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广西钦州市浦北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语文7月期末考试卷

现代文阅读Ⅰ

嫦娥六号开启世界首次月背“挖宝”之旅

2024年5月3日17时27分,嫦娥六号探测器由长征五号遥八运载火箭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成功发射,之后准确进入地月转移轨道,由此开启世界首次月背“挖宝”之旅。

嫦娥六号此次任务周期有多长?

迄今人类所有月球采样返回任务均位于月球正面。嫦娥六号预选着陆的南极——艾特肯盆地是月球三大地体之一,具有重要科研价值。

嫦娥六号任务预计需要约53天。相比2020年在月球正面“挖宝”的嫦娥五号任务,此次任务周期长,工程创新多、风险高、难度大,需要突破月球逆行轨道设计与控制、月背智能快速采样、月背起飞上升等关键技术。嫦娥六号即将采集到的珍贵月球样品,有望深化人类对月球成因和演化历史的研究。

38万公里外的月球背面怎么去?

月球和地球相距38万公里,只有正面朝向地球。到月球背面去“挖宝”,前所未有!

想要飞到月背,嫦娥六号首先要进入近地点200公里、远地点约38万公里的地月转移轨道。与嫦娥五号相比,嫦娥六号重了100公斤,必须挑选一位经验丰富、能力最强的“护卫”。长征五号运载火箭“老将出马”,进行了多项设计优化和工艺改进,成功实现“完美瘦身”,满足了“乘客”的出行要求。

要想抵达月背并开展工作,还需要解决通信问题。由于月球庞大的身躯会挡住嫦娥六号与地面指挥的通信信号,这就要依靠在轨“等候多时”的鹊桥二号中继星当起“顺风耳”,架起“沟通的桥梁”。

约53 天的“宇宙快递”怎么完成?

嫦娥六号此次“出差”,任务全过程约53 天。要想取回“宇宙快递”,嫦娥六号必须精准做好“去、下、上、回、入”五个动作。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嫦娥六号探测器研制人员介绍,轨道器主要负责“去和回”,飞到月球和返回地球;着陆器主要负责“下”,落到月背表面,并进行样本采集;上升器主要负责“上”,携带采集的样本从月球背面飞起来;返回器主要负责“入”,携带月壤再入返回地球。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八院研制团队称,通过进行适应性改进,嫦娥六号轨道器可以完成分离和组合的变形。同时,通过热控、能源等专业的复核复算,轨道器还能确保逆行轨道的飞行需求,让嫦娥六号有去有回,带着月壤顺利“回家”。

月背挖回的土壤里会有啥?

此前,围绕嫦娥五号从月球正面取回的月壤,科学家们已经开展了多项研究,并发现新矿物“嫦娥石”。

嫦娥六号此次任务预选的着陆区为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被公认为月球上最大、最古老、最深的盆地。着陆点的选择综合考虑了着陆难度、通信难度和科研价值,有望带回年代更久远的月球样本,助力人类进一步分析月壤的结构、物理特性、物质组成等,并深化对月球成因和演化历史的研究。

此外,嫦娥六号延续“国际范儿”,还搭载了欧空局、法国、意大利、巴基斯坦的国际载荷,同步开展一批月球研究。

嫦娥六号发射成功只是第一步,探月的脚步不会停下。目前嫦娥七号、嫦娥八号都在研制中,未来还将进一步揭开月球的“神秘面纱”,中国人踏上月球,指日可待。

(选自《新华网》,有修改。)

(1)、下列关于“嫦娥六号”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
A、嫦娥六号这次到月背“挖宝”,“乘坐”的是长征五号遥八运载火箭。 B、嫦娥六号此次任务预选的着陆区是月球三大地体之一的南极——艾特肯盆地。 C、嫦娥六号带回的月球样品,改变了人们对月球起源和演化历史的认识。 D、嫦娥六号提供国际合作机会,搭载了多个国际载荷,同步开展一批月球研究。
(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题目中“挖宝”一词加引号,表示此词有特殊含义,在这里是“采样”的意思。 B、选文巧用小标题,将文章的内容分为几大板块,脉络清晰,使人一目了然。 C、选文以时间为顺序叙述了嫦娥六号首次到月球背面去“挖宝”的具体过程。 D、选文最后一段写了中国探月工程的进展,展望了中国未来月球探测的前景。
(3)、围绕中国航天器的命名,小浦和小北展开了下面的对话,请你根据内容,把他们的对话补充完整。

小浦:中国航天器的名字,你觉得是不是很有中国式的浪漫?

