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2024年新疆乌鲁木齐市沙依巴克区中考语文一模考试试卷

阅读下面的材料, 完成问题。

材料一:

在农历龙年春节,“品”字一跃火出了圈,成为生僻字界的“扛把子”。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4 年春节联欢晚会主题“龙行鼓,欣欣家国”,到中国国家博物馆甲辰龙年新春文化展序厅中出现的“龙行翻赢”,再到时下应景的祝福语“龙行巍巍、前程弱弱”,都引起民众对生僻字的关注和好奇。

据记载,“蟲”出自第一部楷书字典《玉篇》,形容龙腾飞的样子。虽然这个字在历史上几乎没有实际使用过,但今人将其从浩如烟海的字典中挖掘出来,并赋予其新的时代意义,用以表达中华民族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盼。这显然是传统文化与当代潮流的巧妙结合,展示了汉字的独特魅力和创造力,也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勤”字意外火了,彰显了社会大众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也引发了我们对生僻字的深入思考。生僻字和常用字共同构成了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记录了华夏五千年的历史和文化传承。尽管在现代社会中,人们接触生僻字的场合越来越少,但其所蕴含的丰富内涵不减,反映着造字时代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

这也意味着,面对生僻字,我们不能再因读写困难、使用频率低等原因而淡化或遗忘。相反,我们应将其视作通向古代智慧和文化世界的窗口,通过学习和了解,与先贤们对话,感受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传承。正如此次“品”字所展现出的,生僻字的破圈传播不仅带我们感受了古代的造字之美,更激发我们对文字背后历史源流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让生僻字拥有属于自己的一方天地,是文化传承的应有之义,也是文化自信的生动展示。从歌曲创作到大型晚会,再到文博展览,我们相信生僻宇将在日新月异的传播环境中跟上时代,在丰富多样的文化土壤里扎根生长。

(摘编自光明网, 2024年2月9日 )

材料二:

贴春联、贴年画、逛庙会、观花灯、捏面人、舞狮、舞龙……这些传承了千百年的民俗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成为春节的标志性符号。丰富多彩、寓意吉祥的非遗产品和非遗活动把春节装点得格外温馨喜庆,使年味儿更浓更足,凸显了非遗对过好我们节日的独特价值。

以春节贴春联为例,贴春联是一项有千年历史的民俗,上下两联文字代表了对未来的美好希望和祝愿。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辞旧迎新之际,一副寓意和笔墨俱佳的春联可以令门楣增辉。中华民族是一个勤劳智慧、爱好和平的民族,春联把中国人心底的所思所盼毫无保留地表达出来,不论是对富裕生活的期盼、对家人平安的祝福、对事业顺利的渴望,还是对国泰民安的祝愿,都写得明白晓畅,一目了然。中华民族是一个敬惜文字的民族,中国人相信文字具有神奇的力量,能够驱邪纳福。这种思想源远流长,从中国文字诞生起就一直延续了下来。文字对于人类迈进文明,其作用不亚于火种。春跃北体现了中华民族崇尚文化、重视文字的特点。春联能以对仗押韵的方式呈现出来,从民俗演变成一种思想性和艺术性兼具的艺术形式,成为对联,成为我国所特有的一种文体形式,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生不息的内在生命力。今天,写春联、贴春联、赏春联已是春节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一副小小的春联就能透视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灿烂文化和民族精神,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节日与非遗是一个整体,要过好我们的节日,享受节日气氛,就要注意完整保护非遗及民俗风情。做减法容易,做加法很难,那需要成百上千年的积淀。保护非遗,就是传承文化、赓续文脉。做好非遗保护工作,把非遗技艺和非遗文化原汁原味、完完整整地传承下去,体现的是对历史对文化的尊重与敬畏。一个珍视自己历史文化遗产的国家,必定拥有坚定的文化自信,必定会守护文化主体性,必定会在风云变幻的潮流中站稳脚跟。

让非遗助力我们过好自己的节日。

(摘编自《人民日报》, 2024年2月14日)

