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东河中学联片教研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7月期末试卷

现代文阅读。

弘扬北京冬奥精神

王尘子

①4月8日,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明确强调: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广大参与者珍惜伟大时代赋予的机遇,在冬奥申办、筹办、举办的过程中,共同创造了胸怀大局、自信开放、迎难而上、追求卓越、共创未来的北京冬奥精神。我们要大力弘扬北京冬奥精神,凝聚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②胸怀大局,就是坚持心系祖国、志存高远。冬奥建设者倾力打造巧夺天工、世界一流的场馆设施,办赛人员严谨专业完成赛事组织工作,医疗防疫人员守护参赛各方健康,志愿者用青春和奉献提供暖心服务。中国体育代表团在冬奥赛场上勇夺冬奥会9枚金牌、15枚奖牌和冬残奥会18枚金牌、61枚奖牌,创造了历史最好成绩。广大冬奥参与者用实际行动彰显出以为国争光为己任、以为国建功为光荣的使命担当。

③自信开放,就是坚持雍容大度、开放包容。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二十四节气倒计时将中华文化的瑰丽与智慧展现得淋漓尽致;颁奖时刻,穿戴“瑞雪祥云”“鸿运山水”“唐花飞雪”服饰的礼仪人员托起宛如同心圆玉璧的冬奥奖牌,古老文明与奥林匹克交相辉映。从服饰到配乐,从竞技到颁奖,文化之美与运动之美在冬奥赛场竞相绽放。从可爱憨厚的“冰墩墩”“雪容融”,到大街小巷处处装点的中国结、红灯笼,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折射出中国人民的自信,诠释着中华文化雍容大度、开放包容的独特魅力。

④迎难而上,就是坚持苦干实干、坚韧不拔。筹办举办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既面临疫情的严峻挑战,也面对国际格局演变带来的体育政治化逆流以及种种新问题、新情况。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的广大参与者始终保持知重负重、直面挑战的昂扬斗志,百折不挠克服困难、战胜风险,为了胜利勇往直前。

⑤追求卓越,就是坚持执着专注、一丝不苟。从申办、筹办再到成功举办,一系列新技术、新应用在冬奥会中落地,让“科技冬奥”从愿景走进现实。冬奥建设者坚持最高标准、最严要求,精心规划设计,精心雕琢打磨,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用中国智慧、中国速度打造出一批世界一流的精品工程。

⑥共创未来,就是坚持协同联动、紧密携手。世界各国绝不是孤立在190多条小船上,而是同在一条命运与共的大船上,加强合作、同舟共济是唯一正确出路。奥林匹克运动倡导的“更团结”正是当今时代最需要的,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的主题口号“一起向未来”更是表达了全人类的共同心声。

⑦伟大事业孕育伟大精神,伟大精神推进伟大事业。在北京冬奥精神的激励下,全国各族人民必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心聚力、努力奋斗。

(选自《中国青年报》,有删改)

(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如何提出这一论点的?
(2)、第②段主要使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3)、下面这则材料作为②—⑥段中哪一段的论据最合适?为什么?

诗人约翰·多恩说:“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可以自全。每个人都是大陆的一片,整体的一部分。

