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云南省昭通市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语文期期末考试卷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

行走彩云之南 探寻生命之源

①从生命起源到智慧萌芽,云南地层通过古生物化石记录了地球生命系统演化发展的过程:去澄江看虫,认识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的奇迹;到罗平观鱼,观看三叠纪时期大灭绝后的生物苏醒;在禄丰摸龙,触摸侏罗纪霸主庞大的身躯。近日,记者行走在彩云之南,探寻生命之源。

澄江看虫

②“轻轻一凿,震惊世界。”1984年,古生物研究专家侯先光在澄江帽天山挖出一枚有完整软体副肢的长尾纳罗虫的化石,翻开了5.18亿年前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的史册,将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的时间向前推进了3000万年。

③澄江生物群第一个特点是地质年代早。随行的云南大学古生物研究院研究员冯卓说,化石群保存对象是目前全世界已知最老的后生生物群落之一。澄江生物群为我们认识早期后生生物的生物学属性、研究后生生物的早期演化,奠定了重要基础。

④澄江生物群第二个特点是标本保存精美。冯卓介绍,澄江生物群化石保存所在的岩石非常细腻,特别是有一些软躯体的部分,比方说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循环系统等,都在澄江生物群的化石里保存下来。这对于认识后生生物的早期演化提供了宝贵证据。

罗平观鱼

⑤云南罗平生物群国家地质公园中,座座山头,部分裸露的灰色岩石层层叠叠,记录着2.44亿年前的海底世界。“罗平生物群发现以后,开展了系统的化石发掘,共采集古生物化石标本近万件,目前已鉴定出6个门类、40属、113种化石,新命名海生爬行类、鱼类、节肢类、棘皮类遗迹化石共66种。”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高级工程师文芠说。

⑥“处于三叠纪中期的罗平生物群,为我们了解生物在二叠纪末大灭绝事件发生之后,整个海洋生态系统如何重建提供了关键信息。”冯卓说,罗平生物群正好就在二叠纪末生物大灭绝事件发生之后的生态系统的重大转型期,是三叠纪海洋生态系统复苏的典型代表,相关化石记载了生物复苏到辐射演化的关键阶段和生态系统重新建立起来的具体状态。

禄丰摸龙

⑦“有恐龙化石的地方不少,但要论国内出土恐龙化石数量,禄丰还是排名靠前的。”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禄丰地质遗迹保护管理所所长王涛说这话时,语带自豪,他参与修复的恐龙化石就超过60具。

⑧冯卓也介绍说,禄丰恐龙动物群化石,在最初发现时,被认为地质年代属于三叠纪晚期,后来的深入研究表明地质年代属于2亿年前侏罗纪早期和侏罗纪中期两个不同时期,而随着进一步的研究,禄丰的恐龙动物群地质年代还有可能再次被修改。禄丰的恐龙动物群化石,对于我们回答“恐龙如何演化”“恐龙如何扩散迁徙及其与环境的关系”这些重要问题能够提供重要线索。

⑨实际上,世界恐龙谷旅游区并不仅有化石。孩子爱动,可以游恐龙乐园;老人喜静,可以泡温泉,但最吸引人的,依然是研学,人们喜欢通过考古科学研究地球生命系统演化发展的过程。

(有删减)

在新闻发布会上,有人对云南大学古生物研究院研究员冯卓和记者提问,请你帮他们回答18~20的问题:

(1)、请问冯研究员,澄江生物群的发现具有哪些重要意义? 
(2)、冯研究员,您在介绍禄丰恐龙动物群化石时说“禄丰恐龙动物群地质年代还有可能再次被修改”,请问您为什么要用“可能”这个词语? 
(3)、记者同志,您在整理文稿时,为什么要按“澄江看虫”“罗平观鱼”“禄丰摸龙”的顺序来安排文章?
举一反三
阅读语段,回答下列小题。

       ①去年年底美国大使馆公布PM2.5的数据引起了国人热议,一时间专业术语“PM2.5、PM10”成了人们谈论的话题。PM2.5究竟指的什么?它对人类的生活又有着怎样的影响呢?