(1)、下列对材料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民众对生僻字的关注和好奇,使得“品”字一跃火出圈,成为生僻字界的“扛把子”。 B、“品”出自第一部楷书字典《玉篇》,历史上没有实际使用过,今人将其赋予新的意义。 C、贴春联、贴年画、观花灯、舞龙等民俗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将成为春节的标志性符号。 D、春联表达了中国人的所思所盼,春节时,一副寓意和笔墨俱佳的春联可以令门楣增辉。
(2)、下列对材料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是生僻字,它记录了华夏五千年文明,我们应对它予以一定关注,将其视作通往古代智慧和文化世界的窗口。 B、人类迈进文明,文字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春联从民俗演变成一种艺术形式,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生不息的内在生命力。 C、围绕“文化传承”,两则材料从不同角度进行阐述,前者侧重谈生僻字背后的文化传承,后者则侧重谈非遗对节日的独特价值。 D、综合以上材料可见,无论是让生僻字拥有属于自己的天地,还是做好非遗的保护工作,都体现出了我们对历史文化遗产的珍视。
(3)、若将上面两则材料作为课本的补充材料,你觉得放在下面哪个单元更合适? 请说明理由。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拱桥

    ①拱桥是一个人,不是一座桥。听这名字,你就可以想到他的形象,比如角弓或者青虾,还有课本上的赵州桥。

    ②我认识他时,他的腰已经很弯,人也很老。那时他已在村庄东边一座老旧的石屋里,当了许多年的校长。说是校长,是抬举他,因为他只管一个老师,那老师也就是他自己。

    ③他的脸上有许多褶皱,一说话就满脸开花。胡茬子布满两腮和下巴,总是硬扎扎的。哪位男生犯了纪律,他从不打手板,而是将下巴挨近那颤抖着的小小面积的手背上,来回蹭那么几下,让你觉得刮了刺猬一般的痒痛。因此,我们对他宽宽的下巴充满畏惧。

    ④我那时读三年级,很捣蛋的,有次挨了扎,便对同班的二青说:“校长的下巴要是脚后跟儿多好,咱就不怕他了。”脚后跟儿同校长的下巴比起来,的确有本质的不同,光溜溜的,没有钢针一样的胡茬。二青听了,先是嘎嘎笑了两声,然后就当了叛徒,把我出卖给校长。校长便把我找去,用浑浊的老眼定定地望着我,说道:“你真的怕我的下巴?”

    ⑤我望着他宽阔的脸,敬畏地点点头。他用手掌刮刮,下巴发出嚓嚓的响声,说:“怕就别捣乱了,小子。”大手拍拍我剃得溜光的脑瓜,呵呵笑了:“这里不是脚后跟儿,可毛儿软不扎人的。去吧,去吧。”我就逃也似的躲开他。

    ⑥因缺了两颗牙,他讲课吐字有些不清。比如把“二”读成“à”,我们跟着喊“à”,他就酱色着脸说:“我读‘à’你们不能读‘à’。”我们就齐了声喊:“是,老师,你读‘à’我们不能读‘à’。”可是我们怎么读呢?他就无奈地笑了,说:“老了,教你们爹妈那会儿,我可不这么发音的。老了,说老就老了。”他那会儿真比谁的爷爷都老。

    ⑦除了用下巴刮手背儿,他对我们很好,比如,下雨天,他的弯背就成了座真的拱桥。我攀“拱桥”只一次,是在怨校长下巴不是脚后跟儿不久。

    ⑧那次洪水把我们隔在这岸,校长便从那岸过来,在水中趟来趟去。没人能替他,一个学校三个年级一个老师,校长是最年长的,我和二青则是第二、第三年长的。我是不好意思让他背的,一是觉得有关脚后跟儿的比喻对不起他,二是觉得自己大了不能让人背,尤其是让一个老人背。八个同学给背过对岸,只剩下我了,再没办法去躲。校长已捶着弯背,哗啦哗啦趟水过来了。他浑身透湿,喘气的声音像是在拉风箱。

    ⑨“来吧。”他蹲下来,袒给我一面弓形的脊背。“不!”我拒绝,说,“我敢过。”但这是吹牛,水浑浑的,浪头一个撵着一个,看着都让人眩晕,何况那水要淹没我的肚脐眼儿呢?

