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实用类文本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广东省佛山市华大星晖高级中学2025届高三上学期8月零次诊断检测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文人士大夫在诗词中常言向往寄身江海。但不同于归隐田园的躬行实践,诗人的江海余生,侧重彰显漂泊中的自由洒脱,是对“生活在别处”的浪漫想象。

②“江海”作为常见意象,除实指江河湖海外,也表心胸开阔、才情过人之意。当表退隐之志时,常与“魏阙”“蓬莱阁”相对,诗人自称“江海人”。如高适《酬岑二十主簿秋夜见赠之作》:“箕山别来久,魏阙谁不恋。独有江海心,悠悠未尝倦。”同时为显高洁不俗,常与“鸥盟”典故结合,如刘长卿《禅智寺上方怀演和尚寺即和尚所创》言:“平生江海意,惟共白鸥同。”

③当江海表隐逸时,最典型的表达是终老江海。如孔子就曾言“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因失意而欲退隐是文人常态,但终老烟波中更重洒脱之意。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便非常典型,“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因遭遇挫折而想扬长而去。而苏轼《临江仙·夜归临皋》“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诗人的江海余生不仅意欲逃离尘劳,更期待寄身江海后的超脱。

④在这类想象中,“江海”常与“五湖”结合。越王复国后,因其“可与履危不可与安”,范蠡“乘轻舟以浮于五湖,莫知其所终极”(《国语·越语下》)。李白在《赠韦秘书子春》中“终与安社稷,功成去五湖”,翩然而去的范蠡,实现了李白“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侠客行》)的理想。王安石《世上》言:“范蠡五湖收远迹,管宁沧海寄余生。”

⑤范蠡“乘轻舟”而去,故“小舟”“扁舟”也是高频意象。驾扁舟于江海间,不再附着权力体系,也不留恋私人情感,正是“泛若不系之舟,虚而遨游者也”(《庄子·列御寇》)。诗人想象“寄余生”的“江海”,是一片风平浪静的水域,不论人生失意还是功成身退,都能于其中彻底远离尘世纷扰。

⑥将江海余生与归隐田园相较,更能显其差异。固然二者都意在脱离仕宦尘劳,不再被世俗和权力束缚,从而掌握人生自主性。且从可行性言,似乎都可付诸实践。但江海余生中,不论是“江海”“五湖”还是“扁舟”,都非具象所指,也非实际规划。以苏轼为例,他多次表示人生远景是和苏辙“归田”,其《送竹几与谢秀才》言“老去归田只此身”,《除夜病中赠段屯田》又说“归田计已决”,后来苏轼也确实在宜兴买地。所以归田操作性强,也不乏陶潜般的践行者。再看“江海寄余生”,则更像是江边那个寂静深夜里倏忽而至的念头,只是暂时忘却营营。

⑦即使“归田”也处于想象或设想阶段时,与想象江海也不尽相同。归田想象中常言及农事生产与乡居日常。陆游《叹老》言“寓世极知均醉梦,余生只合老耕桑”;李白想象归田时,也言“东皋多种黍,劝尔早耕田”(《赠崔秋浦三首》其二)。归隐田园指向避世,但生活居所和行迹依然有迹可循。

⑧而想象江海余生时,生活气息并不浓郁,多为用典或概括呈现。如环境书写多关注烟波、日月等广阔渺远景象,行端《海翁》:“余生甘自老扁舟。四溟高卧月如昼,闲把渔蓑枕白头。”即使涉及细节,仍重在诗意化,如苏轼《南歌子·湖景》:“余生寄叶舟。只将菱角与鸡头。更有月明千顷一时留。”苏轼想象在小舟上食用菱角鸡头,感受明月相照。可见江海余生的日常只是诗意想象的载体。江海与田园相较,二者一虚一实。

