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贵州省贵州师范大学贵安新区附属初级中学2024年中考语文一模试卷

阅读

关于文学的语言问题

老舍

①语言是文学创作的工具,我们应该掌握这个工具。

②要把语言写好,不只是“说什么”的问题,也是“怎么说”的问题。创作是个人的工作,“怎么说”就表现了个人的风格与语言创造力。我这么说,说得与众不同,特别好,就表现了我的独特风格与语言创造力。艺术作品都是这样。十个画家给我画像,画出来的都是我,但又各有不同。每一个都有画家自己的风格与创造。他们各个人从各个不同的风格与创造把我表现出来。

③写文章也如此,尽管是写同一题材,可也十个人写十个样。从语言上,我们可以看出来作家们的不同的性格,一看就知道是谁写的。莎士比亚是莎士比亚,但丁是但丁。文学作品不能用机器制造,每篇都一样,尺寸相同。翻开《红楼梦》看看,那绝对是《红楼梦》,绝对不能和《儒林外史》调换调换。不像我们,大家的写法都差不多,看来都像报纸上的通讯报道。甚至于写一篇讲演稿子,也不说自己的话,看不出是谁说的。【甲】

④不幸,有的人写了一辈子东西,而始终没有自己的风格。这就吃了亏。也许他写的事情很重要,但是因为语言不好,没有风格,大家不喜欢看;或者当时大家看他的东西,而不久便被忘掉,不能为文学事业积累财富。传之久远的作品,一方面是因为它有好的思想内容,一方面也因为它有好的风格和语言。

⑤这么说,是不是我们都须标奇立异,放下现成的语言不用,而专找些奇怪的,以便显出自己的风格呢?不是的!我们的本领就在用现成的、普通的语言,写出风格来。不是标奇立异,写得使人不懂。“啊,这文章写得深,没人能懂!”并不是称赞!没人能懂有什么好处呢?那难道不是胡涂文章么?有人把“白日依山尽……更上一层楼”改成“……更上一层板”,因为楼必有楼板。大家都说“楼”,这位先生非说“板”不可,难道就算独特的风格么?

⑥同是用普通的语言,怎么有人写得好,有人写得坏呢?这是因为有的人的普通言语不是泛泛地写出来的,而是用很深的思想、感情写出来的,是从心里掏出来的,所以就写得好。别人说不出,他说出来了,这就显出他的本领。为什么好文章不能改,只改几个字就不像样子了呢?就是因为它是那么有骨有肉,思想、感情、文字三者全分不开,结成了有机的整体;动哪里,哪里就会受伤。所以说,好文章不能增减一字。【乙】

⑦运用语言不单纯的是语言问题。你要描写一个好人,就须热爱他,钻到他心里去,和他同感受,同呼吸,然后你就能够替他说话了。这样写出的语言,才能是真实的,生动的。普通的话,在适当的时间、地点、情景中说出来,就能变成有文艺性的话了。不要只在语言上打圈子,而忘了与语言血肉相关的东西——生活。字典上有一切的字。但是,只抱着一本字典是写不出东西来的。

⑧我劝大家写东西不要贪多。大家写东西往往喜贪长,没经过很好的思索,没有对人与事发生感情就去写,结果写得又长又繁琐,自己还觉得挺美——“我又写了八万字!”八万字又怎么样呢?假若都是废话,还远不如写八百个有用的字好。好多古诗,都是十几二十个字,而流传到现在,那不比八万字好么?

⑨世界上最好的文字,就是最亲切的文字。所谓亲切,就是普通的话,大家都能听懂,不是用了一大车大家不了解的词汇字汇。世界上最好的文字,也是最精炼的文字,哪怕只几个字,别人可是说不出来。简单、经济、亲切的文字,才是有生命的文字。

(原文有删改)

(1)、下列关于文中论述的“好的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好的文章应该具备作者自身的风格。 B、风格和语言是文章流传的最重要的原因。 C、好的文章的语言是真实的、生动的。 D、好的文章思想、感情、文字缺一不可。
(2)、下面是关于文章结构关系的图示,请你选出正确的一项并说明划分理由。

(3)、下面是出自本文的一个例子,应放在【甲】【乙】中的哪一处?请阐明理由。

看看爱伦堡的政论是有好处的。他谈论政治问题,还保持着他的独特风格,教人一看就看出那是一位文学家的手笔。他谈什么都有他独特的风格,不“人云亦云”,正像我们所说:“文如其人”。

(4)、从下面链接材料中任选其一,谈谈你对“简单、经济、亲切的文字,才是有生命的文字”这句话的理解。

【链接材料】①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②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朱自清《春》)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选文。回答下列各题。

