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部编版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册语文18.《中国石拱桥》同步练习

阅读下面选段,回答问题。

①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古代神话里说,雨后彩虹是“人间天上的桥”,通过彩虹就能上天。我国的诗人爱把拱桥比作虹,说拱桥是“卧虹”“飞虹”,把水上拱桥形容为“长虹卧波”。

②石拱桥在世界桥梁史上出现得比较早。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能几十年几百年甚至上千年雄跨在江河之上,在交通方面发挥作用。

③我国的石拱桥有悠久的历史。《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这些桥大小不一,形式多样,有许多是惊人的杰作。其中最著名的当推河北省赵县的赵州桥,还有北京丰台区的卢沟桥。

④赵州桥横跨在洨河上,是世界著名的古代石拱桥,也是造成后一直使用到现在的最古的石桥。这座桥修建于公元605年左右,到现在已经1300多年了,还保持着原来的雄姿。到解放的时候,桥身有些残损了,在人民政府的领导下,经过彻底整修,这座古桥又恢复了青春。

(1)、石拱桥总的特征是,文中引用《水经注》提到的“旅人桥”为的是
(2)、上面几段文字的说明顺序是( )
A、由本质到现象 B、由具体到概括 C、由一般到个别 D、由原因到结果
(3)、第②段中写“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形式”和“结构”的先后次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4)、第③段“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一句中的“几乎”能不能删除?说明原因。
(5)、第④段说明的中心内容是什么?
举一反三
现代文阅读
        ①对于生命来说,水比阳光更重要。地球之所以物种繁茂,生命昌盛,是因为有约占地球面积71%的海洋。水是生命不可缺少的部分。
        ②人体的内部就是一个奇妙的“海洋”。经科学测定,一个身体质量为70千克的成年人,分布在各种组织和骨骼中的体液达到45~50千克,占体质的65%~70%。一个人的胚胎发育到3天时,所含的体液达97%,与海洋中的水母(如海蜇等)所含的水一样多;发育到3个月时,所含的体液达91%;新生儿身上含水量达80%;1岁以上的孩子身体内的含水量就和成人一样了。
        ③原始生命在海洋中诞生以后,海洋中的生物逐渐向陆地迁移,并把诞生地的海水带到自己的体内,而在后代中留下了从海洋起源的印记,这一点人类也不例外。为了说明人身上的血液与大洋中的纯海水有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前苏联科学家弗•杰普戈利茨还特地对海水和人类血液进行了对比测量,结果发现海水和人血中溶解的化学元素的相对含量惊人地接近。在海水中,氯为55.0%,钠为30.6%,氧为5.6%,钾为1.1%,钙为1.2%,其他元素为6.5%;而在人血中,氯为49.3%,钠为30.0%,氧为9.9%,钾为1.8%,钙为0.8%,其他元素为8.2%。这绝不是偶然的巧合,而是人身上的海洋印记,是人类来自海洋的最好佐证。
        ④海水的固有特征就是带有咸味,否则不成其为海水。人体血液中就带有这种海水特有的稍咸的味道。当你在进食时,如果不慎咬破舌头,伤口流出了血,你就尝到了血的咸味。经测定,人血的含盐度一般为1%左右,比普通海水的平均含盐度低一些,而且,科学家在考察地球历史中发现,在原始生命诞生时期,海洋中并没有那么多的盐分,比今日要低得多。之后大陆上的盐分逐渐随水流注入海洋,海水才慢慢变得咸起来。而在鱼类进化到两栖类,并由海中登上陆地的时候,其咸度就相当于现在人血的咸度。会不会是因为人类的远祖在登陆时只带上了当时的海中物质,并以此代代相继,所以人血的含盐度就比现在的海水要低一些呢?