⑨同时诗人对归隐田园与江海的归属感也有明显差异。通常前者言“归”田园或“归隐”山林,而想象江海余生时,苏轼等人言“寄”,更常见的动词则是“去”。“寄”与“去”都表明“江海”给人距离感,以及自身面对江海时的客体状态。“归”与“去”之间,既是诗人现实遭际和诗思的流转,也是对二者心理归属亲疏的差异。“归”田是农耕民族对土地和耕种的天然亲近,当遭遇失意,便想退隐到纯朴安心的山野乡居生活。而“去”江海,则是去他方开启新旅途,同时将现实困境及人世羁绊皆抛之脑后。田园作为可以回归的抚慰身心的温馨家园,是承接失意人生的最后归宿,而江海余生则是舍弃一切决绝而去,从此栖居于随心遫游的诗意远方。如李谷《次延兴岛》云“书剑年来违素志,江湖此去寄余生”等,尽显洒脱不羁之意。

⑩总体来看,江海余生是安土重迁的陆地生活者对充满流动性的水上生活的诗意化想象,而剥去想象的外壳,实则是文人士大夫对自我心灵的开解和补偿。在想象的过程中,诗人得以暂时抽离“长恨此身非我有”,忘却“人生在世不称意”,幻想在寄余生的“江海”里,摆脱尘劳缠缚,获得身心的解脱与自由。

(摘编自《光明日报》刘俞廷《古代诗词中“生活在别处”的浪漫想象》)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同样表达归隐,“归隐田园”是诗人可以付诸实践的生活,而“江海余生”多是浪漫想象。 B、“江海”作为常见意象,既指实际的江河湖海,也可表现诗人的心胸、才情与志向。 C、李白仰慕功成身退,泛舟五湖的范蠡,也随之实现了“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的理想。 D、诗人想象的“江海”是一片风平浪静的水域,它可以寄托余生,让人彻底远离尘世纷扰。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魏阙”“鸥盟”“江海”等意象都常被诗人直接用来表达对自由洒脱生活的向往。 B、孔子曾表示“道不行”时要寄身江海而非回归田园,可见“江海”更受中国文人的青睐。 C、文人士大夫向往“江海余生”,意在摆脱世俗和权力的束缚,从而掌握人生自主性。 D、正是因为“江海余生”只是诗人的想象,不能变为现实,所以诗人并不能获得身心的自由。
(3)、下列对材料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开头提出“诗人的江海余生是一种浪漫想象”的观点,观点明确。 B、本文论证方法多样,综合运用了引用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 C、第③段引用李白的诗句是为了否定文人士大夫遭遇挫折就想扬长而去的做法。 D、第⑨段作者用“归”与“去”所反映的不同心理状态来论证“田园”和“江海”带来的归属感的不同。
(4)、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江海”意象的含义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欲浮江海去,此别意苍然。——杜甫 B、沦老卧江海,再欢天地清。——李白 C、忘机厌尘喧,浪迹向江海。——岑参 D、故人江海别,几度隔山川。——司空曙
(5)、材料中作者认为“江海余生”和“归隐田园”有明显差异,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老年人往往多病共体,是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慢性病高发人群,又有失眠、头痛、腿脚疼痛等各类小病小痛。跟儿女说多了,儿女会嫌太啰嗦,医生大夫也大多没有耐性听老人详述病情。保健品、器械的推销员正是钻了这个“耐性的空子”,让老人们信任保健品商家胜过信任其他人。

就全国而言,中国的医疗服务体系,去年一年就接诊了79.3亿人次。巨大的数字意味着,分摊到每位患者身上的诊疗时间寥寥无几,实际情形往往是“排队俩小时,看病半分钟”。医疗服务供给则跟不上老龄化步伐,医疗服务体系没有针对老年人特点给予合理照护,目前来看是一个比较突出的矛盾。

    当务之急,是补短板、强供给,满足好老年群体快速增长的医疗保健需求。老年人生病主要原因是身体机能退化,预防、诊疗、康复、护理等医疗环节不应只关注疾病本身,而应该多方面、多学科、全方位协同来关注老年人整体感受,包括生理、心理、环境等因素。

