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湖北省武汉市硚口(经开)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学类文本,完成问题。

一棵被描写的树

①它就站在那儿,站在谷里屯风声呼呼的坳口,年龄两百多岁,身材粗壮,需要两人张开手臂才能合抱,高一百多米,枝丫撑开像一把巨伞。进村的人首先看见它,离村的人最后离开它。小时候我到邻村读小学,每天都从它身边经过。由于那时的心思主要用在如何才能吃饱穿暖,所以我甚至我们,都没把它当成审美对象。

②那时,它只是一棵普通的枫树,普通得就像路边的一块石头,只是体积大一点而已。平时我没在意它,只有上山打柴打累了,才会想为什么不把它砍来做柴火?如果用它来做柴火,一家人至少可以烧上一年吧。然而,没有人敢去打它的主意,我以为没人动它是因为没有砍得断它的斧头。

③第一次长久地注视它,是父母到公社去交公粮迟迟不归。一大早,他们就挑着晒干的粮食走出村庄,把我一个人留在家里。下午还没看见他们的身影,我便担心起来,担心他们遇到麻烦,一时半会儿回不来。太阳离落下去的地方越来越近,饥肠辘辘的我坐在家门口盯着村头,盼望他们快点从枫树下闪出来。可是直看到太阳落山,直看到枫树的叶子由一张一张变成一团一团,直看到枫树的枝干糊成一片,他们也没有出现。虽然小路看不见了,枫树也看不见了,眼前一片漆黑,但我的目光仍然朝着它的方向,好像还看得见它,好像只要这么长久地看着,父母就会回来得快一点。

④第二次长久地注视它,是我高考之后等待录取通知书的日子。那年夏天,我在县城参加完高考后,便回家跟着父母劳动。为了节约用水,我剃了一个锃亮的光头,以为这辈子也就这样了。但在面朝黄土背朝天、汗流如雨的日子里,心里总是隐隐腾起一丢丢希望。那时满姐夫在大队做文书,每天傍晚都要回村。他说了,只要在队部看到我的录取通知书,就会提前飞奔而来。于是,每天下午我就伸长脖子遥望,第一次知道“把坳口望矮”是什么滋味,第一次晓得一个人跟一棵树可以望出伟大的友谊。是的,那年夏天,我望着它的叶子从深绿变成浅绿,发现即使每一片树叶都是绿的,但却有一层淡淡的黄晕提前笼罩在树冠上。我记住了它的粗枝,记住了它的整体和局部,记住了树叶如何在夕阳照耀下折射反光,而又因为风的干扰让那些反光若隐若现,记住了不同等级的风如何摇晃它,记住了夜色如何像襁糊渐渐挂满它的枝丫。直到快把它的每个细节都倒背如流时,我才接到满姐夫带回来的录取通知书。那份迟来的通知书,仿佛是为了腾出时间,让我更加仔细地打量树,了解它。

⑤那年九月,我离开村庄到更远的地方上学。走过大枫树时,我像被谁拽了一下,忽然回头,第一次从这个角度端详它。这是另一番景象,它的两根主枝丫像巨人的手臂那样张开,树冠撑得更大,比从村庄看它时显得更为粗犷有力,仿佛那边是柔美,这边是刚健。透过它的枝丫可以看见村庄零零星星的房屋,看得见站在家门口挥手送别我的亲人。

⑥这样的情景在我的短篇小说《天空划过一道白线》中有所描述,那就是:“走着走着,他感到前方的吸力渐渐变弱,身后的吸力却越来越大,忍不住一回头。全村人都在朝他挥手,他们的手像风里翻飞的树叶。而他的家孤独地站在村头,被狂风呼呼地吹着,仿佛快要被吹哭了。”也是从我回望的那一刻起,它在我心目中不再是一棵普通的只能用于做柴火的树,而是具有了强大的牵引力。

⑦后来我开始写作,当需要一个村庄的名称时,我脱口而出“一棵枫”,就这样,它被我写进了小说和散文。

⑧它变成了一棵被我经常描写的树,变成了一棵具有审美价值和精神力量的树。是的,如果我要给我的家乡设计一个LOGO(标志),那一定就是它。因为在这里只有想象的历史,却没有印证的实物;只有口口相传的过往,却没有文字的记载。唯一大一点的物件或者说久一点的实体就是它。它像挺立在村口的摄像头,既见证了村庄的历史,也捕捉了每个人的蛛丝马迹。