(4)、阅读全文,联系生活实际,说说新时代的青年应如何弘扬北京冬奥精神。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议论文,回答后面小题。
                                                                                                            成功的秘诀
        ①古往今来,成功始终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采撷成功的花朵,是芸芸众生共同的追求。那么成功的秘诀是什么呢?有人认为,成功要有鸿鹄之志;有人认为,成功要得到命运的垂青……其实,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
        ②自信是对前途充满必胜的信念。坚信“有志者,事竟成”的项羽,做出了破釜沉舟的壮举,孤军突进,一举击溃秦军主力,创下“百二秦关终属楚”的军事神话。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的李白,仕途失意后,用全部才情打造了一个浪漫瑰丽的诗歌世界,流芳百世,光耀千秋。坚信不走寻常路才有光明前途的李娜,义无反顾地踏上了职业化的道路,一路走来,先后在法网和澳网封后,彻底打破了欧美选手对四大满贯赛事的统治局面,成为亚洲网坛一姐 。坚信付出终有回报的阿宝、“大衣哥”、“草帽姐”勇敢地登上了央视舞台,借助星光大道这一平台,成为家喻户晓的草根明星。必胜的信念为人插上了飞向成功之巅的翅膀。
        ③自信是对目标执着的追求。水滴石穿,绳锯木断,当一个人执着于一个目标,并脚踏实地不懈奋斗,他一定会收获辉煌的成功,至少会书写一段无悔的人生。正如居里夫人曾对友人所说的那样,“我们必须要有恒心……无论代价有多大,这种事情必须做到”。为了改变新中国的贫油面貌,李四光风餐露宿,披荆斩棘,足踏千山,脚涉万水,风尘苦旅30载,相继发现大庆油田、胜利油田、华北油田等多处油田,并成功预见了今天正在开发的新疆大油田,成为共和国杰出的地质学家。为了解决亿万生命的吃饭问题,袁隆平废寝忘食、潜心钻研,以稻田为家园,视秧苗为亲人,白首不坠青云之志,浮华难动济世之心,为中国和世界粮食生产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为了弘扬雷锋精神,建设和谐中国,郭明义几十年如一日,爱岗敬业,对工作一丝不苟,无私奉献,为他人雪中送炭。在他的感召下,雷锋精神在大江南北薪尽火传,而他也成了人们心中一座巍然的丰碑。所以,若想成功就得坚韧执着,就要忠于自己的梦想。
        ④历史上无数成功的事例和经验证明了自信之于成功的重要,然而,盲目的自信是自负,要不得。前秦苻坚,过于自信,刚愎自用,导致80万大军在淝水之战中惨败,他自己也身中流箭,仓皇逃回北方。骄傲自满,毫无自知之明,怎能不吞下失败的苦果?真正的自信,应当建立在对自己、对他人、对时势清醒认识的基础之上。
        ⑤青年朋友,愿你选定目标,坚定信念,锲而不舍地去奋斗,早日踏上成功之路。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舌尖”上的争议  
常江
①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开播,最终变成了一场全民狂欢。所谓树大招风,与第一季几乎是一边倒的赞美相比,第二季争议颇多。最大的争议有两个。一是食物与故事之间的关联性。不少观众批评该片在一味用痕迹明显的故事大肆煽情的同时,却忽略了最重要的主题:食物。一些食物被指做法错误,一些食物匆匆登场又匆匆离场,令人直呼“看都没看饱”。第二个较为隐晦,不少观察者和评论者认为该片一味追求对各种菜系的“全面”、“公正”呈现,其实已演变成了一种国家主义的教育,背离了其作为美食节目的初衷。其实无论哪种争议,最终都可归结为一个命题:在“好看”的前提下,电视节目应当在多大程度上发挥教化的功能。
②这个命题并不新鲜,它几乎伴随着中国电视发展的全部历史。早在第一季中,“舌尖”便已流露出与上世纪80年代的“文人电视”十分相似的气质:唯美的画面、华丽的解说词、借物咏志的手法,并最终落脚于知识分子的家国意识。在多数人将看电视首要地视为娱乐的背景下,这种气质显得有点不合时宜,甚至矫情。当解说词把“去买菜”这么一个简单明了的动作,说成是“去市场上挑选新鲜时令食材”时,很多观众就崩溃了。而这种表达方式,在上世纪80年代被认为是改造日常生活,将日常生活美学化的重要手段。虽然有些浮夸,但对快节奏的、粗鄙的现代生活,未尝不是一种矫正。
③很多人说第二季不如第一季,因为它变“复杂”了,创作者要表达的东西太多,这话说得对。任何事情都有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一个节目从默默无闻到名满天下,也需要面对很多随之而来的东西:权力的介入、资本的力量、观众的干预,以及创作者微妙的心态。就像一个无人问津的穷小子突然中了巨奖,身边一定会冒出许多莫名其妙的亲戚朋友簇拥着他一样。因此,渴望“舌尖”在中国的电视经济与电视文化领域保持纯粹几乎是一个悖论。
④尽管第二季还没有播完,且已经播出的几集水准并不完全一致,但我本人总体上还是对这一类型的纪录片持欢迎的态度。“舌尖”的成功,意味着在电视文化领域,几乎消失殆尽的文人气质的强势回归,尽管这一过程不可避免地伴随着商业、娱乐和各种意识形态的博弈。毕竟,它在梳理一项民族文化传统的同时,源源不断地提供着建设性的力量。如果你是家长,你更希望自己的孩子看美轮美奂的益智片,还是那个名叫“喜羊羊与灰太狼”的卡通片呢?答案不言自明。
⑤在时下浓重的商业主义氛围中,“舌尖”透露出的十分稀薄的文人气质,我们应当珍惜。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善待挫折

    ①漫漫人生,茫茫人海,生活道路上无不充满坎坷。如生活困难,高考落榜,升职无望,体质不佳,办事受阻,无端受控等等。不管你喜欢不喜欢,不管你愿意不愿意,挫折随时都可能降临。

    ②应该怎样看待挫折,怎样去面对挫折呢?

