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东河中学联片教研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试卷

现代文阅读。

倾听草木的呼吸

曹洁

①烟花三月,没有下扬州,只一路北上,抵达在北京的鲁院,与草木在一起。一个人,走遍院子的每一个角落,安静极了。听得见阳光落地的声音。浴在蓝色的光里,某些无可名状的情绪被洗净,身体与灵魂如水一样清透。

②这个院子,就是一个世界,这么小,也这么大。

③轻轻踏在大地上,一步一步,踏稳了走,放慢了走。每一棵草木都在春阳中舒缓呼吸。

④小院花欲燃,“燃”不单是梅的艳红,更是一种奔放热烈的开放姿态。白玉兰也在燃,花瓣舒展,花香浓烈,开得奔放,落得决绝。梅种很多,丰厚梅花、淡丰厚梅花、杏燕梅花、白蝴蝶梅花、垂枝梅、腹瓣梅花等等,以前从未见过。梅是贴近女子的花,以梅为名,是梅的幸,也是人的幸。花人两相映。自然才美,生物才活,人类才安生。

⑤悄悄靠近一棵玉兰树,看看她,也让她看看我。玉兰花大雅大俗的美,惊艳满树。这是一种古老的花,也是贴近生命气息的花。屈子“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菊之落英”,将玉兰推向春秋。“已向丹霞生浅晕,故将清露作芳尘”,这是玉兰花的幸。玉兰的香是清香,无药味;玉兰的花是柔软的,即使落地,踩上去也不是脆的。捡拾几片落花,摊在手心,默然对视,想听懂她干干净净的语言。她开时极盛,谢时决绝,有一种清绝的孤勇与优雅。唐人言“晨夕目赏白玉兰,暮年老区乃春时”。若女性晨夕赏阅玉兰,嗅其芳香,可人老心童,留驻岁月。其实,这不是歌者妄言,若以本真之心感受,诗吟出来了,春也留驻了。

⑥花树之外,是荷塘水畔的两株垂柳。嫩黄的颜色,已泛出春暖的绿,像正在成长的青少年。每一日都在变化,柳烟、柳色、嫩黄、嫩绿、黄绿,而今,已是蓬蓬勃勃的绿了。它们在水边相依,在水里拥抱。穿树而过的风,是他们亲和的呢喃吗?一边花谢,一处柳绿,一水相依,两样风物。花儿的殷红与嫩柳的青色,水汽一般氤氲,坐在花红柳绿的云气上,仿佛连自己也花红柳绿了。

⑦不伤花谢,不羡柳青,花柳为木,树生盎然,这是朴素真纯的生命风度。小时候盼望长成一棵树,长大才明白。人不能成为树不是因为不能像树一样高大,而是缺失树干净、坚守、温暖的灵魂。所以,先得学着好好做人,而后,学着做一棵向着阳光的树。

⑧我不是树,但行走草木间,总能看见自己的灵魂,干干净净。我在这世界里渐渐欢喜,散着长发,往深处而去,风不冷,只是远,远得吹不来暖,也带不走寒。这是自然常态,也是人间常态。

⑨还有荷塘和竹林。等着再暖一些,等着夏天来了,荷花会开,竹子也会青。鸟儿也不甘寂寞。它们在你看得见、看不见的地方鸣叫,叫出三月的小欢喜。我懊恼楼太高,树太低,站在窗前,伸长了耳朵,用眼睛聆听。每每被鸟鸣诱惑,离开书桌,雀跃下楼,小院生长在土地上的欢腾立刻包裹了我。夕阳从城市的高楼缝儿洒进来,院子沐浴在柔和宁静的光里,这光紧紧地包裹着院子的安宁与吉祥,外物难侵。

⑩这是一个相生共荣的院子,花树、鸟鸣、沉默的大师们。这是小院的福气,更是我可以安居在小院的福气。我愿自己也是这里的草木,生长在三月的土地上,每天发出一节一节上拔的声音。哪怕一点点,一点点。

⑪三月,是春天最后的笙歌。玉兰轻轻地为三月画了一个花朵的句号,又轻轻地带了一下,带出一抹一抹的绿,绿起人间四月天。三月如桃花一样,红灼灼的,缤纷惹人;四月则似青柳,绿葱葱地,教人如何不喜欢?仓促的红尘之外,我与草木在一起,一起呼吸,滋养性灵。时间如舞台,一直在,在或不在的,是我们。当生命属于我们时,万不可贪求所欲,肆意挥霍;也无需过分矜持,错失美意。当遵从一心,踏浪而往,纵千山万水,也要抵达。

⑫这是三月草木告诉我的语言。

(选自《中国散文年选》,有删改)

