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湖北省黄石市大冶市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阅读下列文章,完成各题。

大数据技术会对未来战场带来哪些改变?

随着新一轮技术革命的到来,大数据技术也被越来越多的国家重视,并应用到实际战场环境中。毫无疑问,未来战场数据将会成为支持和决定作战行动的重要资源。在颠覆性技术的催生与推动下,未来的战争场景将走向小型化、隐形化及全域化。是否具有搜集、分析和处理大数据的能力,是否可以将大数据技术顺利应用到战场环境中,将直接影响全球各国在未来战场上的表现。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未来谁占领大数据制高点,谁就将获得情报的“前哨站”,从而赢得军事上的主动权。在现代战争中,整合情报网络体系、提高情报信息处理能力的需求已经日益迫切。未来,基于大数据技术的情报网络,会改变战场格局,尤其在联合作战中的应用,可以极大提高信息掌控优势,从而提升高价值军事情报侦察预警能力。可以说,如果掌握可靠的大数据技术,未来战场将不再有“迷雾”,而是愈发“透明”。通过对大数据的有效开发,利用大数据工具提高军事人员对多个战场空间情报的发现和探知能力,把握敌方指挥员的思维规律,预测作战行动、战场态势的发展变化等复杂问题。

大数据技术还可以提高军用信息的处理能力。由于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未来无人机、机器狗、侦察机器人、微型昆虫型机器人等各种平台传送回来的海量信息,整合情报网络体系、提高情报信息处理能力的需求日益迫切。这类海量的数据信息,在经过筛选和处理后,数据仓库可以转化为具有流动、连接和信息共享的数据池,从而让军用信息处理更精细、更及时、更高效。

在经过了情报获取、军用信息处理阶段之后,大数据技术将为未来战场带来决策效率的改变,诸如“大数据辅助决策系统”之类的系统应用会直接提升战场决策的效率和精准度。传统的战场决策模式容易陷入信息的汪洋大海,从而无法准确地做出精准决策。最有代表性的就是二战时期纳粹德国受到盟军诺曼底登陆前的一系列虚假情报影响,从而错误预判盟军登陆的地点。“谋定而后动”的战场原理,也将由于大数据技术的加持,从而更快、更准。

未来战场是高度“无人化”战场,大量的无人机、无人坦克带来了海量的信息处理需求。以多国正在全面研发的无人机为例,在测试阶段,就已将“数据中心战”的概念应用到机群指挥中,用大数据技术来引导无人机群进行规模化作战。可以预见的是,正是由于大数据技术的不断发展,为未来战场尤其是“无人化”战场带来了无限可能。

(1)、简要概括大数据技术会对未来战场带来哪些改变?
(2)、文章最后一段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3)、分析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作用,说说体现了说明语言怎样的特点。

可以说,如果掌握可靠的大数据技术,未来战场将不再有“迷雾”,而是愈发“透明”。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短文,完成1——4题。

米树香香,糖树甜甜

乔娟

①食品安全问题让人们越来越怀念在真实泥土里生发出的无污染绿色蔬菜,在日月精华里慢慢长成的农家猪。当注水米、抛光米、含铬含铅米充斥市场,连吃碗米饭都成了奢望时,人就会变得越来越爱幻想:如果有那么一种树,来自自然来自山,不喂饲料不喂药,不结苹果不结梨,结出大米白又白。你会认为我在异想天开吗?且慢嘲笑,在地球的某一角,真有这样一种天然纯生专结大米的树。在马来半岛、印尼诸岛和巴布亚新几内亚这些风光旖旎的岛屿上,生长着一种棕榈科植物,它并无美丽的身姿,开花也不好看,但超务实、超有爱:专门向人提供赖以生存的口粮——大米。不用费心想什么绕口的名字,就叫它米树好啦。

米树终年常绿,10年就可长到20米,舒展开的叶子比双人伞还要大,足足有6米。当然,与宽叶相配的是它那直径足有8米的粗壮树干。长这么粗并不是单纯肥胖,人家粗,粗得务实,是专为大肚能容而生的。那胖胖的树干里含有丰富的淀粉,这种淀粉就是当地土著居民最重要的食物来源——西谷大米。你会问,明明是淀粉,怎么变成大米了呢?是这样:土著人把米树砍倒后,将树干锯成均匀的一段段,再把每个段落劈成两半儿,用竹制斧头把段落内的淀粉刮出来,放在水桶里用劲儿搅拌,待淀粉沉到桶底,撇去最上面的水,把沉淀好的淀粉晾干,就变成了洁白均匀晶莹剔透的颗粒物——西谷大米。用它做成的米饭,清香可口,软糯滑爽。