    (选自《治治“坑老”的保健品陷阱(人民时评)》)

    材料二:

    目前会议营销已成为我国保健食品营销的主要手段之一。而会议营销的特殊性则令监管部门和业内专家十分挠头。

    在会议营销现场被“吹”得神乎其神的产品,其中不少为合法正规产品,在注册审批备案、标签标识声称等方面都没有问题,在日常产品抽检中都能顺利过关;而企业人员在会议现场进行的违法宣传和销售等情形,又面临着定性难和取证难的问题。会议现场往往会有营销人员对参会人员进行把控,只允许熟悉的老人入场,执法人员很难进入现场取证。

    中国营养保健食品协会秘书长刘学聪表示,会议营销本身并不违法,但往往会产生违反《食品安全法》经营销售、侵犯消费者权益等违法行为。违法企业用严重高于产品价值的价格销售产品,使消费者利益受损。

    食药监管部门和工商部门分别负有相应的监管职责,政府应加强部门联动监管和衔接的制度设计,尽可能突破取证、定性难题,防止因职责交叉造成监管缺失。

    (选自《保健品市场乱象令人触目惊心》)

    材料三:

    对于老年人来说,他们更多地偏向情感相关的导向,往往高度关注亲情、人际关系以及身体健康等。而往往那些忽悠人的骗子都有着相似的“套路”:首先打亲情牌,跟老年人唠家常,接着给老年人一些小恩小惠,提供免费体检等服务,再然后就开始推销自己的产品。

    在这个过程中,也有老年人从众心理在起作用。老年人脱离社会工作岗位时间过长,往往与主流社会脱节,不能全面获取信息。有的时候老年人会为了使自己不处于孤立、低落的状态,行为都会受“从众心理”驱使,会盲目地购买。老年人相对更容易贪小便宜,且又有着太强的“自尊心”,即便知道被骗后也往往难以向子女启齿。就是很多骗局盯上老年人的重要原因。

    子女可以多多陪在老人身边,耐心、积极地和老年人交流,使老年人感觉到安全与陪伴,并让老年人相信子女才是最可信的人。今后一旦有骗子要打他们的主意,让他们第一时间想到与子女商量,减小被骗的可能性。

    (选自《关于老人受骗我们可以做什么?》)

    材料四:

   

    老年人遭遇骗局后不愿寻求帮助的原因

(选自《理财、保健品处处有陷阱 老年人缘何成诈骗重灾区?》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公姓张氏,讳方平,字安道。其先宋人也,后徙扬州。考尧卿,生而端默寡言,有出世间意。公年十三,入应天府学。颖悟绝人。家贫无书,尝就人借三史,旬日辄归之,曰:“吾已得其详矣。”凡书皆一阅,终身不再读。属文未尝起草。宋绶、蔡齐见之曰:“天下奇材也。”

    景祐元年中选,授校书郎,知昆山县。蒋堂为苏州,得公所著《刍荛论》五十篇,上之。迁著作佐郎,通判睦州。

    公献《平戎十策》,大略以边城千里,我分而贼专,虽屯兵数十万,然贼至常以一击十,必败之道也。既败而图之,则老师费财,不可为已。宜及民力之完,屯重兵河东,示以形势。贼入寇,必自延、渭而兴州,巢穴之守必虚,我师自麟、府渡河,不十日可至。此所谓攻其所必救,形格势禁之道也。宰相吕夷简见之,谓宋绶曰:“君能为国得人矣。”然不果用其策。