(1)、结合选文,说说标题“倾听草木的呼吸”的作用。
(2)、结合文章内容,理解第②段“这个院子,就是一个世界,这么小,也这么大”的含义。
(3)、请简要赏析第④段中画线语句“白玉兰也在燃,花瓣舒展,花香浓烈,开得奔放,落得决绝”。
(4)、文章最后一段“这是三月草木告诉我的语言”,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草木告诉了我们什么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神秘的海洋“无底洞”
        ①海洋中的“无底洞”,又称“死海”或“海洋黑洞”。在“无底洞”所在的海域,发生过众多起神秘海难。目前所知海洋“无底洞”有两处,分别在印度洋和地中海。
        ②印度洋“无底洞”位于印度洋北部海域,半径约3海里。这里的洋流属于典型的季风洋流,受热带季风影响,一年有两次流向相反的变化洋流。这片海域有着异常的振动及电磁反应。
         ③2007年8月,装备有先进探测仪器的澳大利亚哥伦布号科学考察船专程到印度洋“无底洞”科考,考察的科学家认为“无底洞”可能是个尝未认识的海洋“黑洞”。探测发现,“无底洞”海域海水振动频率高且波长较短,而其周边附近海水则振动频率低且波长较长,由此推测“黑洞”可能存在着一个由中心向外辐射的巨大引力场,具体还有待于进一步考察。他们还在“无底洞”探测到29艘大型失事船只,平均每海里失事的大型船只高达4.5艘,假如以每艘海难船罹难30人计算,就有惊人的870人葬身“无底洞”
          ④无独有偶,在地中海东部希腊克里亚岛的阿哥斯托港附近海域,有一个许多世纪以来一直在大量吸取海水的“无底洞”,人们称之为地中海“无底洞”。据估计,每天失踪于这个“无底洞”里的海水竟有3万吨之多。为了揭开其秘密,美国地理学会曾派遣一支考察队去进行科学考察。科学家们用玫瑰色的塑料小颗粒替海水做了“记号”。这些东西不会溶解在水里,也不会完全沉下去,因为它们的密度各不相同。他们把130千克负有特殊使命的玫瑰色的塑料小颗粒抛掷入旋转的海水里。一会儿所有塑料小颗粒就被旋转的海水聚成一个整体,然后被无底深渊所吞没。
         ⑤科学家们对这次实验寄于极大的希望,他们渴望着把其秘密揭穿,哪怕能在附近找到一粒玫瑰色的塑料小颗粒也好。然而他们的计划落空了。至今谁也不知道为什么这里的海水竟然会没完没了的“漏”下去?这个“无底洞”的出口在哪里?每天大量的海水究竟又流到了哪里?地中海“无底洞”成了千古之谜。

读下文,按要求答题。

听天气预报别只注意温度
①关心天气变化的人每天都收听天气预报,但是不少人往往习惯只以气温的高低作为判断环境冷热的惟一指标,这是片面的。
②气温适中时,空气中的相对湿度对人体冷热感觉的影响较小。所谓气温适中,是指使人既不觉得热,又不感到不冷,这个温度叫做“不感温”。人们对环境的“不感温”是不同的,如人体对空气不感温为24℃,对水的不感温为34℃,这就是说在24℃的空气和34℃的水中,人们会觉得不冷不热,十分舒适。因为人正常体温为37℃,在空气中,24℃的空气会带走人体一部分热量,而体内产生的热量则会弥补空气带走的那部分热量,使得人体向外散失的热量与体内产生的热量正好相等,人体保持了相当的热平衡,使人们感觉良好。当环境温度低于或高于“不感温”时,人们就会有明显的冷感或热感。这时,相对湿度便会对人体冷热感起很大的作用。比如,当气温25℃、相对湿度30%时,人体没有什么冷热的感觉(即舒适);同一气温,若相对湿度增大到95%时,人体就感觉闷热了……
③人体的冷热感与风力也有重要的关系。冬季当你静止或徒步行走时,本来穿着衣服感觉冷暖刚好适宜;如果坐上奔驰的卡车或窗户大开的汽车、电车,立刻就会觉得风声大作,周身寒冷。这是因为风能把人体周围的空气保温层吹散,把热量带走的缘故。一般风力越大,人体散失的热量越快、越多。从实验中,大致可以计算出这样的结果:当气温在0℃以上时,风力每增加2级,人的寒冷感觉会下降3℃~5℃;气温在0℃以下,风力每增加2级,人的寒冷感觉会下降6℃~8℃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A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高邮咸鸭蛋于是出了名。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上海的卖腌腊的店铺里也卖咸鸭蛋,必用纸条特别标明:“高邮咸蛋”。高邮还出双黄鸭蛋。别处鸭蛋有偶有双黄的,但不如高邮的多,可以成批输出。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还不就是个鸭蛋!只是切开之后,里面圆圆的两个黄,使人惊奇不已。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B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袁枚的《随园食单 小菜单》有“腌蛋”一条。袁子才这个人我不喜欢,他的《食单》好些菜的做法是听来的,他自己并不会做菜。但是《腌蛋》这一条我看后却觉得很亲切,而且“与有荣焉”。文不长,录如下:

