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四川省广元市虎跳中学2024年中考语文复习练习卷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灯光若月

泉涌

①距清明还有一些时日,清明雨急不可待地就到了 ,淅淅地,惹得街头两旁树叶乱舞

一些飘落在地面,一叶叠着一叶, 把人们对先辈的思念织得愈发细致了些, 紧密了些。

②我突然忆起去世二十多年的四娘来。 她像一块朴实的土地, 又像曾经点亮夜色的那束若月的灯光,一生除了繁衍生息和照亮他人, 没有传奇。

③四爷是当地有名的裁缝, 做的多是些制作衣服的活计, 家里家外的大小事儿全压在了四娘的身上。四娘体形单薄,个子不高, 身体也不是太好,但一年四季天不亮就起床,下地耕田、砍柴做饭、种菜喂猪、照顾孩子, 把家里打理得井然有序。 自我记事起,四娘从未脱离过田土, 粗糙的双手迸裂着一条条细线大小的口子, 像一些黑色的线虫爬在上面。即便如此,四娘也从未感到委屈、发过牢骚, 脸上始终扬着笑容。

④四娘家住新屋院子,到水田, 有一二里路远的垄沟。为了让粮食收成好些, 四娘将一担担牛粪、 猪屎等肥料在畚箕里垒了又垒, 有时甚至垒到了畚箕的中央,再运到田里。 沉重的担子压得她更加矮小,走在田埂上, 踉踉跄跄,远看似一个小土堆在移动。

⑤我十岁那年的一天傍晚, 从竹子坨挑稻草回家,在新屋院子歇脚。 四娘也刚好忙完田里的事回到家中,准备剁猪草煮猪食挑井水。 堂哥立国、新国想上前帮忙,被四娘断然制止。“你们到背后赛枞山上去安安心心读书, 屋里的事不用你们插手。”说完又对我说: “小毛,你也跟哥哥们一起到山上去看看书, 晚上到这里吃了饭再回家。” 自从堂哥治国考上大学后,四娘这个传统的农村妇女对文化有了 自己的理解,也有了自己的梦想。

⑥赛枞山上全是硕大的枞树,一棵紧挨一棵, 夕阳在针状的树叶上铺了一层金光,树叶间金光又漏在地上,犹如生出了一些珍珠。 晚风吹来,树叶发出“呼”“呼”的波浪声, 加

上山林里鸟儿的扑腾声,堂哥们的读书声, 好多次我就“醉”在这样的环境里。

⑦入夜,四娘依然催促堂哥们到屋里学习, 并提醒把煤油灯拨亮些,别伤了眼睛。厢房里,四娘却在昏黄、微弱的灯光下, 帮着四爷在衣物上一针一针认真地缝着扣眼。 四娘把头几乎贴在了煤油灯边,粗糙的右手中, 细长的缝衣针不停地在衣物上穿梭着。

⑧不知过了多久,四娘起身, 拿了家中那盏唯一的马灯,坚持送我回家。出门前, 她小心地将头靠近马灯边,双眼透过玻璃灯罩, 全神地看着马灯的灯芯, 右手一点点转动小圆轴,直到灯芯露出一定的长度,这样一来, 相比要费煤油得多。“啪”的一声, 火柴划过的声音响起,房间里瞬间亮堂了许多。

⑨没有月亮的夜晚,山村里伸手不见五指, 在屋中还明亮的灯光一到室外,瞬间就暗淡了下来,也照不了多远。 新屋院子到我家里有一里多路,全是田间小道, 有些地方一侧是落差十多米的水田或池塘,一脚踩空, 极可能滑落下去。一路上,四娘不停地提醒我 “慢点”“踩稳点”。或许是因为年幼视力好, 或许是习惯了山村的夜色,那晚的灯光, 比圆月发出的光更加明亮,田间的小路也更加清晰。

⑩我到家后,四娘执灯仍站在屋门外,“小毛, 你进屋后我再走。”我关上门后,进到后堂屋, 一些光亮从窄小的窗户穿了进来,像极了月光。“灯光恰似月,人面并入春。”十数年来, 那抹如月的灯光让堂哥们悉数走出了大山,我也离开了老家。