    公刚简自信,不恤毁誉,故小人思有以中之。自杭丁太夫人忧,服除,以旧职还朝。后官参知政事,历三朝,以太子太保致仕。其年十二月二日薨,享年八十五,有司议谥曰文定。

    轼尝论次其文曰:“常恨孔北海、诸葛孔明二人之文,不见其全,公其庶几乎?公为布衣,则颀然已有公辅之望。自少出仕,至老而归,未尝以言徇物,以色假人。虽对人主,必同而后言,毁誉不动,得丧若一,真孔子所谓‘大臣以道事君’者。世远道散,虽志士仁人或少贬以求用。公独以迈往之气,行正大之言,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上不求合于人主故虽贵而不用用而不尽下不求合于士大夫故悦公者寡不悦公者众然至言天下伟人则必以公为首。

(选自《苏轼文集·张文定公墓志铭》,有删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关于文学作品的多义性,南朝刘勰《文心雕龙·隐秀篇》说:“隐以复意为工。”又说:“隐也者,文外之重旨者也。”南朝刘勰所说的“复意”“重旨”,就是我在这里所说的多义性。在西方,对诗的多义性也有人谈到过。亚里士多德在《诗学》里所讲的“双意复言名词”以及“三义”词、“四义”词,就是一个与多义性有关的问题。不过,对多义性的深入研究,却是20世纪以后随着语义学的建立而开展起来的。语义学是符号学的三个分支之一。符号学认为,许多理论问题都可以通过分析、研究表达这些理论所使用的语言符号,而得到解决或说明。有人用符号学的理论来研究诗歌,把诗歌也看作是一种符号,叫“复符号”。这种“复符号”所投射出来的语意,只是它所包含的意义的一部分。这就涉及诗歌多义性的问题了。英国著名文学批评家、语言学家理查兹的学生恩普逊,在1930年出版了一部书,书名叫《意义暧昧的七种类型》。它的主旨是说明,为什么对同一首诗的意义会有不同的理解。恩普逊找出七条原因,归纳为七种类型。朱自清先生写过一篇题为《诗多义举例》的文章,就是用恩普逊的方法分析了四首中国旧诗。可惜朱先生对这个问题没有继续深入地研究,学术界对这个问题也没有重视,以致今天我们在这方面仍无进展。

    ②文学既然是语言的艺术,诗歌又是语言最精粹的一种文学体裁,那么,研究诗歌特别是研究诗歌艺术,自然离不开诗歌语言的研究,离不开语义的研究。从语义学的角度研究诗歌艺术,无疑是一条途径。但是,决不能用语义分析代替对诗歌艺术规律的探讨。

    ③诗的多义性与词汇学上所说的词的多义性不同。词汇学中,词义是客观事物或现象在人们意识中的概括的反映,是由使用这种语言的群体在使用过程中约定俗成的。由于语言中词的数量有限,不可能一对一地表示复杂的客观事物和现象,所以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多义词。然而不管一个词有多少种意义,这些意义都是确定的,而且这些意义都是为社会所公认的。而诗人不仅要运用词语本身的各种意义来抒情状物,还要艺术地驱使词语以构成意象和意境,在读者头脑中唤起种种想象和联想。读者在读诗的时候,他们的想象、联想和情感,以及呈现在他们脑海里的形象,虽然离不开词义所规定的范围,却又因人因时而有所差异。

    ④另外,在词汇学里讲词的多义性,是把同一个词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不同意义加以总结,指出它的本义和引申义。一般说来,一次只用其一种意义,歧义是一般情况下使用语言时需要特别避免的毛病。但是在诗歌里,恰恰要避免词义的单一化,总是尽可能地使词语带上多种意义,以造成广泛的联想,取得多义的效果。中国古典诗歌的耐人寻味,就在于这种复合的作用“诗无达诂”这句话,如果理解为诗是不能解释的,那么这句话当然是错误的。如果从诗的多义性上理解,这句话倒也不无道理。由于中国古典诗歌具有多义性,读诗的时候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人们有不同的体会和理解,这是很自然的。

(摘编自袁行霈《中国古典诗歌的多义性》)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6月25日,嫦娥六号回家了!