        ⑤这个道理在医学上得到了普遍承认,当人体因某种疾病而大量失水时,或者出血过多时,医生的首要任务就是给患者静脉中注射生理盐水。出汗过多,人的机体就会因失水失钠而致病,这时向人体内部“海洋”中补充“海水”,就是维持生命必需的。
        ⑥如此看来,人身上的海洋印记,是一本内容丰富的生物进化教科书。它告诉人们:海洋,孕育了世间的生命,她是所有生物的母亲,也是我们人类的母亲!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问题。
杰出的建筑师
法布尔
①居住在草地里的蟋蟀,几乎和蝉一样有名气,主要是因为它出色的歌唱才华和建筑才华,它的住所堪称别墅。一位法国作家在一篇关于蟋蟀的寓言中写到:“我的小家庭很舒适,如果你想要快乐的生活,就隐居在这里面吧!”
②在那些青青的草丛之中,隐藏着蟋蟀的住所。在这里,即便是下一场滂沱的暴雨,也会立刻就干了。蟋蟀的住所有一个有一定倾斜度的隧道。这个隐蔽的隧道,最多不过九寸深的样子,宽度也就像人的一个手指头那样。隧道按照地形情况,或弯曲,或垂直。总有一叶草,把进出洞穴的孔道遮蔽在黑暗之中。那微斜的门口,仔细用扫帚打扫干净,收拾得宽敞整洁。这里就是它们的聚会平台,每当四周很宁静的时候,蟋蟀们就会悠闲自在地聚集在这里,开始弹奏它的四弦提琴。它们一点儿也不嫉妒那些在空中翩翩起舞的花蝴蝶。相反倒有些怜惜它们。它们那种怜悯的态度,就好像我们常看到的那种有家庭欢乐的人,每当讲到那些无家可归、孤苦伶仃的人,都会流露出怜悯之情。
③确实,在建造窠穴方面,蟋蟀可以算是超群出众了。在各种各样的昆虫之中,只有蟋蟀在长大之后,拥有稳固的家庭住所。即使在一年之中最坏的时节,大多数其他种类的昆虫,都只是在一个临时的隐避所里暂且躲避身形,躲避自然界的风风雨雨。尽管这些昆虫在很多时候,也会制造出一些让人感到惊奇的东西,以便安置它们自己的家,比如棉花袋子,用各种树叶制作而成的篮子,还有那种水泥制成的塔等等。
④经过辛苦劳作造出的家,无论是春暖花开、生机盎然的春天,还是在寒风刺骨、漫天雪飘的严冬,都让蟋蟀无比依赖,不想迁移到任何其他地方去。虽然蟋蟀屋子内部并不奢华,隧道底部就是卧室,但这里很宽敞,也不潮湿。这样一个居住之所,是为安全舒适而建的,是蟋蟀的别墅。其他动物,或许正过着孤独流浪的生活,或许正卧在露天里,或许埋伏在枯树叶、石头和老树的树皮底下,它们正为没有一个稳固的住所而烦恼呢。
⑤要想建成一个稳固的住宅,并不那么简单。在我的住地不远的地方,有狐狸和獾猪的洞穴,它们绝大部分只是由不太整齐的岩石构建而成,而且一看就知道这些洞穴都很少修整。对于这类动物而言,只要能有个洞,暂且偷生,“寒窑虽破能避风雨”也就可以了。相比之下,兔子要比它们聪明一些。如果有些地方没有天然的洞穴可以供兔子们居住,以便躲避外界的侵袭与烦扰,那么,它们就会到处寻找自己喜欢的地点进行挖掘。
⑥然而,蟋蟀则要比它们中的任何一位聪明得多。它总是非常慎重地为自己选择一个最佳的家庭住址。它们很愿意挑选那些排水条件优良,并且拥有充足而温暖的阳光照射的地方。蟋蟀宁可放弃那种现成的天然洞穴,因为这些洞不合适,没有安全保障。蟋蟀要求自己的别墅每一处都必须是自己亲手挖掘而成的,从它的大厅一直到卧室,无一例外。因此,它拥有安全可靠的躲避隐藏的场所,拥有享受不尽的舒适感。
⑦除去人类,至今我还没有发现哪种动物的建筑技术要比蟋蟀更加精湛,它是自然界杰出的建筑大师。                              (根据《昆虫记·蟋蟀》删改)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游览公主府