    ⑩“来吧,孩子。”他又说。拱形的脊背一动不动,静等我伏在上面。我急得要哭了,我该怎么办呢?

    ⑪“别不好意思,爷爷背孙子嘛。该上课了,快来。咱爷儿俩得赶紧过去,同学们在等呢。”他不容拒绝地说道。我闭上眼睛,趴上那座拱桥。身体被浮载起来,晃晃悠悠,迈下水去。浪声灌满双耳,我却趴得紧紧的,与那面脊背紧紧箍在一起。临上岸时,校长趔趄一下,但我并没有掉下拱桥,因为他粗大的手紧紧扳着我。

    ⑫“这不过来了吗?”他说。是的,过来了,我从桥上滑下,落在坚实的大地上,站着。校长却没有站着,而是瘫坐在地,大张着缺牙的嘴倒气,苦笑着,说:“老了,老了,我背你们爹妈时,可不是这副模样。”他的模样,真像一座坍塌的拱桥。喘吁了一会儿,他站起来,我们拥着他走向老旧的教室。二青靠近我,说:“校长背你过河,不是走的,是爬。”“爬”用来说人是贬义,我讨厌他说校长“爬”,便狠狠踹了他一脚。

    ⑬那年秋天,我转学了,校长也走了,他实在再也教不动书了。小学校便黄了数年,直到如今盖起希望小学。已当了乡长的二青说:“盖座拱桥吧!”于是,通往学校的沟上就有了座石桥……

    ⑭许多年过去,我过的桥比小时走的路还多,但我忘不了那座拱桥。那座宽厚、踏实、温热的血肉拱桥 , 让我一生都走不到头。

(选自《初中语文读本》有改动)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母亲养蜗牛

    父亲去世后,母亲来北京跟我住。我忙于写作,实在抽不出空陪她。母亲被寂寞所困的情形,令人感到凄楚。

    楼上人家赠予母亲几只小蜗牛。那几个小东西,只有小指甲的一半儿大,粉红色,半透明,可爱极了。

    母亲非常喜欢这几个小生命,将它们安置在一个漂亮的茶叶盒儿里,还预先垫了潮湿的细沙。母亲似乎又有了需精心照料和养育的儿女了。她经常将那小铁盒儿放在窗台上,盒盖儿敞开一半,让那些小东西晒晒太阳。并且很久很久地守着,怕它们爬到盒子外边爬丢了。它们爱吃菜心儿,母亲便将蔬菜最嫩的部分细细剁碎,撒在盒儿内。

    母亲日渐一日地对它们有了特殊的感情。那种感情,是与小生命的一种无言的心灵交流。有时,为了讨母亲欢心,我也停止写作,与母亲共同观赏。

    八岁的儿子也对它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奶奶,它们能长多大啊?”

    “能长到你的拳头那么大呢!”

    “奶奶,你吃过蜗牛吗?”

    “吃?……”

    “奶奶,我想吃蜗牛!我还想喝蜗牛汤!我同学就吃过,说可好吃了!”

    “可……它们现在还小啊……”

    “我等它们长大了再吃。不,我要等它们生出小蜗牛以后再吃,这样我就可以一直有蜗牛吃了。奶奶你说是不是?”

    母亲愕然。

    我阻止他:“不许存这份念头!不许再跟奶奶说这种话!”儿子眨巴眨巴眼睛,受了天大委屈似的,一副要哭的模样。

    母亲便说:“好,好,等它们长大了,奶奶一定做给你吃。”

    从此,母亲观看那些小生命的时候,儿子肯定也凑过去观看。

    先是,儿子问它们为什么还没长大,而母亲肯定地回答--它们分明已经长大了。

    后来是,儿子确定地说,它们已经长大了,不是长大了一些,而是长大了许多。而母亲总是摇头--根本就没长。

    然而,不管母亲和儿子怎么想,怎么说,那些小生命的确是一天天长大着。壳儿开始变黑变硬了,它们的头和柔软的身躯,从背着的“房屋”内探出时,憨态可掬,很有妙趣了。

    母亲将它们移入一个大一些的更漂亮的盒子。

    “奶奶,它们就是长大了吧?它们再长大一倍,就该吃它们了吧?”