    从月球高速飞向地球可谓风驰电掣,如何减速成为嫦娥六号返回器安全回家的关键。返回阶段在太空上演了接近第二宇宙速度(约为11.2千米/秒)的“打水漂”。
    太空“打水漂”的科技术语为“半弹道跳跃式再入返回”。首先嫦娥六号以接近第二宇宙速度的高速进入大气层,实施初次气动减速。下降至预定高度后,从“亲近”地球变为远离地球,向上“跳出”大气层,就像打了一个水漂。专家指出,数千公里大气层的阻力,以及航天器与大气层摩擦产生的热量可以快速消耗嫦娥六号返回器的能量,使返回器穿出大气层时的速度降到第一宇宙速度(约7.9千米/秒)以下,不再具备环绕地球飞行的条件。到达最高点后开始滑行下降。之后,它再次进入大气层,实施二次气动减速。在“踩刹车”“打水漂”后,近地10公里高度时,它又“开伞花”,再次减速以安全落地。
    嫦娥六号返回器安全着陆后,见到它的人都被其乌黑的外表所震撼,那是被大气层烧蚀过的斑驳痕迹,这见证了它这一路旅程的艰辛。
    在国际上,探月任务的成功率只有一半左右。我国探月工程自2004年1月正式立项以来,交出了从嫦娥一号到嫦娥五号连战连捷、100%圆满成功的答卷,创造了世界月球探测史的中国纪录。
    嫦娥六号任务是人类首次月背采样返回,由于人类对月球背面的环境认识并不充分,这趟月背之旅面临了很多困难和挑战。在嫦娥六号发射场工作期间,国际上进行了3次探月任务,均不同程度遭遇了挫折美国“游隼”号月球着陆器发生推进剂泄漏,登月失败;日本SLIM探测器登月后,太阳能电池无法正常发电;美国“奥德修斯”着陆器落月过程发生故障,2条着陆腿折断导致倾倒……有人问:中国人这次行不行?
    要到月背取土,必须攻克“潮汐锁定”效应带来的月球始终以正面朝向地球无法通信的难题。先期已按计划,建好“鹊桥”中继星通信基站。5月3日出征,6月2日精准着陆在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之后,完成智能快速采样,将珍贵的月球背面样品封装。嫦娥六号因为在月背表采时留下的图案与“中”字相像,用玄武岩纤维特制的五星红旗成功展开,迅速引发热议。6月4日,从月背起飞返回,经历13天环月等待,于6月25日重返地球。得益于月球逆行轨道设计与控制、智能采样、月背起飞上升三大技术突破,如今,嫦娥六号已从38万公里外的月球背面携带月壤顺利返回,我们的任务结束了,但“嫦娥奔月”的故事未完待续。
    6月28日上午,中国国家航天局在北京举行仪式,将嫦娥六号采集到的1935.3克月背样品移交中国科学院。南京大学、中国地质大学等中国高校,巴基斯坦等国家,分配到了这些珍贵的月壤和岩石样本。在不远的未来,它将帮助我们解开更多有关月球和宇宙的谜题。同时,这一成就也将促进人类和平利用太空资源,并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方面做出更大贡献。

(摘编自中青网)

材料二:
    钱学森弹道,是钱学森在上世纪40年代和两名同事共同提出的。基于高速物体由真空或者密度较低的空间进入密度较高的介质的时候,会产生反压。因此,钱学森弹道原理就是让导弹弹头在大气层边沿的“临近空间”进行增程滑翔,然后再进入稠密大气,就可以让飞行器高速滑翔下降,而不是一头栽下来。所以,“钱学森弹道”又被称为“助推滑翔弹道。