菅雪燕

    ①清和硕恪靖公主府位于呼和浩特市新城区通道北路62号,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呼和浩特市博物馆所在地。

    ②公主府是一座四进五重的宫殿式建筑群落。《清代蒙古史札记》中叙述:“(公主府)府邸初建时,四周圈地东至麻花板,西至水泉村,北至跑马场”,可见规模之宏大。历经战乱与破坏,公主府已失去往昔规模,但从现在保留下来的建筑中还依稀可以看到公主府300年前繁华与兴盛的影子。

    ③未进府门,首先看到的是一面一字形照壁,雄宏高大,据说长24米。公主府的照壁下有砖柱48根。为什么会这样呢?据当地老人相传,这是为镇压当时内蒙古48家王爷而设立。

    ④由照壁向北,通过一片平坦的广场,可见一对汉白玉大石狮雄踞府门两侧,东为雄性西为雌性,相互对望,神态威严。朱红色的府门两侧还各有一个偏门。在过去,府门是不常开的,一般走偏门,除非公主或高官显贵出入。

    ⑤进得门来,展现在眼前的是第一进院,正面有前殿3间,据说是“轿厅”,当年用来存放公主大轿。通过月门可进入东、西跨院。两个跨院各有正房5间,可能是府内办事人员居住的地方。进入第二进院,正面是5间较前殿更为高大、壮观的大殿,被称作“议事厅”,是公主当年接待宾客的处所,东、西各有配殿2间。不知不觉中,来到了第三进院落。进院前,一道优美的“蜈蚣墙”横立眼前,两边各开有一个侧门,是供下人出入用的。而公主进院是不走这两个门的,她要从院前左右的“满月门”先进去,然后经过一个风格独特的仪门——垂花门,便进去这第三进院了。这里古树参天,石狮双踞,高高的白石基座上巍然挺立一座高脊飞檐的大殿,这便是公主的寝殿。据说就连当时的额附也不是可以随便出入这里的,得经过禀报获得公主的同意后才可以踏入第三进院。

    ⑥寝殿内有8根大圆柱,正中曾高悬一匾额“静宜堂”,寝门上悬“肃娴礼范”匾额,据说两块匾都是康熙皇帝御笔亲书的,匾额后来在“七七事变”后遗失了。在寝殿后面是禁卫房,类似于今天的警卫室,有15间之大,供近卫军和太监们居住。

    ⑦清和硕恪靖公主府是清代皇室公主府邸中现存营建时间最早、建筑工艺最精、现状保存最好、在大漠南北影响最深的一座特殊的建筑群组。

(选自《语文同步阅读1+X读本<八年级上册>》,有删节)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小题。

【材料一】

前不久,西北某市市民王先生到一家餐厅吃饭,当他呼唤服务员准备点菜时,服务员却告诉他:“请扫码点餐。”王先生追问能否通过纸质菜单点餐,服务员说:“抱歉,我们餐厅只能线上扫码点餐。”

眼下,很多餐厅都推出了“无接触服务”,扫一扫二维码即可完成排队、点餐、结账等多项服务,方便消费者的同时也节省了人工营运成本,提升了营运效率。然而,有些商家因此取消了人工点餐服务,这让一部分消费者感到烦恼。