⑬随着岁月的流逝, 许多过去的事儿在我的记忆中渐渐模糊, 甚至遗忘,但那夜的煤油灯光却温暖了我的世界。有的时候, 一个人走在漆黑的夜路上, 特别希望前面有一处灯光,哪怕它看起来是那么微弱、暗淡, 却如皎洁的月光。

(选自达州日报2023年3月31日第六版(有删改))

(1)、第①段中“织”字用得非常精妙, 请作分析。
(2)、请从修辞角度赏析第③段中画线的句子。

粗糙的双手迸裂着一条条细线大小的口子, 像一些黑色的线虫爬在上面。

(3)、第⑥段写到“好多次我就‘醉’ 在这样的环境里”。请说说“我”因何而“醉”?
(4)、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四娘是 一个怎样的人。
(5)、请分析文章最后 一段的作用。
举一反三
文学类文本阅读,回答相关问题。
                                                                                                   那些雪,那些暖
                                                                                                           丁立梅
       ①南方的朋友,给我讲了一个故事。雪在南方成灾的时候,她所在的城,也被大雪所困,全城停电停水,一到夜晚,整个城,黑的让人恐慌。
       ②那晚,朋友下班回家,曾经灯光活泼的窗口,变得黑沉沉一片。一个城,寂静如荒岛。朋友家在五楼,黑暗中,楼梯充满恐怖地对着她。她迈着沉重的步子上楼,想着那长长的楼梯,她该如何一步一步走到头,心里顿时凄凉暗生,一漫一大片。
       ③这时,朋友突然听到身后的门,“吱呀”一声开了,一束手电筒的光照过来,暗黑的楼梯上,霎时跳跃着温暖的光芒。朋友回过头去,灯光处,隐约看见一个大人和一个孩子的身影。孩子举着手电筒,温暖的光芒,一直把她送至五楼。
       ④朋友说,这辈子,她都不会忘记那束灯光,于漆黑寒冷中,把她无助的心,焐得温热潮湿。
       ⑤我的另一个朋友,也给我讲了一个有关雪有关温暖的故事。那是春节返家的途中,她所乘的中巴车,被大雪困在一座桥上。在等待救援的过程中,一车的人,又冷又饥。大家焦虑不已,一边抱怨着,一边诅咒着外面的雪。突然,雪地里,一个农民远远地来了。肩上担着副担子,担子两头,挑着两只铅桶。扁担头上,挂着一些白瓷缸,随着他的走动,白瓷缸叮当作响。车上有人苦笑说,这个农民真聪明,知道趁火打劫呢,准是高价来卖什么吃的了。
         ⑥近了。一张黑脸庞,笑吟吟地贴在车窗外。大雪的天,他的额上,居然沁出细密的汗。司机打开车门跳下车,他跟司机嘀咕了两句,司机一脸是笑,赶紧把他让上车。他歇下担子,揭开挑来的铅桶,里面热腾腾的,竟全是生姜红糖水。他舀满了一瓷缸,端上,憨憨地笑着对车上人说:“冻坏了吧?生姜茶驱寒,你们将就着喝点,暖暖身子吧。”
        ⑦一车人,都喝了他的生姜茶。一车人的心,都被他的生姜茶烫暖了。大家要给他钱,他吓得双手直摇,连说,使不得使不得,一点生姜茶,哪能要钱呢。赶紧挑起他的空担子,走了。一车人目送他走远,眼前困住他们的雪,也变得可爱起来。一瓷缸姜茶的温暖,从此留在他们心上。
       ⑧看报,看到河北唐山市13个农民的事迹。南方雪灾,让他们坐立不安。他们自掏腰包,自发组成一只抗灾抢险队伍,于大年三十这天,千里迢迢奔赴受灾最严重的郴州,冲到抗灾最前线,吃尽辛苦。他们中年龄最大的62岁,年龄最小的,仅19岁。
       ⑨他们的理由,简单而朴素:当年唐山大地震时,全国人民帮了他们的,现在,是他们回报的时候了。
       ⑩这世上,真诚的付出,从来不会落空,当你送出了你的温暖,总有一天,它会带着他人的体香,重又回到你身边,慰藉你的寒冷和困厄。