    网上有很多关于钱学森弹道的解说,还有人说钱学森弹道是打水漂弹道,其实这是一个误解打水漂的不是钱学森弹道,而是桑格尔弹道,在桑格尔弹道下,导弹弹头在下降阶段会有多次升高然后再下降的跳跃过程,看起来就像我们平时在水面上打水漂,所以也叫做水漂弹道,钱学森弹道则是比较平缓下降,看起来桑格尔弹道更复杂,实则实现起来并不然。因为钱学森弹道要研究高层稀薄大气的流体力学问题,再用弹道理论对这些问题进行解算,整个过程十分复杂而“桑格尔弹道”过程仅发生在大气低层,因为在大气低层的环境下,只要提供一个足够的力,就能形成下一个“跳跃弹道”,因此只需要重点研究助推力问题,所以实现起来相对更简单。
    嫦娥五号任务首次创造性地采用“半弹道跳跃式再入返回”技术,如今嫦娥六号任务的连续成功,再次验证了该项技术的强适应性、高精准度和高稳定性。

(摘编自航天科技人员解说)

材料三:
    地球是我们的家,我们的母亲,人类是在这里诞生和成长的,是在这里成熟起来的正是在这个星球上,我们激发了探索宇宙的热情;也是在这里,我们正在痛苦和不安之中掌握我们自己的命运。
    人类有幸来到地球这个行星上。这里有充满氧气的蓝天,有碧波荡漾的海洋,有凉爽的森林,还有柔软的草地。这无疑是一个生机勃勃的星球。从整个宇宙来看,它不但景色迷人,天下稀有,而且到目前为止,在我们的行程所经历过的所有时空当中,只有这个行星上的人类开始对宇宙进行探索。必定有许多这样的星球散布在整个宇宙空间里,但是,我们对它们的探索从这里开始。我们有人类百万年来用巨大的代价积累起来的丰富知识。我们这个世界人才济济,人们勤学好问。我们的时代以知识为荣,我们是很幸运的。人类是宇宙的产物,现在暂时居住在叫作“地球”的星球上。人类返回“家园”的长途旅行已经开始。

(节选自卡尔•萨根《宇宙的边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古典戏曲随着从元代杂剧到明代传奇的发展,以大团圆结尾的固定构成逐渐增多,尤其是进入明万历年间以后,以才子佳人恋爱为题材的作品大量出现,并且形成了必定是才子科举合格得以与佳人团圆的固定模式。据伊维德考证,明代刊印的元代戏曲,大部分都对原戏进行了改编,其中最重要的改编之一,就是把结尾都改成了大团圆。

这种“俗套”的结尾模式在当时就曾受到许多精英文人的批判,戏曲家卓人月说:“今演剧者,必始于穷愁泣别,而终于团圆宴笑,似乎悲极得欢而欢后更无悲也,死中得生而生后更无死也,岂不大谬也!”最早将戏曲艺术的大团圆结局与中国人的精神气质挂钩的,大概是王国维,他说:“吾国人之精神,世间的也,乐天的也,故代表其精神之戏曲、小说,无往而不著此乐天之色彩:始于悲者终于欢,始于离者终于合,始于困者终于亨。非是而欲餍阅者之心,难矣。”新文化运动之后的精英知识分子,普遍认为“团圆的迷信”充分暴露出中国人不敢正视现实、直面矛盾,缺少悲剧意识的国民性弱点,是一种自欺欺人的“瞒和骗的文艺”。不过,精英知识分子对大团圆的批判,与其说是出于审美的目的,不如说是出于启蒙的目的。无论是启蒙文学还是革命文学,最重要的是必须确立对社会现状的“不满”主题,唯其不满,才有必要且有可能借助通俗文学形式唤醒民众,以激发其奋起改变其现状。而大团圆故事却被认为是粉饰现实、麻痹斗志的文学,这是有悖于启蒙目的和革命目的的,因此遭到精英知识分子的嘲讽和批判,这一点也不奇怪。