“现在只要到餐厅吃饭,服务员就要让我扫码点餐,如果我坚持要通过纸质菜单点餐,服务员的态度立马就冷下来,好像我是个麻烦的人。”贾女士今年40岁出头,对于移动支付等消费新模式,并不是一个落伍的人,“但对我来说,在与服务员交流的过程中,挑选自己喜欢的菜品,这种用餐体验是扫码点餐无法替代的。而扫码点餐破坏了这种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甚至有种吃饭在赶时间的错觉。”在贾女士看来,扫码点餐应是可选项,而不应该成为唯一选项,应当由消费者决定是否扫码点餐,而不是由商家“一刀切”。

一些老年人也在面对扫码点餐时犯了难。“现在一到餐厅,听说是扫码点餐,我心里就直打鼓。”陈先生今年70多岁,虽然也在使用智能手机,但并不熟练。“有一次,我跟老伴到餐厅吃饭,在扫码点餐上就花了半个多小时,页面上的字太小,看不清楚,操作又很麻烦,一不小心就点错了,只好重新来一遍。”陈先生的遭遇不少老年人都曾碰上过。

还有些消费者不愿意使用扫码点餐,是担心个人信息泄露等安全问题。“有些商家扫码点餐,强制要求消费者关注商家的公众号或者下载应用程序,然后没完没了地推送垃圾信息。”此外,还有些商家在扫码点餐时,要求消费者提供姓名、电话等各种信息,或者要求开通访问位置信息权限,这让一些消费者感到不安全。 

(选自《人民日报》2021年02月01日第08版  有删改)

【材料二】

20213月初,澎湃新闻的记者随机走访一座城市5个不同商圈中的100家餐厅(含咖啡店、茶饮店、甜品店等),发现72家餐厅提供扫码点餐服务,同时也可以人工点餐;另外28家不能扫码点餐的餐厅多为自助取餐形式,如麻辣烫、自助回转寿司、海鲜自助。扫码后,其中35家餐厅要求关注微信公众号后才能点餐,约占一半。此外,20家餐厅扫码后要求用手机号登录后才能点餐。还有餐厅的点餐系统要求顾客输入手机号、生日、姓名、性别等个人信息注册成为会员。例如,扫描火锅品牌“捞王”一家店的点餐二维码,需要在点餐页面输入手机号、姓名等信息注册成为会员,否则无法点餐;扫描“太平洋咖啡”的点餐二维码,需要以微信绑定手机号或其他手机号登录,登录后自动成为“华润通”畅享会员,并以短信形式通知顾客。在收集顾客信息时,上述大部分可扫码点餐的餐厅并未向顾客展示“隐私条款”或“用户协议”,以说明收集信息的目的、储存路径、保护方式。只有少部分商家会说明收集信息是为了“提供更优的服务”,并提供条款或协议。有公司甚至称,他们开发的软件,餐厅可以自主设定顾客必须填入的信息。

(选自《澎湃新闻》有删改)

【材料三】

财经网曾在微博发起投票“你为什么不愿意扫码点餐?”有3.8万名网友参与了投票,投票结果如下:

班级开展“非遗+校园”活动,请完成学习任务,

◎材料一

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简称“非遗”,与“物质文化遗产”相对。

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璀璨明星。近年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正在有序开展,并取得了较大进步,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现状调研报告》数据显示:

材料二

三五好友,起炭生火,煮一壶茶,烤红薯、柿子等,边烤边吃、边煮边聊。“围炉煮茶”,成为时下备受青年追捧的社交方式。2022年11月29日,“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成功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

为非遗传承注入青春力量,需要青年一代敢于创新、善于创新。非遗的保护传承,重在融入现代生活、展现当代价值。中国茶文化中的社交意味和仪式价值被年轻群体所提炼,与都市生活巧妙结合后便让“围炉煮茶”焕发新生机;短视频平台上来自戏校的青年学生将京剧与流行音乐结合演绎戏腔歌曲,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关注传统戏剧……让非遗拥抱新平台、拥抱新生活、拥抱新时代,离不开青年一代的守正创新。

(摘编自《人民日报》)