小北:是呀,① 。

小浦:对,文中的“嫦娥六号”中的“嫦娥”名字就来自“嫦娥奔月”这个浪漫的古典神话故事,“鹊桥二号”中的“鹊桥”名字则来自②

小浦:这些充满浪漫和诗意的名字,体现了③

小北:是的,中国人把文化自信和航天梦想都藏在这些名字里了。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用大脑控制电脑

      当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科学家们就希望人脑和计算机更紧密地联接起来,为人类更好地服务。在这种情况下,脑机接口技术诞生了。它的诞生就像人工智能、基因科技和外太空旅行探索等一样,成为全球科技产业发展的趋势以及最值得期待的前沿创新项目,成为了科学家下一步的研究对象。

      听起来脑机接口技术这个名字很陌生,实际上从字面上看很好理解,就是一种将脑和机器设备连在一起的技术。“脑”是指有机生命形式的脑,“机”是指任何处理或计算的设备,其形式可以从简单电路到硅芯片。具体来说,脑机接口技术是人脑与计算机或其他电子设备之间建立的直接交流和控制的通道。利用这个通道,人就可以直接通过脑来表达想法或操作其他设备,而不需要通过语言或肢体的动作,这是一种全新的通信和控制方式。

      脑机接口有有创和无创两种形式,有创形式即在大脑中植入脑活动捕捉器,无创即在大脑外部设置捕捉器。目前,脑机接口技术面临两个技术难题。第一个难题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从人的大脑中获得信息,并对信息进行有效解读;第二个难题是如何把设备植入大脑,并且保证这个设备能够在使用者几十年生活中正常运转。要突破这两个难题,研究界还需要花上很多年时间。科学家研究的目标,是使未来脑机接口技术成为人脑的一部分,就像是计算机的内存一样,可以随时调出来,为人所用。

      脑机接口的研究是近年来康复医学研究的一个热点。在这一技术的帮助下,未来有一天,坐在轮椅上的人可以通过脑机接口技术做更多事情。一些科学家采用脑机接口技术推出了一系列的医疗设备。比如丰田公司的智能轮椅,它可以仅凭人的思维驾驭。轮椅上安装有一个小桌板,上面可以放置笔记本电脑,坐轮椅的人戴上一个电极帽,脑电图感应装置把大脑发出的信号传输给笔记本电脑,后者又将它们变成轮椅操作指令。用思维操作的轮椅已经不是什么新鲜玩意,但丰田公司的轮椅大大缩短了发出指令和执行指令之间的时间。过去这个过程需要好几秒钟,现在只需要千分之一秒。

      从现在脑机接口的研究来看,用脑机接口技术来“窥测”人的内心活动也是有可能的。科学家们基于人们在重复思考时大脑会重复放电的认识,已经找到一种方法来“重塑梦境”,甚至可以在人们观看图象时实时地将他们观看的图象“重塑”出来。这一技术有潜在的应用,例如,能够用于获知自闭症孩子在看到面孔时如何反应,了解这些孩子的思想活动。在更广泛的应用层面,“窥探”人的思想也许能够帮助揭示陷入重度昏迷的病人正在“想”什么,揭示老年痴呆症患者的大脑活动。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看山老爹