感恩母亲节,回首略谈孝文化

叶小文

    ①明天母亲节,给母亲献一束什么花?外国人是康乃馨,国人则往往是萱草花,又名忘忧草。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感恩慈母爱,不妨回首略谈孝文化。

    ②不可否认,孝文化一度贯穿于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构成了传统文化的重要根基,浸染于华夏儿女的心灵深处。

    ③不必讳言,封建孝道将千年文明古国桎梏得万马齐喑。鲁迅说,封建礼教只剩下“吃人”的狰狞面目。

    ④孝文化精华与糟粕混杂,应对其有扬有弃,革除传统孝道中“三纲五常”的封建杂质和“埋儿奉母”的愚昧成分,找回其有助于克服迷心逐物的现代病的根本意义。

    ⑤何为迷心逐物的现代病?现代化使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可精神世界却缺少了关照。现代的人们拥挤在高节奏、充满诱惑的现代生活中,人心浮动,没有片刻安宁。欲望在吞噬理想,多变在动摇信念,心灵、精神、信仰在被物化、被抛弃。如果失落了对自身存在意义的终极关切,人,靠什么安身立命?

    ⑥安身立命即“生命的安立”,作为中国文化的传统话题,不仅是儒家的追求,也是儒释道的通义。这一话题可演绎为关于生命的三条约定:热爱生命,追求幸福﹣﹣这是安身立命的基本约定,也是今天现代化的动力;尊重生命,道德约束﹣﹣这是追求幸福的集体约定;敬畏生命,终极关切﹣﹣这是追求幸福的未来约定。现代化和市场经济不断放大、满足着安身立命的基本约定,但也难免刺激、放任个体对物质享受的过度追求,不断洗刷甚至消解追求幸福的集体约定和未来约定。 于是,“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近利远亲、见利忘义、唯利是图、损人利己,甚至“要钱不要命”的道德失范现象,反而在促进生活提高、人类进步的现代化浪潮中沉渣泛起

    ⑦“人,在发觉诊治身体的药石业已无效时,才能急着找出诊治心灵的药方。”继承和弘扬孝文化之合理内核,有助于找回尊重生命、敬畏生命这两条约定,治疗迷心逐物的现代病。孝的本质之一是“生命的互相尊重”。孝文化所倡导的“善事双亲”、“敬养父母”,“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不仅要求我们尊重自己父母的生命,也要尊重、关爱他人的生命,从而扩展为对上孝敬、对下孝慈、对亲友孝悌、对国家孝忠,将“亲其亲、长其长”的家人之孝升华为“助天下人爱其所爱”的大爱。孝的本质之二是“敬畏”。人不应敬畏鬼神,但不能没有敬畏之心。宗教的原理是敬畏神,孝文化的原理是敬畏人——敬畏父母、敬畏长辈、敬畏祖先,“家有近祖,族有宗祖,慎终追远,直至始祖”。如果说金钱、利益可以洗刷和消解人伦道德,诱使民德“变薄”,那么,“慎终追远则民德归厚矣”。

    ⑧亚当•斯密(经济学的主要创立者——选者注)写过《国富论》,也写过《道德情操论》,意在市场经济必须有道德约束。但如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克服迷心逐物的现代病、唤回人们对生命的尊重和敬畏,始终是一道未解的难题。今天,我们正多方努力,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妨打开视野,有容乃大,包括回首孝文化,肃清其附着的污泥浊水,找出其相通之普遍价值,发掘其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和谐社会建设需要的可用功能。

    ⑨爱乡方爱国,尽孝常尽忠,“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选自2012年3月13日《人民日报•海外版》

阅读何冠军的《蓄积爱的“利息”》,完成后面小题。

       ①最近一段时间,暴雨洪水、九寨沟地震等灾情牵动人心。面对突如其来的灾害,人们守望相助,一幕幕温馨场景暖人心田,于无声中播洒着正能量。

       ②有时候,爱与善虽深藏于心底,但总能汩汩流淌、传递温度。学者陈之藩早年留美时,曾接受胡适400美元的资助。他回国后寄支票表示感谢,胡适回信说:“我借出的钱,从来不盼望收回,因为我知道我借出的钱总是一本万利,永远有利息在人间。”纯粹的爱心与善行不求回报,而是在每个受助者心中种下一颗种子,以期生根发芽。

       ③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爱是不可或缺的元素。如果一个社会缺乏爱,哪怕物质再充盈,人们的内心也容易遭遇寒流。心理学家弗洛姆认为,“爱本质上是给予而非获取”。真正的爱,它能在每个人身上唤起生命最深处的生机,只有人人都是给予者,人人才能成为受益者。

