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天桃实验学校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7月期末考试试卷

现代文阅读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小题。

德天瀑布记

赵丽宏

①无风,无雨,无雾。蓝天下群山叠翠,几片白云凝固在若有若无的峰峦间,路边的兰草和头顶的桉树叶纹丝不动。不远处的归春河,是中越边境的界河,河道曲折,蜿蜒而下,河水澄澈如水晶,温润如碧玉,缓缓流淌,淌出一片静谧。

②然而静寂中却有奇响传来。屏息谛听,这声音来自极遥远的地方,浑厚深沉。随着声响不断变大,心中的疑惑也如云雾旋绕。被树荫隔断的远山中,分明正奔腾着万马千军,天地间回荡着马蹄声和金戈的撞击声,交织着号角的呜咽和人马的嘶喊……

 ③绿荫中白光一闪,眼帘豁然大开。河道尽头,群山壁立,瀑布自天而降,气势万千地横陈在绿色的崖壁上。那震撼天地的巨响,是瀑布的喧哗。这就是德天瀑布,是我追寻的目标。宽阔的流水洋洋洒洒,层层叠叠,从绿树丛生的山顶跌落,在腰间受阻,又分成几叠飞泻而下。从远处看,瀑布形成的过程优美徐缓,流水以柔曼的姿态舒展在天地间,仿佛是一列宽银幕,正放映着一幕浪漫的交响曲。然而听它们的轰鸣,便可想见,那流水是怎样的一种规模和气势。

④沿着归春河畔的小路,迎着越来越响的轰鸣声,一步一步走近大瀑布。呈现在眼前的瀑布犹如天缸倾翻,大水滔滔滚滚,轰然而下,像要淹没整个世界。流水奔泻的情状惊心动魄,使我想起唐人的诗句:“涛似连山喷雪来”“乱流争迅湍,喷薄如雷风”。然而山下早已为瀑布准备了落脚之地,流水泻入深潭,翻卷起一簇簇雪浪,飞溅起一缕缕水雾,气势汹汹,最终却还是循规蹈矩,在阔大的水潭里盘旋片刻,又匆匆涌入河道,缓缓向下游淌去。这样的景象,已经持续了多少年?一亿年?一万年?还是千百年?当地的友人告知,这瀑布,古已有之,归春河流淌了多少年,这瀑布就奔泻了多少年。不知多少代居民在水声中老去,瀑布却长流不竭,永远像活泼的孩童,像雄姿英发的男子汉,保持着勃勃生机

⑤坐上竹筏,长篙在河滩上轻轻一点,筏子便稳稳地滑到河中心。透过清澈的水波,能看到水底的岩石,水浅处筏底不时触到石滩,深处则墨绿一片,深不可测。在阔大的瀑布面前,我们的筏子是漂浮于水面的一只小甲虫,游动得小心翼翼,惟恐被急流颠覆。瀑布前有一组岩石从水底崛起,色彩斑驳,形状怪诞,如一头巨大的异兽浮出水面,对着瀑布昂起脑袋,似乎在追寻那空中的水流。飞泻的瀑布劈头盖脸打来,溅起漫天飞雪,而那异兽犟头倔脑,毫不退缩。异兽,永远也无法登临山巅,而瀑布,大概也无法将它赶走。

⑥“看,彩虹!”筏子上有人惊呼。无须指点,坐在筏子上的人都看见了出现在阳光和水雾中的奇观。一座七彩虹桥,在朦胧的水雾中凌空而起,一端在水花飞溅的瀑布底部,一端升入飘忽迷蒙的空间,任凭波流翻涌,水声如雷,那光彩斑斓的虹桥却在空中浑然不动,像是在等候游人上桥登空,步入仙境。

⑦瀑布下的水流汹涌激荡,筏子再也无法向前,只能原路折返,回到岸上。从瀑布北侧的小路拾级上山,来到瀑布背后的山顶。轰鸣的水声仍在耳畔回旋,眼前的景象却已经迥然不同,但见一片明澈如镜的平湖,倒映着蓝天白云,衬托着起伏逶迤的远山,湖中小岛遍布,花木葳蕤,彩色的鸟雀从平静的水面上掠过,清可见底的水中,鱼群来往穿梭。谁能想到,惊天动地的大瀑布离这世外桃源般的静水,只有几十米。