       ②首先要了解的一个词是“PM”。PM是“颗粒物质”的缩写,PM10代表直径小于等于l0微米的悬浮颗粒,被称为粗颗粒物;PM2.5指直径小于2.5微米的悬浮颗粒,也被称为细颗粒物,它的直径还不到人的头发丝粗细的1/20。

       ③在现代城市里的众多污染物来源中,颗粒污染物是最常见的,也是最主要的污染来源。一般而言,粒径2.5微米至10微米的粗颗粒物主要来自道路扬尘等。而PM2.5产生的主要来源,是日常发电、工业生产、汽车尾气排放等过程中经过燃烧而排放的残留物,如机动车尾气、燃煤等。有数据表明,上班高峰期汽车尾气排放能迅速提高空气中PM2.5的含量。也有专家指出下午2点至4点,属于PM2.5浓度最低的时段。PM2.5粒径小,富含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且在大气中的停留时间长、输送距离远,因而PM2.5对人体健康和空气质量的影响更大。

       ④现代医学证明,含有高浓度超细颗粒(PM2.5)和大颗粒(PM10)的空气会对人体产生一系列严重的健康伤害。直径大于10微米的颗粒通常不会进入人体的肺部,因为我们的呼吸器官可以对它们进行有效的过滤和阻拦,它们只会对我们的眼睛,鼻子和嗓子造成潜在威胁。粒径在2.5微米至l0微米之间的颗粒物,能够进入上呼吸道,但部分可通过痰液等排出体外,也可能被鼻腔内部的绒毛阻挡,对人体健康危害相对较小。而直径小于2.5微米的颗粒物除了本身对人体呼吸系统具有直接的刺激作用、致敏作用外,它还能侵入人体肺部,严重危害人体健康。因为粒径在2.5微米以下的细颗粒物(PM2.5),不易被阻挡,并且携带细菌微生物、病毒和致癌物,可抵达细支气管壁,并干扰肺内的气体交换,引发包括哮喘、支气管炎和心血管病等方面的疾病。

       ⑤PM2.5对空气质量和能见度有更大影响。虽然肉眼看不见空气中的颗粒物,但是颗粒物却能降低空气的能见度,使蓝天消失,天空变成灰蒙蒙的一片,这种天气就是灰霾天。虽然空气中不同大小的颗粒物均能降低能见度,不过相比于粗颗粒物,更为细小的PM2.5降低能见度的能力更强。当颗粒物的直径和可见光的波长接近的时候,颗粒对光的散射消光能力最强。可见光的波长在0.4—0.7微米之间,而粒径在这个尺寸附近的颗粒物正是PM2.5的主要组成部分。所以,PM2.5是灰霾天能见度降低的主要原因。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萤火虫发光不只是照亮夜空

①近日,在四川省眉山市青神县,优良的生态环境吸引了大量萤火虫繁衍生息。提到萤火虫,大家或许会在脑海中闪过一幅画面:暮色下的森林里,萤火虫自由飞舞,宛如浩瀚宇宙中的颗颗恒星,萤火微光为森林增添神秘的光圈。

②那你知道萤火虫为什么会发光吗?它又是如何发光的?

 A 

萤火虫,是鞘翅目萤科的昆虫,全球有2000多种。(批注:请从说明方法的角度分析句子)古代希腊人称萤火虫为“朗皮里斯”,意为“屁股上挂灯笼者”,法语中则称它为“发光的蠕虫”。

④萤火虫发光和人靠衣装马靠鞍是一个道理。

⑤科学家研究发现,有些种类的萤火虫只有雄性腹部末端会发光,而有些种类雌雄都会发光。萤火虫发光有两个目的:一方面,通过一闪一闪不同节律的“光语”,来传达相互之间的求偶信号。另一方面是为了警示,蜥蜴误食萤火虫会死亡,证明萤火虫发光还有警告其他生物的作用。

拥有发光细胞,闪亮却不会被烧伤

⑥萤火虫发光需要具备荧光素酶、荧光素、金属离子等条件。

⑦萤火虫有专门的发光细胞,里面有荧光素和荧光素酶两种物质。其中,荧光素在荧光素酶催化下,与氧气反应产生激发态的氧化荧光素,当它从激发态回到基态时就会释放光子发光。萤火虫反应中的能量95%都转化成光,只有极少部分用于发出热量,因此它的腹部末端虽然很亮,却不会被烧伤。

⑧有学者认为,荧光素酶活性口袋的大小决定了嵌入口袋的荧光素发光颜色,这是因为活性口袋大小可以引发相互作用的水分子不同,导致活性口袋极性的差别,从而使得发光颜色有差异。

 B 

⑨萤火虫的光很美,但正因为这美丽的光,使其容易被一种妖扫萤属的雌虫盯上,因为这些雌虫可以模仿另一种萤火虫发出一整套光信号,当雄虫接收到信号赶来时,萤火虫就会被它们残忍吃掉,由此可见,萤火虫的世界相当险恶。

⑩在我们心中,萤火虫是浪漫和美丽的,但实际上,它们却是肉食动物,以小型蜗牛、蛞蝓、蚯蚓,甚至贝壳和螺丝为食。尤其是萤火虫的幼虫,都是肉食动物,而成虫却可能会以植物花蜜或花粉为食。