阅读下文,完成下题。

梨一样的苹果

      ①耿青米哈朵夫是一位出色的小学图画教师,他在这个偏远的小城中教了一年又一年图画课。他一如既往地按照 自己的标准评价学生的图画作业,从未出过任何差错。

      ②一天,像以往一样,米哈朵夫翘着有些俏皮的 小胡子走上讲台,教学生画苹果。他绕着教室看了一圈,小胡子快活地抖动着 , 他满意极了。突然,他的目光落在了墙角的课桌上这里坐的是刚刚转到班里的尤里卡,他的父亲是西伯利亚的护林员,因病调到小城工作似乎是故意捣蛋,尤里卡的苹果又长又圆,蒂部尖尖的,并且涂上了梨黄色。可以说,他画的根本就不是苹果。“你画的是苹果吗?”孩子回答:“是苹果。”“我看倒有些像梨。”“是的,老师,有些像梨的苹果。”米哈朵夫压着火气告诉那孩子,苹果是扁圆的,应该用浅黄色,再加上一些鲜艳的红色。他的口气非常的温和,他希望用老师惯用的说理、感化方法,使尤里卡放弃这个像梨的苹果。但这个孩子压根儿没在意老师的温和,他说,在西伯利亚大森林里,一棵苹果树和一棵梨树各自被雷劈去了一半,两棵树紧紧靠在了一起,长成了一棵树,一面结的就是这种像梨一样的苹果。他吃过这种苹果。他是这个世界上唯一吃过这种苹果的人,因为,这两棵树只结了一个苹果,后来,两棵树慢慢烂掉,都死了。

      ③专注倾听的米哈朵夫从故事的结尾感到了嘲弄的味道。他“嚓”的一下撕掉了那一页像梨一样的苹果,“要么拿出你所说的苹果,要么就乖乖地画我的苹果。否则,就再也不要来上课了!”

      ④全班同学哄堂大笑。这个从西伯利亚来的土头土脑的小男孩可怜巴巴地缩在墙角,但他仍执拗地坚持:“确实有这种苹果,我 吃过这种苹果。”

      ⑤第二天孩子拿着画满了苹果的作业本乖乖地走到他面前。令米哈朵夫吃惊的是,这些苹果比其他学生的苹果都画得好,只是每一个圆润鲜艳的苹果边都洒满了斑斑点点的泪渍.

⑥如果尤里卡是一个爱说谎的孩子,事情也就那样过去了。但经过米哈朵夫明察暗访,尤里卡从不说谎。米哈朵夫虽然一如既往地上他的图画课,但是 那两撇可爱的小胡子像是患了感冒,再也不会欢乐地抖动了:那些泪渍深深地印在了他的心上。每一节课都是一次折磨﹣﹣他不敢看缩在墙角的尤里卡,更害怕同学们对尤里卡的嘲笑,那些尖锐的笑声像锥子似的扎在心上。

      ⑦他知道,他必须弄清到底有没有像梨一样的苹果。他到护林员家里打听,他一趟趟到邮电所去发信,他到处询问,但都没有结果。终于有一天,他跳上了一辆破旧的汽车,风尘仆仆地赶到了一千公里外的莫斯科在国家园林科研所里,园艺家米丘林听完他的故事,突然疯了似的跳起来拿出了伏特加酒,为他的故事、为他身上一千公里的尘土、为他令人尊敬的痛苦与他一次次干杯。米丘林激动地说:“亲爱的米哈朵夫,我的确不知道世界上有没有这种苹果,但我必须感谢你回答这个问题至少需要三年,也许,三年之后的秋天我会送你一个像梨一样的苹果。”

      ⑧三个秋天过去了。突然有一天,教室的大门被猛地撞开了,一个披着厚厚尘土的人走了进来。这正是伟大的米丘林,他的手里握着两个神奇的金黄金黄的苹果。米丘林走上讲台,向同学们讲述了他从米哈朵夫讲述的故事中得到的启示,采用嫁接术获得梨苹果的经过:“这是植物界的一场真正的革命,有了嫁接术,我们就有了成千上万种没有见过没有吃过的神奇水果。而开始这场伟大革命的两个人,一个是图画老师米哈朵夫,一个是十几岁的学生尤里卡。”