    ①太阳醒了。看山老爹醒了。

    ②他从炕上爬起来,不吃不喝,头一件事是撕掉一页日历,然后揣两个冷馍,背上水壶,踏上那条山间小路。当他经过山涧流下来的那股泉水时,猫下腰,洗几把脸,再掬几捧清凉的泉水,咕咕喝下,顿时觉得一阵透心地爽快。

    ③同一万个昨天一样,一成不变,再量一次生活的周长。孤零的身影,叠进脚下那些松柏和杨槐的日影里,相伴山风,铺就生命的四季。

    ④并非孤身独旅,风、雨、雪,都是他形影不离的旅伴。

    ⑤春风如        , 扑面微寒;夏风如        , 香飘山峦;秋风如         , 落叶飞天。雨很珍贵,说来就来,说走就走,小似喷雾,大如瓢泼。

    ⑥温则为雨,寒则为雪。山上冷得早,有时旧历八月就飘起雪花,九十月就可能大雪封山,只跋涉几步,便大汗淋漓。他相伴这些阴晴不定、随时变换性格的伙伴,走过了几个地球的周长。没有视线不及的远方,没有步履不及的山峰。他那双千针细纳的布鞋,不知踏落了多少个夕阳。他的牙齿掉光了,不用着意去咀嚼生活,也隐隐地感觉到了它的苦辣酸甜……

    ⑦走啊走啊,黎明的起点就是看山老爹的家,落日的尽头就是看山老爹的家。

    ⑧自从那些贪婪的锯齿和远远近近的灶膛,一天天伐尽烧光了山体浓密的毛发,大山就再也遮掩不住贫瘠与荒漠。看山老爹呼天喊地,天地不应。他像个孩子似的抱着树墩子大哭。从此,那些没有月色没有星光的夜晚,再也听不见北方的狼嗥了。

    ⑨无量的绿色无量的财富,曾经给看山老爹无量的满足无量的欣慰。他不甘心这个曾经的梦想就此破灭,于是老爹吃在山里,睡在山里,像个淘金人,捡拾一粒一粒树种,栽下一棵一棵树苗。一个脚印即是明天的一株参天大树。

    ⑩跋涉了一天的看山老爹,席地盘坐在松树下,不眠的目光,于皎洁的宁静中,寻觅少得可怜的树影。他一点也不灰心丧气。他相信人心,也坚信自己的双手。他用落叶擦去手上的泥土,牵起衣衫揩脸上的汗水。晚风习习,他抬起身,提了提大半口袋树籽儿,沉甸甸地满装着看山老爹的希冀与喜悦。

    ⑾从来没有人说过,看山老爹命定要与大山厮守一生,也不是没有人接他看山的班。可是多年以后,当他种下的一粒粒树种,栽下的一棵棵幼苗,终于长成山的血脉,山的灵魂,看山老爹就以终生放逐林海为福气,以每天梳理绿色阳光为乐趣,为享受。他的心很广阔,装得下整座大山和那些松柏杨槐。他的心又很窄小,只装着绿色,只装着染着绿色的阳光。

    ⑿看山老爹又一次面对大山,面对自己以毕生汗水养育的山林,量一次生命的周长,呵护四季绿荫。夕阳西下,他默默饮进几许孤独,望穿夜幕下山的梦境,倾听林海中不尽的涛声。明天,像一只看不见的手,无时不在召唤一位老人。透过淡淡的月光,老人仿佛看见了一个更加郁郁葱葱的绿色王国。

    ⒀太阳醒了。大山绿了。看山老爹笑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想念冬日一炉火

李风玲

    ①立冬了,天冷了。城里的楼房渐次开始供暖。屋子里热烘烘的,热量是有了,可我总觉得,这热看不见摸不着,总不如从前的那一炉火,来得生动立体有味道。

    ②记忆中的第一炉火,燃在小学三年级。那个冬天的下午,正在教室里看着我们读课文的老师,似是突发奇想地说:“天冷了,我们砌个炉子怎么样?”

