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湖北省宜昌金东方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9月月考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辛术,字怀哲,少明敏,有识度。解褐司空参军,与仆射高隆之共典营构邺都宫室,有思理,百工克济。再迁尚书右丞,出为清河太守,政有能名。遭父忧去职,清河父老数百人诣阙请立碑颂德。文宣嗣事,累迁散骑常侍。齐天保元年,侯景征江西租税,术率诸军度淮断之,烧其稻数百万。还镇下邳,人随术北渡者三千余家。东徐州刺史郭志杀郡守,文宣闻之,敕术自今所统十余州地诸有犯法者,刺史先启听报,以下先断后表闻。齐代行台兼总人事,自术始也。安州刺史、临清太守诸镇将犯法,术皆案奏杀之。睢州刺史及所部郡守俱犯大辟 , 朝廷以其奴婢百口及赀财尽赐术。三辞不见许,乃送诣所司,不复以闻。僚列闻之,遗术书曰:“昔闻孔子忍渴于盗泉,足下今能如此,可谓异代一时。”武定八年,侯景叛。及王僧辩破之,术招携安抚,城镇前后款附者二十余州。兖州刺史郭元建获传国玺,文宣欲以玺告于太庙 , 檄术以进焉,其见重若此。寻征殿中尚书,领太常卿,仍与朝贤议定律令。累迁吏部尚书,干食南兖州梁郡。既迁邺大选之职知名者数四互有得失未能尽美唯术性尚贞明取士以才器循名责实前后铨衡甚为当时所称举天保末,文宣令术选百员官。术自题目士子,人无谤讥,其所旌擢,后皆致通显。术临军以威严,牧人有惠政。少爱文史,晚更修学,虽在戎旅,手不释卷。及定淮南,凡诸资物一毫无犯,但大收典籍,多是宋时佳本。及还朝,颇以馈遗权要,物议以此少之。十年卒,年六十。

(选自《北齐书·辛术传》)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既迁邺/大选之职知名者/数四互有得失/未能尽美/唯术性尚贞明/取士以才器/循名责实/前后铨衡/甚为当时所称举 B、既迁邺/大选之职知名者/数四互有得失/未能尽美/唯术性尚贞/明取士以才器/循名责实/前后铨衡/甚为当时所称举 C、既迁邺/大选之职/知名者数四/互有得失/未能尽美/唯术性尚贞/明取士以才器/循名责实/前后铨衡/甚为当时所称举 D、既迁邺/大选之职/知名者数四/互有得失/未能尽美/唯术性尚贞明/取士以才器/循名责实/前后铨衡/甚为当时所称举
(2)、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石,是中国古代的容量单位,此外还有升、斗、斛等。 B、刺史,是古代行政区的长官之一,属于地方官职,负责监察检核之事。 C、大辟,是古代五刑之一,即将斩下的头悬于高处示众,也是死刑的通称。 D、太庙,是古代皇帝祭祖之所,里面供奉皇帝先祖以及某些皇后和功臣的神位。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辛术聪明干练,政绩斐然。在中央为官营造邺都宫殿时,思维清晰有条理;在地方为政时,受到百姓爱戴,百姓联合请求立碑为其颂扬德行。 B、辛术军功卓著,深得民心。他率领军队南渡淮水禁绝侯景征税的行为,返回时,众多百姓追随他而来;侯景反叛被破后,辛术安抚人民,诸县相继依附。 C、辛术据实执事,备受信任。辛术能够依据所犯罪过轻重处罚犯罪官员;君主对他十分信任,将处罚官吏的权利交给他,甚至将护送传国玺的重任也托付给他。 D、辛术廉于财利,酷爱文史。朝廷将犯罪官员的奴婢以及财产赐给他,他不为所动;平定淮南之后,钱财秋毫无犯,只收藏宋时典藏,因此受到非议。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三辞不见许,乃送诣所司,不复以闻。