    “不行。得长到和你拳头一般儿大。你不是说要等它们生出小蜗牛之后再吃吗?”

    “奶奶,我不想等了,现在就要吃,只吃一次,尝尝什么味儿就行了。”

    母亲默不作答。

    我认为有必要和儿子进行一次严肃的谈话了。趁母亲不在家,我将儿子拉至跟前,对他讲奶奶一生多么地不容易;讲自爷爷去世后,奶奶内心的孤独和寂寞;讲那些小蜗牛对于奶奶的意义……儿子低下头说:“爸爸,我明白了,如果我吃了蜗牛,便是吃了奶奶的那一点儿欢悦。”从此,儿子再不盼着吃蜗牛了。

    一天晚饭时,母亲端上一盆儿汤,对儿子说:“你不是要喝蜗牛汤吗?我给你做了,快喝吧。”我狠狠瞪儿子一眼。儿子辩白:“不是我让奶奶做的!”母亲朝我使了个眼色。我困惑地慢呷一口,鲜极了!但那不是蜗牛汤,而是蛤蜊汤。

    其实母亲是把那些能够独立生活的蜗牛放了,放于楼下花园里的一棵老树下。她依然每日将菜蔬之最鲜嫩的部分,细细剁碎,撒于那棵树下……

    一天,母亲说:“我又看到它们了!它们好像认识我似的,往我手上爬。”我望着母亲,见母亲满面异彩。那一刻,我觉得老人们心灵深处情感交流的渴望,令我肃然,令我震颤,令我沉思……”

(作者:梁晓声。有删改)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后面小题

明胶的那些“马甲”

    ①最近,随着“毒胶囊”和“老酸奶”备受关注,“明胶”这个陌生的名词迅速广为人知。

    ②实际上,明胶并非新事物,只不过它以前总是穿着别的“马甲”出现在公众面前。而“明胶”这个称呼往往用于工业界,也就不为寻常百姓所熟悉了。

    ③明胶的真实身份是一种胶原蛋白水解物。胶原蛋白广泛存在于动物的皮毛、骨头和胃肠等组织中:在分子层面上,它呈纤维状,很坚韧,也不溶于水。传统小吃中的皮冻,由浓的骨头汤形成胶状物,就是原生态的胶原蛋白。

    ④从本质上说,明胶或者胶原蛋白是蛋白质,但是它们作为蛋白质的营养价值很低。决定蛋白质营养价值的主要是其氨基酸组成。通常的氨基酸有20种,人体对它们的需求量各不相同,有8种是必需的,其他12种则可以通过其它氨基酸转化而来。衡量一种蛋白质是否优质,最重要的标准就是它含有多少必需的氨基酸,以及这些必需的氨基酸的比例有多接近人体需求:所以,如果把它作为食谱中唯一的蛋白质来源,那么无论吃多少都满足不了人体的需求,而大量非必需的氨基酸反倒增加了代谢负担。

    ⑤不过,明胶行走江湖靠的不是营养价值,而是不同的“包装”。穿上不同的“马甲”,它就具有了不同的卖点。

    ⑥最“高贵”的“马甲”是阿胶。阿胶与普通明胶的不同只在于现代的阿胶要用驴皮来做原料,而生产方法是涂上了神秘色彩的“传统工艺”。穿上了“阿胶”这个“马甲”,它就成了“美容圣品”“补血佳品”,具有各种神奇的“功效”。尽管包括阿胶厂家在内的许多人试图用科学方法去证实它的“神效”,不过迄今为止也没有找到有说服力的证据。

