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困难

重庆市第八中学校2024年中考语文一模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

当余之从师也,负筐曳展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腰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乙】

董遇①字季直,性质讷②而好学。兴平③中,关中扰乱,与兄季中依④将军段煨。采稆⑤负贩,而常挟持经书,投⑥闲习续,其兄笑之而遇不改。

遇善治⑦《老子》,为《老子》作训注。又善《左氏传》,更为作《朱墨别异》,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其义自。”

从学者云:“苦渴⑧无。”

遇言:“当以‘三余’。”

或问“三余”之意。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由是诸生从遇学。

【注释】①董遇,汉末三国魏国人物。②质讷(nè):质朴敦厚,不善言辞。③兴平:汉献帝年号。④依:这里指投奔。⑤稆(lǚ):野生的稻谷。⑥投:趁着。⑦治:研究。⑧苦渴:苦于。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 )
A、卒获有所闻闻寡人之耳者 B、生人再食苦渴无 C、未尝降辞色由是诸生从遇孕 D、读书百遍,其义自才美不外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②采稆负贩,而常挟持经书,投闲习读。

(3)、下面关于两篇文章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以描写起笔,讲述自己“嗜学”的故事,再层层铺叙、陈说自己求学的艰难。 B、甲文写自己求学时物质的匮乏,穿着“缊袍敝衣”,是为了突显自己坚强的意志。 C、乙文中董遇指出,书需要反复的阅读,还需要寻找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去阅读。 D、甲乙两文的主人公都好学喜读且以读书为乐,可以看出他们都是天资聪颖之人。
(4)、甲乙两文都写了主人公对后学的勉励,勉励的方式和侧重点是否相同?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甲】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

某再拜启:山州穷绝,比 乏水泉。昨夏秋之初,偶得一泉于州城之西南丰山之谷中,水味甘冷。因爱其山势回抱,构小亭于泉侧。又理其傍为教场,时集州兵弓手,阅其习射,以警饥年之盗。间亦与郡官宴集于其中。方惜此幽致,思得佳木美草植之,忽辱宠示芍药十种, 岂胜欣荷 !

山民虽陋亦喜遨游自此得与郡人共乐实出厚赐也。愧刻!愧刻!

(选自欧阳修《与韩忠献公》)

【注】 ①比:都,到处。②州:滁州,治所在今安徽滁县一带。欧阳修写此信时,任滁州知府。③辱:谦辞,承 蒙。④欣荷:欣喜和感激之意,书信用语。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