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综合题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部编版2017年秋七年级上册历史第8课《百家争鸣》同步练习

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深远。“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兼爱”(互爱互利)、“非攻”(反对不义战争)、“尚贤”(选贤举能)等思想至今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行为。
(1)、“兼爱”“非攻”是春秋战国时期哪个学派的观点?这个学派的创始人是谁?
(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春秋战国时期哪个学派的观点?它体现了这个学派的什么思想实质?
(3)、儒家学派的哪些思想观点对我们当代中学生仍然具有指导意义?请举例说明。
举一反三

历史的前进有多种因素推动,其中杰出的人物是一个重要因素。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著名历史学家夏曾佑在《中国古代史》一书中说,中国历史上有三个很重要的人物,即孔子、秦始皇和汉武帝。他说:“中国之教(教化的思想),得孔子而后立;中国之政(政治制度),得秦皇而后行;中国之境,得汉武而后定。三者皆中国之所以为中国也。”

(1)联系三位历史人物的主要贡献,你认为夏曾佑先生所说的“中国之教”“中国之政”“中国之境”分别指什么?夏先生的上述说法为史学界所公认。现将夏先生的观点分解成三个分论点,请你结合所学知识,任选其一谈谈你的理解。(示例除外)。

①中国之教,得孔子而后立,此中国之所以为中国也。

②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此中国之所以为中国也。

③中国之镜,得汉武而后定,此中国之所以为中国也。

示例:“中国之境”:汉武帝在位时,西汉王朝国力强盛,版图拓展,大举反击匈奴,使其无力与西汉对抗,大一统局面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材料二   “初,骞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

——《汉书·张骞传》

(2)阅读材料二、材料反映的是哪一事件?哪些内容反映了这一事件的艰难?我们要学习此人什么精神?

材料三   某校开展中国古代文明系列明信片设计活动。

(3)请你以“中华文明成就辉煌,科技文化灿若星河”为题目,为材料三的明信片写一篇120字左右的小短文。(含时间、成就)。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智慧结晶。请你加入历史探究小组,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深入探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为中华民族保存了一大批宝贵的文化财富,奠定了中国文化主体结构的初步基础,……中国早期文化第二次大发展是战国后期。各种文化既互相对立又互相渗透,出现了文化发展的综合趋势。

——摘编自赵吉惠《论中国文化的多元性、一元性与封建专制主义》

材料二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观园中,诸子百家熠熠生辉,儒道释和谐共生,毫不夸张地说,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想上有大智,在科学上有大真,在伦理上有大善,在艺术上有大美。

——《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力量》

材料三   东汉末年疫病大流行,他目睹百姓的痛苦,“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并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写出了著名的医药学著作。这部著作总结了各种疾病的症候,提出在诊断上要辩证分析病情,然后对症治疗;还提出了“治未病”理论,提倡预防疾病。

材料四   汉字书写在东汉以后发展成为专门的艺术,东晋时期发展到一个新阶段。下图是东晋时期的代表作品,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材料五   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摘自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