⑧____

(1)、文章以作者游德天瀑布的行踪为主线,描绘了游览时的所见所闻。通读全文,完成表格。

立足点

观察角度

景物特点

河畔小路

远眺

瀑布:洋洋洒洒,层层叠叠

瀑布:滔滔滚滚,轰然而下

平视

岩石:③

仰望

虹桥:凌空而起,光彩斑斓

瀑背山顶

俯瞰

平湖:明澈如镜,恍若桃源

(2)、结合语境,赏析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然而山下早已为瀑布准备了落脚之地,流水泻入深潭,翻卷起一簇簇雪浪,飞溅起一缕缕水雾,气势汹汹,最终却还是循规蹈矩,在阔大的水潭里盘旋片刻,又匆匆涌入河道,缓缓向下游淌去

(3)、作者一边记述所见景象,一边表达自己的感受。结合语境,说说你对第④段画横线句子的理解。

不知多少代居民在水声中老去,瀑布却长流不竭,永远像活泼的孩童,像雄姿英发的男子汉,保持着勃勃生机。

(4)、请从以下两则材料中任选一个语段作为文章的结尾,并从结构、内容的角度说说你的选择理由。

【材料一】这瀑布,以一潭静深蕴万千磅礴,在这里飞泻了千年万年,轰鸣了无数个春秋,只为向世人启迪:天籁,是世间最永恒的激情。

【材料二】我坐竹筏在归春河上观瀑时,河对岸也有越南人三五成群前来,两国游人隔河挥手致意,互相能看到对方脸上友好的笑意。将两国游人吸引至此的,是跨越国界的大瀑布。此刻,站在国界上,无拘无束地观赏大自然的奇妙馈赠,倾听这震撼天地的动人天籁,我情不自禁地在心里默默感叹:和平,是多么珍贵多么好。在和平的岁月里,自然之美,才成了人类追求的共同目标。

举一反三
阅读《家园落日》,回答问题。

很久以来,我都有种感觉:同是那个太阳,落日比朝阳更富爱心。

说不清楚这是因为什么,当然也可能是:眼睁睁看它又带走一份岁月,英雄终将迟暮的惺惺惜惺惺,想到死的同时就想到了爱。

……这么说着我想起已到过许多地方,见过各种落日。

戈壁落日很大,泛黄古旧,半透明,边缘清晰如纸剪。此时起了风。西北一有风则苍劲,芨芨草用力贴紧了地,细沙水汽一般游走,从太阳那边扑面而来,所以感到风因太阳而起;恍惚之间,太阳说没了就没了,一身鬼气。

云海落日则很飘忽柔曼,宛若一颗少女心。落呀落,落到深渊了吧,突然又在半空高悬,再突然又整个不见了,一夜之后从背后起来。它的颜色也是变化的——我甚至见过紫色的太阳。这时候连那太阳是否属实都没有把握。

平原落日总是一成不变地渐渐接近地平线,被模糊的土地浸润似的吞食。吞到一半,人没了耐心,扭头走开。再回头,什么都没啦,一粒种子种进了地里。

看大海落日是在美国。或许因为是别人的太阳,总感到它的生分不遂意:你无论如何也看不到太阳是怎样浸进海水的,隔得还有一巴掌高吧,突然就粘在了一起——趁你眨眼的时候。这时美国朋友便骄傲地说,看,一颗水球在辉煌地接纳火球了。我说唔,唔唔。

说到底,我看得最多的,还是浅缓起伏的田野之上的落日。一说起它想到庄稼和家园的落日,普通得就像一个人。

在我居住的中国川东,就是这种太阳。

我常常单骑出行,驻足国道,倚车贪看丘陵落日。

那地势的曲线是多层的,颜色也一一过渡,从青翠到浓绿,从浓绿到黛青,而最近夕阳之处一派乳白,那是盆地特有的雾霭。

似乎一下子静了一阵,太阳就这样下来了:红得很温和,柔软得像泡过水。有时候有如带的云霞绕在它的腰际。有时候是罗伞般的黄桷树成了它的托盘。

农舍顶上如缕的炊烟飘进去了,化掉了;竹林在风中摇曳,有时也摇进去了。

当路人不顾这一切时,我很焦急,很想说,喂,看哪!

