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四川省内江市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卷

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回答问题。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 , 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 , 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 ,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故人不独其亲(亲人) B、盗窃乱贼而不(兴起) C、食之不能尽其(才能、才干) D、执策而之(面对)
(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千里者    子不知鱼之乐 B、伯乐不常有    鸣之不能通其意 C、不独子子    真无马邪 D、选贤能        且欲常马等不可得
(3)、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中提到的大同社会一直是许多进步人士追寻的目标,今天我们所期盼的“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与其也有许多相似之处。 B、乙文中的“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识人才,埋没、摧残人才的愤懑不满。 C、两段文字都体现了古人的哲思。甲文表达了对理想社会的渴望和追求;乙文借千里马,就如何对待人才的问题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D、甲文把理想社会称为“大同”;乙文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两段文字都用了托物寓意的手法。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探究中秋节来历
        中秋节是我国一个古老、传统的节日。每当此时,合家团聚,其乐融融。关于中秋节的来历,其说法很多,且又多有趣味。
        拜月说:根据史籍记载,“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中,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民家也有中秋祭月之风,到了后来赏月重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轻松的欢娱。
        嫦娥说:据史书记载:“昔嫦娥以西王母不死之药服之,遂奔月为月精。”每年八月十五月圆夜清之时,嫦娥便返回人间与夫君团聚,但天明之前必须回到月宫。后世人在焚香拜月之时,祈求“男则愿早步蟾宫,高攀仙桂……女则愿貌似嫦娥,圆如皓月。”
        驱除鞑虏说:有人认为,中秋节原本是推翻元朝统治的一次起义纪念日。元朝末年,汉人打算起来反抗蒙古人的统治,却苦于无从传递消息。后来刘伯温想出一条计策,到处散布流言,说有冬瘟流行,除非家家户户都在中秋节买月饼来吃,才能避免。人们买了月饼回到家中,发觉里面藏着纸条,上面写着:“中秋夜,杀鞑子,迎义军!” 于是众人纷纷起义反抗统治者,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就是这样留下来的。

阅读三则古诗文,完成小题。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 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三峡》
         [乙]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小石潭记》
         [丙]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早发白帝城》
(注:①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春天,李白因永王璘案,流放夜郎,取道四川赴贬地。行至 白帝城,忽闻赦书,旋即放舟东下江陵,写下此诗。)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寂寞的老树
      ①春天里,鸟儿们开始舒展他们嘹亮的歌喉,唱起春天的赞歌。花儿们在争先恐后的绽放出灿烂的笑容。在冬天里,几乎绝迹的小虫子们也开始蠢蠢欲动,不愿错过分享春天美味的一份羹。
      ②这时,在空旷的原野上,却矗立着一棵寂寞的老树。他佝偻着身躯,好像一位老态钟龙的老人。
      ③春天里,其他树早已长满了树叶,只有他依然是光秃秃的,没有一丝生机。过路人都以为他已经死了。但在一个晚春的夜里,他那枯老的树皮中,竟然钻出了一片嫩叶,接着是第二片,第三片,第四片……不久他就长出了许多嫩叶儿,虽然与其他树相比是微不足道的。夜晚,皎洁、温柔的月光洒在他身上,仿佛为它披上一条洁白的纱巾。
      ④早晨,他的那些嫩叶儿在春风的怀抱中晃动着,好像一棵棵绿色的小星星眨着眼睛。他的草朋友也苏醒了,还带着朴素的花儿,虽然只有几簇,但已足够了。当春雨纷纷扬扬的落下时,那雨点拍打在他的嫩叶上的滴答声汇成了一首旋律优美的雨中曲。
      ⑤他从来都不羡慕生长在森林的树,那些树们往往为了一缕阳光而你追我赶,毫不留情地淘汰弱者,残酷地扼杀同类,个个都显得那么自私自利。他也从不羡慕已被无数人赞美过的常青树,常青树冬天也不掉一片叶子,其实这只是自然所赋予的,他并不认为这有什么值得骄傲的,他实在看不惯常青树那种傲慢的劲儿。
      ⑥老树其实也并不寂寞,至少还有他的草朋友和花朋友陪伴着他。他的身上寄居着一个蚂蚁王国,每天都有一位王国的劳动者从百忙中抽出时间骄傲地告诉他这勇敢、坚强的小王国源远流长的历史,他们为了捍卫自己的家园如何赶走外来入侵者,如何战胜一场场恶战,老树这时总是静静地听着。有时会有从南国飞来的候鸟停在老树身上,叽叽喳喳地向他诉说这一路上的酸甜苦辣,向他诉说一些趣闻轶事。偶尔也有乌鸦停在他身上,告诉他这看似美好的世界黑暗的一面的,告诉他发生在黑暗角落里的不幸事情。诉说玩这些后,乌鸦只能无奈的拖着尾巴飞向夕阳。当听到这些不公的事情时,在春风抚慰下的小草就会愤怒地晃动着自己尖尖的脑袋,只有老树还是那样平静。
      ⑦有一天,老树发现上次告诉自己趣闻轶事的候鸟用绝望而又依依不舍的眼神望着自己,也望了望花和草,突然那鸟紧闭双眼重重地倒下压在草上,一个小小的生命就在那一瞬间消逝了。小草心甘情愿地被压着,好让鸟儿死的更舒服些。而老树依然那样平静。他知道总有一天自己也会这样。但他并不会死的那样舒服,因为他知道他死也得站着死。他想到他的叶子到秋天的时候总是第一个勇敢地、无怨无悔地离开他跳向大地,与大地融为一体,滋润着他的朋友们。可他死后,那枯老的躯壳又有什么用呢?他没有再往下想,他觉得自己只是一棵普通的树,只能活着。忽然间,他又觉得整个世界都展现在他面前,但不管怎样,他还是过着那平淡的生活。
      ⑧春天里,有鸟语、有花香,还有那棵寂寞的老树。
                                                                                                                                                                          (选文有删改)

