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贵州省遵义市红花岗区等5地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期中试卷

古代诗文阅读

苏武牧羊

卫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毡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 , 羝乳,乃得归。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

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注释】①卫律,原是汉朝大臣,后投靠匈奴。②白:告诉。③羝:公羊。④廪食:公家供应的粮食。苏武作为汉朝的使臣,匈奴理应供给吃的用的。⑤节:符节,旌节。缀有施牛尾的竹竿,是古代使者出使的信物。

(1)、下列说法与文章不符合的一项是( )
A、苏武被幽禁后,以绝食抗议。 B、苏武通过嚼雪和毡毛做斗争。 C、苏武攫取野鼠储藏的野果吃。 D、苏武和他的部下被分别安置。
(2)、结合文本,按要求完成下列问题。

①用现代汉语翻译“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

②最能体现苏武爱国忠君精神的是哪一句?请摘录原文回答。

(3)、下列选项的“之”的意义和用法与“单于愈益欲降之”相同的一项是( )
A、何陋有(刘禹锡《陋室铭》) B、隐逸者也(刘禹锡《爱莲说》) C、康肃笑而遣(欧阳修《卖油翁》) D、 , 目似瞑,意暇甚(蒲松龄《狼》)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老母为我“扎红”   
冯骥才
①今年是马年,我的本命年,又该扎红腰带了。
②在古老的传统中,本命年又称“槛儿年”,本命年扎红腰带——俗称“扎红”,就是顺顺当当“过槛儿”,寄寓着避邪趋吉的心愿。故每到本命年,母亲都要亲手为我“扎红”。记得12年前我甲子岁,母亲已86岁,却早早为我准备好了红腰带,除夕那天,亲手为我扎在腰上。(A)那一刻,母亲笑着、我笑着、屋内的人也笑着。所有孩子自出生一刻,母亲最大的心愿莫过于孩子的健康与平安,这心愿一直伴随着孩子的成长而执著不灭;而我竟有如此洪福,60岁还能感受到母亲这种天性和深挚的爱。一时心涌激情,对母亲说,待我12年后,还要她再为我扎红,母亲当然知道我这话里边的含意,笑嘻嘻地连说一个字:好、好、好。
③12年过去,我的第六个本命年来到,如今72岁了。
④母亲呢?真棒!她信守诺言,98岁寿星般的高龄,依然健康,面无深皱,皮肤和雪白的发丝泛着光亮;最叫我高兴的是她头脑仍旧明晰和富于觉察力,情感也一直那样丰富又敏感,从来没有衰退过。而且,一入腊月就告诉我,已经预备了红腰带,要在除夕那天亲手给我扎在腰上,还说这次腰带上的花儿由她自己来绣。她为什么刻意自己来绣?她眼睛的玻璃体有点浑浊,还能绣吗?她执意要把深心的一种祝愿,一针针地绣入这传说能够保佑平安的腰带中吗?
⑤于是在除夕这天,我要来体验七十人生少有的一种幸福——由老母来给“扎红”了。
⑥母亲郑重地从柜里拿出一条折得分外齐整的鲜红的布腰带,打开给我看;一端——终于揭晓了——是母亲亲手用黄线绣成的四个字“马年大吉”。竖排的四个字,笔画规整,横平竖直,每个针脚都很清晰。这是母亲绣的吗?母亲抬头看着我说:“你看绣得行吗,我写好了字,开始总绣不好,太久不绣了,眼看不准手也不准,拆了三次绣了三次,马(馬)字下边四个点儿间距总摆不匀,现在这样还可以吧。”我感觉此刻任何语言都无力于心情的表达。妹妹告我,她还换了一次线呢,开头用的是粉红色的线,觉得不显眼,便换成了黄线。妹妹笑对母亲说,你要是再拆再绣,布就扎破了。什么力量使她克制着眼睛里发浑的玻璃体,顽强地使每一针都依从心意、不含糊地绣下去?
⑦母亲为我“扎红”时十分认真。她两手执带绕过我的腰时,只说一句:“你的腰好粗呵。”随后调整带面,正面朝外,再把带子两端汇集到腰前正中,拉紧拉直;结扣时更是着意要像蝴蝶结那样好看,并把带端的字露在表面。她做得一丝不苟,庄重不阿,有一种仪式感,叫我感受到这一古老风俗里有一种对生命的敬畏,还有世世代代对传衍的郑重。
⑧我比母亲高出一头还多,低头正好看着她的头顶,(B)她稀疏的白发中间,露出光亮的头皮,就像我们从干涸的秋水看得见洁净的河床。母亲真的老了,尽管我坚信自己有很强的能力,却无力使母亲重返往昔的生活——母亲年轻时种种明亮光鲜的形象就像看过的美丽的电影片段那样仍在我的记忆里。