两只小狗在落日里追逐;老牛在落日里舐犊……有一天一个老农夹在两匹马之间,在光滑的山脊里走进了太阳。马驮着驮子。老农因为老了,上坡时抓着前面的马尾巴。后面的马看见了,就将自己的尾巴不停地摇着。

我不禁热泪出眶,一种无法描述的爱浸透全身。

这个迟暮的老农!他随心所欲的自在旷达让我羞愧……我突然想到就人生而言,迟暮只有一瞬,长的只是对迟暮的忧虑而已。

这个起伏田野的落日啊……我曾经反复思索这种落日为什么特别丰富——曲线?层次?人物活动?抑或角度的众多?

最终承认:仅仅因为它是家园落日。

家园!这个毫无新意的单纯的话题!

家园的感觉何以如此说不清?譬如在我生长的重庆——我心知凡是它能给予我的,其他地方也能给予,然而一切的给予,又代替不了家园。

关于这个,一切的学术解释都是肤浅,似是而非的。只能说:家园就是家园。

而人在家园看落日,万种感觉也许变幻不定,有一种感觉却生死如一:

那才是我的太阳啊!

(略有删改)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中国,最贫穷的挥霍者
        ①就水来说,中国是世界上最贫穷的挥霍者。
        ②中国的水贫穷到什么地步呢?联合国一项研究报告指出:全球现有12亿人面临中度到高度缺水的压力,80个国家水源不足,20亿人的饮水得不到保证。预计到2025年,形势将会进一步恶化,缺水人口将达到28亿~33亿。世界银行的官员预测,在未来的5年内“水将像石油一样在全世界运转”。
       ③我国属于缺水国之列,人均淡水资源仅为世界人均量的1/4,居世界第109位。中国已被列入全世界人均水资源13个贫水国家之一,而且分布不均,大量淡水资源集中在南方,北方淡水资源只有南方水资源的1/4。据统计,全国600多个城市中有一半以上城市不同程度缺水,沿海城市也不例外,甚至更为严重。目前我国城市供水以地表水或地下水为主,或者两种水源混合使用,有些城市因地下水过度开采,造成地下水位下降,有的城市形成了几百平方公里的大漏斗,使海水倒灌数十公里。由于工业废水的肆意排放,导致80%以上的地表水、地下水被污染。专家们警告:“20年后中国找不到可饮用的水资源”。美国民间有影响的智囊机构——世界观察研究所发表的一份报告中称:“由于中国城市地区和工业地区对水需求量迅速增大,中国将长期陷入缺水状况。”中国的黄河在过去的10多年年年断流,其中1997年断流226天。流经中国一些人口稠密地区的淮河去年也断流了90天。根据卫星拍摄的照片,数百个湖泊正在干涸,一些地方性的河流也在消失。目前全国600多座城市中,有300多座城市缺水,其中严重缺水的有108个。其中北京市的人均占有水量为全世界人均占有水量的1/13,连一些干旱的阿拉伯国家都不如。
      ④但是广大老百姓能感受到我们如此的窘境吗?没有。
      ⑤就生产用水来说,在宁夏的一些地方,每亩水稻一年大约需要浇2000多立方米水,一亩小麦得1200多立方米水。中国农村普遍的水资源利用率只有40%左右。在宁夏,每公斤大米耗水超过两吨。大水漫灌如果真的对庄稼有好处,倒也罢了,但事实上这种做法是引起土地盐碱化的最根本原因。
      ⑥工业用水方面,我国炼钢等生产过程的单位耗水量比国外先进水平高几倍甚至几十倍。水的重复利用率不到发达国家的1/3。如此缺水又如此挥霍,那么我们靠什么维持这种虚假的富有呢?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一滴泪掉下来要多久