③大米好吃却不易得。米树20年的寿命注定了它的不平凡。它和我国南方的竹子一样,一生只开一次花,且开花即死。它死后,不管活着时体内存有几百公斤淀粉,都会在死后消失得无影无踪,只留下一段干瘪空虚的树干兀自挺立。所以在当地,米树开花是让人心慌的事,一定要抢在时间前面,抢在米树开花前收集淀粉。只要把握得好,一棵米树足足可以得到400斤西谷大米,很高产。

④有米树就应该有糖树,香香甜甜相伴永远。大自然超级给力!加拿大真有糖树。叫槭树,又叫糖槭树,是加拿大的标志和国花,堪称国宝,所以加拿大又叫“槭树之国”,加拿大的国旗、国徽图案上都有槭树叶子。这种集三千宠爱于一身的树不仅外形美丽,还超有“内涵”,它为人们送来甜蜜。每到春天,工人们就在高达40米,寿命500年的糖槭树树干上打孔,孔内插上管子,这样,白色的树汁就会慢慢流到桶内。用这种树液熬制出来的糖浆,色泽亮黄,香甜如蜜。它的主要成分是蔗糖、葡萄糖和果糖,营养价值非常高,可以加工成枫糖,并广泛应用于食品加工业。

⑤我国独具慧眼,早在1958年,庐山种植园就引进了糖槭树,继而在湖北、辽宁、北京、南京、长沙等地引种成功。如果有朝一日再引进米树,吃着树上结出的大米,喝着树上流的蜜水,我们的生活就更完美了!(选自《知识窗》2014年第7期)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中国,最贫穷的挥霍者
        ①就水来说,中国是世界上最贫穷的挥霍者。
        ②中国的水贫穷到什么地步呢?联合国一项研究报告指出:全球现有12亿人面临中度到高度缺水的压力,80个国家水源不足,20亿人的饮水得不到保证。预计到2025年,形势将会进一步恶化,缺水人口将达到28亿~33亿。世界银行的官员预测,在未来的5年内“水将像石油一样在全世界运转”。
       ③我国属于缺水国之列,人均淡水资源仅为世界人均量的1/4,居世界第109位。中国已被列入全世界人均水资源13个贫水国家之一,而且分布不均,大量淡水资源集中在南方,北方淡水资源只有南方水资源的1/4。据统计,全国600多个城市中有一半以上城市不同程度缺水,沿海城市也不例外,甚至更为严重。目前我国城市供水以地表水或地下水为主,或者两种水源混合使用,有些城市因地下水过度开采,造成地下水位下降,有的城市形成了几百平方公里的大漏斗,使海水倒灌数十公里。由于工业废水的肆意排放,导致80%以上的地表水、地下水被污染。专家们警告:“20年后中国找不到可饮用的水资源”。美国民间有影响的智囊机构——世界观察研究所发表的一份报告中称:“由于中国城市地区和工业地区对水需求量迅速增大,中国将长期陷入缺水状况。”中国的黄河在过去的10多年年年断流,其中1997年断流226天。流经中国一些人口稠密地区的淮河去年也断流了90天。根据卫星拍摄的照片,数百个湖泊正在干涸,一些地方性的河流也在消失。目前全国600多座城市中,有300多座城市缺水,其中严重缺水的有108个。其中北京市的人均占有水量为全世界人均占有水量的1/13,连一些干旱的阿拉伯国家都不如。
      ④但是广大老百姓能感受到我们如此的窘境吗?没有。
      ⑤就生产用水来说,在宁夏的一些地方,每亩水稻一年大约需要浇2000多立方米水,一亩小麦得1200多立方米水。中国农村普遍的水资源利用率只有40%左右。在宁夏,每公斤大米耗水超过两吨。大水漫灌如果真的对庄稼有好处,倒也罢了,但事实上这种做法是引起土地盐碱化的最根本原因。
      ⑥工业用水方面,我国炼钢等生产过程的单位耗水量比国外先进水平高几倍甚至几十倍。水的重复利用率不到发达国家的1/3。如此缺水又如此挥霍,那么我们靠什么维持这种虚假的富有呢?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至刚至柔而又轻盈的竹子
         ①中国被称为“竹子文明的国度,”且因为竹林面积广大、种类繁多而有着“世界竹子看中国”之说。
         ②在中国,用竹子作为建筑用材的历史可以追溯到7000年前,到了秦汉时期,竹子便已成为重要的建筑材料。直到今天,竹子依然是傣族、佤族、景颇族等少数民族民居的“担纲者”。在清代沈曰霖的《粤西琐记》中有这样的记载:“不瓦而盖,盖以竹;不砖而墙,墙以竹;不板而门,门以竹。”
        ③根据不同的种类,竹子还各自有看家本领,如斑竹拉力强,水不易侵蚀,在古代常用来制作拉船的纤绳;楠竹秆高直坚硬,是建筑上的好材料;墨竹则是制作笛、箫管乐器的最佳材料。竹子体轻,但质地却异常坚硬。竹材的收缩量非常小,而弹性和韧性却很高,若按单位质量计算,竹材的抗拉强度甚至比钢材还高2.5倍左右。
        ④竹子之所以亦刚亦柔,必须要提到竹子隐秘的身体结构。
        ⑤竹子拥有的木质素和纤维让它既刚也韧,而其内部结构之精巧还远不止如此。如果你细细观察,会看到竹秆的横切面上散布着许多深色的点状物,这是竹子的维管束,不仅可以输送水分和养分,还有强化竹秆的作用,它们从外到内逐渐变大,排列也由紧密到相对疏松。从力学角度来说,物体边缘承受的正应力是最大的,故将优质材料布置在边缘是最优结构布置,竹子就做到了这点——表面的竹青的强度是整体竹子中最高的。
        ⑥从较大的结构来看,竹子是空心的,根据材料力学的原理,其抗弯能力比具有同样横截面积的实心结构要大很多,而诸多竹节中还有着起到支撑作用的坚硬“横梁”,就像“工字梁”一般。有了这些优点,竹材在身量轻盈的同时,也拥有了很强的抗扭、抗剪和抗拉能力。

