳的,更遑论把冷板凳坐热。

⑤冷板凳要坐热,要有稳扎稳打、久久为功的毅力恒心。中国科学院院士葛均波曾表示,每一项国家科技奖背后,都是科学家们平均16年的“坐冷板凳”。坐定了冷板凳,便没有捷径可走,在日积月累中厚积薄发,才是把板凳坐热的不二法门。有的人当初愿意坐冷板凳,也能坐冷板凳,可时间一长,经不起困难和挫折的考验,日渐失去昔日奋进、拼搏的斗志,沦为熬资历、混日子的“老板凳”,“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终归无所成就。

⑥其实,坐热冷板凳的过程,也是一个潜心修为、提升自我能力的过程。著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家盖叫天最能练苦功,他8岁学戏,70多岁高龄时,仍夏练三伏,冬练三九,从不间断。高空苍鹰的昂然英姿,风吹树动的优美姿态,都是他揣摩身段动作的灵感来源。这种用心揣摩、长期苦练的精神,值得后辈学习。

⑦“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说的虽然是做学问,但做人做事的道理大抵如此。坐得住冷板凳,才换得来“热沙发”。能够把冷活做实、冷事做热、冷门做火,练就看家本领,成功自然会热情而至。

(选自2024年4月《人民日报》,有删改)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①经常阅读诗词,鉴赏诗词,我们的思想境界、言谈举止、人格魅力都会发生显著的变化,我们的日常生活也会变得丰满而有诗意。
    ②有段时间朋友圈被央视《中国诗词大会》总冠军武亦姝这个 16岁的高中生刷屏,人们折服于她丰富的诗词储备量,更惊艳于她淡定从容的气质,因为她上场的时刻,总是那样的雍容淡定,大气沉着。第五期的攻擂者李宜幸被问及对武亦姝的看法时,她评价说:“她看起来不显山不露水,非常沉着冷静。”第八期武亦姝再次从百人团脱颖而出的时候,董卿问她第二次再上来面对整个环境是否会更坦然自若一些了,武亦姝说她并没有这种感觉,她解释说:“就像诗词也是这样的,就觉得只要我还喜欢它,只要我有个人可以聊,真的就够了。我也觉得答题答得怎么样,都无所谓,知识盲点回去再补就可以了。但是我对它的热爱,一旦生成,就不会再轻易减少了。”
    ③有时候,从当下看来,读诗确实不如其他技能来得现实,但是诗词却能够净化人浮躁的内心,荡涤出别样的意境胸怀。这才是武亦姝读诗读出来的气质和人生境界,这是一种从骨子里散发出来的热爱,这种精神甚至远超过了她学霸的光芒,令她熠熠生辉。 

(摘编自林峰《诗词与人生》)

【材料二】 
    ①唐诗宋词对于现代读者到底有什么价值?我们先来看唐诗宋词到底写的是什么内容。中国古典诗歌有一个最古老的纲领,就是“诗言志”。到了西晋,陆机在《文赋》中又提出“诗缘情”。有人认为二者是对立关系,但是初唐孔颍达在《左传正义》中说得很清楚:“情志一也”。情志就是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包括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也包括对万事万物的价值判断。唐诗宋词的内容跟现代人没有距离,因为诗词中表达的那些内容都是普通人的基本情感、基本人生观和基本价值观。比如喜怒哀乐,比如对真善美的追求,比如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保家卫国英雄行为的赞美,唐宋人如此,现代人也如此。所以唐诗宋词中典范作品所表达的内心情感、思考和价值判断可以传递到今天,启发我们更细致地品味人生意义和美感,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
    ②当然,唐诗宋词对于现代人的最大意义,是其中的典范作品可以提升我们的情操、气质和人格境界,有深远教育熏陶作用。且举李、杜、苏、辛为例。李白热情讴歌现实世界中一切美好的事物,其诗中蕴含强大精神力量。杜甫诗中充满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和热爱天地万物的仁爱精神,是儒家思想积极因素的艺术表现,也是中华民族文化性格的形象体现。苏轼大量写作抒情述志、咏史怀古等题材,使词从音乐歌词向抒情诗转变,在以柔声慢调为主的传统词乐中增添高昂雄壮的因素。到了南宋,以辛弃疾为首的爱国词人把爱国主义主题变成当时词坛的主旋律,他们继承苏轼词中始露端倪的豪放词风,并以慷慨激昂和沉郁悲凉两种倾向充实了豪放风格。 

(摘编自莫砺锋《在读诗读人中感受万千气象》)

【材料三】 
    ①古代诗词距学生生活的时代久远,不论内容还是形式,都给学生的学习造成很多障碍。首先,古诗词语言精练,跳跃性强,文字含义存在不确定性,诗词中词性改变,语序颠倒,省略内容,运用典故等现象经常出现。这些都对当前文言基础知识不扎实,文学常识积累不足,文化素养不高的学生理解诗歌大意带来很多麻烦。要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从打牢基础,加强自身的文化积累,提高自身素养做起。
    ②其次,有部分学生在背诵诗词时感觉很困难,记不牢,即使勉强背过,很短时间又遗忘,或者默写起来错字别字连篇,究其原因还是对诗歌的大意并未完全理解,调查结果显示百分之九十的学生仅在“有时”能体会到作者的心情。为什么不理解呢?原来是对作者的经历不太了解,也不能感同身受,如果要理解的话,就需要鉴赏者丰富自己的阅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对照自己的人生才能体会到诗人的喜怒哀乐。
    ③再次,大多数学生在阅读古诗词时无圈点勾画的习惯,没有这个习惯就不能很好地把握诗歌重点、发现不了细节。如果平时多加强圈点勾画的训练,就能更准确地把握诗歌的意旨。
    ④最后,有的学生遇到诗歌时会显得茫然无措,不知从何处下手。所以,要理解诗歌,读者还得系统地学习一些古诗词鉴赏的方法。按照系统的方法,循序渐进地展开阅读,才会真正地拥有“以吾身入乎其中而涵泳玩索之”的轻松惬意。 

    (摘编自《当代学生古诗词阅读调查报告》)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