②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③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舞阳侯樊哙者,沛人也。以屠狗为事,与高祖俱隐。初从高祖起丰,攻下沛。高祖为沛公,以哙为舍人。常从,沛公击章邯军濮阳,攻城先登,斩首二十三级,赐爵列大夫。复常从,从攻城阳,先登。下户牖,破李由军,斩首十六级,赐上闻爵。项羽在戏下,欲攻沛公。沛公从百余骑因项伯面见项羽,谢无有闭关事。项羽既飨军士,中酒,亚父谋欲杀沛公,令项庄拔剑舞坐中,欲击沛公,项伯常屏蔽之。时独沛公与张良得入坐,樊哙在营外,闻事急,乃持铁盾入到营。营卫止哙,哙直撞入,立帐下。项羽目之,问为谁。张良曰:“沛公参乘樊哙。”项羽曰:“壮士。”赐之卮酒彘肩。哙既饮酒,拔剑切肉食,尽之。项羽曰:“能复饮乎?”哙曰:“臣死且不辞,岂特卮酒乎!且沛公先入定咸阳,暴师霸上,以待大王。大王今日至,听小人之言,与沛公有隙,臣恐天下解,心疑大王也。”项羽默然。沛公如厕,麾樊哙去。既出,沛公留车骑,独骑一马,与樊哙等四人步从,从间道山下归走霸上军,而使张良谢项羽。项羽亦因遂已,无诛沛公之心矣。是日微樊哙奔入营谯让项羽,沛公事几殆。明日,项羽入屠咸阳,立沛公为汉王。汉王赐哙爵为列侯,号临武侯。迁为郎中,从入汉中。从攻项籍,屠煮枣。击破王武、程处军于外黄。哙还至荥阳,益食平阴二千户,以将军守广武。一岁项羽引而东从高祖击项籍下阳夏虏楚周将军卒四千人围项籍于陈大破之屠胡陵项籍既死,汉王为帝,以哙坚守战有功,益食八百户。从高帝攻反燕王臧荼,虏荼,定燕地。楚王韩信反,哙从至陈,取信,定楚。更赐爵列侯,与诸侯剖符 , 世世勿绝,食舞阳,号为舞阳侯,除前所食。以将军从高祖攻反韩王信于代。从,斩首百七十六级,虏二百八十八人。别,破军七,下城五,定郡六,县五十二,得丞相一人,将军十二人,二千石已下至三百石十一人。

(节选自《史记·樊哙传》)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归去来兮辞(并序)

陶潜

    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于时风波未静,心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乙已岁十一月也。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先秦史传文学,从最早的《尚书》到《春秋》《国语》《左传》《战国策》,其“史传”的性质逐渐减弱,而“文学”的性质则逐渐加强。《尚书》记言直录,不别方语雅言,亦不加裁剪;《春秋》记事简洁,如新闻标题一般;后世文学家对这两部著作推崇倍至 , 主要是崇其高古,很难说其有多少文学意味。至《国语》《左传》,记言记事写人,尚裁剪,重技法,且开始出现与史无关而于文有益的“闲笔”,其叙述之高明,言语之醇美,较之《尚书》《春秋》,非止一箭之进。到《战国策》,夸张失实之处俯拾皆是 , 很多记述都是出于文学的考虑,而难以史学的标准衡量,最突出的便是“床笫之私”“密室之谋”之类情景的记述。发展到两汉时期,史传文学的巅峰之作《史记》出现,这两方面性质同时达到了最高水平,“               ”,言其史传之成就,“               ”,言其文学之成就。然而从《汉书》开始,便预示了与先秦史传文学恰好相反的趋势,即“       ”性质的加强,和“      ”性质的减弱,这一趋势也就意味着“史传”与“文学”的分离独立,后世的史传著作便很难再在文学史上占一席之地了。

    材料二

    战争是政治的延续,也是智者的游戏。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的大变革时期。西周末年,王室衰微,诸侯林立,战争不断,周边戎狄蛮夷迅速强大,各诸侯国身处忧患之中,为了生存、为了发展,只有利用强大的军队去征服别国。战争磨砺了智者,催生了谋略,产生了智慧。在战争中,人类将政治智慧发挥至极致。毋庸质疑 , 春秋战国的历史是血染的历史,是白骨堆积的历史,在这一历史舞台上,智慧与狡诈、血腥与惨烈构成时代的主旋律,这里有流芳千古的浩然正气,也有滑稽可笑的荒唐闹剧。虽然说“春秋无义战”,但是,战争却有自身规律。

    春秋战国时期,伴随着武器的进步、战争方式的变革,以及战争规模的扩大,造就了一大批擅长指挥作战的将帅和军事家。他们从战争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从事军事理论研究、裁篇著录,大量的军事理论著作应运而生,出现了一个兵家荟萃群星璀璨的兵法盛世。兵家思想正是这一时期战争智慧的集中体现。

    《孙子兵法》被誉为“东方兵学的鼻祖”。孙子所提倡的“知己知彼”“出奇制胜”“避实击虚”等军事思想至今仍被人们奉为圭臬,堪称世界第一兵书。他全面总结了以前的战争经验,分析、论述了作战原理,提出了军事上许多杰出的命题,揭示了认识和指导战争的普遍性规律。内容丰富,见解精辟 , 不仅对当时的战争有十分深刻的指导意义,而且还深远影响了后世乃至当今的军事思想。

    战争离不开外交。战国时期,以从事政治外交活动为主的一派人物,被称为“纵横家”。他们朝秦暮楚 , 事无定主却往往能取得奇效,纵横家多出身贫贱,苦难的生活磨练了他们的意志品质,比如苏秦“悬粱刺股”。他们可以用三寸不烂之舌退却百万之师,也可以用纵横之术解不测之危。苏秦佩六国相印,统帅六国雄狮逼秦废帝号;张仪雄才大略,以片言得楚地600里;蔺相如虽非武将,但浩然正气直逼秦王,直至完璧归赵。纵横之士智勇双全,且不乏仁义之辈,他们的机智和勇敢,一直被后人敬仰。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