阅读《细菌发电前景广阔》一文,完成后面问题。
         ①生物学家预言,21世纪将是细菌发电造福人类的时代。
        ②说起细菌发电,可以追溯到1910年。(A)英国植物学家利用铂作为电极放入大肠杆菌的培养液中,成功地制造出了世界上第一个细菌电池。1984年,美国科学家设计出太空飞船使用的细菌电池,其电极的活性物质是宇航员的尿液和活细菌。到了80年代末,细菌发电有了重大突破,英国科学家让细菌在电池组里分解分子,释放电子向阳极运动,从而产生电能。操作时还在糖液中添加某些芳香化合物作为稀释物,来提高生物系统输送电的能力。与此同时,还要往电池里不断充入空气 ,用以搅拌细菌培养液和氧化物质的混合物。据计算,利用这种细菌电池发电,其效率可达40%,远远高于现在使用的电池的效率。(B)即使这样,还有10%的潜力可挖掘。
         ③利用细菌发电原理,可以建立较大规模的细菌发电站。计算表明,一个功率为1000千瓦的细菌发电站,仅需要10立方米体积的细菌培养液,每小时消耗200千克糖即可维持其运转发电。这是一种不会污染环境的“绿色”电站,而且技术发展后,完全可以用诸如锯末、秸杆、落叶等废有机物的水解物来代替糖液。因此细菌发电的前景十分诱人。
        ④现在,每个发达国家各显神通,在细菌发电研究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美国设计出一种综合细菌电池,里面的单细胞藻类可以利用太阳光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糖,然后再让细菌利用这些糖来发电。日本科学家同时将两种细菌放入电池的特种糖液中,让其中的一种细菌吞食糖浆产生醋酸和有机酸,而让另一种细菌将这些酸类转化成氢气,由氢气进入磷酸燃料电池发电。
       ⑤人们还惊奇地发现,细菌还具有捕捉太阳能并把它直接转化成电能的特异功能。最近美国科学家在死海和大盐湖里找到一种嗜盐杆菌,它们含有一种紫色素,在把所接受的大约10%的阳光转化成化学物质时,即可产生电荷。科学家们利用它们制造出一个小型实验性太阳能细菌电池,结果证明是可以用嗜盐杆菌来发电的,而盐代替糖,其成本就大大降低了。由此可见,让细菌为人类供电已经不再遥远,不久的将来即可成为现实。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恐惧是一种可以控制的情绪

    ①什么是恐惧?恐惧就是对于外部发生的危险做出的一种心理反应。有时,这种反应更近乎一种本能,例如遭遇到火灾、泥石流等危机时本能地逃跑,或是被人迎面打来一拳时本能地架起手臂防御,等等。这些因恐惧而产生的行动是对我们自身的保护,可以帮助我们回避危险。不过,如果保护过了头,我们就会变成厚厚盔甲下的“套中人”——过度、非理性、持续地害怕某种物体、现象、活动或场合,并夸大可能的危险,那就会给我们的日常生活带来许多不必要的麻烦。

    ②人们一般把常见的恐惧症分成四种:动物恐惧症、场所恐惧症、密集恐惧症、社交恐惧症。患有动物恐惧症的人见到一些动物的影像、图片,或看到关于动物的逼真文字描述,都会感到恐惧并想要逃避,甚至伴有强烈的生理症状,如心悸、胸闷、出汗、透气困难等。场所恐惧症主要是对封闭空间的恐惧,并且会因为无法逃离而感到担心、害怕,如处于影剧院、地铁,尤其是电梯中,感到憋闷、呼吸困难、恐慌。密集恐惧症是对排列密集的较小物体害怕或觉得恶心,例如密密麻麻的虫卵、蜂巢、淋浴喷头的出水小孔,甚至草莓,等等。社交恐惧症大多存在于青少年,主要表现是对学校环境的恐惧,因升学、转学或者更换班级而焦虑等。