(1)、阅读①、②段中作者对家乡村口大枫树的描述,请简要概括其主要特点。
(2)、③、④两段中,“我”两次长久地注视大枫树,这两次注视分别发生在什么情况下?请简要概括。
(3)、第⑥段中提到,“它在我心目中不再是一棵普通的只能用于做柴火的树,而是具有了强大的牵引力”,请分析这种“牵引力”形成的原因。
(4)、综观全文,说说家乡村口大枫树为什么会“变成了一棵被我经常描写的树”。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春 之 怀 古

张晓风

①春天必然曾经是这样的:从绿意内敛的山头,一把雪再也撑不住了,噗嗤的一声,将冷面笑成花面,一首澌澌然的歌便从云端唱到山麓,从山麓唱到低低的荒村,唱入篱落,唱入一只小鸭的黄蹼,唱入软溶溶的春泥——软如一床新翻的棉被的春泥。

②那样娇,那样敏感,却又那样混沌无涯。一声雷,可以无端地惹哭满天的云;一阵杜鹃啼,可以斗急了一城杜鹃花;一阵风起,每一棵柳都会吟出一则则白茫茫、虚飘飘说也说不清听也听不清的飞絮,每一丝飞絮都是一株柳的分号。反正,春天就是这样不讲理,不逻辑,而仍可以好得让人心平气和的。

③春天必然曾经是这样的:满塘叶黯花残的枯梗抵死苦守一截老根,北地里千宅万户的屋梁受尽风欺雪压犹自温柔地抱着一团小小的空虚的燕巢。然后,忽然有一天,桃花把所有的山村水廓都攻陷了 , 柳树把皇室的御沟和民间的江头都控制住了——春天有如旌旗鲜明的王师,因长期虔诚的企盼祝祷而美丽起来。

④而关于春天的名字,必然曾经有这样的一段故亊:在《诗经》之前,在 《尚书》之前,在仓颉造字之前,一只小羊在啮草时猛然感到的多汁,一个孩子放风筝时猛然感觉到的飞腾,一双患风痛的腿在猛然间感到的舒活,千千万万双素手在溪畔在江畔浣纱时所猛然感到的水的血脉……当他们惊讶地奔走互告的时候,他们决定将嘴噘成吹口哨的形状,用一种愉快的耳语的声音来为这季节命名:“春”。

⑤鸟又可以并始丈量天空了。有的负责丈量天的蓝度,有的负责丈量天的透明度,有的负责用那双翼丈量天的高度和深度。而所有的鸟全不是好的数学家,他们吱吱喳喳地算了又算,核了又核,终于还是不敢宣布统计数字。

至于所有的花,已交给蝴壤去数。所有的蕊,交给蜜蜂去编册。所有的树,交给风去纵宠。而风,交给檐前的去风铃去一一记忆一一垂询。

⑦春天必然曾经是这样,或者,在什么地方,它仍然是这样的吧?穿越烟囱与烟囱的黑森林,我想走访那踯躅在湮远年代中的春天。(选自《张晓风散文集》)

[注释] ① 烟囱:文中指工厂向空中排放工业废气的管道。②踯躅:停留。湮远:久远。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怕碰了故乡那根琴弦

彭国梁

   ①随着时光的流逝,随着记忆的拉长,我是越来越不愿回归,回归到儿时的家乡。

   ②儿时的家乡,我那穿开裆裤的地方。那口井还在,那井中有我儿时的倒影;还有那一方小小的有一块青石伸到中央的池塘。

   ③儿时的家乡,那条伸向自留地的小路还在。自留地在对门的山脚下。那地里的茄子、辣椒还经常在梦中生长。那又甜又脆的菜瓜,那长长的丝瓜……那自留地的旁边,也有一口小小的池塘。有一次,我在去自留地的路上,狠狠地摔了一跤,一粒石子趁我不留神,就钻到我膝盖的肉里面去了。至今,疤痕还在。每年的某一个日子,便隐隐作痛。仿佛是在提醒我,提醒我别忘了,别忘了儿时的家乡。