    ③只有十多岁的我们,并不知道怎样砌成一个炉子。老师其实是同村的长辈,他一个人守着这间小小的学校。不但教语文数学音乐体育,还要敲钟打锣修修补补。

    ④于是,这个冬日的下午,心灵手巧的老师说干就干。年纪尚幼的我们也根本帮不上老师的忙,我们只是坐在凳子上看着老师一个人在那里摆弄忙活。

    ⑤他先是在教室里端详了半天,然后决定将炉子砌在教室的正前方。那里的空场比较大。选好了位置,老师便开始和泥,搬砖,砌炉子。也就半个下午吧,一个又高又粗的炉子便砌成了。

    ⑥算到现在,已是三十多年过去了,但我却仍记得那炉子的大致模样。它底座较粗,上身稍细,敦实实地像班里某个憨厚的胖男孩。老师去教室外面拾了点干柴树叶,火柴一擦,那火苗便起来了。只听得偌大的炉膛里呼呼作响,就是炉火熊熊的感觉。

    ⑦我们经常在下课的时候,将手贴到那炉子的外壁上去。用泥抹成的炉壁,暖得非常妥帖。它好像会呼吸似的,一丝丝渗透到我们的肌肤里去。

    ⑧不记得那炉子生了多久。也不记得是不是在春天来临的时候拆掉了。但那就是我记忆中的第一炉火。后来的初中和高中,都再没有任何取暖的经历。我们就在教室或者宿舍里,靠了自己青春的热度,熬过整个冬天。

    ⑨生命中的第二炉火,是毕业以后。

    ⑩21岁,我大专毕业回到家乡小镇。从教的学校办公室有十几间。每到冬天,寒意渐深时,学校就开始发放炉具,准备生火取暖。

    ⑪那些年年都要取出来的炉具啊,真是有着足够顽强的生命力。炉子早就生了锈,管子就更不用说,有些还破了窟窿。但是,照样拿出来用。

    ⑫年长的老师负责技术指导,年轻的则踩着高凳安装。管子应该用几截,弯脖应该用几个,老师们都是有商有量,斟酌再三。还有的老师打水和泥“膛炉子”。所谓“膛”,就是在炉子的内壁上抹一层泥。经验告诉我们,“膛”过的炉子会更旺。

    ⑬一切就绪。办公室的前辈说:“中午我们祭炉子!”一个“祭”字,有着很强的仪式感。

    ⑭祭炉比生炉,还要让同事们兴奋。大家买菜的买菜,割肉的割肉。也不是什么精菜细菜,不过就是萝卜白菜、粉皮豆腐,就那么热气腾腾地炖上一锅儿。有老师在炉管上放了几只咸鱼,那鱼让火一烤,真是满室飘香。

    ⑮老师们都很自觉,谁早到谁就会生炉子。课间休息的时候,老师们便围着火炉,谈天说地。聊自己的学生,聊国际形势。炉火将我们的脸烤得通红,炉上的水壶“嗞嗞嗞嗞”冒着热气。烤着火炉,抱着水杯,全然忘记了室外是怎样的天寒地冻。

    ⑯炉子烧了整个冬天。从大雪刚至,烧到春暖花开。然后它被收拾起来。待到来年冬天,雪花一飘,又被重新取出,等那炉子管子钩子铲子叮叮当当地安装起来,照样会炉火熊熊,一季暖冬。

    ⑰生命中的第三炉火,是我结婚以后。

    ⑱婚期定在冬天。老公买了新的炉具,安在小小的新房里。仍旧是铁皮炉,炉盖一圈儿一圈儿。管子锃亮,一截伸出屋外。老公劈了木头,买了齐整的煤块。然后揉一团报纸,用火柴点了,扔进炉膛里去。紧接着再放几块砍好的粗细适中的木头,便听得炉膛里“轰轰”作响,有火苗从炉口窜出来。但是不急,先盖上炉盖,再添几块木头,让那火势够大够硬。然后,才将不大不小均匀的煤块填进炉膛里去。很快,煤块便引燃了。火势不张扬,没有声息,但散发的,却是恒久的温度。