◎材料三

“当木版年画脱离木板母体,被绣在被面上、画在葫芦上时,这些创新作品还能被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木版年画’么?”长期从事民俗学研究的江玉祥教授对绵竹木版年画目前的“创新”作品——刺绣年画、葫芦年画提出了质疑。和绵竹年画一样,在继承传统与开拓市场中徘徊,是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保护工作中难以绕开的困境。

市场的萎缩促使一些“非遗”走上求变图存之路。拿传统表演类曲艺杂技来说,面对主流娱乐方式的挤压,开始“嫁接”大量流行、外来元素。“一些地方在‘非遗’项目创新上走了弯路,把非物质文化遗产变为精髓尽失的‘转基因’产品,弱化甚至异化了其传统文化内涵,实质上是对传统文化、技艺的一种破坏、伤害。”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田青忧心忡忡地表示。

那么,该如何在恪守传统与创新发展之间走好平衡木?部分专家提出“非遗”文化“优质基因”的观点,认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核心是保护其中的优质基因不变异。

(摘编自新华网《“非遗”保护存三大误区:传承与创新之间把握失衡》)

材料四

为了更好地促进非遗传承和发展,国家大力支持非遗与其他领域相互融合借力,共同发展。运用广泛的融合形式主要有“非遗+校园”“非遗+文创”等,与教育教学相结合的方式也提高了学生的保护意识,激发学生一代积极继承非遗项目的兴趣。

例如“非遗+旅游”,将非遗与旅游融合,开发好非遗旅游商品,可达到提升旅游体验、推广地方

文化的双重作用。值得关注的是,传统手工艺制作等非遗项目体验也成为旅游市场的新兴产品。以观看、体验传统手工技艺为主要内容的景点、景区不断增多,成为地方旅游的热门业态,也成为非遗工坊等传习场所扩展旅游观光功能的重要方式。这一类旅游景点让非遗生产性保护与体验经济挂钩,将非遗的独特工艺流程、手工制作场景、特色生产风貌等转化为景区、景点的旅游元素,用家喻户晓的老字号品牌、人们耳熟能详的地方特色产品等吸引目标人群,通过“观光工厂”实现文化传播和产品营销的有机整合。

(摘编自民生智库、《光明日报》,有删改)

◎材料五

“五一”期间,央视大型文化节目《非遗里的中国》摄制团队来湖州拍摄,单霁翔、龙洋、黄轩等明星在湖州荻港感受非遗魅力。话题#从非遗里的中国看湖州#也妥妥地登上了微博同城热搜榜NO.2。

荻港陈家菜制作技艺,是湖州非遗项目之一。湖州的桑基鱼塘千百年的沉淀与发展,使得荻港陈家菜也成为了舌尖上的非遗味道。石锅鳜鱼、生熯肉饼子、烂糊鳝丝、水乡鱼圆……可谓道道经典,口口美味!陈家菜体现的是湖州舌尖上的非遗,陈家菜更是蕴含着运河文化的精髓。没有华丽的装饰,却让人尝出别具一格的江南风味。

(摘编自“湖州文旅”,2024-05 -0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老鼠为什么爱大米

    人类问老鼠:“你为什么爱大米?”老鼠说:“它能填饱肚子,还能让我变得更聪明。”这并非异想天开——日本名古屋明治大学的药理学家在老鼠身上进行了细致的实验。实验显示出大米至今鲜为人知的神奇功能:老鼠喜爱的大米具有许多有益的特性,特别是能提高动物的智力。随着实验的进一步深入,研究人员发现,未被淘洗过的米对运动的中枢神经系统有着非常有益的作用。吃这种米饭的老鼠,不易受β-淀粉状蛋白的影响(这种蛋白能杀死脑细胞,诱发早老性痴呆症。这种疾病多发于人的老年阶段,最终会导致患者智力的完全丧失)。同时,大米可谓容易发胖的人们的福音,它富含维生素,用它做成的食品不会刺激胃液分泌。它所含的黏性淀粉能在胃里形成保护膜,让我们远离胃病。