顾晓蕊

    那是一个深秋的早晨,天刚微亮,薄雾还挂在树梢上,我坐车前往山村学校支教。车在九曲十八弯的山路上盘旋,直到日影西斜,才来到位于大山深处的一所中学。

    看到四面漏风的校舍,我心里一阵酸楚,于是决意留下来,把梦想的种子播到孩子们的心田。可是,事实远没有我想像的那么简单,有个叫李想的孩子,就让我头疼

    我在讲台上读课文,抬头见他两眼走神,心早飞到爪哇国去了。我大声说:“李想,我刚才读到哪了?”同桌用胳膊捅了捅他,他挠挠头说:“读的什么?没听到啊。”班上哄堂大笑。

    他还和别人打架,黝黑的脸上经常挂彩,问是怎么回事,他不肯说。有一回,我看到几个孩子围着他挥拳乱打,边打边说:“不信你不哭。”泪水在眼眶里晃,他昂着头,愣是不让它落下来。我大喝道:“为什么打人?”他们撒腿跑了,转眼没了踪影。我走上前,想说些什么。他冷冷地看了我一眼,转过身,头也不回地走了。我心里觉得难过,他到底是怎么了?他的童真哪里去了?

    周末,我到他家里走访。到那儿一看,我鼻子酸了,破旧的土坯房里光线昏暗。由于父母外出打工,家里只有他和爷爷。“他父母出去多久了?经常回来吗?”我问。老人叹气说:“他爹娘走了五年,很少回来。刚开始那会儿,他想起来就哭,躺地上打滚儿,谁也哄不住。连哭了几个月,眼泪都流干了……”

    校园里再见到他,他仍旧上课走神,我却不敢与他的目光对视。那目光望也望不到底,透着阵阵寒气,充满稚气的脸上有着与年龄不相称的忧郁和漠然。

    几个月后,我听说他的父母回来了,还受了些伤。事情大致是这样:他的父母坐车回家,正赶上下雨,山路湿滑,车翻进了沟里。幸好只是些外伤,他们在医院住了几天,包了些药,赶回了家。

    我想去他家看看。路上,听见村民在议论:“爹娘出去这么久,回来伤成那样,这孩子跟没事人似的。”作为老师,我的心像被什么东西揪了一下,有一种深深的挫败感

    走到院里,爷爷正冲他发脾气:“你这孩子,心咋就那么硬呢?看到爹娘遭了罪,连滴眼泪都没流……”话未说完,便是一阵剧烈的咳嗽。

    他倚着门框站着,一副无动于衷的样子。父亲接过话说:“我们出去这些年,他感觉生疏了,这也怨不得孩子。”母亲走过来,搂着他的肩说:“这次出事后,我和你爹也想了,明年包片果园,不出去打工了。”他低下头,一颗亮晶晶的泪珠,滚落了下来。刚开始是小声啜泣,到后来竟成了嚎啕大哭。

    我忽然懂得,这些年来他有多孤单,有多悲伤。所谓的坚强,是因为没有一个能让他依靠着哭泣的肩膀。我眼眶全湿,悄悄地离开了。

    第二天上课,他坐得直直的,听得很认真。课间,他跟别的孩子在草地上嘻嘻哈哈地玩闹。金色的阳光下,他的脸上焕发着光彩,整个人都明亮了起来。他沿着操场奔跑,轻盈得像一阵风。有同学喊:“李想,你的衣服脏了,后面好几道黑印子。”他头也不回地说:“俺娘……会洗的。”“娘”这个字拖得老长,喊得格外响。