还有一个吊诡的现象,往往越是生活富足的精英阶层,越是嫌腻大团圆故事;越是贫苦的下层百姓,越是热衷大团圆故事。从文学鉴赏的角度看,越是理性的知识群体,越倾向于现实主义的文学作品;越是感性的口头文学爱好者,越倾向于非现实的幻想故事。民间故事和乡村演剧都是幻想色彩浓郁的通俗文化形式,甚至有学者认为,民间故事是刻意与社会现实保持着陌生化的距离。弗洛伊德也说:“许多事情就是这样,如果它们是真实的,就不能给人带来娱乐,在虚构的剧作中却能够带来娱乐。”

由此可见,精英知识分子的现实主义标准与民间文学非现实的幻想性之间,本身就是相互垂直的两套体系,当你用了这一套体系的标准去衡量另一套体系的时候,就只能得出“无价值”的结论。越是太平时期,市民社会越发达,文化市场的力量越大,市场需求就越倾向于大团圆故事。对于普通民众来说,他们需要在平淡的生活中注入一些幻想的亮色,不仅需要故事,而且需要能满足他们美好愿景的好结局的故事。所以说,“对于戏曲中的‘大团圆’,尽管鲁迅等新文艺人士深恶痛绝、屡加痛斥,却始终无法动摇其民间根基”。

问题是,我们在多年的文化学习中,逐渐习得了这些文化精英的启蒙判断,认定了大团圆结局与所谓“民族心理”之间的表里关系,普遍将大团圆故事模式误作中国特产,以为对大团圆的追求“反映了整个民族和社会群体的文化心态和民族心理”。

(摘编自施爱东《大团圆何以成为元结局》)

材料二:

易卜生是近代现实主义戏剧的奠基人。在易卜生之前,欧洲各国剧坛上流行的是浪漫主义佳构剧。佳构剧是为职业剧团在大剧场进行商业演出而编写的作品,具有很强的娱乐性,多为轻喜剧或闹剧。佳构剧最大的特点是善于编织情节,因而发展了戏剧的结构艺术,不足之处是对社会人生的认识肤浅。佳构剧的人物是类型化的,是为情节服务的。而“有生命力的剧本和没有生命力的剧本的差别,就在于前者是人物支配着情节,而后者是情节支配着人物”。

佳构剧反映了19世纪中后期中产阶级的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掩盖了资本主义所带来的社会矛盾和道德危机。用戏剧揭露这些矛盾和危机最成功的就是易卜生。在《玩偶之家》里,他写了娜拉个性意识的觉醒,撕破了蒙在家庭关系上的那层温情脉脉的面纱,展示了中产阶级的冷酷和自私。也许易卜生笔下的人物不如契诃夫、奥尼尔笔下的厚实丰满,但他们都是一些有个性的人,或为伸张个性而斗争的人。有个性才有价值。易卜生重新确立了个性在戏剧创作中的核心地位,为现实主义戏剧奠定了坚实的价值基础。

在审美上,易卜生一反佳构剧向壁虚构的创作方法,确立了从经验出发、从生活出发、从人物出发的审美方式。他认为,创作必须从观察和体验出发,写亲眼所见的、精神上经历过的东西。“现代文学的秘密正在于这种经历过的经验。”从经验出发,易卜生发现了佳构剧作家看不到或不愿正视的各种家庭和社会问题。他的作品大大激怒了欧美各国的中产阶级观众,各种诽谤、谩骂、威胁接踵而至,有的说作家不道德,有的说作品不真实,艺术上一无是处。英、美、法诸国的商业剧院长期不敢上演他的某些作品。即使上演,也被篡改得一塌糊涂。《玩偶之家》“在德国演出时,易卜生被迫写了一个所谓‘大团圆的结局’,以免别人不经他同意就加以随意改写,这一结局便是娜拉既想离开丈夫又舍不得孩子,结果弄得心力交瘁,最后猛然倒在了地上”,这种情形让人不由得想起1830年雨果《欧那尼》上演时,发生在法兰西剧院的那场冲突。不过,那次斗争的双方是浪漫主义和古典主义,这次却变成了现实主义跟浪漫主义。

(摘编自董健等《戏剧艺术十五讲》)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