    ⑲我坐在炉子旁,抱一本书,围炉夜读。《池莉文集》让我翻烂了,但还在看。《乱世佳人》有两块砖头那么厚,我将它放在膝盖上,闷着头看得津津有味,欲罢不能。炉火弱了的时候,我便挑起炉盖,往里面加煤。也顺便活动一下,僵直了的脖颈。

    ⑳我就在这样的温馨与静谧里一直读,读到我也情不自禁拿起笔来,抒写这些有温度的生活。

(摘编自《三联生活周刊》2018年第47期)

阅读下列文字,回答下列问题。

劳动是光荣的

赵志超

①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是通过体力或智力对外输出劳动量或劳动价值的人类运动,也是人类维持自我生存和自我发展的唯一手段。几千年前,古希腊诗人荷马就发出了“劳动是人类的命运”的感慨。习近平说:“生活靠劳动创造,人生也靠劳动创造。”“人世间的一切成就、一切幸福都源于劳动和创造。”可以说,人类一切财富都是劳动创造的,人类的一切智慧都是劳动汗水的结晶。

②劳动至美,劳动光荣。光荣的劳动者勇于奋斗、甘于奉献、乐于耕耘。

③光荣的劳动者勇于奋斗。古语有云:“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可以说,美好的生活、富庶的人生,乃至强大的国家,都是依靠劳动者的努力奋斗来实现的。“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奋斗的人生才是完美的人生,通过脚踏实地奋斗得来的幸福才是真正的幸福。____ 只有奋斗,才能积累更多的物质财富、追求更高的精神价值,从而丰富幸福的内涵、提升幸福的层次;只有奋斗,才能在创造美好生活的同时不断增强成就感、自豪感,在这过程中感受到幸福。

④光荣的劳动者甘于奉献。有一首叫《奉献是美》的诗里写道:“季节因为花与叶的奉献,才显示出色彩;大地因为雨露阳光的奉献,才显示出生机;生命因为有了彼此的给予,才显示出和谐。”古圣先贤对此有着十分深刻的理解和把握。女娲甘于奉献,炼五彩石以补天,穷尽所能,昼夜不息;大禹甘于奉献,治水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没有劳动、没有劳动者的奉献,就没有劳动成果,也就没有今天的一切。

⑤光荣的劳动者乐于耕耘。古人云,有耕耘,必有收获。曾国藩有一副自修自惕的箴言对联:“不为圣贤,便为禽兽;莫问收获,但务耕耘。”由此可知,他那种希圣希贤之心正好映衬着“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的怀抱,他的“处世不败”与“成大事之道”,为近百年来包括梁启超、毛泽东、蒋介石在内的诸多政要名人所钦服。天才画家梵高有一幅画作《吃土豆的人》,描绘朴实憨厚的农家人,围坐在狭小的餐桌边,分吃一盘土豆,画家自己说:“吃土豆的人用他们同一双在土地上工作的手从盘子里抓起土豆,他们诚实地自食其力。”这是对劳动最淳朴而直观的感受,正是劳动之美,劳动者之美,让这幅色调暗沉的画作透射出美感和生命力。真正的劳动者,总是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中。

⑥“以劳动为荣“,并非一句空头口号,而是有着丰富的思想内涵,体现在具体的社会实践中,必须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的观念,人人崇尚劳动,个个热爱劳动,造福劳动者,让全体人民进一步焕发劳动热情、释放创造潜能,通过劳动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选自《日报•新湖南客户》,有删改)

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恰逢中秋佳节,新闻社社员回到自己的家乡采风,探寻最美家乡味。

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各题。

月儿暖 饼儿甜周永兰

    ①秋风起,桂花香。

    ②洗净的月饼模子闪着银光,桂花蜂蜜香甜的味道飘满厨房。
    ③“核桃、芝麻、花生、瓜子……”母亲看着白瓷碗里的各色果仁轻声喃喃道,语气亲昵,像呼唤晚辈的小名。
    ④父亲在世的时候,每年中秋节,母亲买的都是父亲最喜欢的红绿丝月饼;父亲不在了,母亲又全心想着我们,中秋节前几天,便开始准备桂花五仁月饼所需的食材了。