    我不知道一滴泪掉下来之前,在他心里奔涌了多久。但我明白从现在开始,一个美丽的生命,如含苞待放的花蕾,又变得鲜活生动起来。

阅读文学类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奶奶的星星

史铁生

①世界给我的第一个记忆是:我躺在奶奶怀里,拼命地哭,打着挺儿,也不知道是为了什么,哭得好伤心。窗外的山墙上剥落了一块灰皮,形状像个难看的老头儿,奶奶却搂着我,拍着我,“噢——,噢——”地哼着。我倒更觉得委屈起来。“你听!”奶奶忽然说:“你快听,听见了么?”我愣愣地听,不哭了,听见了一种美妙的声音,飘飘的、缓缓的……是鸽哨儿?是秋风?是落叶划过屋檐?或者,只是奶奶在轻轻地哼唱?直到现在我还是说不清。“噢噢——,睡觉吧,麻猴来了我打它……”那是奶奶的催眠曲,屋顶上有一片晃动的光影,是水盆里的水反射的阳光,光影也那么飘飘的、缓缓的,变幻成和平的梦境,我在奶奶怀里安稳地睡熟……

②我是奶奶带大的。不知有多少人当着我的面对奶奶说过:“奶奶带起来的,长大了也忘不了奶奶。”那时候我懂些事了,趴在奶奶膝头,用小眼睛瞪那些说话的人,心想:瞧你那讨厌样儿吧!翻译成孩子还不能掌握的语言就是:这话用你说么?

③奶奶紧紧地把我搂在怀里,笑笑:“等不到那会儿呦!”仿佛已经满足了的样子。

④“等不到哪会儿呀?”我问。

⑤“等不到你孝敬奶奶一把铁蚕豆。”

⑥我笑个没完。我知道她不是真那么想。不过我总想不好,等我挣了钱给她买什么,爸爸、大伯、叔叔给她买什么,她都是说:“用不着花那么多钱买这个。”奶奶最喜欢的是我给她踩腰,踩背。一到晚上,她常常腰疼、背疼,就叫我站到她身上去,来来回回地踩。她趴在床上“哎呦哎呦”的,还一个劲夸我:“小脚丫踩上去,软软乎乎的,真好受。”我可是最不耐烦干这个,她的腰和背可真是够漫长的,“行了吧?”我问。“再踩两趟。”我大跨步地打了个来回:“行了吧?”“唉,行了。”我赶快下地,穿鞋,逃跑……于是我说:“长大了我给您踩腰。”“呦,那还不把我踩死?”过了一会又问:“您干嘛等不到那会儿呀?”

⑦“老了,还不死?”

⑧“死了就怎么了?”

⑨“那你就再也找不着奶奶了。”

⑩我不嚷了,也不问了,老老实实依偎在奶奶怀里,那又是世界给我的第一个恐怖的印象。

⑪一个冬天的下午,一觉醒来,不见了奶奶,我趴着窗台喊她,四处都是风和雪。奶奶出门儿了,去看姨奶奶。我不信,奶奶去姨奶奶家总是带着我的;我整整哭喊了一个下午,妈妈、爸爸、邻居们谁也哄不住,直到晚上奶奶出我意料地回来。这事大概没人记得住了,也没人知道我那时想到了什么。小时候,奶奶吓唬我的最好办法,就是说:“再不听话,奶奶就死了!”

⑫夏夜,满天星斗。奶奶讲的故事与众不同,她不是说地上死一个人,天上就熄灭了一颗星星,而是说,地上死一个人,天上就又多了一个星星。

⑬“怎么呢?”

⑭“人死了,就变成一个星星。”

⑮“干嘛变成星星呀?”

⑯“给走夜道儿的人照个亮儿。”

⑰我们坐在庭院里,茉莉都开了,各种颜色的小喇叭,掐一朵放在嘴上吹,有时候能吹响,奶奶用大芭蕉扇给我轰蚊子,凉凉的风,蓝蓝的天,闪闪的星星,这感受永远留在我的记忆里。

⑱那时候我还不懂得问,是不是每个人死了都可以变成星星,都能给活着的人把路照亮。

⑲奶奶已经死了好多年,她带大的孙子忘不了她。尽管我现在想起她讲的故事,知道那是神话,但到夏天的晚上,我却时常还像孩子那样,仰着脸,猜想哪一颗星星是奶奶的……我慢慢去想奶奶讲的那个神话,我慢慢相信,每一个活过的人,都能给后人的路途上添些光亮,也许是一颗巨星,也许是一把火炬,也许只是一支含泪的烛光……

(选自《史铁生小说选》有删改)

阅读

董家子女

殳 儆

有一天,鲍医生跟家属谈完话回来,对我长叹一声:“主任,这‘6床’,真是史上最麻烦的病人!又来了一堆子女!谈完了不算,还要再进来看看。”正在电脑前打医嘱的赵医生和正在填写病历的金医生马上一起点头:“前天值班时就是这个样子,一遍一遍有亲戚按门铃来询问病情,他家的人真多!”