⑨然而此刻,我并没有陷入伤感。因为,活生生的生活证明着,我现在仍然拥有着人间最珍贵的母爱。我鬓角花白却依然是一个孩子,还在被母亲呵护着。而此刻,这种天性的母爱的执著、纯粹、深切、祝愿,全被一针针绣在红带上,温暖而有力地扎在我的腰间。
⑩感谢母亲长寿,叫我们兄弟姐妹们一直有一个仍由母亲当家的家;在远方工作的手足每逢过年时依然能够其乐融融地回家过年,享受那种来自童年的深远而常在的情味,也享受着自己一种美好的人生情感的表达——孝顺。
⑪孝,是中国作为人的准则的一个字。是一种缀满果实的树对根的敬意,是万物对大地的感恩,也是人性的回报和回报的人性。
⑫我相信,人生的幸福最终还来自自己的心灵。
⑬此刻,心中更有一个祈望,让母亲再给我扎一次红腰带。
⑭这想法有点神奇吗?不,人活着,什么美好的事都有可能。
(摘自“冯骥才博客”)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后面问题。
                                                                                                    唤
                                                                                                 叶倾城
       ①她七八岁的时候,父亲常带她去大学的露天电影院看电影。开演前几分钟,她忽然跑去买冰棒。买好了一回头,所有的灯都灭了,墨黢黢的场上,无数黑压压的人头和背。试着向记忆里的方向走几步,全没有相关线索。一急,她带着哭腔大喊,“爸,爸爸……”顿时无数此起彼落的应答和笑声,十七八岁的大学生们,在占她便宜。她都快放声大哭了,父亲从人群里挤出来,微蹲身把她一牵。
       ② 一次为什么事,迫不得已要去父亲办公室找他。脚步踩在木地板上,激起巨大回声,她噤声不敢动。有人过来问她找谁,她一时混乱不堪,“我……”是该说“我爸”还是父亲的名字?就噎住了。
       ③忘了是什么事这么着急,不能再等下去,她只得小声小气叫一声,“爸……”声音像飞不起来的鸟,到半途就折翼跌落。连隔壁办公室的人也没回过头来。
       ④脚步却匆匆响起,父亲从上一层楼急急跑下来。
       ⑤时光是冷酷的跷跷板。她一天一天走向生命之巅,也就是父母缓慢地退场。
       ⑥一昼夜的仓促,已足够决定生死了。
       ⑦早上七点,刚吃完早餐的父亲突然呕吐;八点,他独自到医院打针;上午十点,她去医院看父亲,一眼看见殷红的血,正一点一滴输入父亲血管;中午,父亲转入危重病房;下午,她和姐妹们,把隐瞒已久的父亲的病情向母亲和盘托出;傍晚,身为医生的二姐,听完主治医生的最后陈述,极力克制、尽量冷静地说,“是,我们选择不手术。是,我来签字。”——早在三个月前,已经知道手术的徒劳。
       ⑧而仍然一无所知的父亲,还在病房里,打听她北京的新居,絮絮叮嘱细节。父亲周身插满管子,每一根里面都是一个生的希望。他只觉不耐,说这针怎么总也打不完,屡屡想要调快点甚至拔下来。她连忙安抚父亲,“房子装修好了,你和妈去住一段时间吧。”父亲想一想,“等明年春天吧。”
       ⑨夜深了,父亲渐渐睡去。她宁愿相信这是睡,而不是时断时续的昏迷。第二天凌晨七点,父亲恍惚地醒一下,嘟哝几句,口齿已经很不清了,却都听得懂,是让在他身边守了彻
夜的女儿们去休息。
       ⑩八点,医生过来,喊父亲“胡老师”,父亲眼皮动一动,是残存的一点意识;八点半,再喊他“胡老师”,没反应;喊名字,也没有。
       ⑪她倾身上前,轻轻叫一声:“爸,爸,你听见了吗?”
       ⑫父亲的头,微微向她的方向动一下,嘴里含混地“唔”一声。
       ⑬ 这是父亲给世界留下的最后声音。而血压计的指数,一格一格 跌落……八点五十三分,医生关掉了所有仪器。
       ⑭痛与恨紧密相连。她自此不信鬼神,诸天神佛都瞎了眼;每一位桑榆暮景的老者,她都看着不顺眼,为什么人人都比父亲多了时光,却又一次次,把自己的座位让给他们。
       ⑮深冬时节,她上班。看见门外有灰灰的微光——终一生,她都是孤儿了,天气与心态,一定悲凉。出门才看清是落雪,已经来不及,踩成雪后成冰的台阶上,一跤滑倒,“哎呀”一声。分明是叫天天不应,她却听见耳侧有低微的一声“嗯”,跟父亲临终前的那一声完全一样。又一次,在遥远的地方的父亲,回答她的呼唤。
       ⑯ 霎时间,她跪在冰冷污脏的雪地里,泪如雨下。
       ⑰这一生,风来雨往,俯里仰里,她都会听见父亲最后那微弱的一应。
       ⑱她只做了父亲三十年的女儿,而父亲的疼爱和宠眷,却要长长久久地,伴她一生。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