    ③恐惧自何而来?原因多种多样。可能源自于儿童时期的心理创伤,可能受到环境中长期暗示的影响,也可能仅仅由某个单纯事件所导致,甚至还有些恐惧要归结到生物进化上去。例如,在某些惧怕蛇的人群里,有些人一生中甚至都未见过真正的蛇,但他们不由自主地就会对蛇产生恐惧,这是为什么呢?其实,人类的这种恐惧心理是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形成的。早期的灵长类动物为了生存,在险象环生的丛林里面必须提高警惕,小心防范,一旦看到威胁生命的动物靠近(比如毒蛇、蝎子、毒蜘蛛等等),就会恐惧逃窜。长期的记忆被储存下来,恐惧心理由此而生。

    ④如何克服恐惧心理呢?一般说来,对恐惧的东西了解越多,莫名的恐惧感就有可能越少。动物学家不怕和蛇、蜘蛛等动物接触,在高楼表演杂技或修筑高楼的建筑工人不会恐高,尽管他们日常工作时就要面对这些危险,但是,通过知识的学习,技能的训练,他们已经掌握了自我保护的方法,并了解到遭遇危险应如何自我救助,因此能够泰然处之。所以,若想要摆脱你对某一事物的恐惧,就从积累知识并充分了解那件事物本身开始吧!

(选自《博物》 2012年第4期,有改动)

现代文阅读Ⅰ

【材料一】

①近日,教育部公布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基地名单,184所学校入选,广西有6所中小学入选。

②人工智能,英文缩写为AI。它是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技术科学。我们可以这么理解,“人工智能研究的是如何使用计算机去做过去只有人才能做的智能工作”,就像AI写作、AI绘画。

③这门新的技术科学非常不简单,它是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我们现在的生活,已经离不开人工智能,而它还在飞速发展,不断覆盖人们所能接触到的方方面面。比如已经广为使用的人脸识别,比如正在趋于成熟的自动驾驶,比如在未来有可能实现脑机对接。

④这就可以看出推动“AI教育”进入中小学的重要性了。一方面,人工智能将越来越普及,孩子们需要和未来接轨,那么现在就要做好准备;另一方面,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想跟上时代甚至引领时代,必须及早打好基础。

⑤如今,我国的184所学校成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基地,其中的许多中小学一直非常重视学生科技创新思维培养。然而,“AI教育”进入中小学毕竟是一个全新的课题,怎么开展这项工作既需要相关学校大胆闯、大胆试,更需要它们讲究课程设置和教育手段的科学化、普适性。

⑥换言之,试点不是为了出几个令人瞩目的“天才少年”,不是为了将“AI教育”搞成“应试教育”“验收教育”,而是要真正去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让学生在未来能够和人工智能“融合”在一起。

⑦从更深的层次讲,试点学校在培养自身在校学生的同时,还肩负着为未来探路的重要使命——探索人工智能教育的新理念、新模式和新方案,形成可推广的优秀案例和先进经验,推动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深入开展。

(来源:《广西日报》2024年3月1日  有删减)

【材料二】

①作为长期工作在科技创新一线的科技工作者,全国政协委员、农工党广西区委主委蒋和生对人工智能展现出特有的理解力和接纳度,“未来已来,当然要乐观地对它说,你好,AI!”

②00后是数字原生的一代,从小接触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互联网等科技产品。蒋和生表示,00后对科技充满浓厚兴趣,具备更强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这种与生俱来的科技素养使得00后成为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在编程、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许多领域,都已展现出非凡的才华和创造力。

③AI有无限可能,青年人的未来也有无限可能。蒋和生勉励青年一代,挑战与机遇并存,科技创新为青年成长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和机会,相信不久的将来,随着不断的经验积累和技术迭代更新,AI技术可以在更多领域得到推广应用,青年人会创造出更多精彩。

(来源:《广西日报》2024年3月6日有删减)

【材料三】

①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近推出的AI动画片《千秋诗颂》,综合运用可控图像生成、人物动态生成、文生视频等新技术成果,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奔涌的诗情转化成国风动画,唤起观众的文化乡愁。

②国风动画的探索和收获启示我们,守正创新讲好中国故事,既是文化传承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行业的自觉追求。新时代文艺创作者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富有生命力的因子不断激活、转化,以新的叙事唤醒人们的生命体验,用新的表达与当下观众形成情感共振,让人们的精神世界得到传统文化源源不断的滋养,也让中华经典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更加生生不息。

(来源:《人民日报》2024年3月15日有删减)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