接着就看见,董家的老大带着男男女女、老老少少,一批一批进来,在老董床前站立片刻。

6床老董,是个85岁的老爷子,两天前突发脑出血,脑内的出血量非常大,根本没有机会手术,人很快进入深度昏迷状态,靠呼吸机和升压药维持生命。病人已享高寿,治疗过程中感知不到痛苦,病情又已成既定事实。此时,一般家庭都会很快接受现实,开始准备老人的后事。

董家子女却好像面临很大压力。一得知病情,就立刻提出要请上海的专家进行会诊,看看病人还有没有存活的可能。我的困惑不是空穴来风,因为董家的老大和老二都知书达理,已经完全了解病情,态度也温和客气,并没有给我留下不信任医生的感觉。

既然董家强烈要求,我们就请了国内顶级脑外科专家来会诊。专家会诊得出的结论简单而肯定:病人没有存活的可能,可以让老人安静地离开了。

董家的老大和老二频频点头,接受专家的建议。但是旋即,又带了一堆子侄来看老董。董家的子侄都是扶老携幼来一大家子。一会儿是来自北京的夫妻俩,一会儿是来自广州的一家三口,第二天又是全家带着小孙子从加拿大特意回国的。

这些亲属都是远道而来,风尘仆仆,面容疲倦,估计下了飞机都没有来得及梳洗。还有从南半球回来的,冬衣都未来得及准备好。病人的确时日无多,负责重症监护室的医生和护士不断地通融,放远道而来的亲属进来探视。董家的老大,总是点头哈腰,谦逊万分,就怕打扰护士和值班的阿姨,引起工作人员的不满。老董那些远道而来的亲属,在探视完之后,会反复询问老董的主治医生,问病情,问预后,问到自己失望叹息为止。

一个星期没到,家属再次提出会诊,并且,一个“学医的女儿”借了CT片,电邮给自己广州的导师寻求帮助。

老董家的大儿子和二儿子沉默地点点头,表示认可。那个“学医的女儿”开了口:“老爷子年轻的时候家境富裕,一直行善积德,收养了很多穷孩子,供他们上学读书。所有这些人,都是幼年时受他恩惠的苦孩子啊。”

老董的大儿子说:“由他养大的孩子,都像他的亲生子女,跟他特别亲。所以,我们弟兄俩根本不敢擅自做主,要等他所有的‘孩子’都来了,见见他,才能决定怎么办。”

年纪比董家老大还年长一些的高个儿男人说:“我是老大,老爸既然已经这样了,我来做主,我们兄弟姐妹一起给他过85岁的寿辰……”

这个“老大”是举家从加拿大回来的,还抱着自己的小孙子,天天在监护室门口停留很久,似乎只是为了离老董更近一点。

此时,老董的“孩子们”或沉默,或点头。

这真是一个让人震惊的真相!瞬间,所有的医生、护士都原谅了这一个星期以来不胜其烦的谈话和探视。瞬间,不再有人视这一家子为“需要特殊对待的特殊病人家属”。令人敬仰的善行,让人无法割舍的养育之恩,已是最好的解释。

我们的重症监护室在角落里有一个单独的房间——墙上贴的是类似家里的杏色壁纸,有碎花被褥和真皮沙发及接近日光的照明,温馨而安静。老董的85岁生日,就是在那里过的,他的十几个儿女,拿着香槟色的玫瑰,围在他的身边,祝他生日快乐。

老董,就静静地躺在那里,躺在悲戚和感念、感恩和铭记充盈着的花香中。

(选自2022年《读者》第11期,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