       ④从个人视角来看,“爱的利息”似乎微不足道,但却能通过传导效应,形成星火燎原之势。青岛“微尘”群体就发端于个体,他们一直以来匿名捐款,促动了更多市民以“微尘”名义投身公益事业。一束微光只能驱散手掌大的影子,一片光则能点亮整个世界。

       ⑤现实中,也应警惕爱的给予被庸俗化。有时候,一些人时时处处追求收益最大化,即便是助人也要精心包装、商业运作、绩效评估,帮与被帮成了“真人秀”;有时候,一些人举着喇叭玩慈善,用“钱山”“钱墙”吊人胃口,使受助者遭遇了精神和心理上的伤害。善行义举,无论在什么时候都值得鼓励,可是如何施行、分寸何在,应当细细思量。

       ⑥人能影响环境,环境也在塑造着人。一些人时常慨叹道德滑坡,忧虑价值扭曲,但你怎么样,环境就会怎么样,你日行一善,社会就会多一份光热。其实,每个人都可能是那个营造社会氛围的人,每个人都可以在潜移默化中推动社会进步。很多事情只需举手之劳,就可以为生活增添一抹亮色。

       ⑦每个人都是爱的出发点,也是爱的中转站。真诚拥抱世界,用心善待他人,积小善为大爱,爱的利息自然会与日俱增。

                                                                                                                                                   选自《人民日报》(______)年08月21日)有删改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小题

交友之道

周国平

    ①对于人际关系,我逐渐总结出了一个最合乎我性情的原则,就是互相尊重,亲疏随缘,诚信对待。我相信,一切好的友谊都是自然而然形成的,不是刻意求得的。我还认为,再好的朋友也应该有距离,太热闹的友谊往往是空洞无物的。

    ②使一种交往具有价值的不是交往本身,而是交往者各自的价值。高质量的友谊总是发生在两个优秀的独立人格之间,它的实质是双方互相欣赏和尊敬。因此,重要的是使自己真正有价值,配得上做一个高质量的朋友,这是一个人能够为友谊所做的首要贡献。

    ③朋友之间,最重要的是尊重。

    ④你的朋友向你吐露了隐衷,你要保守秘密,不可向人传说。也许你的朋友还向别人吐露了这隐衷,你仍要当作只有你一人知道一样,不可让秘密由你传播出去。

    ⑤你的朋友最需要你的时候,你一定要出现。但是,这不能成为理由,认为你因此就有了随时在他面前出现的权利。即使对你最好的朋友,你也没有这个权利。

    ⑥当你的朋友处在大幸福或大悲痛之中时,你要懂得静默,不去打扰他,这也是一种尊重和教养。

    ⑦某哲人说:朋友如同衣服,会穿旧的,需要时时更新。我的看法正相反:朋友恰好是那少数几件舍不得换掉的旧衣服。新衣服当然不妨穿一穿,但是,能不能成为朋友,不到穿旧之时是不知道的。总在频繁更换朋友的人,其实没有真朋友。

    ⑧凡是顶着友谊名义的利益之交,最后没有不破裂的,到头来还互相指责对方不够朋友,为友谊的脆弱大表义愤。其实,关友谊什么事呢,所谓友谊一开始就是利益的面具和工具罢了。今天的人们给了它一个恰当的名称,叫感情投资,这就比较诚实了,我希望人们更诚实一点,在投资时把自己的利润指标也通知被投资方。

    ⑨在与人交往上,孔子最强调一个“信”字,我认为是对的。待人是否诚实无欺,最能反映一个人的人品是否光明磊落。一个人哪怕朋友遍天下,只要他对其中一个朋友有背信弃义的行径,我们就有充分的理由怀疑他是否真爱朋友,因为一旦他认为必要,他同样会背叛其他的朋友。“与朋友交而不信”,只能得逞一时之私欲,却是做人的大失败。

    ⑩这是一个孤独的人。有一天,世上许多孤独的人发现了他的孤独,于是争着要同他交朋友。他困惑了:他们因为我的孤独而深信我是他们的朋友,我有了这么多朋友,就不再孤独,如何还有资格做他们的朋友呢?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谈谈懒惰

塞缪尔·约翰逊

    ①许多道德家都曾谈到,人的诸种恶行中,骄傲为最。它以多种多样的形式出现,而又在极其繁复的伪装下隐匿,那种伪装好似掩盖月光的那层翳障,既是月亮的光辉,又是月亮的阴影,它虽可以把月亮藏匿起来,叫我们看不见,又因藏匿得不彻底而叫月亮泄漏了自身。