⑪萤火虫散发的光不仅照亮黑夜,其发光原理在现实生活中还有着广泛的应用。比如在医学领域中,荧光素被用于研究细胞和分子活动,将荧光素标记在细胞或分子上,通过发光情况来研究其活动和变化。另外,荧光素还被用于环境监测,尤其是在水质检测中,科学家可以将荧光素标记在水中的微生物上,通过观察其发光情况来判断水质的好坏,这种方法不仅快速、准确,而且对环境没有任何污染。荧光素发展空间巨大,未来,我们将深入研究,让它发挥更大作用,相关研究成果用于日常生活中。

⑫萤火虫是环境良好的重要指标,最近几十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药化肥滥用,导致萤火虫的环境受到影响,难觅踪影。为保护“夏夜精灵”,呼吁公众行动起来,从身边的点点滴滴做起,选择低碳出行,发展清洁能源,加强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还“夏夜精灵”一个美好的家园。

(刊载于2023年8月18日,有删改)

小敏在科学活动课堂上分享了这篇文章,同学们阅读之后围绕这篇文章展开了探讨,请你加入讨论,和同学们共同解决问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题。

材料一

短视频,要流量更要正能量

王石川

  ①如今,短视频日益“渗入”日常生活,甚至有人认为短视频已成为视频领域的第三极,与电视台和网络视频节目成鼎足之势。虽有夸大之嫌,也足见短视频的迅猛势头。

    ②应该看到,无论是网络直播还是短视频,这些新业态的涌现,不仅为企业带来巨大商机,还“调剂”着大众生活,丰富着我们的精神世界。更重要的是,互联网新业态风生水起,风头正劲,恰可说明我国的互联网发展充满无限生机,孕育着无限可能。只要敏锐把握时代潮流,善于开疆拓土,就能在互联网“蓝海”中找到一席之地,同时为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提供新动能。

    ③由于绝大多数用户并非专业人士,所制作的短视频趋于平庸化,这本无可厚非。但如果走向庸俗、沦为粗俗、甘于恶俗,乃至违背公序良俗,挑战法律底线,就值得警惕了。有的用户在“吸睛就是吸金”的逻辑支配下,用充斥着“黄赌毒”的内容获得点击量;一些短视频平台奉行功利化的思维,往往放弃守土的责任,只讲流量罔顾正能量,片面追求日活量而忽略内容质量,甚至为了“红利”使出黑招。众所周知,目前有大量年轻人活跃在各大短视频平台,如果对粗俗的内容听之任之,对错误的价值观放任自流,则不仅不利于短视频行业的长期健康发展,更不利于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④因此,治理短视频乱象,监管部门重任在肩、责无旁贷。此前,国家网信办会同工信部、公安部、文化和旅游部、广电总局、全国“扫黄打非”办公室等部门,开展网络短视频行业集中整治,为短视频行业带来了一股清风。但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高传播、低门槛,这是短视频存在的特点,传播海量化、碎片化、便捷化和不可控化,更为监管带来了难度。正因此,消除短视频乱象,除了需要监管部门发力,也需要平台尽职,共同形成合力。

    ⑤“自觉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自觉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加强道德品质修养,坚决抵制低俗庸俗媚俗,用健康向上的文艺作品和做人处事陶冶情操、启迪心智、引领风尚。”总书记不久前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的这句话,同样适用于短视频行业,适用于短视频平台,适用于短视频制作者。推精品,出力作,以高质量的产品占领市场,以有品位的内容赢得消费者信赖,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材料二

(选自《2023中国网络视听发展报告》)

材料三

    短视频作为科技发展的一大产物,必有它存在的道理。但对于孩子而言,过早接触这些东西,只会破坏他的成长秩序和正常规律。父母们是时候重视起来并加以引导了。大脑还没发育完善、心智尚未成熟的孩子,抗拒不了短视频带来的短暂快感,出现“行为上瘾”的症状:明明知道浪费时间,但控制不了无法自拔;明明已经不碰手机,但静下心来满脑子都是短视频画面;明明刷的时候精神百倍,但放下手机后沮丧颓废。随着孩子“行为上瘾”,孩子大脑中主管高级思维的前额叶功能退化,认知能力和记忆力的发展也受到抑制。另外,神经心理学家指出:“长时间依赖如短视频一类的娱乐活动,短时间内得到的反馈体验或网络娱乐,会改变大脑回路,逐渐使大脑习惯短期体验。从而导致一些应该慢慢来、奖励不频繁的体验和执行变得困难。”孩子刷短视频时,大脑每隔几秒就有反馈,就有奖赏。而学习的体验感和刷短视频截然不同。当孩子已经习惯“大脑快速奖赏”的模式时,他就很难长时间集中注意力,这也是为什么长时间沉迷短视频的孩子看不完一部电影、也很难喜欢上学习、又学不进去的最主要原因。

(有删改)

阅读

眼睛里藏着狩猎的秘密

程晨

①你有没有观察过动物的瞳孔?狗的瞳孔圆溜溜的,透露出无辜;狐狸竖直的瞳孔显得十分狡黠;猫的瞳孔在一天之中会不断变化,在早晨和傍晚是杏仁形的,在中午变成细线状,在晚上又圓得像一轮满月。为什么动物有着不一样的瞳孔,它们的瞳孔里藏着什么秘密?