      ⑨像三年前一样,米哈朵夫神气地站在讲台上,小胡子再次快活地抖动着:“同学们,让我们再画一次苹果我要说的是,请画出和我不一样的苹果尤里卡同学,请务必再画一幅梨苹果。”

      ⑩尤里卡画好的苹果上,又一次洒满了泪渍。不过,那是米哈朵夫老师不小心弄上去的。

(选自《读者》,有删改)

阅读《目标要趁早》,完成文后小题。

目标要趁早

    ①有一对夫妇有两个孩子,一个叫莎拉,一个叫克里斯蒂。当孩子还小的时候,父母决定给他们养一只小狗。小狗抱回来后,他们想请一位朋友帮忙训练这只小狗。他们搂着小狗来到朋友家,安然坐下,在第一次训练前,女驯狗师问:“小狗的目标是什么?”夫妻俩面面相觑,很是意外,他们实在想不出狗还有什么另外的目标。嘟囔着说“一只狗的目标?当然就是做一只狗了。”女驯狗师极为严肃地摇摇头说:“每个小狗都要有一个目标。”

    ②夫妇俩商量了之后,为小狗确立了一个目标——白天和孩子们一起玩,夜里要能看家。后来,小狗被成功地训练成了孩子的好朋友和家中财产的保护神。

    ③这对夫妇就是美国的前任副总统阿尔·戈尔和他的妻子帕迪。他们牢牢地记住了这句话——做一只狗要有目标。推而广之,做一个人也要有目标。

    ④在现实生活中,却有太多太多的人,没有目标。其实寻找目标并不是一件太难的事情,关键是你要知道天下有这样一件唯此为大的事,然后尽早来做。正是你自己需要一个目标,而不是你的父母或是你的老师或是你的上级需要它。它的存在,和别人的关系都没有和你的关系那样密切。也就是说,它将是你最亲爱的伙伴,其血肉相连的程度,绝对超过了你和你的父母,你和你的同伴和领导的关系。你可能失去了所有的财产和所有的亲人,但只要你的目标还在,你就还有一个完整的系统存在,你就并不孤独和无望。

    ⑤我们常常把别人的期待当作了自己的目标,在孩童的时候,这几乎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但是,你会渐渐长大,无论别人的期望是怎样的美好,它也不属于你,除非有一天,你成功地在自己的心底移植了这个期望,这个期望生根发芽,长成了你的目标。那时,尽管所有的枝叶都和原来的母本一脉相承,但其实它已面目全非,它的灵魂完完全全只属于你,它被你的血脉所濡养。

    ⑥我们常常把世俗的流转当成自己的目标。这一阵崇尚钱,你就把挣钱当作了自己的目标。殊不知钱只是手段而非目标,有了钱之后,事情远远没有结束,把钱当作目标,就是把叶子当成了根。目标是最终极的代名词,它悬挂在人生的瀚海之中,你向它航行,却永远不会抵达。你的快乐就在这跋涉的过程中流淌,而并非把目标攫为己有。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钱不具备 终极目标的资格。过一阵子流行美丽,你就把制造美丽、保存美丽当成了目标。殊不知美丽的标准有所不同,美丽是可以变化的,目标却是相当恒定的。美丽之后你还要做什么?美丽会褪色,目标却永远鲜艳。

    ⑦有人把快乐和幸福当成了终极目标,这也值得推敲。快乐并不只是单纯的快感,类乎饮食和繁殖的本能。科学家通过研究,发现最长远最持久的快乐,来自于你自我价值的体现。而毫无疑问,自我价值是从属于你的目标感,一个连目标都没有的人,何谈价值呢?