材料二:主食不可偏废

    ①广州市儿童保健所最新的一项调查表明,84名2-6岁营养不良的患儿中,粮食摄入量只占需要量的66%,严重不足的患儿粮食摄入量只占膳食总热量的40.48%。换句话说,这些营养不良的患儿中,主要原因不是膳食中少鱼、少肉,而是主食没吃够。中国营养学会建议,主食在膳食中的比例应占70%。目前,我们过分依赖高脂肪、高蛋白食物,使体内碳水化合物缺失,易引起一些慢性疼痛和多发病。甚至有关专家指出,降低主食比例可能会直接影响人的寿命。

    ②广州市疾控中心的调查报告称:有24.08%-30.23%的广州市大中小学生处于营养不良状态。广州市专门做了一次调查,在1305名小学生和1277名中学生中,分别约有10%的小学生和中学生,早餐不吃主食,只吃牛奶、鸡蛋。中餐、晚餐粮食摄入量也不足。作为主食的饭不够,孩子血糖水平低,大脑的工作效率自然高不了。孩子肚子虽然不饿,可是大脑缺少能量,难免出现头晕、反应迟钝、记忆力下降的现象,影响到学习质量。

    ③目前在青少年儿童中普遍存在着吃饭过快的现象,尤其是早餐和午餐。营养学家认为,一般来说,孩子吃每顿饭的时间最好不要少于20分钟。进食过快不利于身心健康。吃得过快,吃饭只能起到填饱肚子的作用,既起不到激发和培养饮食乐趣的作用,也不利于营养物质的消化和吸收。

    ④常有孩子以零食代替主食。他们的胃里常有食物进入,总不能被排空。这样,在吃主食时就会缺乏食欲,吃得很少甚至根本不吃。由于正餐进食太少,很快又会出现饥饿,他们就要再吃零食。久而久之,人体消化系统正常的消化功能会被破坏,影响他们的身体健康。

    ⑤近二十年来,我国居民中营养膳食结构不合理的人数持续上升,米、面粗粮等主食摄入量呈明显下降的趋势。其中城市居民每天平均摄入量从459克下降到366克,减少了五分之一。有专家呼吁,树立平衡膳食结构的理念在我国已迫在眉睫。

材料三:健康的三餐

    ①早餐应该包括以下四类食物:谷类、蔬果类、肉蛋类和奶类。同时,还要做到粗细搭配、软硬搭配。这样才能保证营养的均衡和吸收。如果早餐中上述四类食物都有,则早餐营养充足,质量很好;如果仅有其中三类,则早餐质量较好;如果只有两类或两类以下则早餐质量较差。

    ②午餐在一天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如果长期对午餐不重视,就会影响肠胃功能,导致早表、胆固醇增高、肥胖,并易患消化道压痛、心肌梗死和中风等。③晚餐吃得过饱过好都是不健康的。吃得过饱,会反复刺激胰岛素大量分泌,易使胰腺功能衰竭,诱发糖尿病。并且,晚餐后人通常活动量小,会有一部分蛋白质不能被消化吸收,就会在肠道细菌的作用下产生有毒物质,容易诱发大肠癌。同样,晚餐吃得过好,容易导致热量摄入过剩,造成脂肪堆积,引发肥胖和高脂血症等。

材料四:学校调查

    2022年广东省中学午餐各类食物供应量

种类

供应量(G)

是否达标

水果类

10.6

未达到推荐量20%

奶及奶制品

5.3

大豆及大豆制品

15了

未达到推荐量40%

鱼虾类

10.0

未达到推荐量50%

蛋类

12.4

蔬菜类

135.8

未达到推荐量80%

谷薯类

138.2

略低于推荐量

畜禽肉类

81.1

达到推荐量三倍以上

植物油

16.6

超过推荐量50%以上

4.8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