    ②我虽不打算对骄傲在道德上所产生的这种极度的危害贬斥,但我要告诉大家,懒惰所造成的危害却是我要大声贬斥的,因为懒惰会结出恶果。

    ③有些人公开承认懒惰有其可取之处,他们自诩为懒人,正如剧中人巴西里斯“自诩为骄傲者”一样,他们自夸什么事都不做,而且还庆幸自己无事可做;他们每天要睡到不能再睡的时候,而起来的目的也仅在于做那种能使自己再睡的运动而已;他们用双层窗幔来延长黑暗的笼罩,永远也不愿看见太阳,而只“告诉太阳他们如何憎恨阳光”;他们的全部劳力无非是换一下如何方便于懒惰的程度与方式;他们的白昼之不同于黑夜,只是白昼坐马车或椅子而夜里睡床而已。

    ④这班人真乃是懒惰的公开支持者,懒惰也为他们编织好罂粟花环 , 而且还把湮没无闻之水倾入他们的杯中。于是,他们处于平静而愚钝的状态,忘怀一切,也被人遗忘。他们早已不复存在于人世,活着的人对于他们的死亡只能说,他们只是停止了呼吸罢了。

    ⑤但是懒惰在许多人的生活中,起着支配作用,而不为人所怀疑;因为,懒惰的恶果只限于懒惰者本身,它容易逗人喜爱,而又不伤及旁人;因此,它就不会像危及财产安全的诈骗行为那样,普遍受到监视;也不会像骄傲那样,必然要在别人的劣势之下,去寻觅自己的满足。懒惰具有一种无声而和平的品质,它既不凭恃夸耀招来妒忌,也不致怀有敌意而引起憎恨;因此,谁都不会忙于去谴责它或者过问其就里。

    ⑥正如骄傲有时藏匿在谦卑后面一样,懒惰往往为混乱和匆忙所掩盖。凡是玩忽职守的人,为了保持自己的利益,自然会竭力使头脑忘却自己的荒唐,而辛辛苦苦去做那些并非自己应做的事情。

    ⑦有些人老是处于准备状态,他们忙于先拟措施,预订计划,收集材料,为主要工作做准备。这班人的确都是受着懒惰的玄妙力量支配的。一个老是寻找工具的工人,肯定是一无所成的。有一位大师曾经告诉我,那种喜欢讲究稀奇的铅笔和颜料的人,在绘画上是很难出人头地的

(摘自《品味人生》,有删改)

【注释】①罂粟是一种美丽的植物,叶片碧绿,花朵五彩缤纷,茎株婷婷玉立,蒴果高高在上,但从蒴果上提取的汁液,可加工成鸦片、吗啡、海洛因。

阅读

遇见生命之美

       ①当前,我们可能会发现这样一种现象,很多上班族正在遭受一种隐秘的“工伤”,他们渐渐地失去了“文化体力”:表达能力退化,词汇变得贫乏,看不进去长文,阅读量、观影量也慢慢下降,职场的压力,让现实、物质、效率更多地被放在了价值排序的前列,文学、艺术、思丹、智识,逐渐让位于工资卡上的数字和职场的晋升。枯燥的数据和表格扼杀了感受力和想象力。身心的疲惫让人拿着手机,无意识地刷着快餐式短视频,摄入了大量碎片化的信息,却感到生命被浪费而产生焦虑、不安、孤独、抑郁的情绪。如何保有代表着个性和自我意识的“文化体力"?近期火热的市民夜校,可谓提供了一剂良方。

       ②夜校在中国并不是一件新鲜事,早在100年前,中国近代美育先师蔡元培先生在北京大学担任校长时,就创立过校役夜班和平民夜校。改革开放后,夜校也曾风靡全国。与20世纪80年代学习文化课的“夜校潮”不同,现在的夜校大多侧重于文化艺术生活体验课程,比如中国美术学院的国美夜校,核心课程就是从非遗技艺到琴棋书画,从艺术手工到生活美学。大家能在夜校里踏踏实实待上两个小时,是因为夜校可以成为人们生活中一个稳定的锚点,提醒身体亲近艺术,从而获得一种全新的松弛感,在忙碌的生活中喘口气,然后再去迎接新的挑战。

       ③夜校热,折射出一种蓬勃的需求正在民众中间生长,那是对艺术的渴望、对美的向往,人在经历新的有趣体验时,大脑会产生丰富的生物电流,神经元会发生新的链接,那个时刻就会留在我们的生命里,生长成身体的一部分。因此就像锻炼能让肌肉越来越发达一样,“文化体力”越强,就越能从文字、经典作品、各种形式的艺术创作中得到力量。那也许是比名利、人际关系更稳定、更值得信赖的东西。“文化体力"也会保护我们,让人有面对现实世界的力量和勇气,那是一种精神和人格的真正强健。