    ③历史上许许多多仁人志士在与挫折斗争中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司马迁在遭受宫刑之后,发愤著书,写出了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名著《史记》。音乐家贝多芬,一生遭遇的挫折是难以形容的。他17岁失去母亲,26岁耳聋,接着又陷入了失恋的痛苦之中。对一个音乐家来说,这打击是多么的大啊!可贝多芬不消沉,不气馁,他在一封信中写道:“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妄想使我屈服,这绝对办不到。”他始终顽强地生活,艰难地创作,成为世界不朽的音乐家。

    ④挫折虽给人带来痛苦,但它往往可以磨练人的意志,激发人的斗志;可以使人学会思考,调整行动,以更佳的方式去实现自己的目的,成就辉煌的事业。科学家贝佛里奇说:“人们最出色的工作往往是处于逆境的情况下做出的。”可以说,挫折是造就人才的一种特殊环境。

    ⑤当然,挫折并不能自发地造就人才,也不是所有经历挫折的人都能有所作为。法国作家巴尔扎克说:“挫折就像一块石头,对于弱者来说是绊脚石,让你却步不前;而对于强者来说却是垫脚石 , 使你站得更高。” 只有抱着崇高的生活目的,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并自觉地在挫折中磨练,在挫折中奋起,在挫折中追求的人,才有希望成为生活的强者。(有删改)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你永远拥有两个世界

游宇明

    ①任何一个人都拥有两个世界,一个是手中的世界,一个是心中的世界。手中的世界是你已经掌握的世界,比如你现在从事的职业、你目前所处的地位、你当下的亲人朋友……心中的世界是你未曾掌握却时刻梦想获得的世界,比如你希望从事的事业、你渴望获取的财富、你渴盼争得的荣誉、你企望得到的人际关系……这两个世界构成了一个人的现在和未来,容纳了你所有的心血和汗水。

    ②人无疑应该善待手中的世界,手中的世界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存在,它可以让你呼吸、给你温情。但人永远不能放弃心中的世界。人有一点与动物不同,那就是,人是为梦想活着的。没有梦想,人就没有朝气,就不会想方设法开发生命的种种潜能,就可能终生碌碌无为。心中的世界就像一座我们从来没有走进去的山,里面藏满了无数价值连城的珍宝;就像一条我们从来不曾趟过的河,里面充满着迷人的波涛。手中的世界只是我们走向心中的世界的一个基地,却不是我们停步的理由。

    ③我们想走向心中的世界,需要带几个伴侣上路。

    ④第一个伴侣是自信。自信就是相信自己能够创造某个辉煌、抵达某种高度的心理素质。人先要相信自己,才能超越自己。一个过于自卑的人很难实现生命的辉煌。

    ⑤世界总是多角度的,生活中有阳光、云霞,也会有风雨、泥泞。抵达过心中的世界的人,在只有手中的世界的时候,无不遭逢过靠山山崩、靠水水流的日子。鲁迅先生一生的创作成就够高了吧,可他在民国教育部做公务员时,曾因支持学生运动,被教育总长章士钊开除过;写《哈利·波特》的乔安妮·凯瑟琳·罗琳现在够出名了吧,但她曾经离婚之后又碰上失业,最穷窘的时候连一日三餐都成问题。这两个人后来之所以能够走向美丽的心中的世界,是因为他们得到了忍耐力这个好伴侣。向往心中的世界的人与一般人的区别在于:面对失败,一般人会想,我这人太笨,注定干不成这个事,干脆算了吧;向往心中的世界的人则认为,我这么聪明,眼前这点困难算什么,换个方向再试几次,我就不信突破不了。结果,他们真的取得了成功。

    ⑥我们还应该极力地培育自己的才华。人固然要有梦想,然而,如果你缺少抵达梦想的起码的才华,梦想再多也是废纸。

    ⑦自信、忍耐力与才华的关系,好比一条河的奔流,自信、忍耐力提供的是河床,才华是实现河流流动的势能——没有河床,河流自然流得不那么痛快;没有势能,河流根本就流不起来。

    ⑧没有一个人不想踏平手中的世界的围栏,拥抱花红柳绿的心中的世界,但生活无时无刻不在告诉我们:心中的世界不是高蹈于云端的极乐福地,它其实是一个人在手中的世界里不断出发、抵达的结果。

(选自《新时文·触摸思想的力量》)

班级开展关于亚运文化的主题活动,请你参与。

流淌“和合”之美的亚运文化

文/胡坚

①千里江山,诗画江南。第19届杭州亚运会开幕式上的文艺演出,让现场观众如痴如醉,也让线上观众叹为观止。有一颗鲜活的灵魂,一种浸润其中察而不觉的文化流淌,贯穿开幕式演出全程,这就是“和合”之美,这是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价值观与文化审美观。

②“和合”文化中,“和”指的是和谐、和平、中和等,“合”指的是汇合、融合、联合等。这种“贵和尚中、善解能容,厚德载物、和而不同”的宽容品格,是我们民族所追求的一种文化理念。