    ⑦名声最差的“马甲”就是明胶了,虽然营养价值有限,但它却有优越的加工性能。在食品中,它的用途是增稠。比如说,牛奶中的脂肪不利于心血管健康,但是脱脂牛奶做成的酸奶口感很差,就可以用明胶来增稠。虽然营养价值不高,但毕竟没什么害处,现在流行的“老酸奶”,也是同样的思路。明胶的另一大用途是成胶。许多厨艺爱好者熟知的“吉利丁粉”,其实就是明胶的英文音译,把它在热水中溶化,凉下来就成了固体胶,许多果冻就是这么做出来的。除了酸奶和果冻,还有许多加工食品需要增稠和成胶,明胶也就成了现代食品中常用的添加剂之一。

    ⑧明胶之所以成为问题,主要是因为工业明胶的存在。除了在食品中有用,明胶在工业和医药中的应用也很广泛,而工业明胶对有害杂质处理的要求不高,因而对原料和生产流程的控制不像食品和药品那样严格,特别是皮革加工中的下脚料,经过了一些有毒试剂的处理,可能含有的有毒物质更多。用这样的原料生产的明胶,用于工业也还可以,用于食品、药品就比较危险了。比起生产要求高的食品明胶,工业明胶的成本明显要低,不过,有害杂质的存在并不影响其使用性能。也就是说,加到食品里,工业明胶和食用明胶同样“好使”,这就是不法分子有捣鬼机会的根源。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刷屏致命

倚蓝桥

    ①刷微信、看视频、搜新闻、拍照片……进入信息“大爆炸”时代以后越来越多的人即便是走路、吃饭、坐车,眼睛也离不开屏幕。然而,伦敦大学学院( UCL)的最新研究表明,人们若高度专注于眼前事物,就会听不到原本能够听到的声音。这意味着,沉迷刷屏的人可能会出现短暂性失聪。

    ②早在2012年3月,伦敦大学学院认知神经学研究所的尼尔利·拉唯教授就做过一项实验:要求一百多位参与者在电脑上完成一些测试项目,包括高难度的填字游戏、图片找茬、数列对比等。在参与者紧盯屏幕的过程中,研究人员会突然插播一些引人注意的曲调,并在测试结束后询问参与者是否听见了那些曲调,结果有80%的参与者表示自己没有听到。

③研究人员插播的曲调音量并不小,参与者是不是没留意,或听到了没记住呢?2016年1月,拉唯教授与该学院耳科研究所的玛利亚·柴特博士又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他们将脑磁波描记器连接到13名听力良好的受试者身上,实时检测其听到声音并产生感知的所需时长(即P3数值)。当受试者们专注于电脑屏幕上的视觉任务时,研究人员再次插播歌曲,不料受试者们的脑部扫描却显示,其P3数值一直处于抑制状态中。这表明,受试者们不是有意忽略或者选择过滤掉那些声音,而是确实没有听到。

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失聪现象呢?玛利亚·柴特博士解释道:“因为人类的视觉和听觉共享同一块有限的神经资源,当视觉的负荷加重甚至过高时,听觉所能使用的神经资源就大大减少了。这会导致人的听觉感知降低,甚至失效。”所以,你要是和一个沉溺于刷屏的人说话,他多半不会理睬你,因为他很有可能没听见你在说什么。

    ⑤短暂性失聪虽然算不上什么大毛病,但是会给人们的安全埋下隐患。试想一下:在驾驶过程中,被路边广告牌或LED屏幕吸走注意力的司机可能会听不到汽车喇叭声,从而引发交通事故;在行走时,沉迷于手机刷屏的人很容易陷入失聪状态,听不到周遭的路况提醒,从而给自身带来的危险可能是致命的!

    ⑥因此,从安全角度考虑,“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顾刷屏幕”的行为并不值得提倡;从社交角度考虑,少刷屏、多交流,更有利于人际关系的改善。

(选自《知识窗》2016年第8期)

组合文本阅读

【材料一】

为何我国新综艺总被指抄袭韩国综艺?

①不得不承认,现阶段我国综艺真人秀已对韩国的节目模式产生了一定依赖性。回顾中国综艺真人秀节目发展历程。2013年湖南卫视《我是歌手》引进韩国节目模式走红,各大卫视也开始抢购韩国综艺版权。因为中韩两国文化相近、韩国综艺在中国本土化的成功率高。借鉴韩国节目模式逐渐成为主流。据相关统计,三年间各卫视就购买了将近40档韩国综艺版权。韩国综艺制作相关人才也纷纷来到中国发展。在中韩团队合作下,我国综艺市场才呈现一片欣欣向荣。

中国人想个综艺创意是否真的这么难?