       ④美育学说自诞生之初,就不仅仅是一个发生在艺术内部、教育内部的问题,而是基于对人类发展的忧思,试图在实用理性占上风的现代社会中,借助美育来恢复人性完整的问题,因而也是属于全人类的命题。正是由于美的超越个体利害的普遍性,使审美成为一种缓和人与人的利害冲突、连接人与人的力量。美育能使人达到感性与理性,社会与自然的和谐,从而进入自由境界,这就使得美育超越了个人情趣教育的范畴,扩展到了整个自然和社会的领域,并与广阔的人生和连,丰富和提升我们的生命。

      ⑤美育的核心不在于知识和技能,而在于全面打开人的感性能力,以审美为途径来舒展人的天性,促进人各方面能力的协调,从而更好地了解自我、打开自我。美育意在培养完整的人,在于人格品质的提升。如果遗失了美育的初心,本该舒展天性、激发潜力的美的“育",就变质成了狭义的美的"术”,那是对美育的误读。

⑥英国文学大师毛姆说:“一个人能观察落叶鲜花,从细微处欣赏一切,生活就不能把他怎么样。"俯瞰草丛中正在建造巢穴的蚂蚁,我惊诧于他们的合作无问;凝视窗外那株瘦削矮小无人问津的小树,我感叹它枝枝叶叶片片向上的姿态;走在街头,突然被东西绊倒时,留意到旁边伸手搀扶的陌生人,我心生暖意……当我们能欣赏美好事物的时候,我们的“文化体力"也在慢慢复苏,我们自己也变成了美好的事物。美育最高的目标是为了人格的健全,而艺术教育最终指向的是生命的教育。倾心于绘画,让我们对色彩和线条有了别样的感情;沉浸于音乐的旋律,让我们感受到生命的奇妙;乐于健身,让我们拥有了健康的体魄;趣味盎然的旅行让我们在行走中遇见生命之美……你的精力花在哪里,你的生命之花将绽放在哪里!这就是我们所追求的一种美育——遇见生命之美。

阅读下面的议论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2022国民专注力洞察报告》显示,当代人的连续专注时长,已经从2000年的12秒,下降到了8秒。第四届世界互联网大会的数据也显示,一个人每天面对屏幕至少150次,平均每6.5分钟看一次手机。

②必须承认的现实是,在网络时代,专注力越来越像一种“稀缺品”。人们的时间与注意力被不断地切割,保持长久的专注已经成为一种非常难得的品质。

③但细细想来,这又并不是那么奇怪。打开电脑和手机,微博、微信、短视频、门户网站、搜索引擎……太多东西可以夺走我们的注意力,光是用手指在屏幕上划来划去,就可能用掉我们大半天的时间。

④浮光掠影的浏览和专心致志的阅读、学习,有本质上的区别。正因为我们在每一个项目、每一个页面上停留的时间都比较短,所以我们往往还来不及建构起真正重要的意义,就匆匆赶往下一个目的地。这也就是我们每天似乎看了很多东西,但回想起来却没有多少感悟的重要原因。

⑤同样是观看,同样是经由双眼,但看的对象和方法不同,效果就会大不相同。不管是微信、微博还是网络上的短视频,抓住人们的往往不是内容和思想,而是从中体现出来的感官刺激和娱乐价值。人们看到的画面快速切换,思考留白却所剩无几。“掩卷长思”这种传统的思考方式,在视觉化阅读的语境里不太容易实现。

⑥更重要的是,不管我们怎么看,从大小屏幕里传递出来的东西只能让我们被动接受。我们每天都沉浸在海量的信息之中,却缺少主动的取舍和过滤。真正的阅读、学习,应该是自由、自主的,我们可以对接收到的内容进行分析、理解,如此才能建立有质地的对话关系。

⑦这也就能解释,为什么我们的注意力难以集中。因为我们总是忙不迭地被各类信息牵着鼻子走,从而在不知不觉中丧失了自我。我们接触了很多信息,却并不感到充实。这更像信息的冲刷,而非咀嚼。

⑧因此,我们更要强调专注力的重要性。当我们在一件事情上集中精力,也就有了自我关照的可能,有了自我提升的途径。真正的阅读、学习应该是建立在自主、有意识、沉下心的基础上,这种能力是任何技术手段都无法给予的。它只存在于我们专注的灵魂和思想之中,需要我们集中精力去寻找、探索。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作者:李勤余)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