       腌蛋以高邮为佳,颜色细而油多,高文端公最喜食之。席间,先夹取以敬客,放盘中。总宜切开带壳,黄白兼用;不可存黄去白,使味不全,油亦走散。”

       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鸭蛋的吃法,如袁子才所说,带壳切开,是一种,那是席间待客的办法。C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高邮咸蛋的黄是通红的。苏北有一道名菜,叫做“朱砂豆腐”,就是用高邮鸭蛋黄炒的豆腐。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井冈读山

①地处千里罗霄之腹的井冈山,是那么与众不同,来的人不只是以仰视的目光看她,还会升腾起一种亲近的感情。

②我于去年、今年两次上井冈山,吃着红米饭,喝着南瓜汤,试穿一双山里人做的草鞋,学唱一首当年红军的歌。我抚摸伟人用过的东西,拍墙上存留的标语,依然能感受到淳朴的民风民俗,体味出井冈山老表的亲切热忱。

③我登上笔架山,那里有十里杜鹃长廊。每到春天,杜鹃花都会竞相开放,映红五百里井冈山。神奇的是,杜鹃花的花朵呈五角形,远远望去,那是五角星的海洋。我去了五龙潭,瀑瀑跌宕,潭潭清澈,山水怎么看都是一个舞着的少女,舞得灵性飞扬。

④井冈山是红色的,也是绿色的;是阳刚的,也是阴柔的。五大哨口是井冈山的要道,贺子珍是红军和井冈山的牵线人。这个牵线人陪毛泽东搞农村调查,在井冈山斗争时期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⑤我在井冈山雕塑前看到了伍若兰,那是朱德的妻子,她看上去那么羸弱、学生气,可就是这样一个女子,被俘后面对酷刑不曾动摇,最后她滴血的头颅被挂在赣州城门上。1962年朱德重上井冈山,百姓们亲切地拿着红薯给朱德尝。朱德走时,看到路边几株不起眼的兰花,朴素得像一堆草,却骄傲地昂着头,绝不失一份幽雅 , 他摘了一棵兰花带回北京。人们知道他为什么喜爱兰花,那是应了伍若兰的名字。

⑥红军在这里奋斗的年月,不知有多少井冈山女子为他们织布做鞋,缝补浆洗,建立了深厚的感情。红军离去的时候,这些井冈山人就长久地留下了,继续进行着艰苦的斗争。“一送(里格)红军,(介支个)下了山,秋风(里格)细雨(介支个)缠绵绵,山上(里格)野鹿,声声哀号,树树(里格)梧桐叶呀叶落光。问一声亲人红军啊,几时(里格)人马,(介支个)再回山?”那首温情而又凄婉的《十送红军》,使听者止不住眼中涌泪。

⑦江满凤的爷爷是红军烈士,她以井冈山女子的亮嗓为我演唱了原汁原味的民歌,那或许就是送别红军时井冈山女子的真心话:红军阿哥你慢慢走勒,小心路上就有石头,碰到阿哥白脚指头,疼在老妹的心里头。

⑧江满凤是龙潭景区的保洁员,供着两个孩子读书,电视剧《井冈山》的导演邀请她演唱主题曲,给出的巨额报酬被她拒绝了,汶川地震发生后,收入微薄的她却主动捐款。从这个普通的烈士后代身上,我仍能看出些什么。

⑨1965年,毛泽东顺着原来的路线又上了井冈山。他先到了茅坪八角楼,当年的星星之火,后来燃遍了整个中国。之后他来到了黄洋界,停留了40分钟后才依依不舍地离开。毛泽东又到了茨坪,那是他之前在井冈山时居住过的地方。毛泽东很是感慨:“我离开井冈山已经38年了。没有井冈山人民的支持,就不会有今天了。”那个时候上井冈山的路还是碎石渣路,现在从这里到机场全程高速,到长沙和南昌也是一路顺畅。

⑩夜晚来临,井冈山起伏于黛色之中。萤火虫提灯而来,这里闪那里灭,像一群赶路的,等连成串、连成片时,会让人想起红军行军的火把。

⑪下山的时候,漫山的白穗子飘飘摇摇,那是茶,如火如荼的茶,星星之火一样的茶,在翠竹的衬托下,格外醒目

⑫井冈山的山,是神奇的山。那山不仅是具象的,也是精神的,是千千万万的山石、植物、水滴构成了井冈山,是千千万万的生命、呼唤、信念构成了井冈山。

⑬回首井冈山,它就像一支巨大的火炬,昨日燃的是红色的火焰,今天燃的是绿色的葱茏;它是深植于历史的一个基座,高垫着中国的现在与未来。

(选自《党的生活》,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