    ⑧一棵树的目标也许是雕成大厦的栋梁,也许是化作一把绿伞送人阴凉。也许是化作无数张白纸传递知识,也许是制成一次性筷子让人大快朵颐……还有数不清的可能性,我们不是树,我们不可能穷尽也不可能明白树的心思。我们是人,我们可以为自己确立一个目标,这是做人的本分之一。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在心田种一畦黄瓜秧

    ①十三岁那年的夏天,酷热难耐。在城里读书的我,一放假便回到父母工作的小学度假。

    ②回到家时,看到门前的池塘干涸龟裂,池中原本翠绿的茭白失去了往日的生机,几丛枯茎耷拉着脑袋,在炫目的阳光下泛着白光,先前那一群群自由游弋的鲫鱼早已不知去向 , 好在池塘边的沙地上,一畦黄瓜秧正郁郁葱葱地蔓延着,一朵朵金黄色的小花迎着骄阳绽放笑脸,一群群蜂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茂密的瓜叶下隐隐约约点缀着许多黄瓜条。一向爱吃黄瓜的我不禁一阵暗喜,仿佛看见了父亲早晚为瓜秧浇灌的身影——在这样一个大地备受饥渴煎熬的时节,只有勤劳的母亲才能赋予这一畦黄瓜如此蓬勃的生机……

    ③清晨天刚亮,母亲便起床煮饭,我跟着起来晨读。推开房门,一眼就瞥见一个熟悉的身影,正在我家的黄瓜地里捣腾着什么。“爸,有……”我本能地想告诉爸爸有贼在我们的菜地里偷黄瓜,母亲却一把捂住了我的嘴,快速把我拉回房里,轻轻关上房门。爸爸忙问我们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有贼!”我气愤愤地说,“有人在我们的菜地里偷摘黄瓜呢,可妈妈却不让我喊,难道就任由那人偷我们的黄瓜吗?

    ④我见爸爸没有反应,就接着说:“我认得那人,是我同学小磊的爸爸阿根叔,哼,真丢人,这么大的人还干这事!”“嘘!小声点,别吓着人家了!”母亲边朝我打手势,边指指隔床正睡着的弟弟、妹妹,示意我不要让他们听见。我嘴里不说什么,心里还是气恼:刚回来,还没尝过鲜呢,现在可好,那几根大的肯定被偷了……

    ⑤我急得想哭,希望爸爸能出去制止那人的恶行。然而,爸爸却用宽厚的手掌抚摸着我的小脑袋,轻声说:“孩子,你妈刚才做得很对。我们丢失几根黄瓜那是小事,让人家丢了面子那可是大事呀!你想想,要不是今年这样干旱的天气,往年这时候可是家家户户菜蔬最丰富的时节啊!人家如果不是实在没菜下饭了,怎么去干这种不光彩的事情呢?……”最后,父亲郑重地说:“记住,今后在任何人面前都不得提起这件事!决不能让你弟弟、妹妹知道。”

    ⑥“可我昨天跟弟弟妹妹说好了今天早上一起去摘黄瓜的啊!我们可都数过了,今天有十二根可以摘了,那等下怎么跟他们交代呢?”

    ⑦“这好办,等下发现瓜少了,我就告诉他们是给田鼠吃了吧!”母亲的话打消了我的几分顾虑。

    ⑧“没错,就按你妈说的办!”父亲边说边温和地看着我……

    ⑨尽管我心中仍有丝丝的气恼,但想想阿根叔养活一家十口的不易,顿时觉得自己先前的举动确实有点过分。我不敢迎视父亲殷切的目光,不禁感到有些惭愧:去年,阿根叔因为孩子学费减免一事产生误会,当众数落身为校长的父亲,父亲也没多加辩解,而我……

    ⑩过了许久,母亲悄悄推开房门,看清菜地里的人已走了,才让我跟她一起出去……记忆中,这是我家最迟的一顿早餐。吃完早饭,父亲还叮嘱母亲到菜地里摘些茄子、豇豆,派我给阿根叔家送去,好让刚回家度假的小磊能吃上新鲜的蔬菜。过了一会儿,父亲又改了主意,交代菜不要我送,叫我弟弟、妹妹送去……

    ⑪岁月如歌,往事如风。眨眼间二十多年过去了,每当酷暑来临时,每当餐桌摆上脆嫩可口的凉拌黄瓜时,总会想起年少时的那个清晨,想起父母那一番质朴却让我终身受益的话,想起家门口那一畦翠绿蓬勃的黄瓜秧……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从明天开始,咱们读诗吧