②中方在综艺创意方面的薄弱一直被网友们诟病。在多年的模仿学习后,我国综艺制作工艺,像特效、后期剪辑等方面的进步有目共睹,然而许多节目的创意却依然是借鉴外国的。难道正如韩国网友嘲讽一般,“13亿人口找不出有创意的人才。”

③彭侃认为,首先,觉得中国人想不出综艺创意,韩国人能想出很多好玩的综艺创意这样的想法是狭隘的。“从全世界电视创意领域来看,大家都是互相激发碰撞的。韩国很多综艺点子也是从欧美日本来的。”确实,《尹食堂》的灵感就来源于日本电影《海鸥食堂》,到海外开餐厅弘扬本国美食并非罗英锡独创。

④再者,“中国明星去外国开餐厅”“明星下乡自给自足”这类综艺创意也一点不难想。其实是中国人想的综艺创意早早被扼杀在摇篮里了,“如果在没有国外电视台做了并成功的情况下,中国公司拿着自己想出的综艺创意去电视台提案,电视台和投资方根本不会考虑。因为当下中国电视行业竞争环境十分恶劣:想要确保能成功,最方便的就是去借鉴别人成功的案例。中国综艺行业缺乏试错的精神和配套的机制(包括政策和法律)。彭侃表示。

【材料二】

⑤《中国诗词大会》《见字如面》《朗读者》等节目的播出赢得了受众的一片叫好,新一代文化类节目——“文化+综艺”的模式被观众盛赞为“一股清流”。清流自有源泉。中国源远流长的五千年文化,自有其深厚的内容供养。而梳理中国电视文化类节目的一路发展,我们不难发现,这些受到观众好评的电视综艺节目的表达形式的创新,特别是真人秀元素的吸纳,才是赢得观众喜欢的良方。“文化+综艺”类节目获得盛赞,恰好从另一个方面说明受众对当前充斥屏幕的综艺娱乐节目成为纯粹游戏甚至恶搞的“愚乐”节目的厌倦。新一代“文化+综艺”类节目的模式创新,也为中国电视综艺赢得了文化自信。

【材料三】

⑥《见字如面》是由黑龙江卫视推出的一档以明星读信为主要形式的阅读推广节目。旨在用书信打开历史节点,带领观众走进那些依然鲜活的时代场景、人生故事,去触碰那些依然可感的人物情状和社会风物,重新领会中国人的精神情怀与生活智慧。每一集不但会集结多位明星读信,还会请出两位重量级文化嘉宾开辟第二现场坐镇,交代书信背景、带来信件内外的精彩故事。

节目列表(部分)

标题

写信人

收信人

时间

读信人

你多么需要他那点草莽精神

黄永玉

曹禺

1983年3月20日

王耀庆

但愿迷途未远,还能追回已逝的时光

曹禺

黄永玉

1983年4月2日

张国立

鳄鱼,你不可以和我一起生活在这片土地上

韩愈

鳄鱼

819年(唐元和十四年)

张国立

有你们,中国是不会亡的

萧红

张秀珂

1941年9月20日

归亚蕾

⑦《朗读者》是由著名节目主持人董卿首次担当制作人,央视创造传媒有限公司承担制作。以个人成长、情感体验、背景故事与传世佳作相结合的方式,选用精美的文字,用最平实的情感读出文字背后的价值,节目旨在实现文化感染人、鼓舞人、教育人的传导作用,展现有血有肉的真实人物情感。

节目列表(部分)

播出时间

期数

嘉宾

朗读书目

2017年02月18日


第1期


濮存昕

老舍《宗月大师》

蒋励

鲍勃·迪伦《答案在风中飘扬》

陈寒

《诗经·小雅·采薇》

李亚舒

《约翰·克利斯朵夫》

(材料来源:百度百科)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