地位决定着瞳孔

②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科学家对214种属于不同科的陆生动物的瞳孔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瞳孔的形状与它们所处的生态位之间有着明显的联系。比如,作为被捕食者的草食动物(比如斑马、山羊)大都长着横瞳,而大多数昼行的主动捕食者(比如猎豹、狮子)则有着圆形的瞳孔,而“夜猫子”和伏击捕食者(比如壁虎、蛇)则通常有着竖瞳。

③瞳孔是虹膜中心的圆孔,光线通过瞳孔进入眼内。瞳孔可以随着光线的强弱而缩小或扩大。瞳孔的作用是调控外界的光有多少能进入眼球。光线较暗时,瞳孔放大,让更多的光进入眼球,方便视网膜成像;光线较亮时,瞳孔缩小,以防视网膜接受过多光线。

④显而易见,与圆瞳和竖瞳相比,横瞳带来的视野范围更大——A.如果说人类眼睛“拍下”的景象是一张普通照片的话,那拥有横瞳的动物看到的就是全景照片。而且,横瞳动物的眼睛往往长在脸庞的两侧,这让它们可以眼观六路。因此,对草食动物而言,横瞳的好处显而易见——它们无法预见敌人会从哪个方向蹿出来,只能时刻保持警惕,不停地观察四周,以确保自己能在第一时间逃出生天。

⑤研究结果显示,与横瞳和圆瞳相比,竖瞳有利于判断附近物体的距离。在摄影风格中,有一种风格叫作“模糊摄影”,指的是当镜头聚焦于某个物体时,其他物体就会变得很模糊。我们的眼睛也具有相似功能,如果现在看杂志的你凝视着这句话,杂志上其他的字乃至杂志以外的其他物体是不是逐渐变得模糊起来?模糊现象可以被用来判断自身与附近物体的距离,而竖瞳具有的模糊功能比其他形状瞳孔的更加强大。

⑥拥有竖瞳的动物,它们的眼睛大都长在头部前端,而不是两侧。所以,两只眼睛可以同时聚焦在前方的一个目标上,产生略有不同又相互重叠的视野,这样更有利于定位。因此,伏击捕食者能准确判断自己与猎物之间的距离,当它们从藏身之地扑向猎物时,便能一击即中。

⑦与横瞳和竖瞳相比,圆瞳既不能扩宽视野,也不擅于定位,因此只有站在食物链顶端的捕食者才会配备这样一双“中看不中用”的眼睛。对顶级捕食者而言,强大的武力或智力能帮助它们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因此是否拥有一双侧重于某一方面功能的眼睛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换句话说,圆瞳保了恰到好处的视宽和视距,这种视力条件足以满足顶级捕食者的生存需求。

自然界的奇怪瞳孔

⑧B.猫咪的瞳孔十分神奇,在不同的时间会发生从圆瞳到竖瞳的转变,之所以会这样,也许是因为“德不配位”。猫咪的近亲是威猛高大的顶级捕食者,它们都长着圆瞳,在这种情况下猫咪也有样学样地长了一双圆瞳。可是,猫咪的体形使它无法在白天捕捉到大型猎物,只能成为“夜猫子”型的伏击者。猫咪昼伏夜出,捕捉猎物时,通常都是在晚上进行短距离伏击。我们已经知道,更适合伏击者的瞳孔是竖瞳,因此猫咪通过收缩眼部肌肉将它的圆瞳拉成了竖瞳,使得猎物在水平方向上的活动痕迹更加明显。

⑨黄貂鱼、比目鱼等水生动物具有新月形的瞳孔,这种瞳孔能通过减少水对光线的折射来增强视力,同时还提高了对比度。新月形瞳孔还为它们的主人提供了广阔的视野,以便发现捕食者和猎物。

⑩最奇特的当属乌贼的“W”形瞳孔。在低光照水平下这种瞳孔倾向于张开变得更圆,以放进更多光线,在强光下又会恢复到“W”形。这种形状的瞳孔使光线能够从许多不同的方向进入眼球,并且可以提高图像对比度和远距离视物能力。科学家认为,这也是乌贼能看到偏振光的原因之一。

⑪说了这么多,现在你知道动物为什么拥有各式各样的瞳孔了吧?下次如果在野外遇到一只不认识的野生动物,你能通过它的瞳孔形状来判断它有多危险吗?

(摘自《大科技·科学之谜》2024年第4期)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