   ④那怎么能忘得了呢?还是在那条小路上。有一次,我被蛇咬了。我大声地哭。父亲听见了,便发疯似的跑,跑到了我的身旁。他跪了下来,抱住我的脚,然后用嘴猛吸,猛吸我那被蛇咬过的伤口。他要用口把我体内的蛇毒吸出来。后来我才知道,那有多么危险。那危险是要命的。可以吸,但先要在口中噙满酒。父亲并非不知道,但他怕耽误了时间,儿子便是他的命啊!现在想起来,我都怕,怕父亲就那么一下,就倒在我的身旁。还有对面的那座山,我曾在山上打柴,不小心惹恼了一窝黄蜂。黄蜂很不客气地在我的头上狠狠地咬。我无法忍受,抱着头,痛得从山上滚了下来。什么叫捅了马蜂窝?那经历我一辈子也忘不了。

   ⑤家乡那老房子,现在变成了一丘田。田里长年累月地长着草。可我只要一闭上眼睛,那老屋便在我的眼前出现。我家的门前有一大一小一方一长两个粪凼,两个粪凼的中间是一条填满了沙子的路。路是通向井和池塘的,也是通往上屋下屋和对门山上的。我家那房子,只有一间睡房是方正的。堂屋只有一半。另一半是邻居章家的。我和章家一个同龄的孩子经常为了堂屋的分界线而吵架。我们用石子或镰刀在堂屋的正中划来划去。厨房是一头宽一头窄的。有一个火塘,我们叫炉子,在墙边。父亲就是在那火炉的旁边,无数无数的夜晚,他一边抽着烟,一边和我说着三国、水浒和西游;说着薛刚反唐、罗通扫北;说着岳飞,说着瓦岗寨的程咬金;说着甘罗十二为宰相、杨六郎斩子……我恨唐僧,因为他在孙悟空的头上戴了金箍。孙悟空是那么可爱和义气,可唐僧还是那样不辨是非,滥用职权,直把孙悟空折磨得痛不欲生在地上打滚。我甚至因孙悟空而哭。每当这个时候,父亲便会放下烟袋,把我搂在怀里,安慰着我。母亲呢,母亲就在旁边笑,说我是宝崽。

   ⑥近乡情更怯。我是怕,怕碰了故乡那根美好的琴弦,我怕那琴弦会忽然地弹出我难以承受的乡愁。我还怕,怕不小心,又被什么撞了我的膝盖,因我的膝盖上还有着那一触便隐隐作痛的内伤。

   ⑦家乡,我那儿时的家乡。我真的不敢轻易地回归。但我又忍不住,忍不住经常地,经常偷偷地想……

(选自《人民日报》)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决定规则的人闷声不响

BangBang

        20世纪80年代出生的农村孩子喜欢玩一种多人跳绳的游戏,两个孩子拽住一根麻绳的两端持续甩动,其他几十个孩子轮流上场跳。

        通常而言,众人的目光难免集中在跳绳的孩子身上,最后这往往变成一种表演,孩子们发明了很多方式炫耀跳绳技巧,最夸张的是那种边跳边翻跟头的。没有人把目光投向甩绳子的那两个家伙,他们做的事情就是按照某个固定节奏做机械的运动。

        但30年过去了,我仍然坚信这个游戏里最重要的人被忽略了。

        我一般喜欢做甩绳子的人,因为每当我有意地放慢节奏,我会感受到自己影响了其他所有人,其他人就不得不费力地调整步伐避免犯错。如果我嫌其他人太轻松了,就会加快绳子的甩动速度,让他们手忙脚乱,尖叫欢呼。

