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图文材料题 题类: 难易度:普通

山西省大同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学情调研测试地理试题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上世纪60-70年代,太湖流行“罱泥”,即农民将湖底淤泥捞出晾干作为有机肥,滋养无数良田。农民每年挖泥量与湖底自然淤积量基本持平,这里一度是水好景美的生态港湾。80年代后,随着周围工农业迅速发展,“罱泥”现象基本消失,太湖北部梅梁湾附近开始爆发大规模蓝藻水华。由于淤积时间久,数量大,周围没有可堆放淤泥的闲置土地,清淤工作进展缓慢。2024年3月,政府在梅梁湾西侧开展了“水下湿地”试点工程,把梅梁湾清理出来的20万方淤泥固化土,在湖湾处构筑成长1.75公里、宽约100米的水下湖滨湿地带,湿地带配套种植多种水生植物(“锁住”淤泥中的磷),投放鳙鱼等水生动物,在水生植物根茎攀附、鱼类筑巢作用下,表面的营养物质被固化或者吸附,不会大面积扩散到湖体内部,构筑一个完善的太湖水下湿地系统,恢复绿色健康的美丽太湖。下图为梅梁湾位置图以及梅梁湾西侧水下湿地规划效果图。

(1)、推测在水下湿地建设前太湖可能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
(2)、试分析梅梁湾选择建设水下湿地而非异地堆填淤泥的原因。
(3)、说明在太湖建设水下湿地工程的意义。
举一反三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