③开幕式中,从良渚的水利工程到当代的生态农业,沃野良田、稻海渔歌、绿意盎然的生态景象依次呈现。人类只有一个地球,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已经越来越迫切地摆在人类面前,绿色发展是各国的共同追求。开幕式之外,整个办会过程中,杭州亚运会始终坚持“绿色、智能、节俭、文明”理念。绿色环保无处不在,如点火仪式只绽放电子烟火,火炬所用的燃料是绿色甲醇等等。“绿色亚运”将是杭州的一张金名片。

④在宋韵与芭蕾共舞,音乐剧与越剧同歌中,我们读到的是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是和而不同、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文化包容。文明的多样性诠释了“和合”:和合的精神,是承认且尊重;和合的特质,是包容和共生;和合的途径,是对话与合作。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好比自然界物种的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各国文明形态各异,文化信仰千姿百态,文明互鉴之光照耀着我们共同的未来。

⑤在亿万人共同点燃亚运之火中,我们能领悟到,个体融入到群体将汇聚成蓬勃的“力量”。好比钱江源头的一滴小水珠,这些小水珠在树叶上摇曳滚动,慢慢地汇集在一起,滴落山涧,渗过长满青苔的山石,形成涓涓细流,从纵横交错的山谷豁然涌出,在千峰万峦间蜿蜒 , 汇入大江,形成惊涛拍岸的钱塘大潮,这就是“平凡”创造“非凡”的道理。个人是组成社会的最小元素,人离不开社会,社会也离不开人,有了和谐相处、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的人文环境,世界才会成为美好的人间。

⑥在把数字技术运用到极致的场景中,我们能够品味到,数字技术的进步打开了世界人民交流融合更加便利的渠道,文明因交流而互鉴,文化因融合而精彩,建立在当代科技进步基础上的文明互鉴与文化交流是一个无限的空间。杭州亚运会把一场体育比赛办成了亚洲人民更加紧密便捷沟通交流的大平台,亚洲人打破时空界限,心心相融,爱达未来,让人与人的理解更深一点,让世界的美好更多一点,让人类的希望更灿烂一点。

⑦站在亚洲看杭州亚运,我们看到“和合”文化之美,我们深刻地认识到——共同的亚洲,有共同的我们。“阳光有七种颜色,世界也是多彩的。”不同文明、不同民族、不同文化汇聚交融,才创造出多姿多彩的亚洲文明。

(2023年9月23日《新京报》,有删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志气 骨气 底气

曲建武 朱广生

①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清华大学时曾对广大青年指出,要不断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②志气,就是立志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志气,是一个人一生的奋斗之基和力量之源。一个有志气的人,才是真正一往无前的人。周恩来少年时就有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从而一生力行为中华崛起而奋斗;毛泽东年轻时就有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鸿鹄之志,从而投身革命推翻压迫中国人民的三座大山。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以共产主义的崇高信仰和革命理想高于天的理想信念,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怕牺牲、矢志不渝,前赴后继、顽强奋斗,把贫穷落后的旧中国变成了日益繁荣富强的新中国。党的二十大描绘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斗目标的宏伟蓝图,做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接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接力棒,义不容辞,责无旁贷。立复兴之志,聚复兴之气,筑复兴之力,一棒接着一棒跑,一茬接着一茬干,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

③骨气,就是牢固坚守中国立场,弘扬中国精神。人不可有傲气,但不能没有傲骨。骨气,是做人立场、良心和价值的体现。一个有骨气的人,才是真正顶天立地的人。吉鸿昌将军在外国考察时受到外国人的刁难和歧视,当别人劝说他说自己是日本人就可受到礼遇时,他怒斥道:“你觉得当中国人丢脸吗?可我觉得当中国人光荣!”他找来一块木牌写上“我是中国人!”挂在胸前,以此显示自己中国人的身份,维护民族尊严。邓小平说:“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新时代的中国青年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就要弘扬中国精神。中国精神的实质,是爱国主义精神,就是要做中国精神的传人。

④底气,就是自觉坚定文化自信,练就过硬本领。心里有底,眼中有光,脚下有力。底气,是源自内心的自信,是根植强大的力量。一个有底气的人,才是真正无所畏惧的人。新时代的中国青年增强做中国人的底气,首先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个中国人,其本质意义是一个具有中国文化、中国精神、中国气质的人。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越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认知中国就越有底,发展中国就越有力,民族复兴就越有望。新时代的中国青年增强做中国人的底气,还要练就过硬本领。本领过硬,底气就足。当今世界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竞争的背后,实质是科技创新的竞争。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具有强大的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科技强国,实现复兴,是一道我们无法回避、必须面对,并坚决完成的现实命题。

⑤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以“强国有我”的主人翁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投身这场科技创新战,聚焦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摘自2021年11月23日《光明日报》,有改动)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