    ⑤桂花五仁月饼第一次“光临”我家,是三十多年前的一个中秋节。
    ⑥那时我上初中,秋季开学不久,母亲说要去襄樊进些秋装,往返最多四天,回来后赶在八月十五前去赶场集,赚了钱好好过节。母亲走后,我们一天天盼着,可直到中秋节下午放学回家,母亲还没回来。她以前出去进货,都是按时返回,从没出现这种状况。那个年代家里没有电话,尽管一家人担忧焦虑,也无能为力,只能祈盼母亲平安归来。

    ⑦那天傍晚,父亲拿出一包我们姐妹几个最喜欢的酥皮冰糖月饼,每人分了一块,剩下的重新包

好,说要等母亲回来再吃。听了这话,我把手里的月饼递给父亲说,等我妈回来再过节。父亲不作声,转身去院子里劈柴。我默默跟过去,把劈开的柴堆放在屋檐下。
    ⑧月亮渐渐升上天空。涩涩的月光下,父亲用力劈着柴,似乎要把心中的愁郁用斧子劈开赶走。我抱起几根木柴,抬眼间突然发现,月亮挂在他身后石榴树的上方。枝头的几个红石榴,被月光蒙上了一层银纱,那么温婉可亲,多像母亲的脸庞!妈,你怎么还不回来呢?
    ⑨院外传来脚步声。父亲站起来,我跑过去,一把拉开门,是母亲!肩上硕大的编织袋挡住了她的脸,凌乱的头发在风中飘飞。我鼻子一酸,还没开口,父亲早接过袋子,扶着母亲进了门。

    ⑩那晚,我们尝到了母亲带回来的桂花五仁月饼。月光下的小院里,我们围坐在母亲身边,嗅着金黄的月饼散发出的香味,望着母亲慈祥的脸,那一刻,我恍然觉得,天上的明月化作了母亲的笑脸,化作了我手里的月饼,都是那么温暖、香甜。

    ⑪月儿圆,饼儿甜。
    ⑫盈盈的月光下,听母亲讲述她这几天的见闻和奇遇,我们时而开心大笑,时而心疼不已。可怜的母亲!进完货为省钱买了站票,因为太过疲乏,坐在编织袋上睡过了站,在候车室熬了一夜,第二天好不容易才转车赶回来。可怜的母亲!在车上整整一天没吃东西,也舍不得打开给家人买的月饼吃一块充饥。
    ⑬“不是我舍不得吃,我知道你爸给我留着更好吃的。”母亲一边笑着,一边拿起一块酥皮冰糖月饼品尝起来。眼角的笑纹里,全是幸福和满足。

    ⑭ 月儿暖,饼儿甜。
    ⑮桂花五仁月饼成了我心头最温暖的记忆。几年前,我无意中跟母亲提起,我在网上和实体店里买的桂花五仁月饼,都比不上那个中秋节的味道好。母亲说,家里有桂花树,有烤箱,可以自己做。从那年开始,母亲把收的桂花全部制成桂花蜂蜜,平时偶尔泡水喝,主要用来做我心心念念的桂花五仁月饼。
    ⑯母亲精心准备着食材 , 一丝不苟地按照视频里的方法炒果仁儿,制饼馅儿,揉饼皮儿,做饼胚儿。饼胚儿进烤箱后,过一会儿就看看时间。整个过程,就像做科学实验般严谨认真。
    ⑰月儿圆,月儿暖,饼儿香,饼儿甜。桂花香里,母亲慈爱的笑脸化作中秋的明月,伴我走过风雨,走过冬夏。中秋将至,我又嗅到了那温暖甜蜜的香气……

(选自《陕西农村报》2024 年 9 月 14 日)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