根据要求,完成以下任务单。

三游洞序

唐·白居易

平淮西之明年冬,予自江州司马授忠州刺史,微之山自通州司马授碗州长史。又明年春, 各祗命“之那,与知退僧行。三月十日参会于爽陵。盟日,微之反梓送予至下牢成°。

又盟日,将别末恐,引舟上下者久之。酒酣,闻石间泉声,因含梓进,银步入缺岸。初 见石如叠如削,其怪者如引臂,如垂幢°。[A]次见泉,如泻如洒,其奇者如悬练,如不绝线。遂相与维舟岩下,率仆夫艾芜刈腑,梯危绝滑,休而复上者凡四五焉。仰睇俯察,绝无人 迹 ,[B]但水石相薄,磷磷凿凿,跳珠溅玉,惊动耳且。自未讫戌9,爱不能去。俄而峡山昏 黑,云破月出,光气含吐,互相明灭,晶荧玲珑,象生其中。虽有敏口,不能名状。

既而,通夕不寐,迨旦将去,怜奇惜别,且叹且言。知退曰:“斯境胜绝,天地间其有 几乎?如之何俯通津0,绵岁代,寂寥委置,罕有到者?”予曰:“借此喻彼,可为长太息, 岂独是哉,岂独是哉!”

(选自《古文鉴赏词典》,有删减)

百度能帮助我的

百度无法帮助我的

[搜索释义]①微之:指作者好友元稹,此时 与作者均被贬官。下文“知退”指作者弟弟。 ②祗命;遵命。③下牢戍;地名。④垂幢:下 垂的旗帜。⑤芰芜刈翳:割杂草,除障碍。⑥ 自未讫戍;从未时(下午1-3点),到戌时(晚 7-9点)。⑦俯通津;指三游洞和渡口相通。

⑴ [琢磨意味]参照示例,联系上下文,简析文中“虽有敏口,不能名状”一句背后的意味。

[示例]策步:“策”指鞭打驱策。“策步”暗

含三人酒后听到泉声迫不及待靠岸寻景的欣 喜。

{#blank#}1{#/blank#}

[翻译句子](略)

⑵ [想象意趣]选择[A][B]句中的一项,发挥想 象,描绘画面。{#blank#}2{#/blank#}

⑶[推敲意蕴]文末作者和知退“长太息”的到 底是什么?联系全文,简述你的推断。{#blank#}3{#/blank#}

[获得定义]

山水文学:以自然山水为创作素材的 文学作品。

⑷[理解意义]对古代文人而言,山水到底意味 着什么?用一个词或短语来概括你的理解,并从备选内容中选择所需内容(至少两篇)加以 阐述。

提示:理想境界;心灵的显微镜……

备选:《三游洞序》《山中留客》《望洞庭湖 赠张丞相》 ……

附 :山中留客  唐·张旭

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 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blank#}4{#/blank#}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