        甩绳的孩子掌握着规则,或者说,他们拥有这个游戏里最大的权力:设定节奏,让其他欢乐的人不知不觉地按着他们的意志来。

        决定基本规则的人往往闷声不响,这种事发生在许多场合。比如,程序员划定了我们这个时代的基本规则,他们的偏好与品位时刻改造着我们,但他们像甩绳子的孩童那样沉默。

        拿起你的手机就明白了。安卓、苹果系统,以及每个软件的运行规则、流畅程度和使用习惯,才是划定我们生活基本框架的东西。

        倒退10年,Windows系统的硬盘划分、文件储存方式,定义了我们的工作习惯,甚至影响了我们思考的方式。

        自从这个世界深度依赖电脑、手机和互联网,那些代码写作者就握住了驱动我们的绳子。

        但有技术的人总是孤独的。

        回过头看,几乎没有哪个时代或领域的跳绳是由那些光鲜、醒目的人掌控的。蒸汽机车的设计者比赛车英雄重要多了,演奏家们也得在乐器制造者的框架里行事。最卓著的口琴演奏者也要被口琴工厂的设计风格影响,事实上他们熟知某种口琴品牌的独特之处,并且根据这些特性锻炼技巧。

        更典型的例子也许是游戏领域。不久前,我读了一本名为《DOOM启世录》的书,它讲述了最早的3D游戏生产过程,很有隐喻性。当代码工程师完成设计3D游戏必需的图画引擎技术后,游戏设计师们开始在这个基础上忙着制作五花八门的游戏,玩家们在游戏设定的规则内尽情表演。最后,大多数人会为一款游戏里的明星玩家而欢呼,很少有人意识到这一切的决定者是那个待在肮脏的办公室里一言不发、厌倦社交的代码天才。

        这是多么动人的场景啊:世界像是一个浪花,人们依次在别人指定的规则上表演,最终的巨浪震惊了岸边的观望者,但很少有人看到源头关键的颤动。

        但我并不是在替程序员抱不平,或者在鄙夷那些跳绳的孩子。相反,我认为这个世界以意外的方式实现了平衡。像在跳绳游戏里那样,最终,沉默的孩子和欢乐的孩子一起构成了一个充满戏剧感的整体,我们需要选择的只是充当哪一个角色。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各题。

家乡的小枣

肖复兴

    ①枣有多种吃法,枣可以入菜,可以有多种做法,但我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吃法,这样的做法。

    ②一般用枣做菜,枣只是陪衬,比如红枣煨肉,枣只是肉周围一圈的护兵,将军肯定还是中间昂昂然的肘子肉。在家乡沧县吃的这道菜,却是全部用小枣做成的。一盘端上来,红扑扑的,玛瑙一样层层叠叠全是枣。做法是将枣去核后,中间塞上黏面,使得这道菜红白相间,色彩多了一份明快。再浇上一层拌有桂花的浓汁,又使得这道菜玲珑剔透、晶莹透明,还多了一份浓郁的香味。

    ③关键是这道菜不仅看起来赏心悦目,吃起来更有味道,一颗颗小枣虽然只有手指甲盖大,枣肉却厚实有劲,夹上黏面,就更有嚼头。黏面中不用加糖,小枣本身就足够甜的了。北方人都爱吃黏面,有了这层黏面,绵绵软软之中,多了扯不断理还乱的回味。

    ④我是第一次吃这样新鲜而有味道的菜,只有在家乡才能吃到这样的菜。家乡沧县被称为枣县,到处是枣树,光枣的品种就有两百多种。说起家乡的枣,打我小时候记事时起就知道。虽然,父亲年轻时候就离开了沧县,我们一家人一直住在北京,但最让他骄傲的就是沧县的武术和小枣,不知多少次提起过沧县的小枣,说得他的嘴唇、听得我的耳朵都起了茧子。家乡人从老家给他带来小枣,是让他最高兴的事了。那种来自家乡的小枣,对于父亲来说一眼就能认出来 , 就像一眼就能认出自己的乡亲一样;对于我来说,虽然一眼认不出来,看不出它和其他地方的枣的区别来,但只要吃上几颗,就会和别的枣判若两人般分得清爽。

    ⑤那时,我家住的大院里有两棵枣树,秋天打枣,曾是我们孩子的节日。但那枣吃起来,确实不如沧县的小枣甜。当然,甜不是沧县小枣比别的枣多出的惟一优势。有一阵子在北京到处卖一种叫做伊拉克蜜枣的,甜是足够的甜,父亲说甜得齁嗓子,哪儿赶得上老家的枣!老家的枣,刚下树甜中带脆;晒干了甜而绵软。

    ⑥家乡的小枣,一直弥漫在父亲的回忆里和对我们的絮叨里。

    ⑦可惜父亲从未吃过用家乡小枣做的这道菜。

    ⑧回到北京,我如法炮制,也做了这样一道菜。枣是从家乡带回来的,用料和步骤完全一样,但做出的味道却和那天在沧县吃的不一样。真是怪了,莫非真是橘易地而成枳吗?