韦如辉

    张三住的小区,对面就是白沙湖。站在家里的客厅,张三可以轻易地俯瞰到整个湖面。

    春天,白沙湖像个安静的小姑娘,睁着大眼睛,几朵悠闲的白云,在它眼睛里出没。

    夏天,多情的风总想着制造一些热烈的气氛。

    到了秋天,几条小鱼儿,时不时跃出水面,吸引着游人的眼球。大鱼儿似乎更加胆小,不敢在众目睽睽的眼皮子底下,亮出肥美的身材,即便它们偶尔耐不住寂寞,摇出几个漩涡,也会很快消失到更远更深的水中。

    冬天到了,水鸭子像画家手中的笔,把整块的画布涂抹得韵味十足。

    一年四季,张三都沉浸在白沙湖的变幻之中,其中的滋味,将张三的心头塞得满满当当的。

    不得不承认,张三之所以能一直保持好心态,跟眼前的这个湖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好几次,张三对生活很绝望,他甚至想到了一个可怕的字眼,但是看一眼白沙湖,张三便觉得自己的想法很无聊,很不负责任。

    因为,每次看到白沙湖,张三都会想起那年的春天。

    那是一个让人伤感的春天,很多人都感染了流感,大街上人人都带上口罩,学校里的小学生们陆续放假。

    张三也没能幸免,被迫请假宅在家里。这就给张三提供了充足的时间与空间,来研究窗外的白沙湖。几乎每天,不!也可能是每个小时,张三都要向白沙湖看上一眼,甚至几眼。张三不仅看到了湖水,而且看到了湖边的东西。几只麻雀,在树丛中穿梭,张三看得清清楚楚。

    一连几天,张三的目光,都被窝在树丛中那个棕色的坐椅吸引住了。

    一对老人,晃晃悠悠从东边来,坐到椅子上,一坐就是两个小时。两个老人个子都不高,身体弯下去,总也直不起来的样子。他们穿着老旧,衣服都是灰不溜秋的那种,跟湖景格格不入。那几只不停穿梭的麻雀,偶尔也出来叽喳几声,似乎想跟他们比一比身上的颜色。两位老人的头发,男的还好,黑色多于白色,而女的呢,则是一头霜雪了。这些特征,不是张三一次记下来的,他通过连续几天的观察,才将此情此景此人稔熟于心。

    第一天,他们并没有引起张三过多的注意,只是在张三之后的回忆中,张三隐约记得有这么一对老人。

    第二天,他们晃晃悠悠的身影,才真正闯入张三的视线里。

    到第三天,张三意识到这一对老人,已经不是第一次出现在这里了。

    第四天、第五天,张三不仅掌握了他们出现的特征与规律,而且开始思考一个纠结的问题。

    这一对老人在干什么?为什么每天在这里准时出现,而又准时消失?

    天气很好,风不大,太阳光很柔和,几只麻雀叽叽喳喳的声音,也比平时小些,张三穿上衣服,准备下楼去湖边看个究竟。

    已经宅家一个星期,张三觉得鼻孔清爽了,头轻了,脚步也不那么沉了。

    张三下楼,向湖边走去。张三慢慢靠近,脚步轻轻的,生怕惊动那对老人。而那几只麻雀,此时知趣地钻到树丛中。

    一首诗的朗诵声音,渐渐清晰,飘进张三的耳孔: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男的朗诵一句,女的跟着朗诵一句。男的声音沙哑,女的声音羁绊。男的尽量把速度放慢,似乎在等待着女的慢慢跟上。

    张三知道,这首诗是艾青的名篇《我爱这土地》。

    不知怎的,张三突然有些感动,眼含泪花,悄悄退出白沙湖。

    张三回到家,站在客厅里,整理衣冠,毕恭毕敬地向白沙湖鞠了一躬。

    这一幕正好被刚进门的妻子看到,她诧异地盯住张三。

    张三哽咽地说,从明天开始,咱们读诗吧!

    窗外起风了,白沙湖面上波光粼粼。

(选自微信公众号“我们都爱短故事”,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