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横溪、东吴等七校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期中试卷
桃花源在哪里?
梁衡
①中国文学史上有许多的游记名篇,也造就了许多的山水品牌,成了今天旅游的新卖点。但让人吃惊的是,一个虚构的桃花源却盖过了所有的真山水,弄得国内只要稍微有一点姿色的风景,就去打桃花源的牌子,难辨真伪。桃花源成了风景的偶像。
②我见到的第一个桃花源是在福建武夷山区。当游人气喘吁吁地翻过名为“天游”的石山顶,自天而降,或溯流而上,游完九曲,弃筏登岸时,身已累极,心乏神疲,忽眼前一亮,见一竹篱小墙。穿过篱笆小门,地敞为坪,青草如茵,草坪尽处一泓碧水如镜,整座红色的山崖倒映其中,绿树四合,凉风拂衣,汗热顿消。正是陶诗“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阴。凯风因时来,回飙开我襟”的意境。这时席地而坐,仰望“天游”之顶,见人小如蚁,缘壁而行;俯视池水之中,蓝天白云,悠然自得。
③这武夷山里不知过往了多少名人。明代大将军戚继光在南方抗倭之后又被调到北方修长城,曾路过此地,在这里照影洗尘,竟激动得不想离去。他赋诗道:“一剑横空星斗寒,甫随平虏复征蛮。他年觅得封侯印,愿与君王换此山。”而陆游、辛弃疾在不得志之时,甚至还在这里任过守山的官职。他们在绚烂过后更想要一个平淡,做一个桃花源中人。辛词写道:“今宵依旧醉中行。试寻残菊处,中路候渊明。”
④我看到的另一处桃花源是在湖北恩施。这里是湘、鄂、黔交界的武陵山区,《桃花源记》正好说的是武陵人的事。当地人以此附比桃花源也算言之有据,比别处更多一点骄傲。况且,这里地处偏远,至今还保有极浓的世外桃源的味道。
⑤武陵山区多洞,这洞大得让你不敢去想,而洞深几许到现在也没有探出个所以。这比陶渊明说的“桃林夹岸,山有小口,豁然开朗”更要神秘。那天我们就在山洞里的一个千人大剧场看了一台现代武陵人的歌舞演出,真是恍若隔世,不知梦在何处。
⑥最动人的是情歌演唱。男女歌手分别站在舞台两侧的两个山头上引吭高歌。还有哭嫁歌。婚嫁本是喜事,但女儿出嫁要哭,大哭,不舍爹娘,不舍闺友。哭,且能成歌,有腔有调,有情有韵。这是桃花源中的歌。是在武陵山中的时光隧道中听到的魏晋声、秦汉韵啊。
⑦那天演的又有丧葬歌。人之大悲莫过于死,但这么悲伤的事却用唱歌来表达。你看那个主唱的男子,击鼓为拍,踏歌而舞,众人起身而合,袖之飘兮,足之蹈兮,十分地洒脱。生死有命,回归自然,仿佛到了一个生死无界,喜乐无忧的神仙境界。在歌声中我听到了陶渊明那首自己拟的《挽歌》:“荒草何茫茫,白杨亦萧萧,严霜九月中,送我出远郊。”武陵人这洒脱的《丧歌》,那源头竟是陶公的《挽歌》啊,你不得不承认这山洞里的桃源世界确实还在继续着陶渊明所创造的那个生命境界和审美意境。
⑧一日,我们来到一处万亩桃林。正是开花季节,晚照中红浪滚滚,一直铺向天边。我们随意选了一处半山腰的“农家乐”,在院子里摆桌吃饭。席间喝米酒,唱古老的歌,摔酒碗。主人对我们这些山外来人更是十分亲热。有如《桃花源记》所言:“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又如陶诗:“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得欢便作乐,斗酒聚比邻。”他们不知道为什么戚继光曾经要用功名换山水。但他们知道这里就是桃花源,是他们的家,祖祖辈辈都这样自自然然地生活着。
⑨桃花源不只是风景,而是一种生活符号,一种文化标记。
(文章有删改)
表达方式 | 摘抄语句 | 表达效果 |
明代大将军戚继光在南方抗倭之后又被调到北方修长城,曾路过此地,在这里照影洗尘,竟激动得不想离去。 | 写戚继光经历和感受,凸显这个“桃花源”美丽和感染力之大。 | |
描写 | 地敞为坪,青草如茵,草坪尽处一泓碧水如镜,整座红色的山崖倒映其中,绿树四合。 | |
议论 | 它(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是被审美的汁液所浸泡,又为理想的光环所笼罩着的山水。 | 点出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是具备了象征意义的,表达作者对桃花源的之情。 |
①“况且,这里地处偏远,至今还保有极浓的世外桃源的味道。”联系前后文,说一说为何作者认为武陵山还“保有极浓的世外桃源的味道”?
②“桃花源不只是风景,而是一种生活符号 , 一种文化标记。”结合全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提示:
“生活符号”指一种典型的生活方式、生活态度。“文化标记”指某种事物和某种历史文化或历史人物紧密相关,成为该历史文化或人物象征。
试题篮