    ⑨毕竟那是在家乡。

(有删改)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新型“塑料袋”,入水即溶还能喝

    ①很多人去超市购物、到菜市场买菜时,都会使用塑料袋。但普通的塑料袋极难降解,造成的“白色污染”成了全球性环保难题。近年来,多国开始实施“限塑令”“禁塑令”。拿什么替代塑料袋呢?最近,智利一家公司研发出一种新型塑料袋,给出了一种解决办法。

    ②从外表来看,这款新型塑料袋与普通塑料袋没有什么区别。然而,把新型塑料袋放进一壶常温水中搅拌,就会发现有所不同。新型塑料袋入水溶化,变成了乳白色的液体。不仅如此,溶化过后的水还可以饮用。既是可以饮用,那么大家必然关心,这是否有害?

    ③新型塑料袋其实是由中国一家企业研发。该企业与智利一家公司合作,计划在智利投入量产。研究人员表示,这款新型塑料袋对人体无害,主要原料聚乙烯醇是水溶性生物降解材料,这种材料来源于碳酸钙或天然气,其他辅助原料也是食品级材料。而一般塑料袋的原材料是聚乙烯,来源于石油,在环境中极难降解,而且回收困难。一个普通塑料袋需要几百年才能降解,而聚乙烯醇水溶袋只需要五分钟。

④如果将聚乙烯醇水溶袋丢进大海,它会在海水中迅速溶解消失,最终通过微生物完全降解为水和二氧化碳,不会像普通塑料袋一样形成“白色污染”。

    ⑤下雨天拎着这种水溶塑料袋会化吗?研究人员表示,他们会设计不同水溶温度的产品,从常温25℃到75℃,再到90℃。在经常下雨的国家,可以使用高温溶解的塑料袋。

    ⑥研究人员表示,现在水溶袋的成本是普通塑料袋的3到4倍,公司计划于今年年底开始投入量产。他们预计,届时水溶塑料袋的价格可以与普通塑料袋相近,真正走进人们的生活。

    ⑦截至2017年7月,全球累计生产塑料超过91亿吨。联合国表示,如果人们再不改变消费模式和加强废物管理,到2050年,垃圾填埋场和环境中将充斥大约1200万吨的塑料垃圾。

    ⑧塑料垃圾污染,让全世界各国头疼。除了智利推出的可溶水塑料袋,其他国家也推出了一些可食用的塑料替代品。

    ⑨英国一家公司研制了一款可食用的水球,是塑料瓶的替代品。水球拥有双层膜,膜的主要构成是一种天然海藻提取物,对人体无害。

    ⑩饮用时,只需要撕开水球的第一层膜,第二层膜内的水、饮料或酒就能直接放入口中饮用。第一层膜也可食用,即便是不愿意食用,它也能在4到6周内自然分解,不会污染环境。

    ⑪除了塑料瓶,塑料勺也有可食用替代品。印度一家公司推出了完全无毒的可食用勺子。勺子由高梁面粉、大米面和小麦粉混合而成,没有防腐剂。公司创始人皮萨帕提表示,这种勺子不但没有涂层,还可食用,好吃且很有营养。

    ⑫塑料杯的可食用替代品是由印尼制造的一款“海藻杯”。“海藻杯”由天然材料制成,不含防腐剂和明胶,食用起来十分健康。可能很多人担心“海藻杯”的口感,但很多吃过的人都说,味道不错,而且还有三种口味可选。除了替代塑料杯,“海藻杯”还可以替代冰激凌蛋卷。当地的一家冰淇淋店就已经开始使用这种“海藻杯”来盛装冰激凌了。印度一.家环保公司的创始人阿什沃斯.赫奇研制了一款可食用的塑料袋。可食用塑料袋由土豆粉、红薯粉,植物油等12种原料制成。目前这款产品已经在印度、卡塔尔、阿联酋三国的多家连锁商店使用。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